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美
(寧德師范學院 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福建 寧德 352106)
網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同時也為日常的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技術[1];另一方面,網絡技術更新迭代速度較快,使思政教育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網絡環境[2]。針對此種情況,在此次研究中,放大網絡對于思政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并避免影響網絡教育實施的情況出現,確保提出的優化策略具有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以及操作可行性。
在文獻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確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優化的指導思想與原則,并對目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現狀與需求進行分析,為此次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在此次優化思路展開設計前,首先需要明確思政教育信息化內涵。所謂的思政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與水平的過程。在此次設計中將以此思想作為指導方針,完成網絡教育管理體制的優化,如圖1所示。

圖1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優化思路
首先,網絡的建設要符合思政教育的發展趨勢,明確正確的價值觀與政治方向,符合時代精神,具有鮮明的思想理念。目前,多數高校使用的思政教育網站形式過于單一,表現形式較為呆板,內容枯燥,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差[3]。在網絡的教育內容上只是將課本中的知識原封不動地平移到網站上,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對網絡進行管理時,應在網站中增加適量的特色教學模塊,線上黨校、網絡論壇以及視頻教學庫,采用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教學網站的利用率以及教學網絡的使用效果[4]。
其次,思政教育網站的建設要從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出發,為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線上學習方式,實現網絡的管理日常化,提高網站日常業務的處理效率,為學生提供高速的網絡資源下載通道,在網站的優化建設中及時采納學生提出的意見與建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與能動性[5]。同時,注重網站的服務項目,將思政教育網站打造成服務于學生、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平臺。例如,開設學生喜歡的教學環節,增加就業指導、勤工助學、考級考證、網上社團等一系列有助于學生發展的服務類欄目,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最后,在思政教育網站的醒目位置增設留言平臺與意見信箱,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并設置思政教育反饋環節,將其作為答疑解釋工作的基礎,重視學生對網站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切實解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思政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6]。在思政教育網站的管理過程中,主要以學生的使用感受作為網站管理的主要依據與指導,在保證網站教育基礎功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使用體驗。
網絡思政教育主要以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為載體,高校網絡教育管理機制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相應產生的新教育方式與新的教育技術,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盡快適應。因此,在管理體制中增加相應的教師培訓勢在必行,要改善思政教育工作者教學能力偏差的問題,需要引進專業網絡教育工作者以及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隊伍的綜合素質。由于網絡教學是一門多種技術相融合的新興交叉學科,除了需要引進大量的網絡平臺設計人員以及課程開發設計人員,同時需要吸收大量的教育學、思政教育、網絡技術人員以提升網絡思政教育人才隊伍的綜合能力。高校的人事部門需要在增加教育技術專業工作人員編制的同時,將無法有效使用網絡教學技術的工作人員進行調崗,提高網絡教育人才在思政教育隊伍中所占員工總數的比例。
與此同時,制定教育人才培養計劃,對教師開展有效的在職培訓,以此提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人員的整體素質。在培訓的過程中將培訓內容設定為教育技術學理論、教學設計理論、教學與學習理論、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多種針對網絡思政教學發展的學科[7]。在此次研究中,將教師的培訓工作以教育技術培訓中心作為主要的載體,對從事網絡思政教學的工作者開展分期分批培訓。以上設定的培訓內容均為應急性培訓,對想要從事網絡教學的教師進行更為有效的培訓。另外,還需要將培訓工作制度化、日常化。在高校人事部門的協助下,規定網絡教學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與能力要求,并將其作為培訓要求,對教職員工開展定期的、系統的、規范的培訓。為保證培訓效果,可進行分層次、分專題的培訓工作。
除上述對思政教育工作者職責的規定外,對教師賦予相應的權利。教師不再依賴于“命令—服從”模式,擴大教師對于自我主體思想與精神的影響范圍,提高教師自身能力和工作效能的同時,還應給予教師知情權,對網絡教學決策結果具有發言權。通過此方式使教師可抒發自己的想法,將自己的思想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機融合,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思政教育服務。
在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無線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學生很容易接觸到大量的新鮮事物,并通過手機微博、短信以及多種網絡論壇實現與世界的聯系。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也可以此作為依托,設計與時俱進的管理方案,充分利用移動設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8]。
