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軍,孫延紅,張凡棋(通訊作者)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市立醫院<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膝關節是人體骨骼最重要的部分,是人體的主要承重關節,活動強度較高,如果功能和穩定性受損,極容易受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發病率逐年上升,膝內翻常伴隨有膝關節的外旋和屈曲,疾病具有復雜性和多面性,疾病治療難度大,且患者容易出現髕骨脫位等諸多并發癥。膝關節內翻畸形多應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如何在手術中糾正畸形,保證軟組織精確平衡是手術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1-2]。為評價評析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應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價值,此次研究選取我院接診的70 例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開展調研。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到我院就診的70 例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70例患者中,女性45例、男性25例;年齡58~82歲,平均年齡(65.23±2.05)歲。病程1 ~16 年,平均病程(7.31±2.05)年。其中,3 例(4.29%)類風濕性關節炎,65 例(92.86%)膝關節骨性關節炎,2 例(2.86%)創傷性關節炎。納入標準:①均為首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②患者資料完整,配合度良好;③本次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脊椎炎和髖關節患者;②精神類疾病患者。
70 例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取平臥位,麻醉成功后,于患側肢體大腿上段綁氣囊止血帶。在患者膝關節正中位置做手術縱向切口,長度約為15 cm,朝著患者髕骨內側處逐漸將患者的關節囊切開,清除關節內的病變滑膜軟組織。常規脛骨、股骨截骨處理后,清除股骨遠端骨贅以及脛骨近段骨贅,安裝股骨遠端假體、脛骨近端假體,檢測患者關節活動度,必要時鈍性分離患者的后側關節囊軟組織和內側痙攣軟組織。術后為患者提供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密切監護患者的術區與引流情況,術后24 h 拔出引流管后常規復查彩超,彩超結果若無異常,下地活動康復鍛煉,常規低分子肝素抗凝14 d。
(1)分析治療前與治療后患者的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膝功能評分(HSS 評分),包含6 個方面(總分100分):疼痛(總分30 分)、關節功能(總分25 分)、活動度(總分18 分)、肌力(總分10 分)、屈曲畸形(總分10 分)和穩定性(總分10 分)。(2)分析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屈伸活動度、膝關節股脛角、屈曲攣縮度。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70 例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膝功能評分比較(± s,分)

表1 70 例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膝功能評分比較(± s,分)
項目治療前治療后tP疼痛評分6.78±1.52 27.32±0.52 106.97250.0000關節功能評分 6.12±0.58 20.15±1.6367.84710.0000活動度評分7.05±1.05 14.28±2.5322.08300.0000肌力評分4.31±1.528.51±1.5216.34700.0000屈曲畸形評分 3.89±0.539.51±1.0539.97710.0000穩定性評分5.16±0.789.58±0.3842.62170.0000總分37.63±3.15 91.56±3.5397.37100.0000
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屈伸活動度、膝關節股脛角大于治療前,屈曲攣縮度小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70 例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觀察指標比較(± s,°)

表2 70 例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觀察指標比較(± s,°)
時間 例數 膝關節屈伸活動度膝關節股脛角屈曲攣縮度治療前 7043.65±8.1516.56±5.2828.15±1.05治療后 70143.56±21.69165.69±18.251.31±0.25 t 36.076165.6743208.0504 P 0.00000.00000.0000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膝關節伸直時具有最大穩定性,屈曲時又具有相當靈活性。膝關節主要功能是負重,傳遞載荷,參加運動為小腿活動提供力偶。膝關節支持結構主要有靜力穩定結構及動力穩定結構,靜力穩定結構主要由骨骼、半月板、韌帶及關節囊組成,而動力穩定結構主要由肌肉、肌腱組成。膝關節穩定結構損傷,若沒有及時治療,容易出現關節不穩定,引發關節嚴重磨損,出現骨性關節炎,影響生活質量,所以疾病的及時診斷與治療十分重要。兒童膝內翻出現的主要因素缺鈣因素與遺傳因素,疾病會受到站姿、坐姿的影響。成年人骨關節炎膝內翻主要原因是內側軟骨磨損缺失,膝關節力線改變,發生內翻畸形。骨性關節炎患者在晚期會出現膝屈曲內翻畸形,患者軟組織內側緊張度較高,膝關節內側結構攣縮[3]。膝關節內側和外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側和外側角穩定的結構,關節面受壓均勻,人體重量主要集中在膝關節內側面,在過度的壓力和摩擦下,常常導致膝關節內側關節軟骨磨損嚴重,內側脛骨平臺塌陷,患者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屈曲攣縮,年齡越大患者的關節疼痛日益加重[4]。
臨床上對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的治療多采用以矯正為主,包括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老年患者可采用脛骨高位截骨、單髁置換、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利用手術截骨結合固定矯形,或者膝關節表面置換的方式,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體形和外觀[5-6]。全膝關節置換術前需要雙下肢全長片判斷截骨外翻角度,術前應用膝關節正側位X 線測量,可以確定股骨髁髓腔開髓進針點。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治療要求臨床醫師切開關節囊,清理滑膜,結合患者麻醉狀態下的觀察,根據關節破壞程度的不同進行截骨和軟組織平衡治療,可糾正關節內外翻和屈曲,預后通?;謴土己肹7]。
據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疼痛評分、關節功能評分、活動度評分、肌力評分、屈曲畸形評分、穩定性評分、總分)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屈伸活動度、膝關節股脛角大于治療前;治療后患者的屈曲攣縮度小于治療前(P<0.05)。說明為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給予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療效,糾正韌帶攣縮癥狀,緩解膝關節疼痛,有利于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疼痛情況。
綜上所述,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內翻畸形效果顯著,可提高膝關節穩定性,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