鄭 煒,林佳瑞,楊 程,閆克霄,程 宇
工程監理人員績效智能評價方法研究綜述
鄭 煒1,林佳瑞2,楊 程1,閆克霄2,程 宇1
(1.浙江公路水運工程監理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2.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084)
工程監理制度是建造領域保障工程質量的重要抓手。監理人員是工程監理重要實施主體,對其績效的考核評價在保障監理工作及工程建設質量上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有關研究仍以績效考核的目標、內容與流程為主,具體考核仍高度依賴人工手段,存在方法固化、單一,以及評價指標設定不合理、不明確等問題。本研究旨在系統綜述績效評價方法與支撐性智能技術,提出智能績效評價的新方向與新趨勢。首先,從技術層面和應用層面對于國內外的智慧監理技術下監理人員評價方法理論的研究和應用現狀進行綜述,介紹了涉及的關鍵考核方法和評價指標理論的應用現狀,并提煉了基于智慧化環境下的監理人員考評方法理論的應用情況。在總結現況的基礎上,對領域現存的問題和挑戰做了討論分析,針對監理人員績效考核方法的簡單化和更靈活、客觀的評價指標,結合現代綜合指標評價方法結合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新型信息技術,提出了智慧化進程下監理人員績效考評方法理論的未來發展方向。
智慧監理;績效評價;項目應用;信息技術;智能建造
1988年,我國工程建設開始引入監理制度[1],形成了以甲方、監理單位和承包商3個主體的建設施工市場雛形[2],其中監理單位可以作為強化管理的手段來提高施工水平[1]。迄今為止,監理制度實施已經33年,不僅為我國在項目工程建設的規范、標準、實施等取得了巨大的益處,也打破了我國與國際間的建設標準化的壁壘,實現并保持著項目建設質量的高水準[3]。
監理人員應受監理機構或企業委托,按照專業行為準則對有關工作進行監督、約束、組織、考評和反饋,以達到相應的規范和要求,從而使有關工作人員的行動更加有序、行為更加準確、規劃更加合理、施工更加安全地到達預期[1]。在國內,監理工作需要對工程施工進行檢查監督。對于存在的或潛在的問題進行即時地責令整改,或反饋上級監察部門[1]。不僅如此,監理工作也是一種國際慣例:其是一種有償的服務,同時具有對工程建設起到一定監督及預先防范的職能[4]。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受限于監理工作的多因性,施工現場的各項因素可能導致監理工作的進行與完成不僅僅取決于書面的指標或其他單方面的前置因素,而更有可能存在主觀、客觀、或不可控的多種、多重因素的影響[2]。這樣,基于傳統方法的績效考評體系應用于監理人員的績效考評上,可能會出現潛在的不公平、不全面、不恰當等負面影響。近年來針對工程領域監理人員的績效考評體系相較于其他行業而言,研究并不充分。大量考核方法、評價指標、考評體系建立在原有金融、教育、行政管理相關的企業或者機構[3]。人工的績效考核模式存在著主觀性和不可避免的偏差特性,在有著多因性的監理工作中,會帶來潛在的不公平[2]。由此,僅僅整合常用的績效考核方法和傳統的評價指標在功能和應用上已經與現今的工程施工環境不相適配。因此,需要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現代綜合評價方法下進行科學地研究并完善貼近工程特點的績效考評體系[4]。
貼近工程特點的績效考核與評價方法將會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在信息數據的傳輸上進行極大的升級與極為迅速的反饋;不僅如此,這個過程中的數據傳輸、存儲與提取是安全的、可溯源的;數據的可靠性也會對監理工作的智慧化帶來極大的益處,這也體現在數據將會在多方平臺的調用協調性上有著巨大地提升。檢查監督工作將具備持續性和動態性,為監理工作的整體流程的優化帶來極為可觀的前景[4]。
如圖1所示,本文從考核方法的技術層面和評價方法的應用層面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分類與綜述。前者列舉和總結了常用的績效考核方法。概括并總結了其特點、優點和缺陷。針對后者則列舉和總結了現代的評價方法及其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深入討論了當前現存的問題以及先進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監理人員績效考核理論與評價方法的發展新方向。

圖1 研究與應用綜述框架圖
截至2021年1月,在中國知網(CNKI)中對“績效考評”“智慧監理”文獻的檢索結果如圖2和3所示,以“績效考評”和“智慧監理”為搜索關鍵詞,近5年的文獻發表量持續增長,尤其以圖4“智慧”和圖3“智慧監理”為關鍵詞的搜索結果顯示,在“十九大”(會議時間為:2017年10月18日—24日)后呈顯著的增長態勢。績效考核方法在各個領域都有長足的發展和深度的結合[5-7]。

圖2 計量可視化總體趨勢圖—關鍵詞:績效考評

圖3 計量可視化總體趨勢圖—關鍵詞:智慧監理

圖4 計量可視化總體趨勢圖—關鍵詞:智慧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進行了監理人員績效考評方法在智慧監理技術下的應用分析,同時考察了中國知網(CNKI)中近兩百篇有關“智慧化”“智慧監理”“績效評價”的研究文章,其中2005—2020年發表的文獻占絕大多數。在篩選過程中,保留“智慧化”“績效考核”“智慧監理”為關鍵詞的綜述論文、技術論文;同時,在包含“績效”“考核”“評價”等關鍵詞的論文中,保留對象為工程人員相關或監理人員相關的,不考慮無關的被考核對象或包含無關的個案研究;對于涉及關鍵詞研究但主題不相關的,保留但降低精讀優先級,并將符合要求的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見表1。

