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財政分權、引資競爭與科技創新水平

2022-01-27 10:43:51趙建國關文齊默達
財經問題研究 2022年2期

趙建國 關文 齊默達

摘 要: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地方發展的新標尺。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選取2007—2017年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門限效應模型,探究財政分權、引資競爭與科技創新水平的關系。研究發現: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均起到正向激勵效應;引資競爭達到一定層次,財政分權的激勵效應會提升1.243倍;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為加速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中國應進一步深化財政分權,探索非規范性財政分權的制度體系;并進一步擴大整體開放,引導地方引資競爭重心轉向營商環境優化和引資管理創新;同時,強化對中西部的轉移支付,鼓勵中西部探索多層次引資競爭并給予多維度創新激勵。

關鍵詞:財政分權;引資競爭;科技創新水平;創新激勵;門限效應

中圖分類號: F8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176X(2022)02‐0072‐1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就業優先、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推動機制與政策研究”(21ZDA099)

一、問題的提出

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地方發展的新標尺。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就內部發展環境而言,中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對科技創新能力要求越發提高;就外部發展環境而言,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形成,中國在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之余,面臨著貿易保護和技術霸權等“逆全球化”浪潮;在內外環境交互影響下,科技創新的地位不斷上升。2021年3月,中國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且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對地方政府而言,創新驅動發展主題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責任通過新型舉國體制不斷壓實,創新激勵正成為地方發展激勵的最新形態,科技創新水平成為其主要激勵標尺。

與此同時,創新激勵肩負起地方發展激勵轉型的新使命,為指引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超越GDP增長激勵框架,轉而促進科技創新水平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盡管現有的創新激勵集中在地方科技支出等財政激勵維度,但事實上已經為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促進科技創新水平提供了中介機制[1-2];另一方面,創新激勵包含制度創新的維度[3],可以有效改善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的制度效率,進而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不過,財政分權、引資競爭聯系創新激勵的理論框架尚未搭建,進而對財政分權、引資競爭與科技創新水平關系的認識也有待深入。

首先,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影響的認識尚未統一。財政分權的實質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下放經濟權力[4],在同等條件下,地方政府的科技支出行為和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因地制宜[5-6],同時這一效應會因地方政府效率、土地財政、財政及稅收補貼、財政科技支出結構和稅收治理結構等作用機制而進一步被放大[7-8-9]。但在GDP增長激勵框架下,科技創新并非是首選,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會優先保障“短平快”為特征的“鐵公基”類生產性基礎設施的財政支出[10-11],而對提升公共服務特別是科技創新領域的財政支出和補貼缺乏動力[12],并且由于稅收競爭、政府行政干預、財權事權不匹配等原因使結構扭曲效應會持續增強[2-13]。近年來,李琳和周一成[14]與田紅宇等[15]發現,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影響呈現出“倒U型”變動關系,其突破性意義在于關注了財政分權的非線性尺度,并發現了影響尺度的外部條件,這為統一財政分權的多元效應提供了可能。

其次,引資競爭與科技創新水平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檢驗。在GDP增長激勵框架下,外商直接投資成為盤活地方政府土地和勞動力優勢的重要資本要素,圍繞外商直接投資引發了地方政府間涉及財稅優惠、土地出讓和勞動力價格等內容的貼現行為,綜合體現為引資競爭,本質是地方政府以財稅資本、土地優惠和勞動力價格補貼外部資本的要素流動。這種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的任務是單一的,其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是服務于經濟增長而非補充創新資本,借助經濟增長效應,引資競爭能為科技創新水平提升提供累積效應[16-17],但并未從根本上改善科技創新水平[18]。進入新發展階段,引資競爭有了更多的科技創新任務屬性和制度創新內涵,理論上,不僅外商直接投資的科技溢出效應會加強,引資競爭的本質也會從要素流動轉向制度創新,這改善了科技創新的環境條件,因此,其與科技創新水平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檢驗。

最后,財政分權、引資競爭與科技創新水平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挖掘。目前,關于財政分權與引資競爭關系的討論尚未清晰。在財政分權視角下,引資競爭經常被擴展為府際競爭的代理變量,且多用來解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19],對科技創新水平的解釋較少涉及。卞元超和白俊紅[1]基于財政分權,借助“增長”和“創新”兩類地方競爭激勵解釋了科技創新水平,但未能獨立探討引資競爭。何凌云和馬青山[2]在類似邏輯下,引入引資競爭,并發現了引資競爭在此過程中的負向中介效應。田紅宇等[15]與田時中等[20]發現,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具有協同效應。但引資競爭和財政分權間的作用邏輯本質上是互動而非單向的,因而二者與科技創新水平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挖掘。

