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昆
(淮北師范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預審稿)》(后文簡稱“預審稿”),將課程目標列成了16項數學核心素養要素,其中的第10項要素是“數據意識”。“預審稿”將其內涵刻畫為,“數據意識主要是指對數據的意義的感悟,知道運用數據可以解釋和分析實際問題。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隨機發生的,并且發生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通過簡單統計量的計算,理解數據的集中程度和分類,作出判斷或決策。數據意識有利于理解生活中的隨機現象,感知判斷與決策的意義,是進一步形成數據觀念的經驗基礎。”為了探究通過教學設計及其課堂實施,幫助學生養成數據意識核心素養,并體驗數據的“隨機性”觀念,這里首先從數據意識的內涵及其所構成的教學價值說起。
“預審稿”使用上述這段語詞界定了“數據意識”核心素養要素的內涵,筆者通過仔細閱讀與推敲分析,認為“預審稿”關于“數據意識”核心素養要素內涵的意義,應該包含如下的幾個層次:
其一,“數據意識”的內涵,“預審稿”使用了“數據意識主要是指對數據的意義的感悟”這種語詞予以說明,很明顯,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其實就是將“數據意識”界定為對數據的意義的一種感悟。后續其他的內容,旨在說明“數據意識”作為核心素養的原因,體現在“數據意識”的實用性價值與教育教學價值上。
其二,說明了從實際問題中引出并收集必要的數據,既存在“確定性”的一面(例如,過去所學習的兩個具體數據的加減乘除計算),與此同時,也存在“隨機性”的一面(例如,如果記一枚硬幣的正面為“1”,反面為“2”,那么在拋擲這枚硬幣之前,主體是不知道其拋之后所得到的結果到底是“1”還是“2”,這就是數據的隨機性,就是存在著幾種可能的結果,但是在沒有作出行為之前,究竟是什么樣的結果,行動主體是不確定的。這種數據的“隨機”性是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數學是處理數據的“隨機性”現象的重要且有力的工具。
其三,描述主體形成了“數據意識”,能夠在生活中所產生的作用,從中形成了實用性價值與教育教學價值。一方面,“數據意識”具有實用性價值,即能夠分析與解釋實際問題,基于由此分析所得出的結論,作出判斷與決策。另一方面,第一,作為核心素養的“數據意識”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即當代社會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或素養,這是由“數據意識”的實用價值所決定了的;第二,通過學習處理數據的“統計與概率”知識的真實活動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數據不確定的“隨機性”觀念;第三,“數據意識”中的這種隨機現象,促使學生分析怎樣用數學的眼光觀照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客觀世界。
基于“預審稿”將 “數據意識” 作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筆者通過學習、探究與思考上述分析的結論,并結合自己長期的教學設計及課堂實施的實踐活動,可以對“預審稿”的這段語詞作出如下的一些說明:
“預審稿”將“數據意識”概念中的“意識”解釋為“感悟”,《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將“感悟”解釋為“有所感觸而領悟”,這與作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數據意識”中的“意識”一詞內涵有些遠。心理學將主體的心理活動分為心理過程與心理傾向性兩方面[1],這里的“意識”一詞明顯指的是對于“數據”而萌生的一種“心理傾向性”。如此,應該將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數據意識的內涵界定為“數據意識是指學生通過對于某個問題實際背景材料的觀察、實驗等探究活動利用賦予數據、收集數據與分析整理數據,從而作出判斷與決策,奠基于在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時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可能更為準確些。
