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殷世武(通訊作者),潘升權,項廷淼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介入血管疼痛科 安徽 合肥 230001)
原發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病死率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排名第3 位[1]。目前臨床上干預治療肝癌的手段還有射頻治療、無水乙醇注射、冷凍治療、電化學治療及埋置化療藥盒,介入治療方法各有特點[2]。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惡性腫瘤發生率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腫瘤介入微創治療技術在臨床中得到大力推廣,但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且患者復發率居高不下使其臨床推廣受到限制。微波消融為現階段臨床治療疾病的最常見方法,具有操作時間短、消融范圍大、創傷小及不良反應風險低的特點,因此被推廣應用在癌癥治療中[3]。本研究以2017 年4 月—2020 年12 月我院介入血管、疼痛科收治的6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對PMCT 聯合TACE 治療取得的效果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4 月—2020 年12 月我院介入血管、疼痛科收治的6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36 ~78 歲,平均年齡(46.26±2.56)歲,病灶直徑2 ~5 cm,平均(2.68±1.20)cm;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6 ~77 歲,平均年齡(46.09±2.12)歲,病灶直徑2 ~5.6 cm,平均(2.89±1.45)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及臨床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癌[4];②KPS 評分≥90 分;③預期生存期大于3 個月;④年滿18 周歲;⑤意識清醒且知情了解本研究目的和意義,并自愿簽署參與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因心肺功能差或高齡不能耐受手術者;②拒絕參與研究或依從性不佳;③其他局部治療復發后的單發病灶;④癌細胞肺內或其他靶器官孤轉移;⑤中途退出研究或死亡。
對照組患者行介入栓塞化療干預,靜脈注射表阿霉素(Antibioticos S.p.A,注冊證號X19990296),1 次/d,60 mg/次。介入栓塞化療:進行手術前使用HDI 5000 彩色多普勒腔內超聲儀(Philips 公司生產)對患者腫瘤具體位置及腫瘤直徑進行探查,同時向患者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 mg)以降低變態反應風險。于穿刺部位注射濃度為1.0%的鹽酸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應用Philips 公司的數字減影成像系統(Allura Xper FD20)作為穿刺引導,應用Seldinger 法完成單側股動脈的穿刺,在一側髂內動脈插入1 根6F 導管,注射碘海醇(300 mg I/mL)的速度控制在3 mL/s,共計注射劑量為18 mL 進行動脈造影,以造影劑顯影的腫瘤染色程度及腫瘤血管判斷與明確靶血管區域范圍及腫瘤供血血管的主次和數目等情況,以準確評價灌注藥物的分布方案。選擇性靶血管采用超滑導絲和Rh 復合導管或Cobra 導管引導,X 線透視下緩慢注入順鉑(40 mg)、表阿霉素(35 mg)和超液碘化油(10 ~20 mL),調整碘化油劑量至病變抑制程度[5]。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微波消融治療:微波消融于肝動脈栓塞化療后1 ~2 周展開,用2%利多卡因沿穿刺路線進行局部麻醉,皮膚切開3 mm,在彩色多普勒實時引導下用14 G微波消融針穿刺腫瘤中心,或腫瘤直徑≥5 m 時用2 針穿刺。術后CT 顯示病灶缺少碘化油沉積進針,頻率設定為2 450 mhz,輸出功率30 ~60 w,消融時間為5 ~15 min,彩色多普勒觀察消融界限,聲學界限在可見腫瘤界限之外5 ~10 mm,拔針過程中消融針道[6-7]。兩組患者均接受2 個療程的治療。
(1)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 組織關于癌癥療效的評價標準進行,完全緩解(CR):病灶全部消失,無新增病灶且腫瘤標志物水平在治療后4 周內維持在正常水平內;部分緩解(PR):病灶最大直徑縮小幅度大于30%,并維持4 周以上;穩定(SD):介于PR 與PD 之間。進展(PD):病灶最大直徑縮小幅度低于20%或見新病灶[8]。總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2)評價對比兩組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含脫發、骨髓抑制、肝功能損傷、腎功能損傷及胃腸道反應情況。(3)評價對比兩組患者的接受干預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的變化情況,應用酶免疫微粒子(MEIA)法檢測SCC-Ag 水平(上海研生生化試劑有限公司),應用癌胚抗原測定試劑盒(化學發光法)對CEA 水平進行測定(國械注準20153400759),應用糖類抗原199 測定試劑盒(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CA19-9)水平。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3.00%高于對照組的4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3.33%低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SCC-Ag、CEA、CA19-9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的變化情況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的變化情況比較(± s)
組別 例數SCC-Ag/(μg?L-1) CEA/(μg?L-1) CA19-9/(ku?L-1)觀察組 302.49±0.2114.98±2.8724.72±4.56對照組 303.35±0.5620.61±2.7231.51±4.83 t 7.8219.0928.620 P 0.0090.0070.008
本文結果顯示:(1)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83.00%高于對照組的4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劉群軼[9]等研究結果高度一致。分析其原因,PMCT 治療使細胞內外有大量的帶電粒子,如鉀、鈉、氯和極性分子,如水和蛋白質,在微波交變電場的作用下,相互碰撞產生熱量。當溫度達到54 ℃以上,蛋白質就會凝固,造成不可逆的細胞損傷。由于PMCT 通過針電極向腫瘤發射微波,治療的熱量高度集中,目標區域的組織被完全破壞,但目標區域外的組織相對安全。滅活的腫瘤組織能產生熱休克蛋白,熱休克蛋白能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熱消融邊緣溫度為48 ℃時腫瘤細胞能發生凋亡,暴露的腫瘤抗原能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增強機體的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限制了腫瘤細胞的擴散,因此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得到明顯提升。(2)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3.33%低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于鋒[1]等研究結果高度一致。究其原因:微波消融其原理與“微波爐”原理高度一致,即通過微波加熱使腫瘤組織凝固壞死,起到控制病情發展的目的,而非向機體內注入化療藥物,因此機體應激反應顯著低于對照組。(3)接受干預后,觀察組血清SCC-Ag、CEA、CA19-9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崗[10]等研究結果高度一致。究其原因:PMCT 后,腫瘤及其周圍肝組織的免疫細胞明顯增多,提示腫瘤免疫功能增強。肝動脈栓塞聯合PMCT 治療肝癌。肝癌大部分是富含血液的腫瘤。PMCT 難以凝固腫瘤血管,大量的血液循環使PMCT 消耗大量熱量,使血管周圍的腫瘤細胞存活,降低療效。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ACE)可完全阻塞腫瘤血管,使豐富的血液供應基本上變為無血液供應。因此,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可以顯著提高PMCT 的療效和腫瘤完全壞死的可能性。同時采用超聲引導穿刺,栓塞碘油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超聲示蹤作用,使微波消融穿刺更加準確。栓塞后腫瘤組織炎性水腫減輕,pH 值降低,有利于熱的生成和傳遞,增加熱的敏感性,使凝血范圍擴大。PMCT 可以彌補術后不完全性腫瘤壞死的缺陷,縮短術中時間,保護肝功能。兩者的結合可以提高療效,因此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水平亦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PMCT 聯合TACE 的方案進行治療,可促進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提升,同時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其腫瘤標志物水平,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