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逸琦 馬 芮 周妍黎
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現如今隨著“國潮”的風行,人們更加關注中國本土文化及產品。VR、AR等新技術的誕生,讓越來越多的非遺產品走入大眾的視線。但是在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快飲食,少運動”的生活狀態,使得人們的健康每況愈下。因此,人們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狀況,很多與健康相關的產品也應運而生,例如超聲波探測器和助聽器。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對非遺中的手工藝進行挖掘,深層次地發掘傳統手工藝的潛在影響,深入探討手工藝在健康產品中的應用與發展,為健康產品設計提供一個新的范式,探究非遺手工藝與現代產品的結合方式。
家張紫成提道:“傳承性是指人相襲,代相傳。而傳承也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重新集合,凝練其中的精髓,同時對文化元素所蘊藏的深層次內涵進行發掘。”[1]所謂“創新”,是指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去改造舊的事物和創造新的事物,并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中華傳統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非遺雖有一定程度的傳承與創新,但更注重的是表面層次,沒有更好地與現代文化結合,無法很好地融入當代人的生活,沒有較大的競爭力。
非遺傳承者對非遺給予了過度的保護,將非遺的發展僅僅局限在技藝的傳承[2],而失去了與現代社會的溝通,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非遺失去了興趣。
在當今社會,溝通顯得尤為重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與物之間的溝通、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溝通、物與物之間的溝通等都在促進這個社會的發展。但是現如今,非遺的傳承缺少了與時代的溝通。對于非遺來說,雖然傳承的技藝和文化是好的,但在傳承的同時,也需要了解時代的需求,以更好地將非遺的技藝、文化和思想運用比較現代的方式表達出來,為更多的大眾所接受。
傳承非遺,第一步就是必須激發“非遺”的內在創新動力[3],不斷推陳出新,對其進行各方面的創新型應用,從而使非遺與當下社會更好地融合;其次,對于那些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非遺,可通過運用互聯網的相關先進技術,如VR、人工智能、AR、大數據等,同時結合一些較受歡迎的App,例如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將此工藝帶回到大眾的視野,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并且了解中國的“非遺”。
創新,一方面是對原有物體形態的改造與重整。如對于其中含有的一些傳統元素,可以進行解構與重組,包括一些元素的簡化、變形等。另一方面就是對非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加工工藝進行提煉,然后采用現代的設計方法對其進行再設計,滿足如今消費者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據《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顯示,中國非遺產業發展十分迅猛(如圖1),直接帶動了中國文化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非遺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傳承與創新發展非遺對于中華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通過一些新穎的方式去傳承非遺,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也能讓人們更加自覺地認識和傳承中華文化。

圖1 中國非遺產業結構規模圖
隨著當今社會非遺文化資源市場和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非遺行業發展的豐富性也在不斷增強。非遺發展具有較強的聯動性,在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同時,其周邊產業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因此在產業分布的規模結構上形成了三個層級:核心層、外圍層與輻射層。產業規模的擴大對就業崗位的增加以及經濟效益的提升帶來了積極影響。以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為例,經過傳承者楊昌芹對赤水竹編的不斷探索,許多傳統的編織工藝與當代人的審美更為貼合,一系列與竹編相關的創新產品得到了開發。她成立的竹藝公司至今已有百余名員工,產值達千萬,同時擁有多個商標及發明專利。她的公司成立,帶動了周邊村民發展竹編產業,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居民就業率的提高,極大地推動了鄉村振興。
非遺是中國幾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雖然非遺的形式多樣,但每一項產品或技藝都能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特性和地域特征。非遺產品是中華文化走出國門的重要方式之一,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越來越多的非遺作為國禮,走向世界。它是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中華文化的象征符號,促進著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往來。
健康產品是以人的健康為設計核心,為滿足人類的某種健康需求而創造的各種產品。根據使用場景可分為以下三類[4](如表1)。

表1 健康產品分類
隨著現如今人均消費水平以及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老齡化趨勢愈發顯著,到2019年底,全國約有1.76億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了日本總人口,僅僅在2019年,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就新增了 945萬;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明顯,其中80周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增加趨勢最為明顯,遞增速度為每年5%,預計到2040年,80周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將增加至7400多萬[5]。在此背景下,老年人健康問題成為一個關注熱點,這也為健康產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基于這一現狀,再結合前文所提及的傳承以及創新,為了滿足人們對健康生活的理想化需求,可以考慮將傳統的非遺手工藝與健康產品相結合,使非遺手工藝在健康產品中實現創新。
如今,一些生活用品,如香囊、梳篦等都加入了一些非遺元素,由此可見,非遺也在影響著健康產品的轉型。但是資料顯示,非遺手工藝在健康產品中的應用并不廣泛,這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探討,從而使非遺手工藝在健康產品中實現再設計與再創造。
如今,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仿古裝飾、中式家具等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基于此,順德皇朝家私與佛山銅鑿剪紙傳承人合作,打造了一系列新中式家具。
佛山銅鑿剪紙《天姬送子》(如圖2)歷史悠久,最初出現于明代,起初是作為民間的一種祈福裝飾。最初不鏤空,人們把這種獨特的裝飾稱為“銅鑿金花”。而“銅鑿剪紙”就是在此基礎上的剪紙。“銅鑿剪紙”以銅箔為原料,用銅鑿敲鑿成形后,用礦物質進行填色。