數據的“確定性”內涵,例如,甲同學有3支鉛筆,乙同學有2支鉛筆,他們共有幾支鉛筆?學生通過對于這類問題的數年學習,這種數據的“確定性”內涵已經萌生與定型了;而數據的“隨機性”內涵,學生萌生與定型它,就必須通過學習“統計與概率”教學內容,從而有效萌生的一項重要意識內容,構成了“數據意識”教學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隨機性”與“確定性”是一對矛盾關系,依據辯證法原理,這對矛盾在滿足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實現同一的[2]。這種矛盾的揭示及其尋找出同一的條件,也是“數據意識”教學價值的深層次體現。
作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數據意識”(特別是“隨機性”觀念)內涵教學價值的實現,主要是通過以進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統計與概率”這項內容為重要載體,在面臨外在信息時,學生應該將其中的部分信息轉化為數據,并分析數據所涵蘊的意義,在分析活動過程中,發展主體探究活動中的一系列分析的方法(如,平均值、眾數、中位數、樣本與總體、方差等分析方法),同時,產生了相應的處理數據活動,從中反身抽象過程,得到數學知識[3]。如此經由分析所得的結論,為探究主體進行必要的判斷及其決策提供依據。
在幫助學生養成“數據意識”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中,筆者采用次第的三個步驟:其一,通過生活、科學等實例,鼓勵學生認識到數據及“數據意識”的重要性;其二,通過選擇需要解決的生活中的典型問題,幫助學生形成“隨機性”的觀念,萌生“數據意識”,并且發現處理具體數據的常用方法,得到有價值的結論;其三,依據前述所得到的有價值的結論,作出判斷,或者形成具體的決策或行為。
首先,在關于“統計”這段素材的整體教學設計及其課堂實施中,筆者向學生介紹了下面三個具體實例(根據學生認識的不同情況,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二例),誘導他們理解“數據”與“數據意識”的典型價值。以這幾個例子作為鋪墊,鼓勵學生形成以“數據意識”所支持的良好的學習“統計”教學內容的心向,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從“確定性”的“數據意識”過渡到“隨機性”的“數據意識”,為萌生新的數學觀念與即將產生新的處理“數據”的方法打開一扇開放的窗。
例1 馬峰在《我的第一個上級》這篇知名小說中寫道:“他(老田,馬峰所構造的一個‘土’水利專家的人物形象——筆者注)反問道:‘永安河坡度比例多少?’我(馬峰使用的第一人稱——筆者注)說:‘千分之五十。’他又問道:‘上游來水面積有多大?’我說:‘九平方里左右。’這些數字我早背熟了。他聽完我的回答說:‘對,這就是永安河的特點。坡度大,洪水來源少。別看來勢猛,頂多四個鐘頭河里就干了,四個鐘頭能把口子堵住?再說,不堵危害也不大,安樂莊汽車路東種的都是高稈作物,過一下水也淹不死。水從那里漫下去就入了豐收渠,正好澆他們村北的老旱地。’我忙又問道:‘三岔河后半夜真的會有大水?’他說:‘沒錯,這九十個水量是正溝的水,南溝北溝山上覆蓋多,水下來要慢一些,至少要差三個鐘頭。可不就在后半夜。’停了一下又說:‘這條河愈往下游坡度愈小,到海門夾沙畛一帶,只留下千分之一了!你想想,水量大,泄洪慢,這不要命?真要命!’”
這是著名山西作家馬峰通過小說的形式,使用了典型人物、典型環境與典型事件,有力地說明了,在面臨洪水信息時,老田這個“土”水利專家大腦中所具有的“數據意識”,例如,老田對于“永安河”所出現的缺口無動于衷,而對于“三岔河”在沒有出現缺口的情況下是心急如焚。這是因為,老田聽到了相關信息后,立刻在頭腦中形成了具體的數據,對于發水量的現在與不遠將來的情況數量化,據此數量化而做出的判斷與決策。立即將主要精力投送到保衛“三岔河”河堤的安全方面,從而贏得了“三岔河”抗洪的巨大勝利。
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著名的英國護士與統計學家弗諾倫斯·南丁格爾,非常重視數據搜集工作,并且從中發展出數據統計與分析的有效方法。她通過統計方法,詳細記錄英國士兵死亡率的變化,引入極坐標面積圖技術,有效地通過制作統計圖的方式,總結顯示分類后的各個項目距的數據,并印刷出版數據分析圖表集。她用這些圖示說服英國政府和軍隊的領導推行廣泛改革,以改善英國軍隊、醫院的條件,使英軍傷病員的死亡率從50%下降到2%。這種實際效果的影響,曾波及了整個西方世界[4]。
一個“大政府”(特別是多黨議會制)采取某項決策與行動,需要經由多方面的論證與協調,如此,某項提案從提出到執行一般需要較長時間。南丁格爾選擇對于數據及其統計方法的途徑,利用極坐標面積圖技術,能夠清晰地使用數據說話,很快地說服了政府部門與軍隊組織,迅速地在隨軍戰斗醫院使用新的護理病員的方法處理傷員,極大地降低了作戰傷員的死亡率。由此可以認識到“數據”及其“數據意識”的重要作用。