表1 關鍵概念及文獻報道
智能城市是通過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和數字媒體技術相互結合并構建的新概念[8]。并且,這一概念正逐步深入社會中每一個領域,例如:工程行業的智能監管[9]。因為互聯網的產業結構是基于互聯網的產業應用和智慧化服務[10]。網絡運營業、網絡設備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相互支撐又互相補充,這使得項目工程在進行的同時,智慧化應用在這個過程中的發展可以根據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得以有效的參考,并根據反饋進行合理高效的實際應用[11-12]。
智慧化是基于數據化基礎之上的擬人化,其包括感知、記憶、思辨、學習、自適應等等[13]。當這些擬人化的能力在各種場景中根據給定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反饋時,便意味著智慧化[13]。因此,當智慧化進程落實到傳統的項目建設工程行業的領域時,其所需的信息數字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當進行智慧化升級時,需融合與集成現有的施工、管理過程的數據實現數據化,可以進行技術升級,進而提高施工現場的生產效率、管理效率和決策能力,實現精細化和智慧化的生產和管理[14]。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日趨復雜、要求的不斷提高,同時各個參與方,如機構、組織、公司等不免會有對項目形成干擾的內、外因素,從而對項目的監管要求更加嚴格[15]。隨著監管難度的不斷提升,工程監理也可以結合智慧化技術對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各個關鍵節點和信息進行智慧化的響應和追蹤[16]。全新的監理模式通過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BIM等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結合現代組織論、控制論、管理學等科學理論為基礎,形成系統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綜合管理手段,最終達到工程建設項目的高標準、高要求、高質量等目標[16-17]。智慧監理正是基于建筑業持續變革的背景而提出的,并將BIM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將人工智能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等方法提升監理工作效率,從而促進監理業的變革,并對項目進行精準把控[18]。
本文對“智慧監理技術”下的各種手段的創新和升級進行研究,將基于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致力于將監理人員績效考評方法在數字化、精準化、智慧化方面進行探索。這將促進完善“智慧社會”概念,同時推進形成以大數據、人工智能、BIM、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基礎形成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慧化深度融合的社會[15,18-19]。
上世紀70到90年代,學者們開始嘗試解決績效考評理論在獨立性、主觀性和可執行性上的不足[20-21]。該階段被稱為績效評估的反思重估階段[22]。學者們將“設定目標”“尺度清晰”“靈活性”和“多元角色定位”作為更新理論的4種原則性框架[19]。但是,不同的學者因為強調的目標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重點,使得觀點并不具有一致性[19-20]。
現代綜合考評方法的相關理論認為,績效考核方法本身也是一個需要學習、不斷改進和動態控制的過程[21-23]。這種系統化過程包括了體系的整體制定,從績效計劃開始對于標準的制定、績效的考評、個體的溝通、績效的反饋與輔導、甚至后期績效的提升與再計劃和最后績效考核結果的應用[19]。
在維度指標的確定上,大多通過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得出初步的結論。在權重的確定上[22-24],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等相關方采用現代綜合評價的方法使得績效考評更加科學、人性、安全和公平。表2為績效評估方法優缺點對照表。在“智慧監理技術”下的監理人員績效考評方法需要體現出關聯性、智能性、協同性、預測性的智慧特征[25]。考核計劃必須對考核結果負責,同樣的,評價指標必須正確才能使考核計劃順利完成。換而言之就是必須客觀、公正地對監理人員的工作績效進行有效評價,同時需要選擇合理的績效評估的方法[26-27]。

表2 常用績效考核方法的優缺點對照表
績效考核的方法有3類:特性取向型、行為取向型和結果取向型[26,28]。由于考核內容的不同,對于方法的選擇也是對上述信度和效度的一種最優化選擇。
當考核內容指向個人魅力、個性、能力和特征時,考核便旨在描述和繪畫個人基本品質的畫像,這種方法就是特性取向型[26]。這種抽象的個人素質畫像往往對于績效考核的結果指標關注不夠,需要根據職業特征進行慎重選擇[26]。與之相對的是結果取向型考核方法,即對結果進行深度考核。對于最終結果的績效在指標上進行客觀、具體、量化的評定[28]。而對于被考察者在行為和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考核的方法就是行為取向型。該類型適合于績效難以量化或需要以某種規范行為來完成工作任務考核的員工,如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等[26]。
