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炳 韓璐

俯瞰西部(重慶)科學城。攝影/雷鍵?
每一座城市的崛起,都有其軌跡。
2021年12月22日,西部(重慶)科學城項目集中開工現場一派火熱,林立的塔吊有序起降,工程車按照調度進出——當天上午,科學城50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達1063億元。在這50個項目中,大多數都是科技創新和產業技術應用項目,而其中超半數都是聚焦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創類項目。
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要素等經濟資源,相比于東部而言較為薄弱,西部(重慶)科學城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而這些最新的城市發展軌跡的變動,凸顯出西部(重慶)科學城發力科技創新的主脈搏,其短板正在局部快速補強,甚至在一些領域實現了從零的空白到高地的飛躍。
在這變化的背后,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不斷推進落實,作為重慶科技創新的主平臺,西部(重慶)科學城究竟在如何發力?下一步又將如何落子?
在一個個高大的液氮罐旁邊,穿著藍色醫療防護服的科研人員不時記錄著數據,然后將數據輸入到電腦中,這里正是剛剛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不久的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所在地。
據了解,該資源庫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由中科院與重慶市合作建設,總投入約3.72億元,總面積5100平方米,其中一期項目3100平方米已竣工投用,可存放1000萬份生物資源樣品。
“自然人群生物資源是生命健康醫學的基礎”,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辦公室主任李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其建成將有利于對人群生物樣本進行基因組學等研究,支撐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研究與制定,是我國醫療科研與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1月11日上午,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宣布啟動運行。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布局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一大載體,該中心將著力圍繞種質資源發掘與保護、創制與利用,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努力建成全國乃至全球種質創制大平臺。
僅僅從種質創制、自然人群生物資源這一領域來看,西部(重慶)科學城已實現從零的空白到全國科技高地的飛躍。
這樣的突破正在這片土地逐步落地生根。
輕輕點擊一下屏幕上顯示的中草藥名稱,就能打開藥方等一系列關聯信息……在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其品牌宣傳部負責人賀子嘉展示著最新的大數據研究成果。
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研究院匯集了北京大學數學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全類別尖端人才,重點攻克數據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難題和應用瓶頸,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引領性的科技創新平臺。目前已在工業互聯網、產業金融等多個方面開發出大數據工具,創造出市場收益,其大數據科技產業優勢正在逐步建立。
加快建設、著力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正成為匯集科技創新資源的一方熱土,圍繞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
去年12月22日,科學城舉行2021年四季度重點項目開工活動。據了解,此次開工的重點項目共計50個、總投資1063億元,包括重慶大學科學中心、磁懸浮產業研究院、中國平安大健康科技園、華潤微電子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科學會堂等。
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落地進度,都折射出西部(重慶)科學城著力科技創新的魄力。
我國西部地區,相比于東部地區,科技創新要素等經濟資源無疑較為薄弱。
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是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抓手。
僅從科學城2021年四季度開工重點項目來看,在50個項目中,科技創新類和產業發展類項目共有36個,總投資788億元,占到了一大半;而從具體的項目來看,很多項目要么是科技創新項目,要么服務于科創,凸顯了其匯聚科技創新資源的底色。
西部(重慶)科學城有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將重點聚焦生命科技、智能科技、低碳科技、材料科技等領域的原始創新、前沿技術,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一方面,這是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需要;另一方面,這也與重慶當地尤其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意圖息息相關。
目前,在川渝地區,分布著較多的醫療健康產業資源,包括藥企、醫院、醫校等,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另一重心的西部(成都)科學城也將發力打造世界級生物產業創新與智造之都。
以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為例,該項目的建成,未來將輻射成渝地區乃至整個西部的生物醫藥產業。
有所得更有所舍。
據了解,去年,有一個年產值高達數百億元的工業項目想落戶,不過,由于與科學城發展規劃不符,最終落戶到別處。
“金籃子要裝金雞蛋”,上述負責人進一步表示,西部(重慶)科學城必須咬定青山不放松,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并與西部(成都)科學城錯位發展、協同創新,最終建成“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盡管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發展軌跡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客觀來看,相比于其戰略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于下一步,重慶市將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戰略耐心,一張藍圖干到底,把科學城打造成“科學之城、創新高地”。
臨近2021年底,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虎峰山下,由重慶大學牽頭建設的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已經完成地塊平場,即將啟動土石方工程,并在2022年加緊施工,確保如期在2023年一期建成投用。
“作為重慶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它將通過把光子與電子結合,形成更全面更精準的對微觀世界的探測工具,解決產業關鍵技術需求,這是重慶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上述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創新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2022年將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創新資源、高端研發機構等科創要素,推動科學城高質量發展,打造重慶科技創新的主平臺。
這勢必將進一步改變西部(重慶)科學城科創要素的集聚軌跡,形成更好的發展態勢。
這里的優勢不僅在于“科學”兩個字,其“城”字上同樣大有文章。
目前,科學大道等112個項目加快推進,27號線等4條軌道即將開工。多所學校、人才公寓、綠地公園等也在陸續建設投用……
西部(重慶)科學城有關負責人表示,科學城將“科學”與“城市”高度融合,其城市功能在逐步完善,讓科學城成為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科技新城。
而從更大的層面看,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川渝共下一盤棋,西部(重慶)科學城、西部(成都)科學城兩城相向而行,將形成更大的合力。
2021年12月中旬,位于科學城的一座貌似猴臉的“悟空立交”格外引人注目,這是科學大道上剛剛貫通的關鍵節點工程青龍咀立交橋。2022年年底,完工后的科學大道可1小時內貫通科學城南北,進一步縮短川渝時空距離。
交通方面的進展僅僅只是一個縮影。當前,川渝兩地正重點圍繞優勢產業合作、創新資源共享、全球資源鏈接等逐步展開合作,唱響“雙城記”,共建“經濟圈”。
分析人士指出,從城市發展的規律看,這些舉措將極大提升資源的集聚效率,甚至是提升資源釋放的價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