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茜,陳 瑩
(常州市中醫醫院門診,江蘇 常州 213300)
盤源性腰痛的發病原因主要為患者腰椎間盤是內部結構發生纖維環內裂癥、退變等對椎間盤內疼痛感受器造成刺激,最終引發疼痛[1-2]。患者會因機體負重不當、姿勢不當等原因引發疾病急性發作。急性期盤源性腰痛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日常活動受限、腰部劇烈疼痛,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較大影響[3-4]。在中醫醫學理論中,將盤源性腰痛歸屬于“腰痛”“痹癥”等范疇。平衡罐是依據中醫基本理論,并結合現代醫學,通過各種手法,將熱力排除罐內氣體形成負壓,吸附于患者皮膚表面,進而起到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等作用[5-7]。本研究給予本院收治的急性期盤源性腰痛患者平衡罐治療,與常規藥物及外敷干預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門診收治的急性期盤源性腰痛患者9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2例;年齡23~64歲,平均(42.18±6.44)歲;急性發作病程3 h至3 d,平均(1.38±0.29)d。觀察組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28~70歲,平均(42.09±6.35)歲;急性發作病程4 h至3 d,平均(1.41±0.33)d。納入標準:年齡大于或等于18歲;均符合盤源性腰痛診斷標準;急性發作病程小于7 d;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對此次使用藥物過敏;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腰痛;拒絕配合此研究。本研究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藥物及外敷干預,給予患者口服塞來昔布膠囊(G.D.Searle LLC,國藥準字J20150067),每次100 mg,每天2次。并給予患者玉龍散(本院自制,由肉桂、干姜等藥粉末組成,80克/袋,批號:1291203)外敷治療,用蜜糖、藥粉末置于沸水中調勻成糊狀,再平鋪于敷藥紙,溫敷腰部,最后用膠布固定,每天1次,敷藥時間為20:00~8:00,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周。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行平衡罐治療。(1)閃罐。患者取俯臥位,暴露其腰背部,并經脈循于膀胱經、督脈上閃罐3個來回,以膀胱經至督脈的順序,自健側至患側行“留-拔-留”的循環手法,范圍自腰骶部至肩胛間區。操作者在操作時做到動作輕巧,發出清脆響聲。(2)走罐。于患者施術部位涂抹潤滑油,沿督脈、膀胱經經脈遁形推拉平衡罐,共3個來回,以皮膚潮紅為度。操作者在操作時確保推拉動作平穩、緩慢,并在患者腰部實施抖罐、搖罐3個來回。(3)坐罐。用排罐法將罐吸附于督脈、膀胱經,采用閃、搖、抖、振、提等手法,留罐時間為5~10 min。期間對患者皮膚狀況進行嚴密觀察。每3天治療1次,共治療3周。
1.2.2療效判定標準及觀察指標 (1)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腰痛癥狀基本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響;有效:腰痛癥狀有所改善,腰椎活動功能有所恢復;無效:腰痛癥狀及腰椎活動功能無任何好轉,甚至加重[8]。總有效=顯效+有效。(2)腰椎活動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兩組干預前、干預3周后腰椎活動功能,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0~5分,總分0~50分,評分越高表示腰椎活動功能障礙越嚴重[9]。(3)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干預前、干預3周后疼痛程度,總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極劇烈疼痛,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10]。(4)生活質量:采用健康簡明量表(SF-36)評價兩組干預前、干預3周后患者生活質量,共8個維度,每個維度0~1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嚴重[11]。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兩組干預前后腰椎活動功能比較 兩組干預3周后ODI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3周后OD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腰椎活動功能比較分)
2.3兩組干預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干預3周后V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3周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程度比較分)
2.4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兩組干預3周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干預3周后,除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維度外,其他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分)
腰痛為脊柱疾病高發癥狀,不僅對患者機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還使其生活質量顯著下降[12-13]。在中醫學理論中,盤源性腰痛早在《圣濟總錄·卒腰痛》中被記載:“論卒腰痛者,謂氣脈凝滯,經絡塞澀,或舉重傷腰,故卒痛也”,表明此類患者通常由于跌撲損傷而造成機體靜脈受損,致使氣運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14-15]。盤源性腰痛主要由于患者椎間盤退變后內部應力分布失衡,從而引發盤內失衡,其外層纖維環負荷過大刺激神經末梢,最終引發腰痛。此外,因為纖維受破壞,髓核出現外流,因而易造成多種炎癥介質對其傷害感受末梢造成影響[16-17]。本研究通過給予急性期盤源性腰痛患者實施平衡罐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效果較對照組更優,表明對急性期盤源性腰痛患者實施平衡罐治療的效果顯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拔罐療法是中醫傳統治療措施,中醫醫學理論認為其拔罐療法可起到疏經通絡、消腫止痛等功效,而平衡罐源自拔罐療法,其充分應用閃罐、走罐、坐罐等拔罐措施,達到治療目的。其中閃罐的作用為對患者整個脊柱實施有效調節,幫助其達到整體平衡效果;走罐可起到疏通膀胱經、督脈的效果,并可促使氣血遁形;留罐可起到調節氣血陰陽的效果,并通過閃、抖、振等手法,促進患者暢行氣血,最終有效提升治療效果[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3周后OD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除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維度外,其他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對急性期盤源性腰痛患者實施平衡罐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腰椎活動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體脊柱正常位置需連接脊柱的肌肉等組織相互調節,從而確保脊柱的穩定性。平衡罐療法通過應用多種拔罐方式有效帶動患者背部脊柱附近肌肉組織,促進協調腰背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有效放松痙攣軟組織,提升脊柱穩定性,從而改善腰部活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19]。本研究中,觀察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給予患者平衡罐治療可有效緩解疼痛感,分析其原因主要為中醫認為平衡罐將陰陽學說作為基礎,將自身平衡作為核心,通過閃罐、揉罐、推罐、抖罐及坐罐達到調節氣血陰陽、疏通經脈的作用,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此外,現代醫學認為,該治療措施能夠有效拉長肌肉,提升脊柱肌肉血液的灌注量,從而增加局部痛閾,并通過擴張血管,改善機體局部血液回流,提高新陳代謝速度。此外,拔罐還可充分改善患者機體體液免疫狀況,促進癥狀盡快改善,緩解疼痛感[20]。
綜上所述,對急性期盤源性腰痛患者實施平衡罐治療能改善腰椎活動功能,緩解疼痛感,提升生活質量,促進早日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