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瓊 朱劍修 潘冬東(福州市社科院課題組)
隨著社會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改善,生活節奏發生重要變化。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早已被打破。許多人不再滿足于“朝九晚五”的簡單工作即生活的方式,經過忙碌的一天工作后,餐飲、休閑、健身、娛樂、購物等活動更多地選擇在夜間進行。發生在下午6點到次日早上6點的夜間經濟,作為日間經濟在時空上的延伸,卻又不同于白天的景象和服務,絢爛的夜景、工作之余的放松能給市民和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與日間經濟相比,夜間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以服務業為主,有助于推動文旅消費的轉型升級,逐漸發展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是衡量現代化城市活力的風向標。近年來,福州各界也在密切關注夜間經濟發展,積極打造“夜福州、幸福城”,2019年、2020年相繼獲評“夜間經濟十佳城市” “2020夜間經濟二十強城市”。
2018年、2020年福州相繼出臺《推進夜色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我市夜色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福州市夜色經濟體驗示范街區建設提升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采取多項措施,引導、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市、縣(區)建立相應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統籌安排財政專項資金,強化資金保障,并以獎代補支持考核結果前列街區所在的縣(市、區)。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將與夜色經濟街區四至范圍內建設管理有關的店牌店招、文藝演出、LED大屏等相關審批權限下放到各縣(市、區)政府。強化評估機制,交叉評估和第三方單位評估并舉,交叉評估結果全市通報,而對于第三方評估成績前列的街區所在縣(市、區)給予一定金額獎勵。加強公共設施配套,增設停車場(點),改善夜間公共交通,提升夜間景觀,閩江兩岸、西湖公園等的燈光夜景都進行了升級,福道等也都植入了燈光。2021年6月底起,更是延長了市博物館等一批公共文博場館的開放時間。依托互聯網加持夜間經濟,發布各類夜間服務信息,提供實時停車便民導覽、優惠促銷等多項智慧服務。
為了較好地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福州在原有夜間經營場所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了20個夜色經濟街(區)(詳見表1),經營業態涵蓋旅游觀光、餐飲購物、文化演藝、休閑娛樂、體育健身、教育培訓等多種類型。福州還于2020年底推出三坊七巷市級夜色經濟體驗示范街區、“上下杭·金銀里”商業步行街等15個市級夜色經濟體驗示范街區。經過多年積累已出現達明美食街、閩江夜游等多處網紅打卡點。2021年三坊七巷和上下杭兩大街區一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表1 福州各縣(市、區)夜色經濟街(區)
福州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各類資源豐富,發展夜間經濟有著自身優勢,十分適合打造充滿生機活力的“夜福州、幸福城”品牌。
其一,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賦予福州文旅夜市充分的文化底蘊。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福州,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極具福州地域特色且內涵豐富的閩都文化,其中三坊七巷文化、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等都是福州特有、難以復制的。其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豐富福州夜間經濟演藝形態和手工藝品。176項市級及以上非遺項目中有16項諸如閩劇、福州評話、壽山石雕和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等凸顯福州特色、享譽全國乃至海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工藝品達30多類幾千個品種,其中 “福州三寶”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更是影響廣泛。其三,閩劇《畫龍記》等系列文化精品的打造為開發福州地方戲劇夜間常態化表演提供可能,可提供觀眾獨特的現場體驗。其四,福州地域特色明顯的飲食文化吸引夜市“吃貨”一飽口福。既有原料、火候兼備的佛跳墻,也有“肉包肉”的肉燕、Q彈的魚丸、形態可人的荔枝肉、香甜的芋泥等各種傳統小吃,還廣泛吸納了川菜、粵菜等其他菜系的精華,品種豐富,繁簡結合,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愛。其五,福州還有著許多傳統的民俗節慶活動,“兩馬鬧元宵”、拗九節等都極具福州傳統文化特色并富有時代精神。
