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強 陜西地礦集團有限公司
在當今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玉石雕刻面臨的市場化和信息化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大。隨著東西方文化的深入融合,傳統玉雕設計的思想理念和現代文明產生了較大的沖撞,在作品中注入創新的思維理念尤為必要,要根據人民群眾的喜好創作出內容貼近生活、造型新穎、符合人民需求的作品。這就要求玉雕師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和動向,把先進文化及思想內容融入作品中,使玉雕藝術品具有時代性和藝術價值。作為玉雕行業的從業者,玉雕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回溯新石器時代,玉文化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為代表,玉雕以簡單的造型和對稱為美,紋飾以簡單、抽象的線條為主。歷經商周時期,發展為復雜的象形輪廓,風格更趨于寫實,“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觀念也逐漸得到完善和加強。至漢唐時期,玉文化大量吸收了中亞、西亞文化藝術的特征,玉雕的工藝水平大大提高,風格新穎,為傳統玉雕的創新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到宋元時代,雕刻技法趨于成熟,玉器逐漸進入普通百姓家中。明清時代海陸貿易的繁榮,為玉器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風格流派。改革開放后,玉雕藝術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中國傳統玉雕設計的題材十分廣泛,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人物、山水、花鳥雜件、動物、器皿、仿古件等大件作品,也有把玩件、掛墜、手串、印章、扳指等小件作品。無論大的擺件還是小的掛件,都有一定的文化寓意,傳統玉雕的設計內容常以吉祥如意類為多,大體有吉祥如意類、長壽多福類、家和興旺類、安寧平和類、事業騰達類和辟邪消災類等。其中的文化內涵往往通過諧音、借喻、比擬、象征等表現手法體現。例如用花鳥表現花開富貴,用竹子表現節節高升,用白菜的諧音寓意為百財,用金蟾、貔貅表示招財,它們是旺財瑞獸等。自古以來,我國玉雕藝術的傳承無論是在設計題材還是雕刻技藝方面,都是通過師傅將一生的雕刻經驗和技藝傳授給徒弟,徒弟再通過持續不斷的練習進行熟練。在題材創意及雕刻技藝等方面,作品的時代感不是很強,單一地追求歷史的傳統路線,沒有進行必要的創新,做工也比較粗放。很多作品直白地表達出吉祥如意,缺乏新時代的先進設計理念,嚴重影響我國玉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縱觀近五年內玉雕界的各大賽事與展會,南派、北派、海派、揚派、蘇派、學院派、河南工、青田工等玉雕流派林立,玉雕作品琳瑯滿目,傳統玉雕題材因為設計創意不夠新穎、沒有打動評委與觀者的內心而被排斥在大獎之外。所以在這一點上要解放思想,用創新的方式來繼承傳統文化,創作出更符合當代人價值觀的作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殷切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中華文化傳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玉雕作品在創新性發展中增加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談及文藝作品,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所以新時代玉雕師在玉雕設計中應該在遵從材質特性的前提下,發散思維,運用多種雕刻手法來展現玉石的文化藝術魅力,不負時代、不負使命,開創玉雕藝術發展的嶄新局面。
當代玉雕師作為歷朝歷代治玉者中最專業的一代人,接受正規而系統的美術繪畫培訓以及高等教育文化的背景在其創作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們在繼承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適時融入新鮮元素,運用老題新做、洋為我用等多種雕刻技法進行了突破、創新,玉雕創作也開始在中國傳統造像根本“意境”中融入西方藝術的優秀理念,不斷豐富了現代玉雕作品的表現形式,讓每一件作品都像生命一樣,具備靈氣和自身的語言,加強了玉雕作品的可閱讀性,創作出符合當代審美要求的玉雕作品。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優秀的玉雕師,不僅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奇思妙想的設計,還要有獨到的相玉眼光和極高的審美鑒賞能力。一個懂美的人,才能創造美;一個有著良好美學素養的人,才能做好玉雕的設計創意;一個有著深厚文學素養的人,才能將玉文化精神由內而外地表達出來。①王桂平:《玉雕創意設計斷想》,《上海商業》2016年第15期,第58頁。玉雕作品的創新,不僅僅是雕刻技法的創新,更重要的是題材的設計,在設計理念上推陳出新,要使內涵更加新穎,更加具有新時代特色。