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 莉 樊星辰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節日在幼兒園中表現為大家相約在某個特定的日子,感受節日文化,做一些特別有趣的事,能夠把幼兒帶入豐富多彩的認知世界,帶入絢麗多姿的情感世界。
我園以節日為載體,充分發揮家長、社區資源優勢,組織開展節日活動,合力促進幼兒成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我園抓住節慶節點,開展一系列親子活動。
例如,在元宵節,家長幫助幼兒一起制作親子花燈,裝飾幼兒園和家園;在中秋節,家長帶著幼兒品嘗月餅、觀賞月亮;“世界清潔地球日”,我園開展“繪制愛護環境的溫馨提示牌”“栽種綠植”“擦拭運動器械”等親子活動。
我園經常組織家長走進幼兒園,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架起一座節日文化教育的橋梁,攜手家園共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三八”婦女節,我園開展的“回到媽媽的童年”節慶活動中,幼兒收集媽媽小時候玩的游戲,布置好游戲場地,迎接媽媽來到幼兒園。幼兒媽媽仿佛回到了童年,玩得十分開心,桌面游戲充滿了溫馨,體育游戲充滿了活力;在“父親節”,我園邀請幼兒爸爸進入課堂,為幼兒帶來有關“生活中的科學實驗”。
我園設有藝術節、運動節、閱讀節等園本節日。藝術節期間,家長和幼兒一起完成手工制作,開展義賣捐助等公益活動。
在運動會上,家長和幼兒一起參加競技比賽;在閱讀節期間,家長帶領幼兒參觀圖書館,了解圖書的種類、管理等知識。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春節期間倡導“不串門、不聚集”,這讓一些幼兒和家長有點失望。于是,一些幼兒和家長策劃并制作“春節七天樂方案”,選出大家喜歡的“疫年”慶祝項目,如自制創意環保煙花、云拜年、云上歌舞聯歡等。
《綱要》在總則中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隨著教育社會化理念的不斷增強,我園越來越認識到,教育不應該僅局限于幼兒園和幼兒家庭,應該被擴展到社區。
生活即教育,教育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幼兒園應加強與社區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社區及周邊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例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園組織幼兒到社區,開展包粽子、制香囊、賽龍舟活動,讓幼兒了解民間節日,并讓幼兒為辛勤的社區工作者送上粽子和自制的香囊。
在重陽節開展的愛老敬老活動中,幼兒對“日照中心”這一社會機構充滿好奇。我園提前與社區聯系,組織幼兒走進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由此拉開了生成課程《日照中心——社區里的老人樂園》的序幕。幼兒紛紛秀出才藝,爺爺奶奶看得津津有味,不斷報以掌聲。
最后,幼兒還將自己親手繪制的“愛心卡”贈送給爺爺奶奶。體驗活動后,我園幫助幼兒梳理零散經驗,由此引導幼兒進行繪畫記錄、對比分析、交流分享等深度學習。
社區活動中,教師和社區工作人員給予了幼兒支持,幼兒學會了遷移“長輩的愛”,懂得主動關愛身邊的老人。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幼兒園、家庭、社區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三方互補優勢,能夠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