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即便是極少與體育打交道的人也早有耳聞:2022年世界規模最大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中國舉辦。
2015年7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舉起“Beijing?2022”的標牌。這場以“冬奧會”為簡稱的國際賽事最終定于中國的北京和張家口兩地舉辦。
冰雪行業從業者發現,正是從這一時間節點開始,與冰雪相關的運動開始走入大眾視野,中國的冰雪經濟也由此搭上這趟高速列車。
2015年冬,張家口崇禮滑雪場迎來冬奧申辦成功后的首個雪季。這一曾處貧困縣列表的縣城在當季接待游客205萬人次,直接收入超過14億元。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向《中國報道》記者分析,在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的6年時間里,體驗、參與冰雪運動逐漸成了更多中國人的選擇。依托這場盛會的契機,中國冰雪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
從以往的消費習慣來看,大多數中國人以往參與冰雪運動的不是太多。但在冬奧會申辦的報告中,中國向國際奧委會作出了“三億人上冰雪”的莊嚴承諾,并表示中國申辦冬奧會不僅僅是競技層面的爭金奪銀,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通過冰雪運動而受益,尤其是讓青少年群體得到全面鍛煉和發展。
記者注意到,冬奧成功申辦后,國家層面陸續推出與冰雪運動有關的舉措,進一步推動了大眾接受、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梳理發現,《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等文件中,都對冰雪運動設施、產業規模等作了詳細規劃。

2021年12月19日,小球員在“滑向2022”全國青少年冰球系列賽(武漢站)的比賽前熱身。
其中,國家體育總局2016年發布的《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中就對于冰上運動的設施作出規劃并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國滑冰館數量要不低于650座;滑雪場數量達到800座、雪道面積達到10000萬平方米、雪道長度達到3500千米。
這之后,一批來自地方、企業建設的冰場開始集中出現。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國已有654塊標準滑冰場和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較2015年分別增長了317%和41%。
在冰上運動從業者馮飛看來,近年來,人均消費力的提升和國家政策的推動構成了助推冰雪項目消費的雙重引擎,冰雪運動也正逐步褪去“小眾”的標簽。為推動冰雪運動普及,中國實施了“南展西擴東進”戰略,讓冰雪項目從北方走向各地。
程超功告訴記者,正是看到了參與冰雪運動已經成為中國人消費升級的必然選擇,各界對冰雪運動的關注度也在持續走高,中國的冰雪運動蘊含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商機。此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和限制,國內的冰雪項目集中在東北三省、內蒙古和新疆等少數地區,中國冰雪運動的普及率遠不及夏季運動。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1》中指出,冬奧為文化、旅游、體育融合發展帶來新契機,冰雪經濟成為冬季消費的新時尚。
馮飛介紹,在冰雪運動中,“冰”和“雪”是兩種屬性不同的業態。從參與人群來看,與“雪”相關的運動,多帶有旅游屬性且更受年輕人青睞。而“冰”類運動中青少年的占比更高,培訓的形式居多。相比“雪”類項目,“冰”上運動與大眾的黏性更大。
與冰雪行業打交道十余年,馮飛眼見著這一行業“有了起色”,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長的支持下走上冰場。他以“冰”類運動——冰球培訓舉例,“2009年,北京市僅有40個孩子在系統性地進行冰球訓練。12年后,北京冰球登記注冊的球員接近萬人。”馮飛告訴記者,冬奧成功申辦后,國家也在積極推動著冰雪運動進校園,“冰上運動”也借此機會在青少年群體中推廣開來。
在國內首座市場化的滑冰館——上海飛揚冰上運動中心創辦人楊揚的介紹里,從2015年開始,每年有來自25所學校的5000多名孩子,到飛揚參加滑冰啟蒙課程。到目前為止,飛揚俱樂部的教練在上海30多所學校開設了短道速滑、冰球和花樣滑冰的課程。
《中國報道》記者走訪發現,與遠在城市周邊的雪場不同的是,“冰”類場館多設立在體育館或是商業街內。逢到周末,場館內多是前來上課的學生,冰場外的家長“里三層,外三層”。
2020年12月,記者在位于京西的五棵松華熙HI-ICE冰樂園看到,盡管是工作日的上午,冰場仍有零星家長帶著孩子在冰上體驗。冰場配有冰鞋、頭盔等裝備,消費者在購買門票后即可上冰。冰樂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冰樂園多以散客為主,正常情況下每個月接待量達一萬人次。而其中一部分人會在體驗過后,選擇購買課程,形成有頻次、有規律的冰雪消費習慣。