以近現代歷史為依托的眾多歷史風貌區讓人觀賞特色建筑形態的同時感受歷史文化:“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交通便利,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吸引眾多游客流連忘返,是到福州的必選打卡點;民國風情建筑集聚的煙臺山,保留原生態的山地街巷,別有風光;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馬尾,船政遺址眾多,歷史意義顯著;眾多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引入中國臺灣地區文創團隊打造的嵩口古鎮,既有歷史的底蘊,又富含現代文化創意;等等。
山水田園風光、濱江濱海景觀兼具。多達近400處的森林旅游景區景點給游客提供無限選擇。例如市區北邊的福州國家森林公園交通便利,植物品種眾多,其中不乏水杉、金茶花等多種珍稀植物,冬暖夏涼,為“福州之肺”;永泰青云山集森林、峽谷、瀑布、草場、古火山口等為一體,區域內小景點眾多,動植物品種多樣,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福州還在市區建設了獲得多項建筑設計大獎的森林棧道—福道,串起福州市區多個公園,可觀閩江可賞山景。美麗的濱江濱海風光同樣吸引無數游客競相前往。例如國家級濕地保護區—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景色美,還不乏稀有鳥類品種,甚至運氣好時還能看到國寶級鳥類—黑嘴端鳳頭燕鷗;羅源灣長風細浪,魚類品種豐富,迎著海風在魚排上品嘗美味海鮮,別有一番滋味。
被譽為“中國溫泉之都”的福州,有著豐富的溫泉資源,且大量分布在福州市中心和市郊,在許多酒店、景區都有溫泉項目。福州豐富且可便捷開發利用的溫泉在全國負有盛名。夜間體驗溫泉,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放松身心,是吸引游客來榕的一個重要理由。
近年來,福州地區生產總值迅速提升,2020年突破萬億。其中,第三產業迅速發展,2016年第三產業占比突破50%,為50.52%,至2020年占比已達56.07%,產值5618.55億元。“三二一”產業格局日趨穩定,消費潛力巨大。
福州地處東南沿海,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常青,夏長冬短,即使在最冷的1-2月,平均氣溫也能達到6-10℃,霜少無雪,無霜期達326天。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因此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喜歡夜晚外出休閑活動。如此宜人的氣候十分適宜發展夜間經濟。
福州夜間經濟的迅速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給游客的旅途帶來多樣的體驗,也為福州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
首先,夜間經濟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夜間經濟的發展,推動市民、游客夜間不再局限于家中、酒店,而是走到戶外,或觀光,或觀影,或購物,或享用美食,或進行體育鍛煉,或游覽街區景區,或走進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等等。留在家中的也不僅僅是休息,各類外賣、購物訂單穩步攀升。豐富的夜間活動形態讓人們的生活在工作之余的夜晚充滿生機活力。
其次,夜間經濟的發展有效促進福州經濟發展。各夜間經濟場所的打造,尤其各類主題活動、節慶活動的舉辦產生顯著的人氣集聚效果,有效促進片區內消費,進而推動福州整體經濟發展。夢山路青年夢想集市日均人流量1.2萬~1.5萬人次,周末可達2萬人次[1]。閩侯縣上街永嘉天地的東百城觀光夜市“日均人流量一度突破4萬人次”。[2]為期近一個月時間的“夜色撩人2.0”2020鼓樓區夜色經濟街區嘉年華活動期間,三坊七巷“主要商家銷售額同比增長約18%,客流量同比增長7.8%”[3]。因為市級夜色經濟體驗示范街區的加持,2021年“五一”假期,“三坊七巷接待人數約90萬人次,增長275.3%”。[4]豐富的夜間活動留住來榕旅客的腳步,延長游客的在榕時間,也活躍了市民的夜間生活,進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質;不僅增加了景區門票收入,也帶動了餐飲、住宿、觀影等行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勞動就業崗位。
夜間經濟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存在“擾民”隱患,對福州市域社會治理提出新要求。其一,居民區周邊的夜間經營、活動場所帶來的超大人流可能導致噪音,會嚴重影響周邊居民休息。其二,目前,福州夜間經濟的發展業態中餐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一些夜市,尤其是露天大排檔產生的油煙、味道令周邊空氣環境不再那么清新。其三,一些攤點違規占道經營,影響居民交通出行。另外復雜、集中的人流也對治安產生一定的影響,給城市管理帶來一定的壓力。其四,夜間外賣訂單大量增長,部分外賣人員夜間車速過快、逆行、闖紅燈等現象較白天更為普遍,安全隱患令人擔憂。福州12345便民(惠企)服務平臺上時常出現關于夜市噪音、油煙、占道等影響環境、交通的相關投訴。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加強精細化管理。
