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佰江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160)
當前,中國制造業已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智能化改造和工業互聯網生態建設大力推進,加快了新技術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從而促進、加快了重點領域企業完成數字化、網絡化進程,生產企業積極實施智能化改造[1]。
企業智能化改造,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并融入企業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環節,智能化改造后的整個制造過程將涵蓋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和先進技術[2]。傳統制造業以機械制造加工和裝配為主,主要依靠操作熟練和經驗知識。而智能化制造的顯著特征是高度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對人才的需求從傳統“技能熟練型”向能夠從事智力勞動的“技術型”人才轉變[3-4]。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變革對高職畢業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6]。
在制造業領域,傳統機械設計、制造工藝類崗位已被數字化改造,CADCAM、CAE、CAPP等技術、軟件已成為必備工具。未來制造產業中智慧工廠、智能產線,工業網絡技術與現代化工業生產整體融合,現代化制造、管控一體、兩化融合的現代企業生產模式和管理理念下,產品信息管理(PDM)、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加工制造分系統(MES)及數字孿生軟件集成等技術工具的大量運用,則會成為員工的基本能力要求[7]。
機械專業技術型人才應該具備先進制造技術、網絡信息化技術和自動化裝置等多學科知識結構綜合運用于工程實踐[8]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通過總結、反思以及創新思維完成全新領域工作任務的“創新能力”。
在此背景下,社會和企業對高職機械與自動化專業人才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標準與崗位能力要求精準銜接。崗位需求的變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就必須對現行的人才培養體系進行重新審視[9],同時也必然催生新的課程體系的誕生。
在新體系構建要注意兩方面問題:(1)如何才能真正地將智能制造崗位能力的新要求嵌入到課程體系中去;(2)新技術應用必須“落地”,必須真正應用于生產實踐,否則就會造成“智能”與“制造”分家,忽視了對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培養,使得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需求脫節。
解決上述問題方法,唯有以智能化產業發展對崗位能力的新需求為人才培養目標,打傳統破專業壁壘和學科藩籬,跨學科開設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涉及的相關專業課程,重構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才能達到預期的培養成效。人培養體系改革優化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人培養體系改革優化思路
通過對區域內汽車、電子、裝備制造等智能化改造重點領域相關行業企業調研,從專業人才服務的行業及崗位對職業資格、類型,確定智能化改造后專業從業人員的工作任務和崗位能力、素質要求以及企業對人才能力關注度分布(圖2),確定相應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對專業知識、技能水平、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同時搜集整理企業真實案例,制定相關課程內容典型工作任務。

圖2 企業對畢業生能力的關注度
根據企業調研及智能化改造后企業能力需求分析,重構課程體系:
(1)根據新型崗位對新技術新知識的需求,增加開設新技術相關課程,如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相關課程,以適應能力需求。
(2)對傳統專業“老”課程進行重構、變革,融入新技術、新應用、新軟件的學習,補充信息技術應用相關專業知識和拓展學生的專業能力,完成智能制造技術與傳統專業知識深度融合,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精準對接。
(3)打破專業壁壘,針對智能制造對人才工程技術應用、創新能力的需求,跨學科開設與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管理模式下真正匹配的課程,體現多專業學科知識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綜合應用的特點。基于“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的原則,完成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體系重構改革規劃如圖 3所示。

圖3 課程體系重構改革規劃
以能力本位為邏輯主線重建實踐教學的基本生態,對標崗位能力標準,強化實踐能力,搭建“三階段”遞進式技能培養實訓體系,即:一階段“課程實訓”,達到單門課程實踐技能要求培養;二階段“同類課程組綜合實訓”,達到崗位某一專項能力的要求培養;三階段“畢業綜合實訓”,專項能力融合訓練,達到智能化改造對人才崗位技能的需求培養目標。
同時,對現有的實訓項目、內容進行升級打造,將傳統專業技能與現代技術制造技術應用結合,開發與智能制造生產相適應的實訓項目或課程,重點提升學生對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生產制造與管理的技能水平,切實滿足現代化企業生產需求。
1.5.1 授課形式的改革與創新
以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為抓手推動課堂效能的提升,適應“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改革要求,深入推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理念,借助“智慧職教(職教云)”“重慶高校在校開放課程平臺”“中國大學MOOC”等數字化學習平臺,推動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改革。積極探索“基于翻轉課堂”為載體積極學習策略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自學習慣和提高自學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5.2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與基礎,反思總結是紐帶、創新思維的建立是最終結果。在課程授課中設計和融入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反思總結、創新思維訓練環節,“捆綁”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建立,方能達到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以服務于企業智能化改造背景下創新型、復合型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5.3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職業素養提升
以德育培養為主線,探索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有效途徑。分析當前機械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缺失問題,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對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探索,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探討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人才職業素養培育和提升。
目前,我校2020級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已初見成效:“機械設計”“工程制圖與CAD”兩門課程完成思政改革,被評為優秀教學典型案例,教學效果好,學生滿意率達到了99%以上。截至目前,機械專業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達到了 80%以上;最近2年,參與各類競賽人數比例達到了100% ,實現全員覆蓋。其中,在包含智能制造技術的賽項(3D打印、產品逆向設計等項目)中獲得國家級一等獎1項、國家級二等獎12項、省級一等獎2項、省級二等獎7項,在全國第十二屆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中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競賽獲獎總數創歷史新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創新能力和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熱情有了較大提升。未來還將繼續跟蹤就業率、專業相關度及企業用人反饋,完成相關數據分析,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高職人才培養具有鮮明的適應性,企業的技術進步、崗位能力要求與之更新,人才培養體系必須緊跟變革。智能與制造深度融合,傳統機械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也要升級蛻變,唯有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藩籬,整合傳統制造與智能制造技術,改革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抓住社會市場需求,才能真正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才能真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