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柏 廖凱明
心慌、胸悶、胸痛……很多心臟病患者常飽受疾病之苦,下面介紹名醫趙恒教授在臨床中總結的治療心臟病的經驗方,供學習借鑒。
參七合劑
組成 花旗參(或黨參)10~30克,三七5~10克。
功效 益氣活血。
主治 用于氣虛血瘀型胸痹心痛。
定心合劑
組成 太子參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5克,柏子仁15克,桂枝5克,苦參3克,龍齒10克,酸棗仁15克,大棗10克,茯苓15克,丹參15克,炙甘草10克。
功效 益氣養陰通絡。
主治 用于氣陰兩虛型心悸。
經典案例
劉某,男,48歲。
主訴 心悸失眠2年。
現病史 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心悸失眠,伴口干乏力,無胸悶氣喘,心電圖檢查示頻發房早(房性期前收縮),查心率76次/分,律不齊,可聞及期前收縮,無雜音,雙下肢無水腫。舌淡紅,苔白略黃,脈結。
中醫診斷 心悸(氣陰虛夾瘀)。
西醫診斷 心律失常。
治則 益氣養陰通絡。
處方 定心合劑加減。
太子參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5克,柏子仁15克,桂枝5克,苦參3克,龍齒10克,酸棗仁15克,大棗10克,茯苓15克,丹參15克,百合10克,炙甘草10克。3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 服藥后諸癥改善,復查心電圖示期前收縮(早搏)減少,效不更方,繼續服6劑。
三診 復查心電圖期前收縮消失,囑繼續服原方鞏固療效。
按 心悸是中醫病名,《黃帝內經》中無心悸病名,《靈樞·口問》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傷寒論》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后世醫家認為心悸是因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引發以心臟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心臟病癥。
本案患者心悸、口干乏力,觀其舌脈,四診合參,辨為氣陰虛,慮其病久有瘀,故治以益氣養陰通絡之法,方中太子參益氣為君,麥冬、柏子仁、百合、五味子、酸棗仁等養陰安神,伍以丹參、桂枝通絡,少佐苦參清心、龍齒定悸。諸藥共伍而取效。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