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裕

[摘要] 教師以班級衛生的打掃為契機,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通過親自示范,創編兒歌、手把手教等方式,讓學生明白打掃的要領,規范勞動技能;通過細化分工,適切評價,鼓勵表揚,促進學生在組內相互合作,高效率完成打掃任務。
[關鍵詞] 打掃;班級衛生;勞動品質
隨著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家庭用洗衣機、掃地機器人、洗碗機等電子產品,或請清潔工、鐘點工等代替自己完成家務勞動。在家中,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極少有參加勞動的機會,家長也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在學校,清潔打掃、保潔工作也聘請了專人承擔,失去了很多對孩子進行勞動培養的契機。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小學生從低段開始就要參與適當的班級集體勞動,主動維護教室內外環境衛生等,培養集體榮譽感。打掃衛生,是人的基本勞動技能之一。學生在校大部分時間待在教室,教室環境的打掃、保持等正可以成為學生學習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的一個良好渠道。教師可抓住這一契機,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勞動
教育。
一、滲透打掃的價值,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說:“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可以讓孩子感到勞動光榮,體驗人對生活的能動創造;感到勞動艱辛,學會尊重和愛惜勞動成果;感到勞動快樂,在勞動中發現大自然對人的貢獻和自我的才能;從而在真實的實踐中增強立德樹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今,很多學生瞧不起勞動,不愿意參加勞動。因此,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首先要正其心,讓他們明白勞動的必要性、光榮性,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
1.感受潔凈之暢
學生進校之初,教師會事先帶領熱愛勞動的學生把教室的地板拖得一塵不染,把窗戶擦得亮亮堂堂,把教室里的每個角落收拾得整整齊齊,還在講臺上、書柜上、小轉角等合適的位置擺上幾盆綠植。當學生走進窗明幾凈的教室,請他們暢談走進教室的感受。他們會發現,潔凈清新的環境可愉悅身心,促進學習。之后,邀請參與勞動的學生到講臺前,神采飛揚地表揚他們。也可以請同學們將臟亂差的教室和凈齊美的教室進行對比,滲透人人都應當為凈齊美的教室盡心盡力的教育,樹立正確的勞動
觀念。
2.明確打掃之責
隨后,組織學生學習教育部頒發的《小學生守則(2015修訂版)》,強調第三條中的規定:“勤勞篤行樂奉獻。自己事自己做,主動分擔家務,參與勞動實踐,熱心志愿服務。”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作為一名小學生,遵守小學生守則,參與勞動實踐,是他們應盡的義務。
二、示范打掃的要領,規范勞動技能
1.教方法、做示范,學會打掃明方法
學生因為參加勞動的機會少,不知道如何清潔。作為班主任,要從細小的點滴手把手地教起,再由扶到放,讓孩子們明確打掃的方法,規范打掃的技能。
集體教,普遍會:利用班隊課時間,從清潔順序到清潔方法一一詳細示范;從掃地到拖地,從抹桌子到對齊桌子,每一樣工作親自講解演示。如此,讓他們直觀地感受清潔的方法。
個別教,勤糾錯:學生學習了基本方法,需要在每天放學的清潔打掃中付諸實踐,但個別孩子仍然不會做清潔。開學之初,每次學生做清潔,教師一定要陪伴、觀察,具體指導。仍然不會的,耐心手把手地教;發現打掃方法不當時,仔細講解,及時糾正。
2.編兒歌,重強化,打掃要領牢記憶
雖然如此,仍然有部分孩子記不住每一樣工作的操作要領。不妨結合每一樣工作的方法和標準,編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幫助孩子們記住做清潔的基本方法。以下便是筆者編的順口溜,收效尚可。
三、巧妙評價打掃,促進合作勞動
1.細分工、明任務,清掃細化重落實