在2021年的一些玉雕展會上,年輕玉雕師的作品很多,他們很有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深入體會和感悟當今社會,挖掘和提煉出新時代的主旋律,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以人為本,將傳統玉雕中的“重玉材質、重工藝”向“重設計、重藝術韻味”轉移,再用傳統的雕刻工藝進行突破和創新,創作出《不忘初心》《軍歌嘹亮》以及其他超寫實或超寫意等具有時代特征的系列玉雕藝術品(如圖1至圖4)。在新的時代中,琢玉者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玉器雕刻者,更是記錄時代的藝術工作者。將時代的追求、審美和思想都融入玉石之中,并賦予它時代的特征和風格,這是玉雕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幸福和神圣的使命擔當。②黃鴻:《傳統玉雕樣式與現代玉雕設計芻議》,《神州》2019年第2期,第47頁。

圖1 第六屆“玉華獎”作品《旺·旺》

圖4 第十七屆“天工獎”作品《夢·嫁》
玉雕的靈魂是設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田玉玉雕文化學院院長樊軍民說:“藝術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意思、有意趣、有意味、有意境,一種游戲的狀態。藝術創作,固然技藝、造型能力很重要,而思想的空間更為重要。思想有多高,藝術的空間就有多大。只糾結于工藝本身,玉雕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要學習嘗試不同的風格,角度越多,空間就越大,就像搭帳篷,幾個角度支撐起來,才可以獲得最大的空間和自由度,不要一個方向走到頭。”任何一件玉雕作品都是玉雕師長期孕育的成果,深刻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當代玉雕品種可以劃分為玉雕藝術品、玉雕工藝品和時尚消費品三個大的類別。這種劃分有別于一直以來以器型、題材為標準的傳統分類方式。①朱怡芳:《當代玉雕的分類與品評》,載張蓓莉主編《2009中國珠寶首飾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地質出版社,2009,第293頁。隨著文化的復興,一些鑒寶、考古等節目的出現,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了傳統文化,喜歡上玉文化。各地的玉雕節、博覽會以及原料交易集散地出現了越來越多具有相當消費實力的年輕人,說明玩玉群體也逐漸年輕化,他們不再單單拘泥于佛觀音、貔貅、瑞獸、如意等傳統題材的玉雕產品,許多的年輕人更傾向于佩戴富有個性的、寫意的、好玩的玉石飾物來彰顯自己的魅力。
玉雕產業屬于文化產業,離開文化,玉雕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玉石沒有文化作為依托,就是一塊石頭,沒有什么真正意義。只有給玉雕賦予文化內涵,玉雕作品才能成為鮮活的東西,才具有靈性,才是有血有肉的藝術品。②宋躍鵬:《國料就形 隨形施藝——淺談現代玉雕的設計與創新》,《中國黃金珠寶》2012年第1期,第46-49頁。“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這一直都是玉雕從業者畢生追求的理念。在當今新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下,玉雕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做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繼承,還要做到結合新時代文化發展的特色進行創新設計,讓新的設計理念、新的雕刻技藝、新的玉雕人才真正在玉雕產業中發揮重要作用,使更多人關注玉雕設計,做出能夠符合當代人審美要求的玉雕作品,從而體現出新時代的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為中國玉文化產業的穩健發展做出貢獻。
之所以選擇玉雕這個主題,是因為本人從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玉石雕刻的相關生產管理工作,經歷了玉石產業的繁榮和目前市場的低迷,從參加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主辦的各類玉雕賽事,再到全國玉石集散地的市場調研,玉石雕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工藝美術,目前亟須創新發展。玉雕從業者一定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舍棄傳統師徒傳承的局限性,把眼界放到世界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角落,緊跟時代、不斷創新,為玉雕設計注入新的活力,讓玉雕藝術能夠順應時代潮流,不斷發展和昌盛。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既能做好玉雕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能將新時代玉雕的創新設計帶進地方玉種的發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