綜上所述,深化財政分權、引資競爭和科技創新水平關系的認識,是激勵地方發展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必然,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想要轉而促進科技創新水平提升,需要一個超越GDP增長的激勵框架,并支持發現引資競爭在這一組關系中的新效應。本文由此構建了“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并試圖發現和檢驗引資競爭的新效應。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創新激勵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釋框架。

首先,創新激勵為地方經濟發展引入了新的產出標尺———科技創新水平。創新激勵突破了GDP增長激勵的理論范式,使地方經濟發展的內涵從經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并把經濟發展的激勵標尺從GDP增速這一結果指標前移到科技創新水平這一過程指標上,促使經濟發展邏輯從數量主義升級為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不僅如此,科技創新還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行政改革的最大公約數,有效解決了新發展階段面臨的多任務困境。

其次,創新激勵提供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升級動力———制度創新。創新激勵繼承了GDP增長激勵框架中要素激勵、制度激勵和標尺激勵等內容,但強調是一種創新要素激勵、制度創新激勵和創新標尺激勵,特別是強調制度創新激勵,不同于創新要素投入可以標尺化為科技創新激勵,制度創新雖然難以標尺化,但可以提高科技創新激勵效率,這提供了地方發展不斷向上的基本動力。

最后,創新激勵有力統一了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兩種制度視角。一方面,進入新發展階段,無論是財政分權還是引資競爭,都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激勵,而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需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從改革開放與創新的關系出發,財政分權從屬于改革維度,引資競爭則是基于開放的競爭,創新作為改革開放的動力源,不僅帶給引資競爭更多制度創新動力,也在財政分權激勵傳導過程中賦能更多創新偏好,能夠有效地整合縱向分權和橫向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雙重激勵效應。

基于以上三點,本文嘗試構建以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為目標的“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如圖1所示。在此框架下,科技創新水平成為創新標尺激勵的核心內容,并給予地方政府充分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政治激勵;引資競爭成為制度創新激勵的重點領域,地方政府被給予引資競爭的行政激勵;財政分權并不受到直接的財政激勵,但是科技創新激勵會帶來更強的財政創新支出偏好,這直接影響財政分權基礎上的財政科技支出,并帶給地方政府進一步擴大財政分權的動力。

在此框架下,財政分權、引資競爭影響科技創新水平的方向和效率需要重新討論和測度,引資競爭對財政分權促進科技創新水平的作用也需要進一步認識,據此,本文給出以下研究維度:

(一)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機制

在GDP增長激勵框架下,財政分權提高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自由度,在同等財政科技支出水平下,相比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可以更加清晰地發現轄區內科技創新的短板和轄區內的科技創新潛力,從而作出更有效率的科技創新決策,進而能夠因勢利導地整合本地區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有效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但是,財政分權卻在影響科技創新水平時表現出多元結論,這與財政分權的均衡狀態密切相關。

呂煒和王偉同[21]用“包容性財政體制”總結了中國式財政分權的特征,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中,財政分權激勵給了地方政府無限的經濟發展責任和有限的財政稟賦,地方政府有動力在分稅制和轉移支付等規范性財政制度之外,探索地方債和土地財政等非規范性的財政分權來實現財政收支均衡。“包容性財政體制”將非規范性財政分權納為財政分權的補充性制度,它沒有被傳統意義上的財政收入分權所容納,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財政支出分權上,并左右了財政分權的尺度和收支均衡,因此,造成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多元影響。非規范性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的積極意義在于:一方面,有效緩解了地方財政壓力,促進了規范性財政分權安排下財政收支均衡,為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結構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非規范性財政分權事實上構成地方財政支出競爭的重要基礎,有效支持了地方引資競爭,進而為提升地方資本積累效率奠定了基礎。

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發生變化。一方面,創新激勵框架給了地方政府更多的科技創新激勵,僅基于規范性財政分權,地方政府相比過去有更強的創新偏好,有更強的動力增加對科技創新的財政支出比重,為轄區內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從而優化科技創新水平;另一方面,在創新激勵框架下,地方政府有尋求非規范性財政分權以擴大財政科技支出的動力,同時,非規范性財政分權緩解了規范性財政分權下的收支失衡困境, GDP增長激勵帶來的支出結構扭曲效應得到遏制,并進一步擴大了地方財政支出的自由度,賦予了地方政府更寬的科技創新支出增幅,提升了規范性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正向激勵效應。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1: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財政分權有效提升了科技創新水平。