常言道,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低年級的孩子年紀尚小,自覺性、主動性尚未養成,做清潔時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更不懂得分工合作。大家可能爭著打掃同一個地方,或者重復打掃別人做過的工作,降低了勞動效率;有時大家都會忽略某個地方,形成衛生死角;有的孩子拈輕怕重,有的孩子邊做邊玩,造成窩工現象;孩子們不知道合理規劃先后順序,容易導致二次污染。
針對這些情況,老師很有必要引導孩子們思考,教室中哪些地方需要打掃?哪些地方是衛生死角?一般情況下,孩子們容易發現需要打掃的表面地方。老師要引導他們關注桌椅下、瓷磚角、教室門口、展示欄等角落。中低年級的孩子,工作能力不足,需要在老師的帶領下統籌安排:根據每組的人數,將每項任務乃至每個地方的清潔工作落實到具體的人。為了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任務,記住需要打掃的地方,老師可以細化任務分配,并張貼在墻上。每次做清潔時,孩子們就可以根據文字的要求,找到自己的任務。
一段時間后,將任務循環。這樣,可以讓每個孩子做不同的工作,熟練掌握做清潔的各種技能,得到不同的鍛煉。當孩子們熟練掌握每種清潔技能,明白分工的基本要領后,可以選出組長,逐步放手讓孩子自己分工合作、組內任務循環。
2.巧評價、常表揚,促進合作勞動
班級的清潔工作由多個環節組成,某一個地方沒做好,某個人掉鏈子,都會影響整體效果。倘若合理制定清潔衛生的評價標準,整體評價學生某一天的清潔,有利于學生自我評價,也可將每組成員擰成一股繩,促進學生團結合作,方便班級的集體評價。
老師事先和同學們商量教室潔凈的標準,將每天的清潔衛生整體打包,總體評價每個組。教室清潔方面,地面干凈無灰塵,桌面整潔且排整齊,黑板擦凈無筆痕,講臺整齊不雜亂,窗戶不花無灰,衛生角、圖書角整齊有序,所有電器電源關閉等。關于合作方面,每組成員共同商量、合理分工,完成好分內之事,幫助有困難的其他伙伴。每次清潔后,組員根據標準自我評價,及時協作完善清潔不徹底的地方,再請清潔委員評價檢查,進一步徹底清潔。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表揚清潔中主動、認真、細致的同學,重點表揚無私助人的同學,獎勵團結協作的小組,并請他們分享經驗。用他們的事跡激勵其他小組,形成班級正氣,讓團結合作的精神在班級中不斷傳揚。
四、家校融合,幫助勞動習慣養成
勞動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生活,學校和家庭是小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游戲活動是孩子的天性,開展集趣味與打掃于一體的競賽活動,讓學校勞動與家庭勞動有效融合。
首先,公布打掃比賽的項目和規則,請學生按照比賽要求進行賽前準備。每天在家里幫助家長打掃衛生,操練掃地、拖地、擦窗戶、整理等技能。孩子在家中勞動的過程中,家長幫忙糾正孩子做得不太恰當的地方,孩子的打掃能力自然得以精進。
一段時間后,利用班隊活動課,邀請家長擔任評委,開展打掃比賽。將學生帶到操場,簡單模擬出教室打掃的環境,開展小組比賽,并進行評比,評選出“最佳清潔能手”和“最佳清潔小組”,請他們暢談體會,邀請家長點評、指導。
學校學習和家庭教育相互融合,孩子們打掃衛生的勞動技能得以遷移和熟練,習慣在無形中得以養成,團結協作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五、拓寬打掃渠道,形成熱愛勞動的品質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學校教育應當反映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應該與學校教育相融合。
教師可利用節假日,帶著學生走向街頭,走進社區,除去四處張貼的“牛皮癬”,清掃滿是灰塵的地面;也可帶著學生走進敬老院,幫助爺爺奶奶打掃房間,整理房間;還可以帶著學生走進公園,擦洗運動器材,撿拾衛生死角的垃圾……這樣,學生的打掃由學校走向社會,學生在為他人的服務中感受勞動的成功與快樂。
如此這般,學生才會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學會勞動技能,形成熱愛勞動的品質,用勞動服務他人,用勞動創造美麗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振樂,正心立德 勞動樹人——小學“新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