在此次設計中,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管理能力,將賦予學生的監督管理權力作為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優化的途徑。利用移動網絡開發出一個移動信息系統,對網絡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不良信息與較差的教學方式展開監管與反饋。目前,高校對于學生監管意識的認識還不夠完善,學生的監管技術較為落后,在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學生監管的重要性,加強學生移動網絡監管機制的構建。
首先,加強學生對網絡思政教育的認識水平。通過多種手段對網絡教學中使用的移動網絡進行優化,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于網絡思政教學網絡及論壇的監督管理意識,提升學生對于不良信息的分辨與抵抗能力,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管理體制的作用。其次,賦予學生對于網絡思政教育問題的處罰權力與管理權力。學校要重視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對思政教育展開監管的方法,設定一系列的處理條例。加強學生對于網絡思政學生的重視度,對于網絡教學平臺中出現的不良言論、傳播淫穢文字和影像的人進行舉報,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因此,在學生監管的過程中,設定對應的管理條例,使學生的監管工作做到有理可依。最后,加強學生之間網絡教育平臺的監督與管理,通過班級的形式,保證學生網絡學習實名制,加強對于高校微博客管理和秩序維護,便于對學生之間不良信息的監管,減少學生不良信息的輸出,達到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管理的目的。
在學生實施自己的監管權力時,要充分使用內部網絡作為主要的監督媒介,通過此網絡發表自己對于網絡思政教育的觀點。實時了解校園中的重大事件,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對網絡教學監管工作的積極性,使學生與同學、教師、學校之間可通過此平臺得到良好的溝通,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監督與網絡教學的監管功能。
在上述部分中,完成了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基礎部分的優化,為進一步提升管理效果,還應該增加相應的網絡輿論監管模塊。通過文獻研究可知,傳統的管理體制中,教學傳播媒介的輿論導向控制較為容易。但在自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把握輿論導向的走向還是較為困難的。網絡輿論變化過于快速,且導向復雜具有不確定性,這些問題都源自網絡平臺的開放性、用戶的匿名性與多元性。在此次管理體制優化過程中,利用相關法律法規對網絡思政教育的輿論方向進行指導,但目前對于此部分進行管理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在思政網絡教育平臺中用戶發表相應的言論會盡可能避開監管,在網絡平臺中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進行討論并發表不正當言論。因此,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如何做好思政教育中的輿論引導,把握高校學生的思想方向,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指導工作成為目前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優化過程中的急需處理的問題。通過相關管理體制,將思政網絡教育中的輿論引導功能放大,將監管放置到次要位置,同時將思想引導與監管相統一,作為輿論監管部門的主要工作原則。
隨著思政教育網絡化發展,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到網絡的特殊性,當今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學生與教師的地位相對平等。同時,學生會認為在網絡中其地位與老師是相等的,這種對等的教育方式使教師的權威受到了減弱,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強化。而網絡輿論監管可設在此環節中,使學生在教學交流中更加敢于表達自己。通過此種監管方式,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引導學生思想的正確發展。在此部分中提到引導,多數指的是教師的自我教育。通過此種形式為網絡教學提供動力,并在合適的時間引導學生的思想政治目標走向正確的方向,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高校學生在網絡輿論的監管下,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目的。因此,在教育管理體制中,務必要增加輿論引導與監管。
除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外,在教學過程中推薦使用的網站也會出現正面與負面信息混合的情況,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為避免教育的不全面性,在展開高校網絡教育的同時,從大方向上掌握學生的網絡行為,引導其開展思政課程的自我學習。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要采用相應的強制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督與管理,避免學生接觸到錯誤言論。同時也要掌握網絡監管尺度,注意方式與分寸,不能太嚴也不能太松。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課題之一,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提升,網絡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度逐漸加深,傳統的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已經不適應當前方法。此次信息化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優化研究僅僅是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完善的一個開始。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網絡載體與思政教育方式需要進行反復的思考與推敲,并為未來的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