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達榮貴,王國祥,陳逸帆,薛虹宇,張譯愷
(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22)
鉆孔灌注樁是指通過機械鉆孔、鋼管擠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樁孔,并在其內放置鋼筋籠、灌注混凝土而形成的樁[1-3]。目前,鉆孔灌注樁在實際工程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和研究。例如,黃生根等[4]對水泥漿的擴散方式和加固區的形態分布規律進行分析研究,并基于電磁波CT技術對鉆孔灌注樁壓漿效果進行了觀測;吳爽爽等[5]對抗壓樁、頂拔樁和負摩擦樁3種模式的6根鉆孔灌注樁剪切特性進行了現場加載試驗研究;白曉宇等[6]對風化巖地基大直徑長螺旋鉆孔灌注樁承載性狀進行了試驗研究等。此外,劉暢等[7]、李林等[8]及符進等[9]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上述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論層面,通過試驗、數值模擬等對鉆孔灌注樁進行研究,然而,在實際施工中也常存在一系列技術難題。
以北支江過江通道樁基工程為背景,對超長鉆孔灌注樁在復雜地層中的施工工藝和方法進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施工要點,形成了一整套超長鉆孔灌注樁設計參數和施工工藝,可有效指導現場施工。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富陽區東洲街道北支江,北起高爾夫路與杭富沿江公路交叉口,南接規劃環島路,預留路口與東洲島中心路相銜接。北支江過江通道全長407.6m,全橋共9跨,主橋為(35+2×95+35)m四跨下承式鋼拱梁組合橋,南側引橋為(30+28+32)m鋼箱梁結構,北側引橋為(2×25)m 連續鋼箱梁結構。橋面標準寬度為43m,橋梁下部結構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承臺結構,主橋墩(3~5號)樁徑為1.5m,其余墩樁徑均為1.2m。樁基礎共122根樁,最長樁長為46.2m,最大樁徑為1.5m,均為C30水下混凝土灌注樁。其中,0,9號墩臺分別為20根樁,樁徑1.0m,3~5號墩樁徑為1.5m,其余墩樁徑皆為1.2m。樁位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樁位布置(單位:cm)
水上灌注樁在鉆孔過程中,泥漿黏度、相對密度、含砂率、pH值等參數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在復雜地層中高效成孔,保證灌注樁樁基正常施工。
1)試驗位置 選用6號墩水中樁基礎作為試驗樁基。
2)試驗參數說明 泥漿相對密度為1.06~1.2,含砂率<4%,pH值為7~9,黏度為18~28Pa·s,護筒長度>21m。
3)施工工藝 鉆孔采用沖擊成孔方法,現場采用聲測試驗、高應變檢測及荷載箱式靜載檢測。
經過高低應變及靜載試驗檢測得出水下灌注樁樁基為Ⅰ類樁基,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
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流程
1)施工測量 根據業主和設計單位提供的控制樁點,采用全站儀進行復測,利用控制樁布設平面控制網和高程加密,外業測量和內業計算成果均應符合市政橋涵施工技術規范的要求。復測及放樣結果應報監理工程師,復測無問題后方可進行施工。
2)鋼護筒制作及埋設 岸上樁基鋼護筒(0,7,8,9號)均采用10mm厚鋼板卷制而成,內徑大于樁徑0.2m。結合地質勘察報告,根據施工需要埋設1節2m長鋼護筒,頂面比地面高30cm。根據測量放樣的孔位中心在四側埋插保護樁,以便鉆進及時對孔位復測。使用機械初步開挖、人工配合整理及下放回填。筒內底部采用黏性土填入夯實,筒外周壁采用砂漿或黃泥密實堵漏,鋼護筒下放后,須復測其中心位置、橢圓變形與頂面標高,而鉆機上放前,不得在其上面壓放重物,以免影響沖擊鉆機對中定位。
水中樁基采用定制鋼護筒,水上樁基鋼護筒埋設,待臨時平臺搭設完成即可下放。水上墩(1~6號墩)樁基鋼護筒采用10mm厚鋼板卷制而成,內徑大于樁徑0.2m,每條護筒按21m長設計,分2節制作,每節10.5m,該鋼護筒作為永久性護筒。加工完成后應加焊內撐,防止堆放及轉運過程中產生變形,內撐在下放過程中割除。鋼護筒直徑加工精度須控制在2cm以內,刃腳30cm處采用鋼板補強。水上墩樁基鋼護筒的下放需先定位好導向架,導向架由[25制成,如圖3所示。