這兩年,福州雖然連續入選了夜間經濟十佳和20強,躋身全國先進行列,但沒有景區和場館入選“夜間游客最喜愛的十大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及網紅步行街”“夜間游客最喜愛的十大文化場館”。根據《2019年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福州在2019年度百城夜生活指數榜單上名列第44位。可見福州發展夜間經濟,打造“夜福州、幸福城”仍有提升空間。
調研總結福州夜市經濟的做法和成效,編制福州市夜間經濟發展專項規劃,規劃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步驟,謀劃重點項目。
進一步完善福州夜間經濟發展相關意見和行動方案的具體落實機制體制,定期召開各縣(市、區)“夜色經濟首席執行官”聯席會議,互通信息,交流經驗,促進項目合作和人才流動。
成立夜間經濟發展相關研究單位,研究夜間經濟發展新動態、新模式,提出創新治理方案,定期統計發布夜間經濟相關數據,適時制作發布福州夜間經濟發展報告等。
加強福州夜間經濟品牌宣傳,借助互聯網、電視、報刊等各類媒體,通過海絲國際電影節、海交會等大型活動平臺積極宣傳福州夜間經濟,營造夜間經濟發展氛圍,引導市民增強夜間經濟參與意識,吸引外地游客來榕過夜。
夜間經濟發展要和文化相結合,充分體現當地文化特色,才能有競爭力和吸引力。可充分挖掘福州文化內涵,突出福州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文旅活動地標,突出一批網紅打卡地。結合一些老字號、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演藝,開設互動體驗活動,增加趣味性和游客市民的參與感。夜間開放的文化活動場館可增設文化主題夜沙龍、藝術展覽等。
優化提升經營業態,豐富夜間活動項目供給,滿足市民游客多層次需求。在鞏固提升 “老三樣”即規范夜市、景區、演出的基礎上,開發推廣“新三樣” “再三樣”夜間經濟項目。從《2019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中游客愿景排行可以看出,除了城市夜景、景區夜游外,游客對夜間節事活動最為向往。在深耕提升三坊七巷、上下杭等歷史文化街區的同時,可由政府引導,企業市場化運行,多舉辦各類夜間主題活動。大力支持永泰嵩口、馬尾閩安等古鎮,福清東山村、羅源福湖村等美麗鄉村的發展,開發特色民宿,引導游客體驗古鎮、鄉村生活。
實現區域差別化,避免同質化。各縣(市、區)在具體業態的設置上要依據區域內的資源特色和人口結構,重點布局特色業態,避免一哄而上,貪大求全。例如鼓樓區三坊七巷聞名全國,東街口商圈打造較為成熟,一向是福州人流集中的區域,可主打歷史文化街區+首店品牌購物+美食街。沿閩江、晉安河等水系可開發水上夜游、主題光影秀等夜游項目。
探索構建夜間經濟經營者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共治機制,推動福州打造幸福城。
探索創新自治模式,成立夜間經濟行業自治協會,加強行業自治。學習中國臺灣地區寧夏夜市經驗,在達明美食街、學生街等夜市成立自治委員會,負責協商處理區域內經營者聯合宣傳、舉辦活動,和政府部門、周邊居民溝通協調等問題。
優化政府監管。嚴格監管食品安全、產品質量和環境衛生,指導督促商戶落實食品安全、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制,建立夜市經營“負面清單”。相關部門根據夜間經濟發展情況,不定期組織或委托行業協會對經營者進行相應的管理培訓,引導商戶守法誠信經營。定期考核評選夜間經濟示范點位,推出在模式業態、產品服務、文化融合上積極創新,務實而又靈活的示范點位,帶動其他點位提升經營和服務水平。
進一步改善夜間公共交通,節約夜間出行成本。目前福州市區僅有兩條夜班公交線路,沒有經過三坊七巷等夜間經濟發展相對活躍地段,地鐵運營時間僅在節假日有些許延長,其他縣(市、區)中連江公交夜色旅游專線(首末班時間19:00-22:00)試運營3個月即停運。公共交通配套顯然不能滿足夜間經濟發展要求。建議綜合考慮福州夜間經濟活躍區域,適當增加夜間公交路線;地鐵運營區分工作日和周末、節假日,周末、節假日適當延長運營時間。
進一步加強夜間經濟活躍區域的夜間停車場(點)配套。協調周邊企事業單位、商務樓宇的內部停車場在夜間向社會公眾開放。具備條件的區域可協調建設立體停車場或地下停車場。
進一步協調好與周邊居民的關系。夜間經濟的發展不是以犧牲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為代價。要提高主動服務意識,不僅要為游客、市民提供周到服務,為經營者提供場所配套服務,還要為周邊居民做好服務,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提高周邊居民滿意度。定期和周邊居民座談,收集整改建議,協商處理矛盾。在居民區旁邊的夜間經濟街區設置噪音檢測儀和降噪設施,做好降噪處理,在美食街等餐飲夜市,做好油煙截排和空氣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