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魚
(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介入血管外科 山西 晉中 030800)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呼吸器官包括氣管、支氣管和肺組織出血,經咳嗽動作從口腔咯出的一種癥狀,根據咯血量和持續時間將其分為3 種,即少量咯血、中等量咯血和大量咯血,一般認為24 h 咯血量在100 mL 以下者為小量,100 ~500 mL 為中等量,500 mL 或一次性咯血量超過300 mL 為大量,常見于支氣管擴張、空洞性肺結核、慢性肺膿腫、肺栓塞、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癥、肺出血、肺血管病變等疾病[1]。90%以上來源于支氣管動脈,所有咯血患者中,中大量咯血所占比例較大,病死率較高,該類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為窒息,其次為失血性休克,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十分重要[2]。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有藥物治療、內鏡治療、手術治療等,適應證和臨床療效各不相同。近年來,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在該病的治療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安全性高等優點[3]。本文分析探討了外周血管介入治療中大量咯血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8 月—2021 年7 月于我院采用內科保守治療的20 例中大量咯血患者為對照組,男性16 例,女性4 例,年齡42 ~78 歲,平均年齡(60.48±6.36)歲,陳舊性肺結核5 例,肺癌7 例,支氣管擴張癥4 例,肺膿腫2 例,其他2 例;選取2021 年1 月—7 月于我院行介入治療的20 例中大量咯血患者為研究組,男性17 例,女性3 例,年齡40 ~73 歲,平均年齡(58.12±6.24)歲,陳舊性肺結核6 例,肺癌6 例,支氣管擴張癥5 例,肺膿腫2 例,其他1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中中大量咯血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知情并同意參與者。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者;②凝血功能異常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④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衰竭者;⑤局麻藥或碘劑過敏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患者采取平臥位或患側臥位,以利于健側通氣,絕對臥床休息,盡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動。給予患者氧療,并行止血三聯、垂體后葉、抗菌消炎等治療。研究組實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療,術前行抗炎、對癥處理,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局麻下經皮股動脈穿刺,引入5F 血管鞘,經鞘管置入導管(胃左造影導管、C2 造影導管、椎動脈導管等),針對存在病變的肺葉,行經皮選擇性動脈造影(雙側支氣管動脈、雙側鎖骨下動脈、雙側內乳動脈、雙側膈下動脈、部分肋間動脈等)+栓塞支氣管動脈、異位支氣管動脈、體循環異常側枝供血動脈;均使用微導管超選擇性插管,X 線透視監視下徹底栓塞病理血管床,避免異位栓塞,術后加強監測。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并對數據作以分析。臨床療效評價標準[4]:治愈:治療后72 h 內未咯血,1 個月內無復發;有效:患者咯血量和次數明顯減少;無效:未滿足以上標準,計算總有效率。安全性通過不良反應評價,常見不良反應有心絞痛、惡心嘔吐、胸悶等。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研究組不良反應合計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中大量咯血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急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可由多種疾病引起,目前臨床上已知的可引起咯血的疾病約近百種,按其解剖部位可分為氣道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外傷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等幾類,引起中大量咯血的常見病因有支氣管擴張、肺癌、肺結核、肺膿腫等,以反復咯血為主要臨床表現,該類患者病情進展迅速、極為兇險,若治療不及時,可誘發窒息、失血性休克、吸入性肺炎和肺不張等,甚至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十分重要[5]。
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有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等,其中保守治療常見措施有藥物止血、抗休克、補充血容量、鎮靜抗炎、支氣管鏡止血等,保守治療雖具有一定價值,但對中大量咯血、病情危重者,止血效果較差、易復發或根本無法有效控制。手術雖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但難以準確決定患者出血部位,難以耐受或來不及手術,基礎病變范圍廣泛者無法完全切除,故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且手術切除風險高和創傷大,病死率較高。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大量咯血患者中約90%左右的出血來自支氣管循環,而來自肺循環者僅占10%左右[6]。肺臟有兩組血管,即肺循環和支氣管循環,肺動脈及其分支為低壓系統,為肺臟提供約95%的血液供應,發自于主動脈的支氣管動脈,為高壓系統,為肺臟提供約5%的血液供應,該動脈主要向氣道和支撐結構供血,故治療關鍵在于對動脈進行栓塞。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外周血管介入技術在該病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是指在影像設備導向下,經皮穿刺,利用穿刺針、導管、支架等器械,經血管穿刺途徑對除顱內血管和心臟冠狀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進行診斷或者治療的技術,該技術治療中大量咯血的療效顯著,即刻止血率為73%~98%,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同時具有簡便安全、微創、定位準確、可重復性強等優點,適用于急性中大量咯血危及生命,暫不具備手術條件;反復中大量咯血保守治療無效;手術肺葉切除后復發性咯血;不明原因咯血,可行支氣管動脈造影診斷并行栓塞治療者;需手術治療,但暫時不具備手術條件,必須先控制出血者[7]。需要注意的是,積極尋找病灶并栓塞、合理選擇栓塞劑是提高止血率的關鍵,微導管的使用、合理掌握推注栓塞劑技巧,可有效降低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確保治療的安全性。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為60.00%(P<0.05),可見外周血管介入治療臨床療效更為顯著,這主要與該方式可直接栓塞動脈血管,發揮良好的止血作用有關。同時研究組不良反應合計發生率為0.00%,對照組為20.00%,差異顯著(P<0.05),表明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具備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中大量咯血患者,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可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