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我們都被裁了,部門不存在了?!苯拥讲脝T通知的那一刻,吳月整個人都蒙了,呆呆地看著微信上外單位合作伙伴對接業務的信息,她只能實話實說。合作者們也是一片震驚和無措。
愛奇藝裁員比例20%~40%,快手大幅裁員30%,百度直播業務裁員90%……在媒體的報道中,這些只是數字,理性且冰冷。將這些數字落實到微觀,是一個個面臨失業的個體,無論是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還是正面臨互聯網公司“35歲危機”的中青年,2021年底突如其來的裁員對他們的人生都是一次不小的沖擊。
在大廠蓬勃發展的那些年,從中關村到西二旗,互聯網的世界充滿了成功者的傳奇,這些傳奇似乎燒熱了每個人的腦袋。一個受訪者說,在大廠待過的人都有個感受,就是leader特別喜歡招人,別管有沒有業務,只要能申請下來Hire count,先把人招來再說,因為成功的人離不開杠桿,靠投資的用錢做杠桿,對大廠管理者來說,用人做杠桿。底下人越多,相對來說出成果的可能性越大,業務的產出也就越大。
于是出現一個怪圈,開會的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多沒有用的需求被創造出來,一個又一個拍腦袋的項目無疾而終,各種內部平臺建了拆拆了建,每個人都很忙,都加班到老晚,每天不是在溝通,就是在溝通的路上。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產品線被開辟出來,“共享經濟熱”“區塊鏈熱”“元宇宙熱”……寧愿試錯也不肯被落下。很多互聯網大廠的新業務線,似乎成了頂著大廠名號的創業公司,只要無法實現盈利,就得倒下裁員,賺錢的其他業務線并不會因為同屬一家公司而拉你一把。
于是,泡沫般的Hire count被源源不斷推出來,很多人被裹挾到錯誤的位置上,去做那些市場上并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從這個角度看,大廠增速放緩,為過去的錯誤買單,輕裝上陣,將力量重新聚焦到核心賽道上來,也許并不是一件壞事。那些因潮落而受到波及的個人,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個機會,及時止損,從內卷中解脫出來,重新到市場中尋找真正創造價值的位置。
稿子發表后,和獵頭李飛又閑聊了幾句,受互聯網這波裁員的影響,有些獵頭已轉行,他絲毫沒有這種想法。他不覺得互聯網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他認為這個行業是進入了一個更冷靜更平緩的發展期,在各方都已經冷靜的前提下,發展和需求反而更加合理,無論對于投資者還是求職者,一個冷靜的行業無疑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童小?。?/b>雖然不是互聯網行業里真正的碼農,但我的工作也與軟件相關。文章里說的大廠傾向于校招我在最近跳槽的時候也發現了,好多崗位都是只要校招生。這可能變相反映出當前崗位的可替代性強。說實話今年25歲的我在公司里看不到太多中年人,會讓我對未來職業發展產生很大的焦慮,想不到5~10年后的自己會干嗎。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人們似乎都在強調著方方面面的客觀理由,卻沒有人能夠真正站在斑海豹的位置上考慮問題。(@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