考核方法應具有普適性,可在實際工作中有效地鑒別被考核者的工作行為、結果等的差異,進而生成其評價意見[26-28]。目前,除了上述針對特性、行為、結果進行分類,還可以對考核方法中的考核指標進行分類[27]。此外,在現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結合“大數據、云技術、虛擬現實、互聯網+、BIM、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化技術,智慧化的監理人員績效考評方法需要在下述方法中作嘗試性探討,為今后智慧化監理技術發展提供參考。
3.2.1 交替排序法(alternative ranking method)
考核者對被考核者依照其給出的成績進行從高到低的排序,并且在評價過程中循環地將被評價者的工作績效按照評價要素、指標進行排序直至排序完畢[26]。在日常的績效考評工作中,從所有參與考評的人員中,產生最優和最差的績效選評十分容易,同時,對其綜合考評也相對明顯。由此說明,交替排序法是一種十分常見且具有普適性的評估方法[26]。
3.2.2 配對比較法(forced pair comparison)
將要比較的對象進行排序考核。根據考察的指標,對考察對象進行評價,如果滿意或符合要求,則記錄為正號,反之為負號。當然,也可以靈活地變換為,考評指標理想即為數字1,反之則為數字0。這樣,更迭、反復地對考核者進行考核、評價、比較并最終統計得分情況,按照分數由高至低進行排序,從而得到被考核對象的優劣情況[26]。
3.2.3 強制分布法(forced distribution method)
根據正態分布規律,可提前對考核結果中的總計分數作出分級標準,例如按照極優、良好、中等、差和極差以5%,25%,40%,25%和5%的標準進行劃分。在通過合適的指標進行評價記錄后,對于參與考核的人員進行總體的強制劃分,并按一定比例可視化參評者的績效優劣程度[26]。
3.2.4 關鍵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method)
1954年,美國學者費拉賴根和貝勒斯提出了一種客觀評價體系:通過對工作中的事件進行分析,對其中最好或最差的“關鍵事件”進行詳細地記錄,并大量搜集相關信息,從而對造成這一事件的工作行為進行認定,即為工作績效評估的一種方法[28]。
3.2.5 圖尺度評價法(graphic rating scale)
利用示意圖將評價的績效要素進行展示,將評分標準、評價檔次、評語等相關評價信息也一并地進行公示[26]。在進行工作績效評價時,可以十分清晰地根據被考核者的績效完成情況或工作情況加以評定,從而避免出現考核指標與參評內容不相符合的事件。同時,在對評價的分值進行分析時,也更加容易找出符合績效狀況的因素[27]。
3.2.6 行為對照表法(behavior checklist)
與前述示意圖相似,該方法利用行為對照表對考核對象進行逐一地打分或評價計分,對于描述員工績效的規范性一樣可以起到十分準確、快速容易操作的作用[28-29]。同時,由于對照表具有對照性,考官的客觀性在考核中會受到考核指標的匡正,所以公正性較強,不易出現刻意行為,同時也更容易溯源糾錯出現在績效考評時的糾紛[30]。
3.2.7 行為錨定等級評價法(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
行為錨定等級評價法的基礎是對等級的評價。關鍵事件即優和差等級就可根據等級進行量化記錄。該方法需令每個考核的分項有著明確清晰的定義,這樣關鍵事件法才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針對不同水平的工作績效的描述[29]。總之,主管人員或項目負責人需要對關鍵事件的細節做到了解掌握,根據細節建立明確的績效評價等級,將細節中的要素提取聚類分析。最后對上述關鍵部分進行評定,即判斷關鍵事件的代表性,是否很好地作用于被考核者的工作水平或職業能力。這些能夠做到評價考核者的一系列關鍵事件就被記作“關鍵錨”[26,28-29]。
3.2.8 評級量表法(rating scale method)
評級量表法旨在利用表格的方式,將績效分解進行更加直觀有效地評價[28]。與前述文字性描述不同,該方法附加了更加詳細的量化表格。并且,列與列之間具備一定的關聯性,很好地提升了績效評價信度與效度[26,28]。
3.2.9 目標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
彼得·德魯克在1954年提出了目標管理法。其注重上下級目標的一致性,會定期的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加以績效考核,同時對于指標也更加明確[28,30]。通過制定目標對達標與否進行考核,并對績效作出十分清晰地評估。但缺乏對過程的注重,即缺乏對于考核對象人性上關懷[31]。
3.2.10 360度考核法(360-degree evaluation method)
360度考核法又稱全方位考核法,即對被考核者的相關對接人員進行全方位的掌握并追蹤其對被考核者的評價[30-31]。該方法對被考核者形成多角度的觀察和評價,其考核結果更具綜合性,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績效評定手段[31]。
3.2.11 標桿分析法(benchmarking)
標桿分析法,又稱基準分析法、定標比超法[30]。這是一種有效的通過外部支持促進行業內快速提升成為最佳范例的科學方法。通過確定目標、內部分析、分析比較、提出構想和最后實施方案5步對于“最佳的實施路徑”進行跟蹤[32]。標桿分析是一個系統的、持續性的評估過程。
