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得勝 賀 新 郭 莉
(焦作市統計局,河南 焦作 454100)
在結構優化提升的基礎上,保持合適的經濟增長速度,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要求。經濟發展一看質量,二看速度,能把二者統一起來的則是速度背后的結構支撐和動能推動。這是本文的一個基本視點。
近幾年焦作市的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指標在河南省位居前列,但經濟總量在全省則有漸次后退趨勢,如何解釋和看待這一現象,對理清今后的發展思路、進行科學的路徑設計至關重要。
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涵蓋綜合質效、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等六個方面的指標。這個指標體系的優勢是全面,與新發展理念相對應,局限是未將或無法將經濟增長速度以合適的權數納入進來,因此,本文把高質量增長作為一個獨立的課題,作為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必要補充,以此指導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實施。
焦作市位于豫北晉東南,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中間是懷川平原,人口370萬,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中等城市。焦作早先以煤炭立市,新中國成立后逐步發展成為重工業城市。進入新發展階段,焦作轉型步伐加快,在推進結構調整、增加新動能、培植新優勢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明顯成效。突出表現在工業強市戰略持續得到強化,先進制造業得到重點支持,旅游業向全域旅游延伸,創新和人才引進得到更高程度重視,經濟、社會、生態發展更加協調,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示范城市的戰略目標取得重大進展。同時也要看到,焦作市的高質量發展后勁和韌性還需要加強,結構性、動能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一些短板和固有的缺陷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總體經濟實力在全省的位置有下滑的危險,這些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高質量發展不是不看增長,而是要看什么樣的增長。要從結構分析和動能分析中,找到破解制約發展瓶頸的有效路徑。
進行結構分析時會遇到兩類需要做擴展處理的問題:一類是自身結構變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導致的?是積極因素導致的,還是消極因素導致的,結論是大不一樣的。另一類是對背后隱藏的復雜影響因素,需要延伸挖掘。
分析表明,焦作市產業結構存在三大問題:一是三次產業結構在優化的同時存在嚴重隱憂,二是結構調整并未使重化工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三是第三產業有機構成相對落后且背后影響因素復雜。與這三大結構性問題相關聯的是城市發展格局存在嚴重偏差。
三次產業結構是高質量增長結構分析的基本面和邏輯起點。焦作市的三次產業結構從2010年的8.0∶65.8∶26.2調整為 2020年的 7.4∶42.0∶50.6,第一產業比重略有下降,第二產業比重較大幅度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

圖1 “十二五”以來焦作市三次產業占比
單從表面數字看,焦作市產業結構變化明顯,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抓機遇、調結構的結果,這個大方向是沒有問題的。那么隱憂出在什么地方呢?就出在區域經濟發展變化的比較上。從地區之間的比較中,才能看清結構變化是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導致的,還是第二產業發展較慢導致的,這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2011—2019年,焦作市的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高于第二產業增長速度,這是導致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的原因。同時還要看到,焦作市第二產業增長速度雖然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全省各地市中僅位于第13位,從地市排位上是落后的。焦作市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雖然高于第二產業,但依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據此可作出如下判斷:焦作市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并不是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帶來的,而是第二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帶來的,換句話說,焦作市的工業強市戰略與全省其他地市相比并沒有表現得更為突出。
