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楠 張巖

2021年2月21日清晨,兩艘大型國際班線集裝箱輪先后駛入上海上港集團洋山港。
當2022年的第一縷陽光越過地平線,“亞洲世紀”可能也迎來了破曉時分。
過去幾十年里,經濟學家經常討論“亞洲世紀”還要多久才能到來。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這個成員國總人口和貿易總額均占全球總量30%的最大自貿協定,可能是世界經濟重心從歐洲和美洲轉向東方的重要轉折點。
經濟學家所說的“亞洲世紀”,最常用的指標是亞洲經濟總量的全球占比超過50%。10年前,亞洲開發銀行在其發布的《亞洲2050——實現亞洲世紀》報告中預測,到2050年,亞洲的GDP、貿易和投資均將占據全球總量的半壁江山,亞洲人會普遍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麥肯錫在2019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則稱,預測到2040年,亞洲的GDP就會超過全球總量的50%,比亞洲開發銀行預測的時間還要早上10年。
RCEP的核心推動國是東盟和以中日韓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RCEP的簽署凸顯了亞洲國家擴展全球經濟版圖的雄心。“這既反映了亞洲主要國家的經濟崛起,也意味著亞洲的身份轉變:即從過去被動的嵌入世界經濟,向積極主動的引領世界發展。”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告訴《中國報道》記者,“RCEP生效之際,就是亞洲世紀到來之時。”
RCEP完成了規則和標準大整合,提升了區域一體化的層次。“一直以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存在不同的雙邊貿易協定,但缺少一個全面覆蓋的自貿框架,導致規則零碎,各自為戰。”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副所長苑春強說,RCEP的簽署使不同發展程度的經濟體在統一規則下,整合資源、技術、人力、市場的優勢,形成互補,進一步拓展自由貿易網絡。
RCEP包含20個章節,知識產權、電子商務、市場競爭、政府采購等議題均被納入協議。此外,RCEP也在中小企業、經濟技術合作等領域達成共識,超出了世貿組織的范疇。
在貿易自由化方面,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逐步實現零關稅,開放65%的服務行業,并放寬持股比例限制。在投資方面,進一步消除貿易壁壘,禁止將當地成分比例或技術轉讓等經營要求作為市場準入條件,簡化相關手續,以推動區域投資增長。
“通過實施比WTO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將逐步形成全球最大的區域一體化大市場。”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袁波表示,這不僅有助于擴大區域內部貿易投資,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外來資本進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根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測算,到2035年,RCEP將帶動區域整體的實際GDP、出口和進口增量分別累計增長0.86%、18.30%和9.63%,帶動世界實際GDP和進出口貿易分別累計增長0.12%和2.91%。RCEP的簽署無疑將加快近幾十年來全球經濟重心不斷向東轉移的趨勢,對疫情下的亞洲和全球經濟復蘇也是重大利好。
“未來隨著東亞經濟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逐步升級,亞洲將與北美、歐盟并肩而立,奠定世界經濟三分天下之勢。”苑春強也表示,“這的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隨著各成員國大幅削減經貿合作及投資限制,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經濟要素在RCEP區域內的流動將更加順暢,有助于深化區域內的分工合作,提高生產效率。
RCEP提出區域累積原產地規則,這意味著商品原產地價值成分可在15個成員國構成的區域內進行累積,即來自RCEP任一成員國的價值成分都可參與積累,一旦達到規定的40%比例,即可被認定為原產于RCEP區域,享受稅率優惠。這一規則的確立不僅能顯著降低企業貿易成本,提高稅率優惠的實際利用率,還會極大促進生產要素的流通和優化配置,有利于做大做強產業鏈。
德國金融機構安聯集團發布的研究報告稱,RCEP的原產地規則將有助于消除非關稅壁壘,降低交易成本,報告認為原產地規則的實施將為RCEP區域每年帶來900億美元的貿易增長。亞洲銀行和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專家也聯合發文稱,在全面落實RCEP承諾的前提下,只要符合原產地規則和相關程序,整個價值鏈上的貿易便無需繳納關稅,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安排,文章認為能否執行好這一規則,將直接關系到RCEP的成敗。
中日韓三國被納入統一自貿區,這是一次歷史性突破,意味著東亞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邁開了重要一步。在RCEP框架下,中日、日韓首次建立了自貿區關系。此前,由于地緣沖突、歷史認識、領土爭端等問題,三國在自貿協定談判道路上挫折不斷,始終無法達成一體化協議。RCEP的簽署,也為中日韓自貿區的實現奠定基礎。
中日韓三國是亞太地區的重要經濟體,納入統一自貿區后將加速區域價值鏈融合,帶動區域經濟更加活躍。對中日貿易來說,中國對日本最終免關稅的產品比例將從現有的8%上升至86%。同時,日本對中國產品的免關稅比例也將達到86%。對日韓貿易而言,日本對韓國出口的免稅商品比例也將從原有的19%上升至92%,這些規定對于東亞地區的貿易都是極大的推動力。
總部位于印尼雅加達的智庫——東盟與東亞經濟研究所(ERIA)認為,三國的加入將會引發“中日韓效應(CJK?effect)”,更多的中日韓商品、服務和投資將流入東盟國家,推動東南亞的經濟社會發展。
“到目前為止,東南亞各國比較習慣于東南亞內部的小經濟圈子,但RCEP的成立,為東南亞企業帶來了與日本、中國、韓國一體發展的更多機遇。”?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瀨口清之表示。
柬埔寨合作與和平研究院執行院長波·松拉克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RCEP生效后,得益于來自較強國家的技術轉移、更自由的貨物貿易,以及日益密切的人文交流,到2030年東南亞國家有望每年實現190億美元的經濟增長。先進的生產技術、人力資本都將匯聚東亞,RCEP將會加速“亞洲世紀”的到來。