3.2.12 關鍵績效指標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
關鍵績效指標法是一種對工作流程的輸入端和輸出端進行關注,根據流程設計認定為關鍵點的指標,從而進行考核的方法[31]。該方法以目標形成的一致性為基礎上,進而對執行過程進行有效且針對性地梳理,建立達到目標或最優化結果的關鍵性指標,再根據其指標對于被考核者是否完成既定指標進行充分評價,以此激勵被考核者績效地提升和總體目標的實現[33]。
3.2.13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
在原本概念中,平衡計分卡首先對于企業需要進行全面地了解,針對企業的業績進行劃分,即按照業績的評價將財務、客戶、經營和學習成長分為4部分[34]。并且要體現企業的戰略,即需對戰略逐級轉化分解為精細的指標體系[22]。其構成的評價體系相互平衡且是一種持續地、動態地、長期地考核過程。過程中可對不同時段業績進行提取分析,在戰略管理中能夠對風險或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掌控,并對目前存在的指標或實施情況進行響應跟蹤和動態調整,從而保證管理體系的執行基礎是有效且及時的[22,34]。
4.1.1 工作分析法
該方法主要依靠對于工作職能的分析,對于崗位責任作出清晰地掌握與了解,對于涉及的關鍵元素進行提取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利用評價指標對被考核者是否具備其勝任崗位的能力以及績效作出判定[26]。
4.1.2 個案研究法
當考核對象并不固定,或工作職能界定不清晰,工作職責未被定性與量化的情況下,可對該類被考核者進行持續地、動態地觀察研究行為模式、工作模式的關鍵點,從而提取或推導出規律來制定相應的考核方法和評價指標[26,35]。
4.1.3 問卷調查法
針對被考核者設計一種書面形式的問卷,廣泛發布,從不同層面的人員對于被考核者的評價因素進行調研,填寫搜集并且征求這部分人員的意見,也是形成被考核者評價指標的一種方法[26-30]。
4.1.4 專家訪談法
專家訪談法是通過與被考核者面對面的談話,在充分交流中了解其工作模式、性質等方面,從而給出相應的可供參考的評價指標方案[35]。
4.1.5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總結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的經驗從而對被考核者的工作模式、職業特征作出歸納或提煉進而形成評價指標的方法[35]。
4.2.1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層次化問題是建立或單、或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梳理問題的性質,通過分解目標可以得到不同的因素。根據相對影響可以分析其關聯性、隸屬關系和重要程度。聚類組合這些裂解的層次可以模型化問題內在聯系。系統分析模型底層的所有指標因素和最高層即目標之間的權值關系,利用排序法按重要性、優劣性等統計學方法進行排序。在排序計算中需要形成判斷矩陣,通常需要9分標度法(或5分、7分標度法)對于被分解的各個因素進行評價,從而得出可供比較和量化的計算數據[35]。根據這些評價的量化值,可以計算出最大特征根和對應的特征向量,進而給出權值[35]。
4.2.2 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數學是嘗試利用數學工具解決模糊事物方面的問題[35]。模糊數學的初衷是為了表達事物的不確定性,而不是將數學變得“模糊”。相反,其是連接形式化思維和復雜系統[35]巧妙的橋梁。模糊綜合評判法,就是基于模糊數學來研究那些復雜的、難以用精確數學描繪的問題[35]。對受限于多種因素制約的對象做出一個大概的總體的評價。這種多處受限的對象,與績效考評的權值確定十分契合。
4.2.3 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數據包絡分析根據多項投入指標和多項產出指標對相同類型的單位(部門)進行相對有效性或效益評價的一種數量分析方法[35]。
4.2.4 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
智慧化技術體系下,大數據應用在“智慧監理”中人員績效評價時,體現在對于數據流中的文本、圖像、聲音關鍵詞及特征的轉化與提取,這樣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包含時序信息的數據。人工智能網絡需要前期對于學習的規則進行制定,然后錄入數據進行模式學習,之后進行判斷評價等工作。本質上,根據錄入與輸出,人工智能是在內部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最優解的數學過程,從而對于各個參數進行迭代調整,更新輸出的各項指標[35]。利用人工智能網絡進行評價的方法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新引入的一種評價方法,對于智慧化賦能的進展十分重要。其中,在不斷優化內部參數,循環整體權值尋找最優解的過程也是是人工神經網絡的重要特征[33]。
4.2.5 灰色綜合評價法
灰色系統理論被稱為“貧信息”處理系統。其理論分析的數據往往充滿著不確定性,并且量級很少,因此通常的過程是以一種灰變白的系統從而對已知的信息作出相對的映射關系[35]。
目前,研究工程領域監理績效管理的論文相較于研究監理企業或機構的論文不多。自監理制度實行33年來,各種績效管理與考評方法的理論研究多由國外引入或基于經濟學領域進行改進。在各種理論、方法的普適性上需要根據被監理項目、被考察者職能、及其組織結構進行或多或少的調整。問題主要集中在考核維度、指標上的適應性調整,從而改進考核方法及其評價指標的準確性。這樣才能夠在整體信度和效度上得到保證。通過對文獻的基礎調研,總結出以下相關問題。
