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峰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扇面書法,作為書法作品的一種表現形式,同中堂、對聯、手卷、冊頁等構成書法作品常用的形式。這種形式并且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扇面書法作品更是數不勝數。關于扇面書法的故事也非常多,如《晉書·王羲之傳》中記載:“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1]宋、元、明、清是扇面用于書畫的興盛時期。近代文人為了附庸風雅,在生活中借助扇面這種形式來展示自己的書法、繪畫更為常有之事。扇面書法發展到現代,是書法創作的一種常用形式,這種形式雅俗共賞,而且完全能運用于生活。
隨著當代書法、繪畫的繁榮發展,扇面形式的書法繪畫展覽理應所得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展覽形式。近年來各大博物館舉辦古代書畫扇面展覽層見疊出。以最權威的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扇面展來看,已經成功主辦四屆扇面書法展,每一屆扇面展書法展獲獎作品,都可以代表當時扇面書法創作的最高水準。無論從書體的選擇,還是章法形式的處理都能反映出當下對扇面書法創作的審美取向,所以對歷屆扇面書法獲獎作品進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下面先梳理歷屆扇面書法展的舉辦情況:第一屆扇面書法展于1997 年6 月在吉林舉辦;第二屆扇面書法展覽于2005 年10 月29 日在大連舉辦;第三屆扇面書法藝術展2010 年10 月21 日在武漢開幕;第四屆扇面書法展于2013年8 月27 日在青海省博物館舉行。歷屆扇面展獲獎情況:第一屆獲獎作品30 件,第二屆獲獎作品27 件,第三屆獲獎作品30 件,第四屆獲獎作品31 件,總共118 件。本文就以此四屆扇面書法展中獲獎作品為研究資料,著重從書體比重現狀與展望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筆者經過四屆扇面展覽作品集中獲獎作品進行分析,得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書體的比例圖(圖一),通過下圖很容易看出,隸書類作品在每一屆獲獎作品中出現的作品最少,四屆總共8 件,占總件數的百分之七;其次為篆書,占總件數的百分之九;再者是楷書,占總件數的百分之十四;依次是草書占總件數的百分之二十三;最多書體的是行書,占總件數的百分之四十七,差不多占到所有書體的一半。正書類作品相比行草書類作品獲獎件數少很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筆者想不外乎有以下兩方面原因:第一,扇面形式不適合正書類書體書寫;第二,評委偏好行草。下面將詳細的分析和論述,篆書作品中,各屆展覽中一共僅見10 件表現得非常薄弱。第一、四屆各兩件,第二、三屆各3 件。取法金文類篆書作品占到一半,因為金文類可以變化字形來求得字形的趣味,容易博得評委好感,書寫內容字數都較少,書寫集字對聯內容為主,章法形式大都分為兩列。小篆類3 件,點畫和結構都非常一般,因為小篆作品寫對稱和工整是需要一定的功力。另有甲骨文和簡書風格各1 件。隸書作品中,各屆展覽中一共僅見8 件,是最少的一種書體。基本取法漢碑,僅有一件取法金農。隸書的取法不要只放在漢代碑刻上,這幾年秦漢簡帛書法的整理與研究有頗多成就,而且出版了很多高清字帖;還有清代各家得隸書很簡風格;以上兩方面都是可以值得取法。楷書作品中,各屆展覽中共17 件,均為小楷作品。這歸根于扇面本身面積較小,配上小楷且非常雅致,歷代扇面與小楷結合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中楷、大楷相對不好在小小的扇面上表現。第一屆扇面展獲獎作品中有6 件小楷作品,隨后呈逐漸遞減之勢,魏碑等大字作品更是少見。草書作品在歷屆扇面展覽中一共27 件,大草占三分之一其他它都為小草,章草只有兩件。行書作品最多,一共56 件,這與行書的可讀性強、雅俗共賞進而更受書家和評委青睞有著極大關系。

圖一 歷屆扇面展書體比例圖
根據上文對當下扇面書法創作的現狀的研究,為了當下扇面書法創作各類書體在扇面作品中如何更好地突破和發展,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展望。
首先,扇面作品中大字作品的缺失。目前書壇出現一種奇怪現象,作者在投稿時寧可寫上萬字的小楷作品投稿,也不愿意寫大字作品來投稿,這表明扇面這種特殊形式受傳統扇面審美的約束,傳統扇面基本以雅致為審美趣味在當下扇面創作中也得到延續。再者,今天的投稿者大都寫小字,也有利用“苦肉計”來博得評委的同情,導致大字作品少見。評委應該用藝術性的高低來審視作品,而不是用作品中字數的多少來衡量作品的質量。中大楷和魏碑也可以寫入扇面,歷代的經典作品也多見,如趙之謙《楷書團扇》[2](圖二)就是一件典范的大字作品;大字草書也可以用于扇面創作之中,如北宋趙佶的團扇《草書七言詩紈扇》[3](圖三)就是一件非常好的傳世學習范本。

圖二 趙之謙《楷書團扇》

圖三 趙佶《草書七言詩紈扇》
其次,擴寬取法現狀。古文字知識的缺失,使得篆書取法單一,除了取法大篆和小篆之外,應該把篆書取法放在一個歷代篆書史的環境中進行。譬如,殷商甲骨、兩周金文、秦漢篆書、明清各家篆書及近現代名家都可以取法和借鑒。另外,當下是篆書學習的最佳時期,再也沒有理由說沒有篆書資料可取法,各種高清古文字圖錄和研究成果不斷的出版。譬如,《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等近年來均相繼整理出版,都給篆書學習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而且出版物的印刷水平也是史無前例,古人的用筆細到毫發都能表現出來。可是,當下書家對這些新出土資料的關注和取法還遠遠不夠。再譬如,甲骨書法、清代篆書作品等都是篆書書法學習的資料。要把扇面書法創作取法放在整個大書法史中去,一切經典的篆書資料都值得取法,這樣就會避免取法的單一,又能豐富當下扇面書法創作的形式[4],更能產生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品。還有,近現代書法家們也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經典扇面作品,如丁輔之甲骨扇面、羅振玉的金文扇面、王福庵的小篆扇面等都是可以作為取法對象。
再次,書家要加強古文字知識方面的修養。自從十一屆全國展舉辦以來,開始嚴查作品中的錯別字。書法作品中確實不能出現錯別字,錯別字涉及作者的文字學修養,所以加強古文字修養十分必要。全國自上而下都意識到了古文字學的重要性。最近,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各大具備條件的高校發布招收“強基計劃”(古文字方向)本科生[5],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全民古文字水平將會得到全面提高,書家更要努力讓古文字成為一種修養,到那時候扇面展覽一定會在書體運用上更加豐富,我想錯別字就更不會出現在扇面書法作品之中了。
總之,扇面是書法創作中重要的一種形式,我們在書法創作中一定要多加重視。只有把以上這些當下扇面書法創作存在的現象突破,扇面書法創作一定會更上一個臺階。
注釋
[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2093.
[2](清)趙之謙.趙之謙楷書團扇[J].中國書法.2009,(11):封2.
[3]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藏書法釋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0.
[4]胡俊峰.當代扇面書法的形式與發展[J].中國書法.2020,(7):160.
[5]黃德寬.“強基計劃”助力古文字學專業人才培養[J].科研課題成果通報.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