焦作以工業立市,長期以來,工業一直在全市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多年來焦作市大力發展重化工產業的城市定位沒有變化,這帶來兩個后果:一是在淘汰落后產能和進行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產業改造方面包袱沉重,成為經濟增長的拖累因素;二是能源原材料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處于國民經濟產業鏈的上游,在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中,經濟下行時首先受到影響,經濟上行時又最晚復蘇,低谷運行時間遠長于其他產業。這種先天不足的產業特點,在國家能源原材料短缺的年代,弊端表現得還不那么突出,相反還具有市場需求優勢,但在能源原材料生產和供應已經豐盈的時期,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這也解釋了焦作市這些年抓經濟勁頭很大,但GDP在全省的位次卻漸次滑坡的原因。
應該看到,焦作市的重工業內部結構也在發生積極的變化,一些高端裝備制造業、高新產業比重明顯上升,傳統的重工業比重有所下降。2019年,焦作市高新技術產業(大部分是重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8.3%,比2013年提高35.5個百分點。不過,這是按照河南高新技術產業的統計標準,指標口徑相對寬泛一些。如果按照國家的高技術產業劃分標準,焦作市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左右。裝備制造業(大部分可視為重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5.9%,比2010年提高5.7個百分點。原煤產量由2010年的809.4萬噸下降到2019年的268.7萬噸,下降66.8%。
但是,有兩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一個是無論什么樣的重工業,都是高能耗、高排放產業,在發展中受到的限制條件比較多;另一個是無論什么樣的重工業都依然是重工業,重工業比重高說明重化工產業占主導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焦作市化工、鋁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面臨著環保治理壓力持續增加的局面,給工業穩增長帶來較大壓力。同時,新上工業項目的能耗空間和環境容量漸趨不足,節能降耗任務艱巨。
2010年焦作市四大優勢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現代化工、食品)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4.4%,2019年上升為57.7%。這四大優勢產業,有三個集中在重工業領域,除食品產業外,沒有輕工業成為優勢支柱產業。
2019年,焦作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5.1%。新興性戰略產業遠沒有成為支柱產業,無力帶動工業快速增長。
總而言之,如果焦作市這種重化工工業結構長期不改變,就在基本盤上決定GDP總量很難在全省爭先進位。
焦作市的第三產業落后,不僅體現在規模上,也體現在有機構成上,這是由其發展受到的諸多制約因素決定的。
第一,焦作市的重化工城市定位,導致輕工業不發達,與輕工業相關的第三產業也不發達,因為輕工業與消費和商業活動的關系更密切。
第二,焦作市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不處國家交通要道,也不屬于知名文化城市,沒有形成區域性商業中心城市的有利地理條件。當然,焦作市交通條件和區位地位也在發生變化,交通作為商業發展的限制條件會逐漸消除,但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這一點不會改變。
第三,焦作市這些年在抓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方面成效明顯,但是還沒有成長為系統的、有相當大輻射圈的支柱產業,還需要下大力氣在更高更大平臺上加強整體運作,推進其與高端設備制造業相配套,在第三產業范疇延長生產鏈、產業鏈、價值鏈。
第四,焦作城市建設定位存在問題。近些年焦作的城市框架和面貌變化很大,但與周邊地區相比缺乏特色和氣派。除了南水北調綠化帶和大沙河綠化帶這兩個亮點,焦作在與城市品位密切相關的城市文化建設上,與許昌、安陽、駐馬店相比還有差距,更不用說與國內更先進的城市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的氣韻、氣派所在,這些形象上的東西看似與第三產業無關,實際上是息息相關的,其對第三產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經濟結構的背后,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格局和城市發展格局,關涉經濟發展路線和城市發展路線。各地的實踐證明,無論是轉型發展,還是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經濟實力的提升作為支撐,都離不開改變地區發展格局的大戰略大動作。然而,在搶抓地區發展機會上,焦作市一直慢半拍,前瞻性不夠。
當前,焦作市在發展動能上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在傳統動能上動力單一且乏力,二是在新動能上動力質量不高且嚴重不足。