(二)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機制

在GDP增長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帶來了外商直接投資對科技創新水平的“祈福效應”。外商直接投資加速了本地市場的資本積累和產業結構升級,企業和政府在實現對產值的追求后,有余力也有動力保障科技創新支出;伴隨著外部資本而來的還有外部管理經驗和先進生產技術,其對研發投入更為重視,生產技術也更為先進,這會激勵本土企業開展追隨戰略,同其開展技術創新競賽,進而提升整體科技創新水平。但是,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并未表現出理想狀態,這與引資競爭主要集中于要素性引資競爭范疇有關。通過地方政府引資貼現的形式可以將引資競爭歸納為兩種:一種是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土地出讓優惠等價值讓渡進行要素價格貼現的要素性引資競爭;另一種是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和增進外商投資管理效率等進行制度貼現的制度性引資競爭。在GDP增長激勵下,地方政府急于將自身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優勢通過外商直接投資變現為地區生產總值和稅收,有著強烈的要素價格貼現動力,但隨著要素性引資競爭加劇,各地表現出要素價格的“逐底競爭”。“逐底競爭”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變現空間和外資利用效率,事實上對財政科技支出和制度性引資競爭產生擠出效應,外商直接投資的“祈福效應”也因此伴隨效率損失以及缺乏可持續性,導致引資競爭并未在整體效率上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發生變化。其一,創新激勵框架給了地方政府更多科技創新激勵,地方引資競爭會更注重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外部資本的引入,這提升了引資質量和結構,強化了外商直接投資的“祈福效應”。其二,創新激勵框架給了地方政府更強的制度性引資競爭激勵:一方面,遏制要素性引資競爭陷入“逐底競爭”,規避了“逐底競爭”帶給“祈福效應”的效率損失;另一方面,通過引資創新改善引資效率,提升創新資本的利用率,進一步強化了外商直接投資的“祈福效應”。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2: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有效提升了科技創新水平。

(三)引資競爭對財政分權激勵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機制

在GDP增長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直接產出外商直接投資,引資競爭水平不同,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不同,區域市場的資本積累效率就有可能不同,而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同樣依賴資本積累效率。在同等財政分權程度和創新偏好下,區域市場資本積累效率越高,政府財政收入及企業資本積累就越高,財政科技創新支出和企業研發投入也就越高,區域整體科技創新水平也就可能越高。因此,引資競爭水平差異帶來的資本積累效率差異,可能會催生對財政分權影響科技創新水平的門限效應。但是,目前尚沒有文獻證實這一結論。這可能與在GDP增長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吸引的外資規模較小、層次較低和利用效率較差有關,并未從整體上改善整個區域的資本積累效率。

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可能會逐漸顯現。其一,創新激勵框架強化了創新標尺激勵,這指引引資競爭逐漸擺脫要素流動范疇,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構、質量發生變化,進而外資利用效率發生變化,這有可能引發區域市場的資本積累效率突變。其二,創新激勵框架更強調制度性引資競爭,其涵蓋高新科技園和自由貿易區等形式的引資管理創新和“放改服”等營商環境優化,并借此產生制度創新的外部性。一方面,通過遏制“逐底競爭”,提升了外資積累效率;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市場效率和政府效率,提升了區域內創新資本的整體利用效率,這也有可能引發財政分權激勵科技創新水平效率的突變。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 3: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在財政分權激勵科技創新水平提升中存在門限效應。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面板數據包含樣本個體和樣本時間兩個維度。對于樣本個體的考量,選取全國30個省份(不包括西藏自治區和中國港澳臺地區)的面板數據,分析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對于樣本時間周期的衡量,考慮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要義,意味著創新激勵在此時已經被明確擺在了更加突出且重要的位置,以此為依據選擇2007年數據為本文實證分析的起始點。由于相關統計指標在2017年以后的數據收錄尚不完整,而且部分關鍵指標數據因客觀原因存在較大異常,需另外討論,為保證樣本中各項數據的連續性、平穩性和一致性,將數據的截至點選擇在2017年。計算財政分權、引資競爭、科技創新水平和其他控制變量的各項具體指標的相關數據均從EPS數據平臺中的《中國財政稅收數據庫》《中國科技數據庫》《中國高技術產業數據庫》《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中國金融數據庫》《中國第三產業數據庫》中獲得,其中個別省份或個別年份的某項缺失數據,在相應省份對應年度的統計年鑒中公布的數據進行補齊。

