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華,陳 煒,陳少云△
(1.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人民醫院,重慶 404100;2.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慶 400000)
康復醫學是由理療學,物理醫學逐漸發展形成一門新學科。隨著康復理療手段多樣化發展,康復理療器具品類繁多。而且康復科病房免疫力低下患者數目多,且有創操作及手法治療均增加了病房內的細菌感染的機率,細菌耐藥問題尤為嚴重[1]。反復使用的康復理療器具成為交叉感染主要傳播介質。《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WS/T512-2016)[2]中指出中度風險區域應保持清潔,如遇污染應先清洗后消毒,但未明確哪種材質使用何種消毒劑,臨床實際操作中處于盲目狀態。因此需迫切規范針對康復理療器具的清潔與消毒。因此,本研究在2種不同材質康復理療器具中,確定消毒效果后,探索合適的消毒方法,為臨床選擇何種材料的康復理療器具提供實驗依據。
1.1材料
1.1.1選用消毒劑種類 500 mg/L含氯消毒劑、雙鏈季銨鹽消毒濕巾(有效成分雙鏈季銨鹽,含量為0.22%~0.28%,杭州卓式科技有限公司)。
1.1.2消毒對象 兩組康復理療器具,分別為塑料材質組和金屬材質組。其中包括步行架扶手、跑步機扶手、上下肢訓練器、中頻電極片、抽氣罐、頸椎牽引器、自行車扶手等能直接接觸患者皮膚的康復理療器具,每組30件。
1.1.3檢測材料 細菌培養檢測材料為復合中和洗脫液套裝(龐通醫療)。在用消毒液做了環境消毒后,中和采樣樣本中殘留的消毒劑,以有利于有效檢測微生物限度。這種復合中和液可中和的消毒劑有:含氯消毒劑、含碘消毒劑、過氧化物、氯己定溶液(洗必泰)、季銨鹽類、醛類和含有表面活性劑的消毒劑。ATP生物熒光快速檢測儀和3M ATP表面采樣棒(3M Clean-Trace ATP LX25)。
1.1.4檢測方法
1.1.4.1ATP生物熒光檢測采樣方法 使用ATP表面采樣棒在物體表面來回涂擦,≥100 cm2的采100 cm2,<100 cm2的全采,并重點關注關節咬合部、齒槽、螺紋處。將涂抹好的采樣棒插入測試管中,用力向下推壓頂端的藍色手柄使采樣拭子徹底插入,激活熒光反應。激活后,以45°的幅度迅速振蕩采樣棒至少5 s,以混合底部的反應液。打開3M熒光檢測儀的樣品室,將采樣棒插入其中。15 s快速讀數,由設備主動計算給出ATP數值,單位為RLU。
1.1.4.2細菌培養檢測采樣及檢測方法 同《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2012)[3]中物體表面微生物污染檢查方法。規范采樣后,采樣物體表面有消毒劑殘留,采樣液應含相應中和劑。采用涂布法,將樣本做稀釋,取1 mL樣本加入瓊脂平板中,用L型玻棒涂布開,正面放入孵箱孵育使細菌生長,計數菌落數,必要時分離致病性微生物。
1.1.5判斷標準
1.1.5.1ATP檢測判斷標準 參照說明書,ATP生物熒光快速檢測相對光單位(RUL)值,RUL≤250為合格。
1.1.5.2細菌培養檢測判斷標準 該區域屬于Ⅲ類環境,參照《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2012)中均要求菌落數小于或等于10.0 cfu/cm2及不能檢出致病菌。
1.2方法 將其分為含氯制劑組、雙鏈季銨鹽組,每組30例。一組對照(金屬類):含氯制劑組、雙鏈季銨鹽組;兩組對照(塑料類):含氯制劑組、雙鏈季銨鹽組;并通過消毒后5 min,3、6 h對兩組物體表面部位依次采樣,進行ATP值和菌落數的對比實驗。

2.12種消毒方式對2種材質物表消毒后ATP合格情況 對比2種消毒方式對金屬、塑料2種材質的消毒后,菌落數小于或等于10.0 cfu/cm2,其合格率均為100.0%,均消毒合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種消毒方式對2種材質物表消毒后ATP合格情況
2.22種不同材料2種消毒方法ATP值比較情況 采用單樣本Kolmogorov-Smirnov檢驗發現ATP值呈偏態分布,ATP值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檢驗比較不同材料兩種消毒方式的ATP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同一種消毒方法中金屬和塑料的ATP值具有顯著差異,塑料消毒后的ATP值顯著高于金屬(P<0.05)。見表2。

表2 2種不同材料2種消毒方法ATP值比較情況
2.3菌落數監測結果2種材質通過500 mL/L含氯制劑、雙鏈季銨鹽消毒濕巾在5 min,3、6 h進行觀察。從3個時段觀察,隨著時間的延后,消毒細菌監測的合格率均在下降,在消毒后5 min、3 h 2個時段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4。在2種消毒方式消毒6 h后塑料材質檢出菌落數監測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菌落數監測結果(消毒5 min后監測的情況)