經濟增長動力單一且存在結構性問題。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包括投資、消費和出口。在對外貿易疲軟、消費拉動有限的情況下,焦作市主要以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焦作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從2010年的841.0億元到 2016年突破2000億元達到2190.0億元,6年間增加了1349億元,年均增長20.4%,比同期GDP年均增長率高出了10.4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焦作市GDP年均增長8.8%,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均增長14.1%。2010年焦作市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2%,2019年為45.1%,回落21.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不足,導致工業發展后勁不足,而且工業投資的主要方向是重工業,投資量大,回報率低。

圖2 “十二五”以來焦作GDP、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新興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焦作市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北美、東南亞、日本及歐盟等傳統市場,對金磚國家、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開發不足。出口結構不優,對風神輪胎、龍蟒佰利聯、隆豐皮草等少數重點進出口企業依賴較大。此外,美國、歐盟對我國實行的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壁壘也嚴重影響了焦作市企業的對外出口。
招商引資后勁不足。在提升整體經濟水平的引領性、成長性的重大項目方面謀劃不足、招引不多,“延鏈補鏈”項目相對較少,缺乏支撐帶動性強、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好項目,導致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創新和技術投入能力不足。2019年焦作市的GDP為2761.1億元,申請專利3153件,其中發明專利1092件。焦作市與毗鄰的新鄉市GDP總量大體相當,但新鄉市申請專利數高達5417件,其中發明專利1802件,焦作與新鄉的差距較大。

圖3 2019年焦作市與周邊地市GDP和申請專利數
2011—2019年焦作市R&D經費支出從14.83億元增加到43.39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從1.03%提高到1.6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8個百分點。一般發達地區R&D投入強度平均在5%左右,焦作市R&D經費投入強度相差甚遠。

圖4 2011—2019年以來焦作市R&D經費內部支出及投入強度
2019年焦作市科技經費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1.6%,全省為1.9%,鄭州、洛陽、鶴壁、新鄉、許昌等地市都比焦作市高。2019年焦作市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4.2%,在全省位居最后一位。
將以上幾組數字聯系起來看,焦作市的表現并不好。這幾組數字對工業城市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在創新開發和核心新動能方面的落后。
應該注意到,與技術創新能力、研發能力不足相聯系的是,焦作市高校資源不豐富、科研機構較少,缺乏高水平科研力量,高端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能自給,加上整體區位環境較差和園區生活配套還不完善,約束了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也影響了創新型人才的引進。
在經濟波動周期中,結構性和動力性是兩個重要影響因素。
經濟周期是指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經濟擴張和收縮不斷交替反復的周期性波動現象。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主要分為衰退、蕭條、復蘇、繁榮四個階段。以增長率周期波動的“谷-谷”法對GDP增長率進行劃分,我們將1978年以來焦作市、河南省、全國經濟增長劃分為四輪較為明顯的周期,每個周期的起始點不盡相同,持續時長不一樣,波動形態各有特點。
第一個周期,焦作市與河南省、全國持續時長基本一致,河南省略長1年。波動曲線形態焦作市與河南省基本一致,全國有所不同,呈現階梯式下降形態。

圖5 改革開放以來焦作市經濟增長波動圖

圖6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經濟增長波動圖

圖7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經濟增長波動圖
第二個周期,焦作市在時長上與河南省基本一致,焦作市為1982—1985年,河南省為1983—1986年,全國則持續時間比較長,從1982一直延續到1990年。波動曲線形態上焦作市延續上個周期的A字形態,而全國和河南省則呈現M字形態,相當于雙A形態的組合,中間比焦作市多了一個小的波折,也可以說全國和河南省在經濟韌性上更強一些,焦作市的經濟剛性更強一些。這是由當時焦作市的重化工產業占支配地位決定的。當時的焦作市經濟受宏觀大氣候的小波折影響不大,而在遭遇大波折的時候則反應劇烈,直上直下,硬著陸特征明顯。