(二)變量設定

1.被解釋變量:科技創新水平(patent)

對于科技創新水平的測量,筆者考慮到一個地區的專利申請授權量是直接反映該地區創新能力的量化指標,為規避人口規模的影響,選取人均專利申請授權量作為衡量科技創新水平的表征變量。測量方法是:科技創新水平=各省份專利申請授權量/各省份總人口。

2.解釋變量:財政分權(fiscal)

在創新激勵框架下,財政分權是一種更接近收支均衡的分權狀態,其在規范性財政分權基礎上,融入了非規范性財政分權的內涵。本文借鑒張晏和龔六堂[22]與李強和劉慶發[23]的研究經驗,選取能夠體現地方政府事權和支出責任的財政支出分權程度,作為衡量這種狀態下財政分權的代理變量。具體的測算方法是:財政支出分權程度=各省份本級預算內財政支出/中央預算內財政支出。

3.門限變量:引資競爭(fdi)

對于引資競爭,學界經常采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但由此可能帶來潛在的問題:一是與整體地方競爭的區分度不夠。二是此維度下的引資競爭更側重于引資數量,對引資質量缺乏考量。對此,本文選取人均外商直接投資來代替原有測量指標:一是人均外商直接投資對市場效率和政府效率的追求足夠直接,哪里要素價格更低、制度優勢更明顯,外商直接投資就流向哪里。二是人均外商直接投資對市場公平和區域開放也足夠敏感,這也構成制度性引資競爭的一個重要維度。三是人均外商直接投資可以很好地綜合要素性引資競爭和制度性引資競爭的內涵。測量方法是:引資競爭=各省份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總額/各省份年末總人口。

4.控制變量(X)

考慮到除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多方因素也會對科技創新水平產生影響。本文選擇以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lneconomic):用各省份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表示;區域產業結構升級(indstru):用各省份第三產業增加值/各省份地區生產總值表示;區域人力資本結構(lnresearcher):用各省份細分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中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人員總數的自然對數表示;區域教育支出水平(education):用各省份財政教育支出/各省份財政支出總額表示;區域創新支出水平(finninv):用各省份財政科技支出/各省份財政支出總額表示;區域基建投資水平(infrsqd):用各省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各省份地區實際生產總值表示;市場創新效率(market):用各省份企業R&D投入總額/各省份全社會R&D投入總額表示;地方政府官員晉升強度(gov):借鑒顧元媛和沈坤榮[24]的賦值方法, 2011年和2016年取值為1, 2007—2010年、2012—2015年和2017年取值為0;區域外貿依存度(trade):用各省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各省份地區實際生產總值表示;區域金融市場發育程度(financial):用各省份金融產業增加值/各省份地區實際生產總值表示。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樣本數據結構平穩,各類變量的波動性較小,離散程度也比較低,樣本取值相對集中,不存在異常值的干擾。由此可以判斷,樣本的統計性質良好,滿足實證分析對數據統計性質的基本要求。

本文采用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對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進行診斷,判斷標準為:當0

(三)模型構建

1.基準回歸模型構建

一是本文借鑒何凌云和馬青山[2]、李風嬌等[8]與田紅宇等[15]的研究,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構建模型(1)來檢驗財政分權與科技創新水平兩者之間的關系,以便甄別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是否存在直接影響。二是在財政分權基礎上引入引資競爭,檢驗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建立模型(2)。考慮到財政分權與科技創新水平之間以及引資競爭與科技創新水平之間都可能存在互為因果效應,進而為規避由此產生的內生性問題,參考胡麗娜和薛陽[9]與李強和劉慶發[23]的經驗,選擇系統GMM估計方法進行處理,將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項作為解釋變量放置在基準回歸模型(1)和模型(2)中,形成動態面板數據模型(3)和模型(4)。

2.門限效應回歸模型構建

由于各省份引資競爭水平不同,導致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起到的作用會有所差異。本文借鑒李風嬌等[8]的研究,通過構建門限效應模型(5),對在不同引資競爭水平下,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起到的影響效果進行分析。

其中, Xit表示所有控制變量,μi表示個體擾動項,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與分析