《亞洲2050——實現亞洲世紀》報告指出,源自歐洲和東亞的外包產業鏈,為低收入經濟體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和增值空間,也實現了商品和服務的進一步流動。
RCEP成員國存在較大發展差距,既有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高度發達國家,也有老撾、柬埔寨和緬甸等欠發達國家。從這一點出發,RCEP比發達國家主導的協定更加靈活寬泛,實現了高質量和包容性的統一。協定并沒有納入國有企業、勞工標準和環境標準等易于引發爭議的條款,而是憑借靈活性和協商機制,使各成員國可以更好地尋找適合自身優勢的產業鏈位置。
“把15個伙伴凝聚在一起,談一個比較全面、充實、高水平的自貿規則,這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財政部關稅司司長蔡強認為,RCEP成員國在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差異非常大,但這種多元化也是一種優勢,在RCEP的范圍里具備了這樣一個循環基礎,可以解決從融資到原材料,再到加工生產和銷售的問題,這有利于RCEP區域的產業升級優化。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原副議長、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杰認為,RCEP賦予成員國的各種優惠,有助于欠發達國家吸引更多投資。“以緬甸、老撾這兩個近年內即將脫離欠發達國家行列的成員國為例,盡管即將喪失歐盟與北美市場所賦予欠發達國家的貿易優惠,但RCEP的實施能夠為兩國帶來新機遇,足可抵消前者對其經濟所造成的沖擊。”翁詩杰說。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預測,從實際GDP的增長率來看,東盟國家受益將最大,預計到2035年,東盟整體GDP累計增長率將因RCEP增加4.47%,東盟成員中菲律賓、柬埔寨、泰國、越南的進出口累計增幅預計將超過20%。此外,RCEP生效后將為東盟國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東盟國家的非熟練和熟練勞動力的工資水平將得到提高,RCEP還將推動區域投資增長,拉高東盟大多數成員的資本價格,同時也將提高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東盟國家的資本回報率,區域內成員國的發展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經濟造成深刻影響,尤其是數字經濟有望成為經濟復蘇的增長點。RCEP順應發展趨勢,本著推進數字貿易的基本精神,從消除關稅壁壘、促進電子商務、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重視中小企業和技術合作等方面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2020 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室外展區。
“RCEP成員國中,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數字化水平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而東盟國家的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則相對滯后,RCEP將支持成員國普遍平等參與數字經濟發展機會,盡早彌補與這些東盟成員國之間的數字鴻溝,穩步實現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瑞彬說。
RCEP對于激發亞洲經濟潛力,推動經濟一體化將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同時將面臨諸多挑戰。
《亞洲2050——實現亞洲世紀》報告中就曾經提出亞洲的經濟騰飛并非必然,亞洲世紀亦非必然。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平等,中等收入陷阱,全球變暖等因素都可能導致經濟增速放緩。RCEP涵蓋區域廣闊,成員國在經濟水平、文化、民族等方面存在差異,區域內還存在一定歷史、宗教、領土糾紛,這些因素都為協定落實帶來不確定性。
翟崑告訴記者,國家之間的糾紛不利于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構建,最終影響域內各國的共同利益。但他也認為,任何跨國經貿協定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我們要在細節上有效化解風險,不應讓局部的困難阻礙整體發展。”
波·松拉克在談及風險與挑戰時,認為RCEP帶來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這可能導致一些國家的成長型產業遭受外部沖擊,貿易赤字上升。印尼政策中心(CIPS)在2020年11月的政策分析中也提及類似觀點,但報告也認為,印尼在加入RCEP后會迎來經濟增長,退出則會導致GDP下降0.07%。因此,參與RCEP是更理性的選擇。政府應當制定政策,提高產業競爭力和生產效率,讓國家更好地從RCEP中獲益。
能否全面落實協議也是一種挑戰。亞洲銀行經濟研究和區域合作局經濟學家樸信永認為,鑒于RCEP成員此前已與東盟達成了“10+1”自貿協定,自由化的好處最初可能有限,這意味著各國對立即使用RCEP缺乏動力。但他也認為,隨著RCEP秘書處等相關機構的設立,協議實施將得到精準監控,未來RCEP開放式架構還將吸引新成員加入,RCEP將成為加強區域合作的催化劑。
為了讓企業更好地從RCEP條款中獲益,袁波建議各國政府加強宣傳解讀,幫助企業了解、利用好協定。“RCEP生效實施也會帶動更多企業到成員國投資,但企業對目的國的法律法規不夠了解,也成為制約投資的因素之一。”袁波說,這也需要政府、商會等做好宣介。
2021年12月30日,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RCEP實施的國內準備已就緒,701條約束性義務均已做好履約準備。任鴻斌還表示,協議實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里程碑。
RCEP為高水平區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制度基礎,為亞太地區繁榮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強勁動力,助推亞洲經濟更快跨越全球占比50%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