第三個周期,焦作市、河南省、全國起始點不一樣,但周期終點基本上都止于1999年。焦作市最明顯的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曲線變為M形,河南省則變為不規則的N形與M形的組合,而全國反而變為A形曲線。1990年是全國、河南省、焦作市的一個共同低谷,但對焦作市影響還不是很大,對全國影響更大一些。但在第三個周期下行曲線中,焦作市的反應非常強烈,一是曲線下降陡峭,而全國和河南省的下降相對平緩,二是探底深度很深,而全國和河南省的探底相對比較淺。考慮到20世紀90年代兩大經濟特征: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擴大開放,由短缺經濟向相對過剩經濟過渡,就不難明白,前者相對增加了焦作市經濟的韌性——這一點全國都一樣,后者徹底暴露了焦作市經濟的固有脆弱性,這一時段的焦作市經濟波動受雙重屬性影響。
第四個周期,焦作市、河南省、全國的經濟波動曲線形態基本相同,都變成了山包形,只不過焦作市和全國山峰稍尖銳一些,河南省山峰更平緩一些,波峰基本上都在2006年左右。第四個周期時間最長,相對來說波谷也不那么明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長線增長,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總量接連超過了德國、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中國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采取的強刺激措施,有效避免了經濟出現斷崖式下跌,但是也帶來一些后遺癥。2010年后,中國經濟由高速度進入中等速度,在發展理念上逐步邁上高質量發展軌道,在治理體系上更加完善,這是延續至今最為明顯的經濟特征。從增長曲線上看,就是保持L形平滑延伸曲線,經濟的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韌性和后勁明顯得到增強。這些特征,在焦作市、河南省、全國都有相似的表現。進一步分析,中速平緩增長,是經濟發展到新階段的常態特征,也是中央針對國內經濟過熱或過冷而采取的逆調節、微調節的策略性、技術性干預和“熨平”的結果,是工具性手段運用更加成熟的結果,還是結合新常態新格局進行長線布局的結果,當然也是有效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結果。
第四個周期是一個超長周期,從2000年到現在已經20多年,并且還在繼續。對這個超長周期再做些細分,焦作市在2008年前有一個高位小M曲線,但緊接著就是一個傾斜的小U曲線,接下來就是L曲線了,但焦作市這個L曲線與全國和河南的L曲線相比,曲線的下行趨勢更為明顯。由于焦作市是重化工城市,在高質量發展條件約束下,經濟下行受到的影響更大,這樣,其經濟規模在全省的位次不斷下移就很好理解了。
在經濟波動中,固有的產業結構起基礎作用,結構調整的力度起提升和調節作用,發展動能起加強作用,三者的疊加共同決定波動曲線的形態和振幅。
在每輪經濟周期中,焦作市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一直沒有根本變化,決定了經濟波動的基礎線受重化工產業結構影響很大。同時,結構調整也在一直進行中,為經濟不斷注入活力,當結構調整活力足夠大時,經濟增長速度就比較快,反之就比較慢。每次經濟回升,也是發展動能重新啟動的結果,主要是由于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的拉動。從焦作市這些年的投資增速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直大于GDP增速,這些投資主要注入重工業領域,在推進經濟增長的同時,無形中強化了原有的重化工產業結構,形成原有結構的累積累進,使投資不能取得更高的GDP增速。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從新舊動能轉換角度看問題。傳統動能帶來總量拉動,結構調整帶來產業升級和活力,新動能帶來先鋒性、革命性動力,這三個方面可概括為高質量發展的“新三駕馬車”。“新三駕馬車”只要有一個“出力”不夠,就會給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問題。當“新三駕馬車”全部動力不足時,經濟增長的前景和后勁可想而知,而焦作市目前就面臨“新三駕馬車”動力全部不足的情況。
焦作原有的重化工城市定位,已嚴重制約經濟發展和城市面貌改變,這樣的舊格局必須改變。改變的方向不是一句轉型了事,也不是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示范市能夠完全包含的。焦作市一直在轉型,各個地方都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但轉型的目標何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自身定位何在,需要有清晰定義,這個定義可確定為:打造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
這是一個戰略目標,要突出“綜合性”這個關鍵詞。焦作市一直強調“工業立市”,但離開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的定位,產業全局肯定是短腿的。打造綜合性城市高于“工業立市”且包含“工業立市”。區域性中心不是人口流出型,而是人口流入型,而焦作市是人口流出型,說是區域性中心城市,其實名不符實,因為不是綜合性城市,缺乏城市吸引力和產業容納力。
進一步明晰這個目標,就是要把焦作市打造成為國家發展布局和改革實驗的新高地,打造成能在區域之間發揮高能輻射、高能引力的地區,打造成在高端產業和高新產業、商業貿易、城市文化方面取得全面發展,成為區域性經濟中心、產業中心、商業中心、文化中心、研發中心。
