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程 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一是強調各級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責任,“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二是強調發揮文化遺產的價值、功能作用,“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三是強調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要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文物作為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而文物修復技藝,使文物更好地得到保護、傳承、展示,其本身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現了工匠精神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通過對古陶瓷修復技藝項目的沿革概況及工作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進一步推動該項目的發展。
2021年,上海博物館“古陶瓷修復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陶瓷修復技藝包含清洗、粘接、補缺、打磨、全色等步驟。其最為突出的技術特點有兩個:一是筆繪與噴繪相結合的全色技法,二是古陶瓷色彩、質感復原技術。這兩點體現了修復技藝的全面性以及對破損古陶瓷器復原的逼真性,并能解決不同時期不同窯口的古陶瓷修復中的全色問題,使其達到肉眼幾乎看不出修補痕跡的展陳效果(如圖1)。上海博物館的古陶瓷修復開創者饒鴻發先生在這方面的成就可謂登峰造極,其技藝至今已傳承五代,歷代工作者修復的陶瓷文物數以千計。目前上海博物館古陶瓷修復團隊共有5名成員,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修復材料和技法。

圖1 明代萬歷景德鎮窯青花人物壽字紋碗(修復前后)
上海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一直致力于非遺項目的申報工作,依托本館深厚的文物修復與復制技藝底蘊和一以貫之的師承制度。2011年,古陶瓷修復技藝獲批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3年,該項目有兩位老師獲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2021年,古陶瓷修復技藝獲批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根據國家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和要求,項目制定了五年保護規劃,并每年制定項目保護年度計劃,同時根據具體規劃進行實施,形成完整的年度總結材料。對傳承人群、人員隊伍、實物資料、數據檔案、保護經費等制定了“上海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相關管理暫行辦法”,加強項目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項目團隊結合部門工作,定期開展每月例會、年終總結會,對重要活動編寫信息簡報,每年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日”組織常態化的非遺宣傳活動。在經費保障方面,積極申請各級各類經費支持,經費使用規范合理,成效顯著,每年形成經費驗收總結報告。
非遺項目的記錄建檔工作是項目傳承與發展的基石,古陶瓷修復技藝在申報材料的基礎上,持續調查、挖掘、收集、整理、充實項目文字和圖片基本檔案。在挖掘技藝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項目研究、發表專業論文等方式不斷推動傳統技藝的發展,并建立完善的項目檔案。對圖文資料、影音資料、實物資料進行數字化檔案記錄,并集中管理,同時形成多備份的模式,確保記錄建檔的完整性和保障性。
上海博物館作為保護單位,為傳承人和傳承團隊發展提供了活動場所,包括古陶瓷修復研究室、會議室、活動室等,并提供后續保障工作,例如活動經費、志愿服務等,同時聯合多部門為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組織、協調、宣傳等服務工作。項目為進一步推動修復人才梯隊建設,提高傳承群體的豐富性,形成了四個層級的建設:第一層,建立師承制的傳承體系,師徒雙方簽訂“上海博物館文博技術人員師生協議書”;第二層,建立了長期實習制度以及對外省市修復人員的培訓制度;第三層,與高校進行戰略合作,前往上海視覺學院進行授課培訓,建立穩定的后備隊伍;第四層,與外省市文博單位簽訂長效培訓協議,為古陶瓷修復力量薄弱的省份進行人員培訓,提高當地修復人員的專業水平。
在宣傳推廣方面,積極聯合社會力量,策劃組織前往社科院、街道社區、學校進行非遺推廣活動,通過選取貼近群眾生活的知識點,配合豐富的活動形式,包括理論授課、活動體驗、修復作品展示、問答互動等,讓群眾更好地認識古陶瓷修復技藝。
同時,依托上海博物館這一主要的宣傳推廣窗口,以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為主要新媒體渠道,及時發布非遺項目活動并對傳承人進行不定期宣傳。為了擴大項目的影響力,團隊也積極與傳統媒體合作,至今有超過20家新聞媒體通過紀錄片、人物專訪、活動直播等不同的形式對本項目進行了報道宣傳,進一步擴大了項目的社會影響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修復理念的更新,古陶瓷修復技藝也在與時俱進,在尊重文物原有歷史文化信息的基礎上,以更符合現代文物修復理念的最小干預、可逆性等標準進行保護修復。上海博物館的古陶瓷修復團隊也與文物保護團隊、科技考古團隊積極合作。針對傳統修復偏重最終修復效果而缺乏過程記錄的問題,目前在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已經形成了記錄有序的從病害診斷到保護修復的嚴密流程。在修復前通過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掃描電鏡等大型分析儀器對文物的保存狀況和工藝信息充分提取,利用3D掃描技術全面記錄文物,從而制訂完備的文物檔案和合理的修復策略。在修復材料的選擇上也更為科學環保,例如選用水溶性、無毒、無揮發性的修復材料,使用可逆性良好的黏結劑以及補缺材料等。每一種修復材料在使用之前,都會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估,確保使用的材料不會對文物本體造成影響。3D打印技術在陶瓷補缺中的成功應用,是非遺技術與科技手段融合的最佳證明。
古陶瓷修復技藝項目未來的發展方向還不夠清晰,對未來發展規劃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目前對于傳統技藝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方面缺乏對傳承人的技藝特長、技藝風格的提煉和總結;另一方面對技藝中的技術難點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并且對不同修復理念與傳統技藝之間的辯證關系也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對技藝的分期發展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對于傳統技藝來說,技藝自身的專業能力是其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有利于項目的良性發展,并提升項目的專業影響力。
古陶瓷修復技藝作為一項傳統技藝,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新形勢,需要在不斷完善和提高專業技藝的基礎上,努力把傳承發展和宣傳推廣的任務推進下去,這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