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翊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電氣工程學院,長春 130013)
高職教學工作在實際教學中的目的主要是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全方面的人才。因此,高職高專教師以及教學管理人員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重視對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需要充分考慮社會的整體環境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規劃相關人才培養計劃,確保高校學生能夠充分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更新人才培養計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方向以及學習途徑,根據學生的培養需求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對相關教學課程以及學習內容進行整合處理[1],對各類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合理規劃和安排,以現代人才的基礎要求為主對各類教學工作進行優化處理,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始終將學生自身的綜合發展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發展方向。

圖1 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框架結構圖
高職高專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中除了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之外,還需要提升對教師以及教學相關管理人員的關注,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與表現往往代表和反映著一個學校的整體形象。對教師和學生的服務,體現教學管理與服務并重[2]。管理是形式,服務是內容。內容是易變的,但管理具有著重要的性質,要以創新的精神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努力做好教務管理與服務。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管理環境,不斷提高教務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才可以確保教學的有序進行。
(1)學科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應用的才能。教務管理與服務,兼具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的雙重職能。知識是行動的基礎,在開展管理教育時,最重要的是既要有知識的廣度,也要有知識的深度。教務管理主要是以教師和廣大師生為軸心。因此,高校教務人員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要從自身做起,只有對各項工作質量的提高和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才能促進高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要求學生全面遵守各項管理制度,引導鼓勵本校師生對各項教育工作進行配合,形成一個全面的管理體系,并且學校還應兼顧各學科專業的平衡,才能保證和提高教務管理與服務的工作水平。
(2)組織協調能力。高職教務管理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繁雜系統,需要教務人員具備教學的協調能力。課堂作為學校教學主陣地是最令人憂慮的地方。學校課堂教學不易操作,課堂效果難以提高,尋找一些適合校情、教情、學情的課堂管理模式成為當今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無獨有偶,學校許多有著管理經驗的教務管理人員都在思考著同樣的問題。教務管理者應經常連續對教師上課到崗情況進行審查,對遲到者采取在學院微信群里公布通報批評的形式,同時院部教務工作者應輪流值班,不斷加大檢查力度。同時應建立較為完善的信息收集及反饋系統,歡迎學生對教師的不規范行為進行隨時舉報,投訴教師的違紀現象,對其進行整改,以達到對教師的管理效果。教務管理者不僅要加強對教師的監管,也要加強對教學過程的重視,只有完成這一核心的管理,才能夠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
(3)心理素質能力。高教管理者的心理素質是高校教務管理人員的基礎素質條件。高教管理者應該持有熱情的心理狀態,教務管理工作是十分煩瑣、復雜的,需要其付出大量的腦力及體力,并且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與自己性格不一致的教師或學生,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減少錯誤,提高工作服務效率,更好地為教師與學生服務。
(4)高效落實政策的能力。高職院校教務管理人員因具有較強的政策敏感性、透徹的領悟能力和人文精神,要講政治、講學習、講創新,在強化工作執行落實上下功夫,以勇于自我革命的信心和勇氣投身管理工作實踐,形成穩中有進、進中趨好、好中育新、新中提質的管理態勢[3]。因此,教務管理工作者要切實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及政策落實能力,必須做到有落實的態度,貫徹到點、落實到位、推動各項政策高效落實。
教務管理者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服務意識。應具有熱愛教育事業,并且在提高自身強烈的責任感與事業心的同時,還應培養個人的服務意識;要充分明確教務管理工作的服務性質,加強對學校老師及同學的服務意識;要明確教務工作的宗旨是為了使學校的教學順利進行并起到服務作用,從而使教務管理人員明確自身位置,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為教學事業的服務工作中。
(5)團隊合作能力。教務管理與服務崗位平凡而煩瑣,教務管理者每年雖然都做著勞累、煩瑣的行政事務但其目的卻是為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教務管理者的工作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求每位管理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要具備一定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團結合作的能力。教務管理者需要耐心地為教師服務、為學生服務,同時,不斷創新,勇于實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總結教育管理與服務的經驗、加強教學管理研究。在滿足日常管理的情況下,堅持健康理念,提升治理水平,在德育、管理、課程、教學等諸多方面彰顯錦標精神,組織并引導教學管理團隊開展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管理研究,把管理與服務不斷深化改革,大膽改革,做新時代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先行者。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務管理與服務工作已成為高職院校教學與培訓工作的中樞,其在學校的教學運行實施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一切教育管理工作都是為了教育教學服務,需要全面服務于教師以及學生,需要通過相關的管理工作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要從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對教育教學工作提出相關教學要求,完善相關管理工作,加強對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教學管理的考核[4]。它是決定教學計劃能否順利實施,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能否如期實現的前提,是廣大任課教師意志體現的交匯點,是學生成才的界定點,也是維護學生權益的事務所。因而,研究的目的就是:做好教務管理與服務、提高教務管理隊伍的素質建設、樹立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探索試行相互信任、默契配合、樂于服務的管理服務模式。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務管理者為了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能夠順利地開展,應加強引導工作者的服務意識,從而達到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教師服務、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戰略思想,不斷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提出新要求,教學改革影響著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改變也必然帶來教務管理工作結構上的改變。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整體的管理質量及管理效果,組織完善管理小組。小組既要負責高校管理工作,還需要重視對教學工作的監督,形成院、系以及各個學習部門相互配合的管理體系,提升各個教學環境的管理質量,完善各個管理環節的人員配置,定期組織相關教學及管理人員參與相關管理會議,對管理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研究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和處理措施。基于新的變化和挑戰,對教務管理服務引導服務并行模式進行探索,做好高職院校教務工作的管理與服務,才能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可用人才。
首先,發揮教務人員的自覺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打造智慧校園,助推教學管理改革。促建改建學校各類信息化應用系統,比如教學管理系統、畢業生學籍管理系統,線上線下教學平臺對課堂進行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大數據共享系統,消除信息資源孤島,形成可有效地為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的校園信息化管理服務環境。以“互聯網+職業教育”為導引,利用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擴大優質服務資源覆蓋面,使不同的師資、學生群體有機會共享優質管理服務,推動教育教學的新變革。
其次,堅守為國育才的使命。新形勢下對創新人才需求的緊迫性前所未有,在學校的建設中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提供高品質創新創造教育管理模式,驅動創新人才的培養。系統思考和推進管理布局,聯合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資源、努力推進未來學校管理育人與探索育人方式的轉變,提高服務學生意識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則,建立管理與服務引導并行模式,持續跟進教務相關管理工作,做好軟硬件維護,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背景下,教務管理系統信息化要做好,高職院校教務管理信息系統是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教務管理信息系統能夠為學校教務管理部門提供高效、科學的校園教務信息,提高學校教務管理的效率。
最后,在管理中剛柔并濟。在柔性管理中融入了感情因素,關心人、理解人,管理與服務并行,培養師生之情。柔性管理在管理中更具有適用性。在互相尊重、平等的情況下,柔性管理都是促進高職院校教務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具體工作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剛柔并濟,管理與服務并行,激發教務工作人員的熱情,更好地為教育教學做好輔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