(1) 在工程建設中,監理人員在處理各項工程相關事務時或存在道德風險行為。這種道德風險行為可以體現在其本身職業素養上,比如偷懶行為、監守自盜或貪污受賄等方面。同時,在處理事務時也可能存在操作不規范或數據錄入不準確、不精確甚至出現責任劃分不清的后果。以上問題在考核方法中難以被考評指標準確定位并量化其導致的嚴重后果以及產生的不良影響。
(2) 實際工作中,建設工程領域中的指標往往有“戰略目標”“創新性”。這種指標實際上空洞缺乏對于整體目標性的定性與定量[36]。所以,亟待評價指標隨著環境而自適應性的更新。
(3) 傳統的監理人員的考察工作方式常常以文件(紙質或者電子版,文本或問卷)為主要媒介的考評體系流程完成,其需要大量的人力保障整體考核流程的進行,且出錯概率較高。
(4)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工程領域的結合愈發緊密,對于數據的管理尤其涉及多平臺、多組織機構協作的情況下依然欠缺統一的規范。這種欠缺也涉及到對于數據管理權限的界定。必須明確數據錄入、修改、提取等權限的劃分,否則將對于數據安全、考核方法及其整體評價指標體系的信度和效度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法律風險[37]。
全面、立體的“智慧監理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會貫通各行業,尤其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的不斷與各領域之間深度結合,使得原本離散的領域之間有了橋梁。“智慧化”下,甚至令之前不同領域有了“交流”。延伸到工程領域,監理技術也會在智慧化浪潮下取得長足發展,在原本需要人工介入的工作中,提高正確率、加強安全性。例如,在需要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可以對于施工建設中的安全著裝或規范動作進行充分識別、提醒并記錄,極大地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能,這一過程是動態的、持續的[38]。未來可以將多種動作的捕捉與識別在識別率、準確率上加以提升,進而更好地保障施工環境。形似的還有在審圖、日志等涉及人工的環節進行智慧化介入。值得期待,基于“智慧監理技術”的新型智慧化體系將承接和升級智能裝備以更加高效、準確地利用數據信息,將徹底改變現場施工人員的作業方式[39]。
既然工程監理技術的智慧化是基于工程領域流程的整體數據化,那么對于數據本身也會帶來極大地挑戰。這包括數據的存儲安全、權限管理等方面[37]。同時,也分別對應了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同工作對應的數據流和工作流[40-41]的映射關系。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嘗試探討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監理人員在跟進項目、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數據存儲防偽、防篡改、數據確權、后期溯源等實際問題。這里,區塊鏈技術因為使信息附加了哈希算法令數據內嵌了時間戳和防偽“簽名”。每一個監理人員都可視為一個節點,且每一個數據錄入與接收終端都可視為數據的傳遞通道,區塊鏈技術保障了數據在傳遞中的安全性。對于工程領域,時間戳所具有的可溯源性質無疑對數據錄入這一過程本身起到了很強的監督屬性。
監理制度在我國實行了33年,已經在工程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包括對于工程項目的整體推進、質量監督、施工行為安全規范、采購監督等。愈發完善的工作職能也將監理人員在專業上不斷細分,使得監理從業者愈發密集,并且在項目跟進時所需要的技能、處理的日志資料、文檔、影響等數據變得龐大且冗雜。隨著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我國提出將多領域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進行深度融合。落實到工程建筑施工領域則可以利用“智慧化”賦能監理人員績效考評體系,從而提升監理人員職業素質全領域升級、工作質量全方面提升。結合其他信息化手段例如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BIM等,將信息的傳遞變得更加高效、直觀且安全。數據的使用隨著智慧化程度的提高,讓監理人員在這種精細的、系統的管理氛圍下能更加便捷、精準地工作從而達到讓整體行業技術升級的目標。在監理技術智慧化的環境下,建筑工程領域中這種對于監理人員績效考評方法的升級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工程的質量、更加準確地進行進度控制和成本控制。
[1] 魏寶蘭. X工程監理公司戰略性績效管理研究[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學, 2010.
WEI B L. Study on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 manangement in X project management company[D]. Taiyua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 (in Chinese).