表2列(1)和列(2)逐步給出了財政分權、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固定效應回歸結果。由列(1)可知,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產生促進作用。當財政支出分權程度提升1個單位,科技創新水平會隨之提升44.886個單位, H1得到驗證。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地方政府被給予更強的科技創新激勵,僅在規范性分權基礎上,地方政府會擁有更強的財政科技支出偏好,這有效提升了科技創新水平。同時,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地方政府為提升財政科技支出規模,會尋求非規范性財政收入加以支持,這事實上也擴大了財政分權程度,進一步強化了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由列(2)可知,在財政分權基礎上,引資競爭也對科技創新水平產生正向影響,但這種正向影響并不顯著,這可能與中國引資競爭水平整體較低有關。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盡管引資競爭被給予更多的引資創新激勵,但是引資競爭尚未完全擺脫“逐底競爭”帶來的效率損失,因而其正向效應尚不顯著,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需要進一步挖掘。不過,在控制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引入引資競爭變量,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水平出現小幅下降,這說明引資競爭部分調節了財政分權的激勵水平,間接驗證了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因而H2可以尋求進一步驗證。

對于控制變量而言,列(1)和列(2)回歸結果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區域創新支出水平、區域人力資本結構和市場創新效率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均產生不同程度的正向激勵效果,但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區域創新支出水平和市場創新效率均不顯著。一方面,這恰恰說明目前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依然重視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注重對技術的研發和專利的申請,但之所以回歸結果不顯著是因為這些地區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在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僅僅擁有專利是不夠的,需要將申請到的專利和研發出來的技術進行轉化,從而形成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的積累效應;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財政科技支出的偏好性選擇和市場創新效率還未完全釋放出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的顯著激勵效應,說明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來激發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勢在必行。另外,區域教育支出水平、區域基建投資水平、地方政府官員晉升強度、區域外貿依存度和區域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對科技創新水平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區域基建投資水平和區域外貿依存度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起到的抑制作用分別通過5%和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現階段中國的地方政府“重基建、輕創新”的財政支出偏好性選擇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官員晉升強度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在政治晉升面前,地方政府官員依然會傾向于選擇能夠體現經濟增速的投資項目,從而忽視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區域外貿依存度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目前中國的區域外貿依存度過高會抑制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區域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也起到微弱抑制作用,說明需要進一步促進金融發展。

(二)內生性處理結果與分析

為規避財政分權與科技創新水平互為因果產生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選擇將科技創新水平的滯后一期項放置在基準回歸模型中作為解釋變量,將原本的固定效應模型(1)和模型(2)修正為動態面板數據模型(3)和模型(4),重新進行回歸分析。

根據表2報告的結果顯示,列(3)和列(4)的一階序列(AR (1))相關檢驗接受原假設,二階序列相關檢驗(AR (2))拒絕原假設,均通過序列相關檢驗,說明在模型設定上不存在序列相關性。Sargan檢驗結果表明工具變量選取是有效的。

由列(3)可知,前期科技創新水平對當期科技創新水平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一個地區前期科技創新水平會對當期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產生積累效應。財政分權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與模型(1)基準回歸結果基本一致,但系數相對有小幅下降,這與過濾掉前期科技創新的積累效應有關。由列(4)可知,財政分權基礎上,過濾掉科技創新水平的前期累積效應,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變得顯著,引資競爭水平每提高1個單位,可以使科技創新水平有效提升27.032個單位;同時,引資競爭減少了科技創新水平前期積累效應對財政分權的不利調節,相對于列(2),財政分權的系數有了微小上調。這說明,在地方創新激勵框架下,引資競爭跳出了要素競爭范疇后,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逐漸顯現,而且,其對財政分權激勵效應的正向調節也在加強。由此, H2得到驗證,并為驗證H3提供了基礎。

對于控制變量而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基建投資水平、地方政府官員晉升強度和區域外貿依存度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其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注重科技轉化多于科技研發,可能是該變量回歸系數為負的原因,其余變量的回歸系數之所以為負,與基準回歸結果分析中保持一致;但是相對于基準回歸,區域基建投資水平和區域外貿依存度對科技創新水平的負效應在大幅減弱,這說明投資和外貿對科技創新的抑制效應實際上要很小;而地方政府官員晉升強度對科技創新的負效應卻變得更大且通過顯著性檢驗,因而要更加注意政績評價中的短視行為。另外,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區域人力資本結構、區域教育支出水平、區域創新支出水平、市場創新效率和區域金融市場發育程度的回歸系數均為正,說明這些因素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起到正向激勵作用;在列(4)中,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教育支出水平的回歸系數絕對值相比基準回歸在降低但不顯著,因此,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提升教育支出水平對促進科技創新仍然意義重大,但要注意更加高效;相對于基準回歸,區域創新支出水平和市場創新效率分別在5%和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區域創新支出和市場創新效率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正在逐步釋放;區域人力資本結構的正向效應變小,則可能與科技創新人才供給與科技創新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有關;金融市場發育程度的激勵效應由負轉正并相當可觀和顯著,則可能是金融回歸實體經濟帶來的促進效應。