圖2 《天姬送子》
現代新中式家具(如圖3)中不同實木材料的使用,具有以下優點:

圖3 順德皇朝家私家具
1.環保、健康、自然
從顏色來講,實木家具擁有木材原有的色彩與紋理,具有一種天然的美感。從材料來講,實木家具常用的木材有柚木、楊木、松木等,這些木材源于自然且無毒。既保證了使用時對健康的需求,又使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2.調節環境濕度
木材內部疏松多孔,可以起到一定的濕度調節作用,使得所居住環境更加舒適。
3.鎮神安定
一些木材本身具有獨特氣味,經試驗測得,這些氣味有些可以殺蟲殺菌、清熱,有些還能夠使人振奮精神、鎮定神經,有利于人的健康。
本次順德皇朝家私與非遺的結合,不僅打造出了受人們歡迎的家具,更是將佛山銅鑿剪紙帶回人們的視野,讓佛山銅鑿剪紙有了更好的展示平臺。
2020年6月,一場新款中醫藥香囊(如圖4)的發布會由蘭州佛慈制藥與南京云錦研究所共同在上海舉辦。這兩家的合作,發揮了各家所長,讓歷史悠久的傳統香囊面目一新。在農耕文化涵養下,傳統香囊(如圖5)應運而生,它由錦制作,多用作掛飾。通過在里面加入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成的細末來提神。此次推出的新品香囊,在傳統香囊的基礎上,進行了以下改進。

圖4 中醫藥香囊

圖5 傳統香囊
1.香薰琉璃串
這款香囊中添加了具有祛濕、避穢等功效的藥物,有預防蚊蟲的作用。整體呈現香薰琉璃串的造型,更適合兒童佩戴。
2.鑰匙扣
這款產品由解毒、避穢等多種作用的中草藥制成“福祿壽福豆”和“甘草福豆”,再與黃色長流蘇相配,做成鑰匙扣,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
3.艾熏菩提佩
這款香囊添加了藿香、薄荷、沉香、檀香等一系列中草藥,再配以精致的丹爐造型,在驅蟲辟邪的同時,也有著長壽之意。
4.夢幻百草佩
這款香囊中主要以多種散寒、散痛以及避穢的藥物為主,功效主要是化濕散寒。香囊表面繡制的線條回環往復、夢幻斑斕,更適合女性佩戴。
通過這次合作,云錦研究所利用傳統非遺手工藝為香囊注入了新的靈魂,更進一步展現了非遺手工藝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讓更多的人體會到非遺的魅力所在。
常州梳篦歷史悠久,因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在古時享有“宮梳名篦”之美稱[6]。從功能上看,古時的梳篦(如圖6)主要用來去除發垢,所以其齒多密而富有彈性,除此之外,裝飾頭發以及保健養生也是梳篦的重要功能,齒多且尖的梳篦能疏通頭部經絡,促進頭皮血液循環,不僅會使頭部疲勞得到有效的緩解,還對提高記憶力有所幫助。

圖6 古代梳篦
梳篦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時代在變化發展,人們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之路上不斷探索各種創新途徑。與傳統梳篦相比,現代梳篦在造型、工藝以及功能上都有所改進(如圖7)。在造型上,現代梳篦齒由原來的密而尖簡化為五齒,線條輪廓更加圓潤平滑,梳體厚度適宜,尺寸小巧易攜帶,造型簡約而不失大氣,這種設計非常符合當代人們所推崇的簡約風;在工藝上,制作時以整木結構代替傳統的榫卯嵌合方式,不僅有效地防止其開裂損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梳篦的使用壽命,同時整木結構保證了梳子色澤度的統一,美觀度更好;從功能上看,當今社會快節奏、高效的生活方式使現代人的工作壓力變大,患有頸椎病的人數不斷增加,針對這一情況,現代梳篦的梳齒也由尖頭改為圓頭,改良后的梳篦不僅能進行頭部按摩,還有刮痧、按摩頸部等功能,能較好地緩解人體疲勞,對健康有益。