[2] 陳志強. 項目監理部人員的績效考評設計——以北京帕克公司為例[D]. 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8.
CHEN Z Q. The design of examination and comment of performance for the employees in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of projects —aiming at Beijing park 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sultation co., ltd[D]. Bei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8 (in Chinese).
[3] 朱林美, 周晶, 吳孝靈. 基于委托代理的工程監理激勵: 監督模型[J]. 運籌與管理, 2011, 20(3): 176-180.
ZHU L M, ZHOU J, WU X L. The incentive supervise model of project supervision based on principle-agent theory[J].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20(3): 176-180 (in Chinese).
[4] 劉天宇. 智慧城市工程基礎建設中監理流程優化研究: 以GCMC公司為例[D]. 長春: 吉林大學, 2018.
LIU T Y.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supervision process in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project —take GCMC company as an example[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18 (in Chinese).
[5] OSMAN A M S. A novel big data analytics framework for smart cities[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9, 91: 620-633.
[6] CLOHESSY T, ACTON T, MORGAN L. Smart city as a service (SCaaS): a future roadmap for E-government smart city cloud computing initiatives[C]//IEEE/ACM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tility and Cloud Computing. New York: IEEE Press, 2014: 836-841.
[7] DENG 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rising wave of deep learning: the historical path and future outlook perspectives[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18, 35(1): 180-177.
[8] DIZDAREVI? J, CARPIO F, JUKAN A, et al. A survey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internet of things and related challenges of fog and cloud computing integration[J]. ACM Computing Surveys, 2019, 51(6): 116:1-116:29.
[9] XIANG Y, TIAN X X, ZHOU S, et al.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creative platform for digital creative industry based on smart city concept[J]. Computer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20, 87: 106748.
[10] NIU D Q. Smart supervision based on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C]// 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ICBAIE). New York: IEEE Press, 2020: 301-306.
[11] 劉靜. 建筑工程中電子信息與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研究[J]. 現代信息科技,2017(1): 15-16,19.
LIU J.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building engineering[J].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7(1): 15-16, 19 (in Chinese).
[12] 朱洪波, 楊龍祥, 于全. 物聯網的技術思想與應用策略研究[J]. 通信學報, 2010, 31(11): 2-9.