(三)門限效應回歸結果與分析

內生性檢驗表明引資競爭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產生顯著的正向激勵效應,那么這種激勵效應是否會一直存在或者發生突變?這是本文重點探究的一個問題。

其一,對引資競爭是否存在門限效應進行檢驗,運用Bootstrap反復抽樣300次分別對單一門限、雙重門限和三重門限依次進行甄別。表3顯示引資競爭具有門限效應,同時經過檢驗發現引資競爭通過1%的單一門限效應的顯著性水平檢驗(P=0.000<0.010),雙重(P=0.247>0.100)和三重(P= 0.623>0.100)門限效應均不顯著,進而認為其存在單一門限效應。其二,對引資競爭的門限值進行測度。引資競爭在財政分權激勵科技創新水平提升過程中的門限值是0.025,當引資競爭達到這一水平時,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作用會發生突變。其三,對引資競爭(fdi)在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中的門限效應進行回歸分析,如表4所示。表4給出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檢驗結果,由于引資競爭只存在單一門限,進而將引資競爭水平劃分高低兩個維度:當引資競爭處于低維度(fdi≤0.025)時,財政分權程度每提升1個單位,可以激勵科技創新水平提升34.412個單位;當引資競爭處于高維度(fdi>0.025)時,財政分權程度每提升1個單位,可以激勵科技創新水平提升77.196個單位。據此H3得到驗證。而據動態面板模型的回歸結果,當前,中國財政分權程度每提升1單位,可以激勵科技創新水平提升37.428單位,由此判斷,當前中國整體引資競爭水平基本處于較低維度。這與中國引資競爭集中于要素競爭范疇的分析相契合,而要素性引資競爭限制了引資競爭水平向更高維度突破。

在要素性引資競爭下,地方政府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土地出讓優惠對本地具有相對優勢的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和自然資源價格進行貼現,以吸引外資流入,本質上是以要素價格貼現為特征的要素流動,其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有上限,且層次較低、流動性較強,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地方發展潛力,不具備可持續性。隨著經濟發展,地方要素價格優勢不在,要素性引資競爭失去基礎,引資競爭也就不可能向更高維度突破。而制度性引資競爭突破了這一桎梏,其依賴營商環境創新和引資管理創新來改善市場效率和政府效率,并將引資競爭從效率維度的競爭擴展到開放性、公平性等維度的競爭,本質上是依靠制度創新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成本進行制度貼現,這種競爭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層次較高,外部性更強,激勵財政分權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效率就可能發生突變。而在高維度引資競爭下,財政分權激勵科技創新水平的回歸系數變為77.196,比低維度引資競爭下的回歸系數增加1.243倍,也正好契合了這一假設。

(四)穩健性檢驗

借鑒李強和劉慶發[23]與楊其靜和高雄偉[25]的研究,本文對財政分權測量方法進行更換,采用收入分權作為代理變量,具體測度方式是: fiscal2=各省份財政收入/中央財政收入,由表3可知,引資競爭在財政收入分權影響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的過程中存在雙重門限效應。并將財政收入分權代入門限回歸模型中,重新對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列(2)所示。由列(2)可知,當引資競爭處于低水平時(fdi≤0.025),財政收入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存在正向影響,但是影響效果不明顯;當引資競爭處于中等水平時(0.0250.036),財政收入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果也是顯著的,并且通過回歸系數的大小對比可知,當引資競爭處于高水平時,財政收入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作用是最有效的。

總而言之,穩健性檢驗結果表明,引資競爭在財政收入分權激勵科技創新水平提升過程中存在門限效應。與上述引資競爭在財政支出分權影響科技創新水平提升中門限效應檢驗的結果保持一致,區別僅在于門限個數和門限閾值上。因此,證明研究結果具備穩健性。