打造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尤其需要在事關城市特質重塑的國際化、區域化框架等關鍵領域集中發力。在全球化、大區域化的今天,一個區域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招商引資或者筑巢引鳳了事,這是大多數地方的常態思維和做法,要想突破常規實現跨越發展是明顯不夠的,需要將發展格局和城市格局放大。焦作市在國家戰略層面可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作為鄭州都市圈核心組團可推進鄭焦深度融合甚至一體化發展;從擴大開放角度可跳出河南與省外城市結成協同發展框架的形式,利用自身特有的資源走開放化發展道路。
打造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需要爭取國家級試驗區的定位。焦作市目前有轉型示范區定位,但歸根到底仍是基于傳統優勢和資源性定位,缺乏面向未來和世界的國家級實驗區定位的核心動機。焦作市應該有國家級試驗區的設想和勾畫,組織這方面的研究、設計和申報,努力去爭取。
打造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不能僅僅依靠資源優勢,而應該主要靠市場優勢和技術創新優勢。這也是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經驗已經反復證明的。資源優勢是缺乏活力的、暫時的,市場和創新優勢才是充滿生機的、長遠的、具有決定性的。當一個地方一直強調發揮資源優勢的時候,很難會有大的觀念突破。焦作市在全國有名氣的除了化工產品、四大懷藥,就是小麥之都、太極圣地、云臺山山水旅游這些名片了,基本上都是原生性、資源性品牌,再生性、新興性、重磅性、集散性品牌比較缺乏,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打造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需要極大地改變城市建設面貌,提高城市品位和格局。舊有的城市布局和面貌基本固化,需要通過整合式、點綴式、拉升式、開辟式進行改變。拆墻透亮、增暢補綠,相對增加城市廣度和幽深度;整合提升城市主要節點的氣派氣度;用高檔次的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藝術館、美術館、體育館、主題公園等來增加城市人文氛圍,提升城市氣魄;規劃中的新河兩岸帶狀商務中心區應盡快實施,這不但是完善城市水系、暢通城市泄洪系統的需要,更是改變城市面貌的需要,還是提升商業活力和檔次的需要;以“城中城”“街中街”等形式進行模塊重組,把城市功能區、特色區集中體現出來;在新區南部以高標準進行規劃設計,用大手筆整體描繪;加緊整體構造城市水系,加緊謀劃高鐵南站和南站新城,這些都是攸關城市格局的重大方向性、標志性問題。
增后勁。以項目為王,加大投資力度,增加有效投資,更加關注與結構更新、動能轉換、高質量增長、經濟韌性緊密相關的投資,與格局重新定位和路徑轉換形成持續的正面疊加效應。
破瓶頸。以非常規動作突破輕工業發展的瓶頸,徹底改變重化工產業結構。這個任務的關鍵點不在于不發展重工業,而在于如何取得輕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這個任務的難點在于,焦作已經接連錯過家用電器、信息通信等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輕工業再想做大做強,可選的空檔項不多,且市場競爭激烈,如何殺出一條血路確實是大考驗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突破常規實現跨越式發展,以逐項引進的方法似不可取,以實驗開發區形式整體引進的形式就成為必然選擇。為此,有必要成立專門小組,深入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及布局計劃,考察研究各地國家級試驗區的做法,研究全球產業鏈中輕工業的布局和未來趨勢、變動方向,然后據此進行策劃和申報。
補短板。補技術和創新短板,加大投入,增加協同。必須加大GDP增長中的技術進步含量,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強中小企業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動企業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高水平的技術研發中心,政府在這些方面要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必須加強技術和創新與產業的協同,密切關注發展知識密集型企業,盯緊產業發展前沿領域,大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等生產性服務行業,推動傳統產業在技術和管理上升級。焦作市高消耗的傳統產業仍占很大比重,更新改造的任務非常緊迫和艱巨。高端產業是以不斷創新為生命的產業,稍一松氣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落后敗陣,淘汰出局。如果沒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沒有很好的科技成果和商業化鏈條,雖然從事的是新興產業,但拿到的可能還是利潤“邊角料”。高端產業不能一引了之,新產業的發展需要經受挑戰和砥礪磨煉,這是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無論是增后勁、破瓶頸,還是補短板,人的因素都是第一位的。焦作市要在人力資本支撐上三管齊下:培育真正具有全球視野和開放胸襟的企業家團隊;加強和擴大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大量高素質工人,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支撐;激勵和強化技術攻關隊伍,增強研發力量,使之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