ZHU H B, YANG L X, YU Q. Investigation of technical thought and application strategy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J].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10, 31(11): 2-9 (in Chinese).
[13] 程棟. 智能時代新媒體概論[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9: 43-46
CHENG D. 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 in the intelligent age[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9: 43-46 (in Chinese).
[14] 《國企管理》編輯部, 王繼勇, 董雷, 等. 監理, 工地智慧+![J]. 國企管理, 2018(23): 38-39.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upervisor, site wisdom+![J].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nagement, 2018(23): 38-39 (in Chinese).
[15] 張士友. 智慧城市建筑監理對施工質量控制的影響探究[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2019(3): 183.
ZHANG S Y.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J].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Urban Construction, 2019(3): 183 (in Chinese).
[16] 陳艷瓊. 智慧監理在工程中的應用探討[J]. 福建建材, 2019(11): 105-106.
CHEN Y Q.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in engineering[J]. Fujian Building Materials, 2019(11): 105-106 (in Chinese).
[17] 郭建輝. 探析智慧城市建筑監理對施工質量控制的影響[J]. 現代物業: 中旬刊, 2019, 18(1): 147.
GUO J H.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J]. 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 2019, 18(1): 147 (in Chinese).
[18] 沈翔. 智慧監理: 基于BIM技術的信息化監理方法探討[J]. 中國工程咨詢, 2016(7): 18-20. SHEN X.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 discussion on informatization supervision method based on BIM technology[J]. Chinese Consulting Engineers, 2016(7): 18-20 (in Chinese).
[19] 劉麗. 工程項目群管理的動態績效考核體系研究[D]. 濟南: 山東建筑大學, 2011.
LIU L. Rearch on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of programme management[D]. Jinan: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2011 (in Chinese).
[20] 王卉. CF建筑公司基于平衡記分卡的績效考核體系的設計[D].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WANG H. Design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based on balanced scorecard in CF construction company[D]. Beij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7 (in Chinese).
[21] 沈浩軒, 溫建軍, 白楠. 監理智慧監管平臺可行性研究[J]. 科學技術創新, 2019(31): 76-77.
SHEN H X, WEN J J, BAI N. Feasibility study of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platform[J].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19(31): 76-77 (in Chinese).
[22] 賈開, 張會平, 湯志偉. 智慧社會的概念演進、內涵構建與制度框架創新[J]. 電子政務, 2019(4): 2-8.
JIA K, ZHANG H P, TANG Z W. The concept evolu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nnovation of smart society[J]. E-Government, 2019(4): 2-8 (in Chinese).
[23] 甄峰, 張姍琪, 秦蕭, 等. 從信息化賦能到綜合賦能: 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思路探索[J]. 自然資源學報, 2019, 34(10): 2060-2072.
ZHEN F, ZHANG S Q, QIN X, et al. From informational empowerment to comprehensive empowerment: exploring the ideas of smart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 34(10): 2060-2072 (in Chinese).
[24] 于大春, 張華杰, 宋萬超. 績效管理理論研究綜述[J]. 情報雜志, 2010, 29(S2): 16-19, 11.
YU D C, ZHANG H J, SONG W C. Review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0, 29(S2): 16-19, 11 (in Chinese).
[25] 楊建華. 建筑工程中電子信息與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 2019, 16(9): 151-152.
YANG J H.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building engineering[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19, 16(9): 151-152 (in Chinese).
[26] 弓亞玲. 人力資源績效考核方法研究與應用[D]. 北京交通大學, 2007.
GONG Y L.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 of HR[D]. Beij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07 (in Chinese).
[27] 譚中陽. 新編績效考核量化管理全案[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 4-6, 68-75.
TAN Z Y. New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case[M].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TUP), 2013:4-6, 68-75 (in Chinese).
[28] 文新躍. 績效評估方法的研究比較[J]. 現代企業, 2006(5): 44-45, 48.
WEN X Y. Research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J]. Modern Enterprise, 2006(5): 44-45, 48 (in Chinese).
[29] 王小華. 績效考核的方法及其應用[J]. 企業改革與管理, 2008(11): 69-70.
WANG X H. 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J]. Enterprise Reform and Management, 2008(11): 69-70 (in Chinese).
[30] 邱偉年, 張興貴, 王斌. 績效考核方法的介紹、評價及選擇[J]. 現代管理科學, 2008(3): 81-82.