(五)異質性分析

引資競爭在財政分權激勵科技創新水平提升過程中產生門限效應,那么所存在的門限效應是否存在異質性?本文將總體樣本按照地理區位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子樣本,對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逐一進行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就東部地區而言,引資競爭存在單一門限效應。當引資競爭處于較低水平(fdi≤0.025)時,財政分權每提升1個單位,可以激勵東部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提升59.216個單位;當引資競爭處于較高水平(fdi>0.025)時,財政分權每提升1個單位,可以激勵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水平提升85.371個單位。對比全國來看,東部引資競爭的效率突變點更低,回歸系數更高。這意味著東部地區無論是在哪種引資競爭層次,都能用更少的外商直接投資實現更高的效率突變。這可能與東部地區的引資競爭更充分、更高質有關。東部地區引資競爭開展較早,對要素性引資競爭擺脫更快,對制度性引資競爭更加重視,理解也更加多元,效率、公平、開放都是其競爭價值標尺,因此,東部地區的引資競爭水平更為高級,其門限效應系數也就更高。

就中部地區而言,引資競爭不具備門限效應。同時財政分權對中部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雖起到正向提升作用,但是激勵效果不顯著。這說明,中部地區整體引資競爭層次較低且較為集中,尚未區分出門限效應,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也尚未充分發揮。引資競爭層次較低可能與中部地區開放較晚、外資流入差距較大、要素價格優勢較差、東部虹吸效應較強,導致中部地區無法按要素性引資競爭邏輯提升引資競爭水平,而其又與缺乏開展制度性引資競爭的嘗試有關。激勵效應不顯著可能與財政科技支出有關,盡管財政分權激勵了區域創新支出,但是引資競爭層次較低反而抑制了財政科技支出水平,因此,財政分權的部分激勵效應被引資競爭所消減。另外,中部地區財政分權尚未接近均衡狀態,所以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還不顯著。

就西部地區而言,引資競爭具備單一門限效應,當引資競爭處于較低水平時(fdi≤0.006),財政分權每提升1個單位,本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降低21.013個單位;當引資競爭處于較高水平時(fdi>0.006),財政分權每提升1個單位,本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降低9.285個單位,但此時抑制效應不顯著。這說明,西部地區引資競爭一旦上升到某一層次,財政分權對西部地區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的抑制作用會大大降低,并且趨于不顯著。而且這一效率突變點對比全國平均水平來說更容易達到。但是,西部地區的財政分權更接近不均衡狀態,財政分權表現出對科技創新水平的負效應。

綜合來看,東部地區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水平和作用方向基本上決定了全國的門限水平和作用方向;中部尚不存在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西部存在負激勵效應的門限效應,這與中西部財政分權距離均衡狀態更遠有關,也有可能與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對區域創新支出的激勵方向不一致有關。東西部的統一性在于,引資競爭層次的升級,有利于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趨好性、躍遷性改善,這一點與全樣本的結論一致。另外,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可能存在階段性或層次性,在引資競爭早期或者層次較低時,其存在負向顯著的門限效應;在引資競爭成熟期或者層次較高時,其存在正向顯著的門限效應;在引資競爭發展期或者層次適中時,其不存在門限效應。

五、結論及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首先,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均有效提升了科技創新水平,過濾積累效應之后,財政分權的實際激勵效應更大。

其次,在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下,當引資競爭水平跨越0.025的門限值時,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的激勵系數將提升1.243倍。

最后,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相較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引資競爭層次較低,其門限效應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改善,引資競爭的門限效應可能存在階段性或層次性。

為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繼續深化財政分權體制改革。推進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發揮經濟分權對區域競爭的協同效應和促進效應;進一步擴大規范性財政支出分權,積極發揮中央轉移支付制度對財政分權收支均衡的調節作用;探索非規范性財政分權的改革空間,強化地方債和土地財政等非規范性財政收入賦能科技創新的機制建設;建立常態規范的財政收支分權均衡機制,抑制財政收支失衡所帶來的支出結構扭曲效應,強化地方政府創新偏好,優化地方政府財政科技支出結構以及公共服務支出結構,對地方政府從GDP增長激勵轉向創新激勵,最終提升其科技創新水平,以幫助中國適應現階段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實現地方發展激勵理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實踐的相統一。

其次,積極引導引資競爭升級。進一步擴大整體開放,提升外資利用規模和質量,整體提升外資利用效率,強化外商直接投資對科技創新水平的“祈福效應”;鼓勵地方政府圍繞營商環境優化和引資管理創新開展制度性引資競爭,抑制要素價格貼現的“逐底競爭”,并引入效率、公平、開放、創新等更加全面的競爭維度,以突破要素性引資競爭帶來的門限制約,獲取財政分權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的更高維度激勵;進而基于制度性引資競爭,通過引資創新聯系制度創新激勵,強化引資競爭的制度外部性,最終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實現科技創新水平提升與制度創新的相統一。