距離HI-ICE冰樂園不遠處是華熙冰上中心,這是冬奧會首個具備運營條件的二氧化碳冰場。2021年5月,冰上中心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冬奧會冰球訓練館。目前,馮飛就在這里負責統籌、運營工作,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冰上中心試運營的兩個月里,前來報名冰上項目訓練的學員已有200名。他預計,“明年冬奧結束后,場館內學習冰球的學員能增至500人,花滑的學員將增至3000人。”
2021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三部門聯合印發《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其中提出:“到2023年,推動冰雪旅游形成較為合理的空間布局和較為均衡的產業結構,助力2022北京冬奧會和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
有分析認為,在趨向大眾化的冰雪產業中,周邊化、親子家庭化、智能化、定制化、品質化、散客化成為消費主流。
《中國報道》記者注意到,冰上中心分為地上、地下各兩層,冰場設置于地下兩層,地上兩層則是商業店鋪。華熙集團董事長趙燕向《中國報道》記者提及冬奧結束后對冰上中心的規劃。她表示,冰上中心將利用好冬奧遺產,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進行冰雪內容創新,融合冰雪產業及與文娛消費的聯動發展,以文化體育產業為核心打造全產業生態鏈,滿足更多群眾冰上運動健身需求,助力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標。據介紹,冬奧會結束后,冰上中心將于2022年4月正式對外營業,將集合商業與冰上項目打造多業態的綜合體。
在首經貿特大城市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看來,當前中小學生較早地進入冰雪運動有利于建立冰雪經濟的群眾基礎。冰雪運動有了較強的群眾基礎后,也能同步帶動旅游、餐飲、娛樂等一系列冰雪經濟衍生產業的發展。
但這并不意味著眼下“冰雪市場要無節制地擴張”。葉堂林認為,整體而言,我國冰雪運動的基礎較為薄弱,冰雪運動前期投資增長較為可觀。但隨著冬奧臨近,基礎設施的長久高效利用成了這個行業中期的顯性難題。他認為,由于本地化、近域化特征,京津冀冰雪旅游整體開發前景可期,但輻射范圍有限、消費頻次難以形成規律性,市場應謹防投資過熱。
在多位專家看來,冬奧的契機不僅有助于冰雪運動的全民推廣,更是讓京津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程超功發現,隨著舉辦日的臨近,北京冬奧會對周邊帶動和串聯作用愈發凸顯。一方面冬奧聯通和激活了北京、河北的冰雪經濟和產業發展,促進兩地在交通、環境、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協同發展,對京津冀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程超功指出,冬奧會的舉辦促成了“京張冰雪體育休閑旅游帶”的形成,即以冰雪帶動旅游、體育產業,兩者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讓冰雪資源“火熱化”。他告訴記者,過去兩年,京張(北京—張家口)高鐵、京禮(北京—崇禮)高速的建成,將河北延慶、張家口納入首都“一小時交通圈”,為滑雪愛好者鋪就了實現“滑雪自由”的道路。除此之外,以冰雪主題搭建的交通軸線,也貫通了城市、城鄉接合部和遠在郊區的雪場之間“公共服務體系”。

2021 年12 月26 日,小朋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馬鬃山滑雪場體驗滑雪。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1》中指出,“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需要一個產業載體,從實踐來看,旅游業是主要產業。冰雪經濟中冰雪旅游是核心,加上冰雪運動、冰雪裝備、冰雪創意、冰雪文化等,共同組成產業體系支撐。
“借助冬奧會的東風,京津冀冰雪產業在短時間超速發展,但始終沒有形成規模以及上下游的產業鏈布局。”葉堂林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京津冀尤其是京張兩地只有做大、做優冰雪產業,形成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充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冬奧遺產,刺激冰雪文化旅游和綠色科技產業形成新發展增長點,才能讓“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成為京張協同發展的“金山銀山”。
盡管對比夏季運動而言,冰雪運動的消費頻次不高,但滲透率提升空間大、客單價高。程超功對京津冀的冰雪產業前景保持樂觀。他表示,國家政策推動以及大眾對冬奧會的持續關注和冰雪運動的認知逐步提高,給京津冀地區帶來了不可替代的歷史發展機遇,也讓三地冰雪相關產業搭上了時代發展的高速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