QIU W N, ZHANG X G, WANG B. Introduction,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thods[J].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08(3): 81-82 (in Chinese).
[31] 王文霄. 360度績效考評方法研究綜述[J]. 東方企業文化, 2011(4): 51.
WANG W X. Review of research on 360-degree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thod[J]. Oriental Enterprise Culture, 2011(4): 51 (in Chinese).
[32] 于文益, 黃海濱, 肖田野. 標桿分析法的引進與應用研究[J]. 廣東科技, 2013, 22(13): 39-42. YU W Y, HUANG H B, XIAO T Y. Th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enchmarking analysis[J]. 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22(13): 39-42 (in Chinese).
[33] 史東雨. 基于KPI的企業績效考核體系實證研究[J]. 商業時代, 2009(21): 30-32.
SHI D Y. Empirical research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based on KPI[J]. Commercial Times, 2009(21): 30-32 (in Chinese).
[34] 岳金燕, 金水英.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J]. 黑龍江對外經貿, 2011(9): 112-115.
YUE J Y, JIN S Y.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balanced Scorecard[J]. Heilongjiang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2011(9): 112-115 (in Chinese).
[35] 杜棟, 龐慶華. 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3-4, 35, 62, 86, 112.
DU D, PANG Q H. Moder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case selection[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3-4, 35, 62, 86, 112(in Chinese).
[36] 馮麗霞, 陳義. 完善工程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J].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 20(1): 51-53.
FENG L X, CHEN Y. 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2005, 20(1): 51-53 (in Chinese).
[37] BISWAS K, MUTHUKKUMARASAMY V. Securing smart cities us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C]//IEE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City; IEE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Science and Systems (HPCC/SmartCity/DSS). New York: IEEE Press, 2016: 1392-1393.
[38] 楊廣鶴, 嚴事鴻. 基于BIM技術的智慧監理應用研究[J]. 建設監理, 2018(3): 11-16.
YANG G H,YAN S H.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based on BIM technology[J]. Project Management, 2018(3): 11-16 (in Chinese).
[39] LEMLEY J, BAZRAFKAN S, CORCORAN P. Deep learning for consumer devices and services: pushing the limits for machine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er vision[J]. IEEE Consumer Electronics Magazine, 2017, 6(2): 48-56.
[40] 曹維偉. 智慧城市工程建設監理流程的優化與創新[J]. 計算機產品與流通, 2020(2): 118.
CAO W W.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mart cit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process[J]. Computer Products and Circulation, 2020(2): 118 (in Chinese).
[41] FUNG A, RUSSON GILMAN H, SHKABATUR J. Six models for the Internet +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2013, 15(1): 30-47.
Review on intellig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ors
ZHENG Wei1, LIN Jia-rui2, YANG Cheng1, YAN Ke-xiao2, CHENG Yu1
(1. Zhejiang Supervision on Highway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The project supervision system is key to ensuring the project qu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Supervisors are the essential parts of project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ng their performa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a construction project. Currently, related research still focuses on the common goal, content, and procedure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s highly dependent on manual operation. Meanwhile,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re usually rigid and unitary, leading to inappropriate and unclear results.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methods for the intellig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upervisors. This paper aims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underly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nd to propose new directions and trends for intellig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upervisors assisted by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technology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method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Key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ories involved were summarized, and application of corresponding method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prior work,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o tackle these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s of simplifi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more flexible and objective indicators were suggested. Thus, this paper shed light on the fu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upervisor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with moder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lock chain technology, and other 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mart supervis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ject practic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P 751.1
10.11996/JG.j.2095-302X.2021061002
A
2095-302X(2021)06-1002-09
2021-04-27;
2021-06-23
浙江省交通運輸廳科技計劃項目(2020061);清華大學-廣聯達BIM聯合研究中心(RCBIM)
鄭 煒(1979-),男,浙江平陽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公路工程信息化應用、BIM。E-mail:29599099@qq.com
林佳瑞(1987-),男,山東東平人,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建造、BIM。E-mail:lin611@tsinghua.edu.cn
27 April,2021;
23 June,202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Project of Zhejia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20061); Tsinghua University-Glodon 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RCBIM)
ZHENG Wei (1979-), male, senior engineer, master.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cov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portation and BIM. E-mail:29599099@qq.com
LIN Jia-rui (1987-), male, assistant professor, Ph.D.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cover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and BIM. E-mail:lin611@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