最后,因地制宜,縮小財政分權和引資競爭的區域差異,平衡各地區的創新差異。第一,擴大中央轉移支付對中西部科技創新的傾斜,豐富和完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并探索在非規范性財政分權維度建立中央轉移支付制度,東部地區應承擔主要責任。第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探索和創新制度性引資競爭,避免要素性引資競爭,為中西部地區開展要素性引資競爭留下空間,并在制度性引資競爭維度給予中西部地區更寬尺度的政策支持。第三,激勵東中西各地區在制度創新維度展開充分互動,東部地區應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并對中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予以專項支持和對口支持。

參考文獻:

[1] 卞元超,白俊紅.“為增長而競爭”與“為創新而競爭”———財政分權對技術創新影響的一種新解釋[J].財政研究, 2017,(10):43-53.

[2] 何凌云,馬青山.財政分權對城市創新的影響———基于地方政府競爭視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0): 132-144.

[3] 何艷玲,李妮.為創新而競爭:一種新的地方政府競爭機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87-96.

[4] Antonio, A.B., Martín, B.Regional State Capacity and the Optimal Degre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8,159(C):225-243.

[5] 白俊紅,戴瑋.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影響[J].統計研究,2017,(3):97-106.

[6] 張寬,黃凌云.政府創新偏好與區域創新能力:如愿以償還是事與愿違? [J].財政研究,2020,(4):66-82.

[7] Krzysztof, S., Wojciech, G., Mehmet, T.P., et al.Does Government Support for Private Innovation Matter?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wo Catching-up Countries[J].Research Policy,2017,46(1):219-237.

[8] 李鳳嬌,吳非,任玎.財政分權、地方政府效率與區域創新[J].科研管理,2021,(2):112-120.

[9] 胡麗娜,薛陽.財政分權對區域創新活躍度激勵效應及傳導機制研究[J].經濟經緯,2021,(2):14-22.

[10] Abhiroop, M., Manpreet, S., Alminas,.Do Corporate Taxes Hinder Innovation?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7,124(1):195-221.

[11] Daron, A., Ufuk,A., Harun, A., et al.Innovation, Reallocation, and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108(11):205-221.

[12] Krisztina, K., Bambang, S.S.The Impact of Fiscal and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on Local Public Investment in Indonesi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7,45(2):344-365.

[13] 閻川,雷婕.財政分權對產業集聚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9,(3):104-122.

[14] 李琳,周一成.財政分權對中國工業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J].財貿研究,2018,(7):81-90.

[15] 田紅宇,祝志勇,胡曉清.財政分權、地方政府競爭與區域科技創新效率[J].中國科技論壇,2019,(11):103-112.

[16] 盛斌,呂越.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環境的影響———來自工業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2,(5):54-75+205-206.

[17] 許和連,鄧玉萍.外商直接投資導致了中國的環境污染嗎?———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2):30-43.

[18] 李國平,楊佩剛,宋文飛,等.環境規制、FDI與“污染避難所”效應———中國工業行業異質性視角的經驗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10):122-129.

[19] 馮偉,蘇婭.財政分權、政府競爭和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基于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J].宏觀質量研究,2019,(4):33-47.

[20] 田時中,余本洋,陸雅潔.財政投入、地方政府競爭與區域科技創新[J].統計與決策,2020,(3):150-154.

[21] 呂煒,王偉同.中國的包容性財政體制———基于非規范性收入的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2021,(3):46-64+ 205.

[22] 張晏,龔六堂.分稅制改革、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4):75-108.

[23] 李強,劉慶發.財政分權、地方競爭與經濟增長質量[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33-40.

[24] 顧元媛,沈坤榮.地方政府行為與企業研發投入———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 2012,(10):77-88.

[25] 楊其靜,高雄偉.財政聯邦主義與財政分權指標———基于合約理論視角的再審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1):66-80.

(責任編輯:劉 艷)

[DOI]10.19654/ j.cnki.cjwtyj.2022.02.008

[引用格式]趙建國,關文,齊默達.財政分權、引資競爭與科技創新水平———基于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框架的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2,(2):72-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侣一区|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97|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久久青草视频| 免费一极毛片| 四虎亚洲精品| 欧美日韩专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91精品国产一区|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久久视精品| 操美女免费网站|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99视频只有精品| 欧美性天天|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欧美精品不卡|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四虎综合网|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久看视频| 午夜影院a级片|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9|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制服无码网站|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一级不卡毛片|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丝袜第一页| 97综合久久|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毛片免费试看| 青青操国产视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国产福利拍拍拍| 国产视频欧美|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在线专区|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视频欧美|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