表4 菌落數監測結果(消毒3 h后監測的情況)

表5 菌落數監測結果(消毒6 h后監測的情況)
康復醫學科患者大多數需要進行康復理療器具的相關治療,以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從而康復理療器具成為患者與患者之間的細菌接觸傳播的主要途徑。有文獻報道,污染的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是易感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來源之一[4]。《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5]提出接觸傳播是病原體通過手、媒介物直接或間接接觸導致的傳播。而且醫院消毒不規范或不到位,造成醫院空氣、物體表面等細菌超標,在診療過程中易發生醫院內感染,對患者甚至是醫務工作者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6]。因此做好康復理療器具的清潔消毒尤為重要,是切斷其傳播途徑的主要手段。康復理療器具中,排除其一次性的康復理療器具、未直接接觸皮膚的康復理療器具;而織類清潔消毒方法主要為清洗浸泡,木頭類的數量極少。因此主要對金屬和塑料2種材質的直接接觸患者皮膚的康復理療器具進行對研究。國內多項研究證實,ATP含量(RLU)與微生物數量(CFU)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7-9],因此2項指標對實驗結果有指導性。
有研究表明,許多因素會對傳統清潔和消毒的功效造成不利影響,例如設備表面涂層材料可能影響消毒效果、消毒劑載體材料使用不當、消毒劑的稀釋濃度或作用時間不充分等[10]。從表1中可以看出,兩組方式消毒后,塑料材質康復理療器具消毒后的 ATP值顯著高于金屬材質的(P<0.05),說明康復理療器具的材質對消毒效果是有影響的,金屬材質表面光滑已于清潔消毒,塑料材質表面光滑度低于金屬材質,特別是步行架扶手、跑步機扶手、上下肢訓練器等康復理療器具,為了防滑,表面設計是均勻、凹凸不平的。這種設計能起到好的防滑作用但不易于消毒。
在兩組對比實驗過程中,塑料材質的康復理療器具使用雙鏈季銨鹽消毒后檢出6個芽孢,而500 mg/L的含氯制劑消毒后的塑料材質康復理療器具中未檢出芽孢。說明雙鏈季銨鹽對芽孢的消毒效果不佳,但菌落數符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
從表3、4、5中可以看出,消毒結束后5 min,2種材質對應2種消毒劑消毒后起細菌菌落數合格率均為100.00%,消毒合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500 mg/L含氯消毒液和雙鏈季銨鹽消毒濕巾消毒3 h后金屬材質康復理療器具表面菌落數監測合格率分別為86.67%、93.33%,而塑料材質復理療器具表面菌落數監測合格率分別為86.67%、90.00%,較消毒后5 min合格率有所下降,消毒6 h后金屬材質康復理療器具表面菌落數監測合格率分別為46.67%、63.33%,而塑料材質復理療器具表面菌落數監測合格率分別為30.00%、56.67%,較消毒后5 min合格率有大幅度的下降。特別是塑料材質的消毒比較突出,雙鏈季銨鹽消毒濕巾的附著在物表的時間更長,消毒效果更持久。因此,消毒效果的持久性會隨著時間的延后有明顯的下降。該結論與隗穎等[11]研究結果一致,含氯消毒劑與雙鏈季銨鹽消毒濕巾均有較好的消毒效果,但消毒濕巾的消毒效力更優。而含氯消毒劑的消毒效果佳,但刺激性強;需要現配現用配置時刺激性較大,配置后需要使用含氯制劑測試紙進行濃度測試[12]。特別是對金屬有腐蝕性、易揮發、消毒30 min后需要使用清水進行擦拭,使用含氯制劑時需要使用專用的毛巾,使用后的毛巾需要清洗、浸泡消毒、晾干,流程繁雜,毛巾重復使用也易引起二次污染[13]。同時也會受護理和保潔操作人員人為因素影響,因而影響了使用的便捷性及舒適性[14]。國內醫療機構清潔工具的選用及其復用方法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15]。通過不同時間上消毒效果的對比,結合臨床工作實際,康復理療器具的高頻率使用是在白班,建議針對康復科高頻接觸的康復理療器具消毒頻率為每次4~6 h,每天2次。其中含氯消毒劑的消毒頻率宜低于6 h,更能保證其消毒效果。
本研究目前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樣本量較小,場所僅限于一家醫院的康復理療器具,現在對中醫已經康復醫學領域的消毒研究較少,今后將過大范圍,聯合其他醫院共同進行實驗和探討,研究合理消毒方法和頻率,以降低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降低醫院感染率。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兩種消毒方式在兩種材質康復理療器具表面消毒均能達到消毒效果,消毒頻率為每次4~6 h,每天至少2次。而雙鏈季銨鹽消毒濕巾操作方便、低刺激性、低腐蝕性、消毒長效性更優,已于臨床醫務人員操作與接受,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