圖 7 五經按摩梳及結構對比圖
夏布麻襪是一款夏布手工苧麻襪。苧麻屬于麻類纖維的一種,與同類纖維相比,它有著更大的強度,形態細長,也更加輕盈。以它為原材料,再經過手工制作而成的布稱為夏布。從古至今,夏布由于有著“輕如蟬翼、 薄如宣紙、細如羅娟、 平如水鏡”的特點[7],而被廣泛運用。如今其織造技藝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如何將非遺手工藝與當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并將其傳承創新,這是許多設計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當今的設計師們大多將夏布制成各種生活用品,如夏布包、抱枕(如圖8)、杯墊、香包(如圖9)等,制作成健康產品的卻少之又少,夏布麻襪(如圖10)是為數不多的產品之一。除了抑菌、防螨、透氣、防霉、防臭、吸汗這些主要功能外,夏布的吸濕透氣性也高于棉纖維3~5倍,非常適合用來制作親膚的產品——襪子。此款麻襪采用夏布織造技藝,從功能上看,苧麻襪有著極強的抗菌性,并且在經過多次洗滌后,它的滅菌性能依舊很高。同時相較于棉制品,苧麻有著更好的舒適度、耐用性以及使用壽命;從造型上看,以船襪形式呈現在大眾視野的夏布麻襪,也與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習慣較為貼合。

圖 8 夏布包及抱枕

圖 9 夏布杯墊及香包

圖 10 夏布麻襪
中國傳統非遺蘊含的文化是深厚的。從上文中的新中式家具到夏布麻襪,都蘊含著吉祥美好的寓意。新中式家具圖案的選擇,大都選用福、祿、壽、喜等文字,以此來表達使用者對健康長壽、幸福安康生活的期盼。現代香囊表達的情意則由原來的男女愛慕之情轉為現如今對平安喜樂的期盼。梳篦從古至今大多都用作陪嫁之物[8],以表達對新人長長久久、白頭偕老的祝福。
現如今非遺的傳承不再是單一的、傳統的,部分產品通過一定形式的轉嫁進行了非遺的再創新。例如上文提到的新中式家具,將“銅鑿剪紙”這種傳統技藝與新中式家具結合,使整個家具呈現出更好的視覺效果。這種跨行業的組合,讓非遺的傳承有了一定創新。
很多非遺產品是將多種工藝進行提取、重組,從而成為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產品。例如上文中的香囊,其內部所使用的藥材以及外部采用的“錦”,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兩者的有機結合,為非遺的傳承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相結合,能設計出全新的產品。例如上文提到的梳篦與夏布麻襪。梳篦的設計理念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更多設計者用現代的視角去探討傳統技藝的創新。而夏布麻襪在形態上由傳統樣式轉變為“船襪”,更直接地與現代設計相聯系。而在生產制造上將原來的純手工變為現代工廠設計,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提高了產品舒適度與用戶體驗感。
工業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是當今時代幾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在工業化的浪潮之下,大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生產方式,數字化與智能化逐漸成為新的設計驅動,從而使傳統工藝面臨著重塑或者被取代的問題。在這種境遇下,如何將非遺手工藝與健康產品更好地結合,是我們值得探究的問題。
要將非遺手工藝與健康產品相結合,首先要解決手工藝復興的問題。盡管很多傳統手工藝已經被列入非遺名單,但由于非遺技藝本身耗時費力、手藝人老齡化等特點,仍有部分非遺項目面臨著“人走技失”的傳承窘境。這就需要將非遺“年輕化”,通過VR、3D打印等技術,將非遺融入新媒體中,使非遺手工藝被更多的年輕人所了解,激發他們對非遺的興趣,從而使他們形成傳承非遺的自覺性,讓非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品牌為了傳承手工藝,不考慮其適用性就把它強加在自己的品牌上,這種傳承只是短期的,當品牌因為其他原因不復存在的時候,它所采用的手工藝也會隨之消失。這種“表面上的繼承”延續性很低,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探尋非遺手工藝的價值是否能被當今社會所接受。就健康產品而言,我們可以從產品以及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探索對健康產品的功能、外觀等的需求以及健康產品使用者的體驗需求,再將能滿足這些需求點的非遺手工藝與之相結合、再創造,使這些非遺手工藝更好地在現代社會發展,從而提高其傳承性及可持續性。例如上文提到的夏布麻襪,夏布的抗菌、透氣、防臭、吸汗的功能可以很好地滿足人們對襪子在舒適度、耐用性、親膚性以及抑菌防臭性上的需求,再加上其符合當代審美的船襪的造型,使得這種對非遺手工藝的傳承創新更容易被社會及市場所接納。
本文探討了非遺手工藝在健康產品中的創新應用與發展。通過一些具體案例來闡述如何將傳統的非遺手工藝融入現代產品設計中,并對非遺手工藝的深層次內涵進行了探索與挖掘。但是上述研究中的探索還不夠全面。在未來的研究中,將側重于如何將其他非遺手工藝以一種更具體的方式來與健康產品相結合,以此來提高非遺健康產品的競爭力,增強中國的核心競爭力與人們的文化自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