圖3 導向架示意
護筒下放前先將導向架根據測量放樣固定于施工平臺上,再由汽車式起重機配合振動錘進行護筒下放。接長護筒時需注意確保2節護筒軸線在同一直線上,下放時注意依靠導向架調整護筒傾斜度及偏位,垂直度控制在5/1 000,平面偏差控制在5cm以內,護筒頂面高出施工平臺約50cm。
3)鉆機就位 鉆機就位時,要事先檢查鉆機性能狀態是否良好,保證鉆機工作正常。通過測設的樁位準確確定鉆機位置,并保證鉆機穩定,通過手動粗略調平保證鉆桿基本豎直后, 即可利用自動控制系統調整鉆桿保持豎直狀態。
3.3.1泥漿制備
現場設泥漿池(含沉淀池及泥漿儲備池),一般為鉆孔容積的1.5~2.0倍,泥漿池底部和四周要鋪設塑料布或采取其他封閉措施,防止泥漿外流。
泥漿制備設備有泥漿攪拌機、水力攪拌器。使用黏土造漿時,最好采用水力攪拌器;使用膨潤土造漿時,采用泥漿攪拌機。
造漿后應試驗全部性能指標,鉆孔過程中應隨時檢驗泥漿密度和含砂率,并填寫泥漿試驗記錄表,且隨時注意地質變化,根據地質變化情況隨時調整泥漿性能指標,保證泥漿各項指標符合規范要求,鉆孔施工現場設置回收泥漿池回收護壁泥漿,泥漿經沉淀凈化后,輸送至儲漿池中,在儲漿池中進一步處理(加入適量純堿和CMC改善泥漿性能),經測試合格后重復使用。
3.3.2鉆進
1)鉆機就位后,首先將鉆機操平,并支墊牢固,特別是鉆機前支點。在成孔過程中,應定期檢查鉆機水平度,若發現鉆機前支點下沉,應及時頂起支點并調平后再繼續鉆孔。
2)鉆機正式開鉆前,應注意鉆頭對中,將鉆頭拉起至護筒頂平面位置,在護樁上綁扎十字線,檢查鉆頭中心與樁位中心是否一致,若發現偏差過大,應進行調整,必須保證鉆機吊繩、鉆頭中心與樁基中心重合。
3)鉆孔樁開鉆前,一定要對照工程地質柱狀圖,研究清楚各孔地質資料,并在鉆孔過程中不斷采集渣樣,從而判斷孔位土層與地質勘察報告是否相符。
4)鉆孔樁在剛入巖面或鉆孔至巖石變化處,應本著“減壓鉆進”原則,嚴格控制沖程,待平穩著巖后再加快鉆進速度。
5)鉆孔樁鉆至設計標高后,應及時撈取巖樣,根據巖樣特征和鉆進速度判斷該孔能否終孔。一般情況下,中風化巖巖樣顆粒較細小,直徑5~10mm,進尺速度約為30cm/h。
6)沖擊鉆孔成孔過程中,要定期檢查偏位情況,發現偏位及早采取糾偏措施。
7)終孔后,采集渣樣判斷是否滿足設計持力層要求,同時檢查樁基成孔深度。檢查方法有測繩法和鉆具推算法。首先根據護筒頂標高和鉆頭鉆具總長度推算孔底標高,然后再利用測繩量測成孔深度,計算孔底標高,持力層和鉆孔深度均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終孔。用于測量孔深的測繩應定期利用鋼尺復核,防止造成測量誤差。
3.3.3終孔
鉆孔達到設計深度后,必須核實地質情況。對照鉆渣與地質柱狀圖,驗證地質情況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如與勘察設計資料不符,及時通知監理工程師及現場設計代表確認處理;如滿足設計要求,立即檢查孔深、孔徑、孔型。對于孔徑、孔壁、垂直度等檢測項目,采用測孔儀檢測。
成孔后,鉆機顯示界面的鉆孔深度為L1,利用測繩測量孔深L2,如果L2 確認滿足設計和驗收要求后,報請監理工程師驗收,驗收合格后,立即清孔。成孔檢測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成孔檢測標準 本項目橋梁下部結構樁基礎在陸地施工過程中能有效成孔、灌樁,但在水中的灌注樁樁基由于在復雜地層中易造成塌孔、卡鉆等現象,影響樁基施工工期,且后續打撈鉆頭等花費巨大,遠遠超過普通灌注樁造價。因此,本項目通過增加鋼護筒長度,對施工方案進行調整,保證高效成孔及灌注。具體調整方案如下。 1)1.2m直徑樁基鋼護筒埋設進入不透水層(淤泥質粉質黏土)深度按≥2倍鋼護筒直徑控制,1.5m直徑樁基鋼護筒埋設進入不透水層(淤泥質粉質黏土)深度按≥1.5倍鋼護筒直徑控制;鉆進至圓礫、卵石層后,泥漿相對密度調整至1.3;根據試打情況,直徑<1.5m的鋼護筒壁厚確定為12mm,直徑>1.5m 的鋼護筒壁厚確定為14mm;樁基灌樁完成后,鋼護筒埋入深度較大(>4m)時,拔出較困難,且影響樁頭混凝土質量,為保證樁基質量,承臺面以下部分做永久保留,承臺面以上待承臺開挖后割除。 2)鋼護筒打拔設備 為保證鋼護筒埋設垂直度及考慮其長度和質量、現場工作面等,鋼護筒埋設采用80t履帶式起重機,配合使用120kW雙夾振樁錘。 北支江過江通道工程是亞運場館項目的附屬工程,施工期的進度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增長鋼護筒很好地加快了施工進度,同時也避免了長時間、不斷的地層擾動給樁基造成的不利影響。
4 施工方案調整
5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