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瞿立建

歷經十年、百年和千年的歲月,紅杉向著天空不斷生長,熱帶海洋蜿蜒的海岸邊紅樹林逐漸蔓延,泥炭地富含碳的土壤緩慢下沉,鎖住了數(shù)十億噸的碳。如果這些天然的碳儲藏庫因森林砍伐或沼澤疏浚而被破壞,這些紅杉或紅樹林需要再花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繁茂如初,并回收所有的碳。在一百年以內的時間尺度——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最糟糕的影響所需時間尺度——上看,這些碳是無法回收的,保持其存儲在森林中至關重要。
現(xiàn)在,科學家新完成了一項測繪項目,估計出了泥炭地、紅樹林、森林和全球其他地方存在著多少不可回收的碳,并指出了哪些地區(qū)需要保護。該研究成果于2021年11月18日發(fā)表在《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Nature Sustainability)雜志上。
新的估計認為,不可回收的碳總量為1 390億噸,以當前人類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計,相當于人類1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這些碳都被釋放出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足以使地球溫度比工業(yè)化前高1.5℃。
美國保護國際基金會(CI)的環(huán)境數(shù)據(jù)科學家莫妮卡?努恩(Monica Noon)說:“為避免氣候災難,我們必須保護這些碳。”
人類要實現(xiàn)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以內,需要全球在205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且儲存在自然界中的碳要保持不動。
自然界儲存的碳面臨多大的風險?努恩和她的同事將衛(wèi)星數(shù)據(jù)與對易受人類入侵影響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儲存的碳總量的估計結合起來,繪制出了易因人類活動而釋放出的碳的分布圖。研究人員排除了永久凍土等地區(qū),因為這些地區(qū)儲存了大量碳,但不太可能被開發(fā)(盡管由于變暖,永久凍土正在融化),還排除了樹木種植園,這些地區(qū)已經沒救了。然后,研究人員計算了土地轉換(如將森林轉變成農田)會釋放多少碳。
土地用途不同——一塊土地可以變成棕櫚油種植園,也可以做成停車場——儲存的碳數(shù)量也就不同。簡單起見,研究人員假設森林被砍伐之后,土地不受人的干預,幼樹可以自由生長。這樣,研究人員可以估計釋放的碳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重新融入土地。
該小組報告稱,到2050年,大量的碳還留在空氣中,因為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幾個世紀才能恢復昔日的水平。換句話說,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上恢復不了。
這1 390億噸不可回收的碳如果釋放出來,可能會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相比之下,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人類要將碳排放控制在1 090億噸左右,才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以下。努恩說:“這些地方是我們絕對需要保護的。”
這些碳中的一半集中分布在地球陸地3.3%的面積里,大約相當于印度和墨西哥的面積總和。關鍵地區(qū)是亞馬孫河、西北太平洋以及婆羅洲的熱帶森林和紅樹林。研究人員表示,無法回收的碳如此集中分布,其實非常便于我們保護它。
大約一半的不可回收碳已經存儲在現(xiàn)有的保護區(qū)或由原住民管理的土地上。努恩說,即使再增加800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qū),總量也只占地球陸地表面的5.4%,換來的是,使75%的不可回收的碳受到某種形式的保護。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地理學家凱特?杜利(Kate Dooley)說:“不可回收碳的空間地圖非常重要。不可回收碳所分布的區(qū)域占地球的面積雖然很小,但仍然是一大片土地。”
她強調,許多儲碳密集的地方正是被開發(fā)高風險的地方,阻止森林砍伐的勢頭很難,但這項研究所得地圖,可促使政府、民間社會團體和學者將力量集中在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地方。
資料來源 Scienc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