開普勒在《宇宙和諧論》中提出了行星運行的第三定律,這個定律的產生來源于數據的分析。他利用第谷等前輩搜集到大量的關于太陽系行星運行方面的數據,從中經由一系列的處理,成功地整理出了行星公轉的周期(T)與行星到太陽的距離(D)之間的具體數據的對應關系(如表1):

表1 開普勒發現行星運行第三定律數據
開普勒接著研究這張表中所提供的具體數據,經由長時間(據說是長達9年)的潛心研究,結果發現了行星運行的第三定律:
T2=D3[5]
開普勒作為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與數學家,他從歸納的途徑得到行星運行三定律(后來,偉大的物理學家與數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利用他自己所創造出的微積分工具,對開普勒發現的這三個定律,從理論上予以一一證明),由此可以體會到,“數據意識”及其產生的處理“數據”的方法對于一個人在科學發現中具有怎樣重要的作用。
其次,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促使學生萌生“數據意識”,并且從真實處理數據的行為中,獲得處理數據基礎的、常用的方法,將這些方法使用概念表示出來,形成數學(統計與概率)知識。如此,幫助學生經歷發生具體數學知識認識心理活動全過程。從而形成數學能力,養成多方面的數學素養,獲得處理數學化信息(轉化為數據)的多方面的具體方法。
同學們,現在王有才(筆者的這個教學班級的一名學生,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同學遇到了這樣的困難:農歷年臨近了,村里為了圖方便,將一個15畝大的魚塘的捕魚任務承包給王有才的父親,需要王有才父親向村里上交7 000元人民幣,這個水塘里魚的產量及其他費用村里一概不問。已知,這個季節魚的平均批發價每千克12元人民幣。村里要王有才父親5天里作出決定,于是,王有才父親要求王有才找到一種方法,估計出這個魚塘里可能存在多少千克魚。由于王有才目前還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么大家能夠幫助王有才同學解決這個問題嗎?
筆者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理解的,因此,構成了這個班級全體學生一個真實的問題[6]。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使用“統計與概率”的數學知識,用數學共同體已經形成的語域中的語言來說,就是要使用“樣本”去估計“總體”。因此,在學生自己找到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他們必須要萌生“隨機性”的意識觀念,還必須要創造出“統計”的數學知識,并且需要引入具體數據,找到分析數據的具體方法。總之,學生要養成“數據意識”,并且創造出具體的分析數據的方法,最終,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教科書(數學共同體)的語言,形成社會性的數學知識。
學生對于這個問題通過合作思考與討論,形成這樣的解決方案:第一步,使用絲網(對魚的傷害最小的一種漁網)捕撈出一批魚(例如50條),并且計算出這50條魚的平均重量(例如,一條魚3.6千克);第二步,將這50條魚做好顯著的記號,放入這個水塘,3天后,再進行一次捕撈(比如撈上了60條魚),在這60條魚中,存在10條上一次捕撈出的做了記號的魚;第三步,進行相關的數據計算,不難得到這個水塘里大約存在300條魚,總重量大約1 080千克,按批發價計算,大約可賣得將近1萬3千元人民幣。
再次,通過對于取得的數據分析與綜合結論,形成判斷與決策,并經由這一過程,幫助學生萌生“數據意識”與“隨機性”數據概念。這個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出現,能夠幫助學生萌生出“數據意識”,從解決方案的真實活動過程來看,其總體思想是“統計”觀念,即使用樣本(從水塘里不撈出的50條魚)估計總體(后來發現大約300條魚),通過第二次捕撈計算出了總體數據,最后通過簡單的計算,形成魚塘里存在所有魚的總重量,立即可以轉換成總收入。最后,王有才父親依據這些數據,再加上捕魚、運輸等的費用,可以作出判斷與決策,到底簽合同承包與否。由此可以認識到,“數據意識”及其處理方法的運用,涉及了生活中人們的切身利益,學生會暗下決心,掌握數學教學內容“統計”這個知識點。
數學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及其課堂實施,指向幫助學生養成“數據意識”核心素養目標時,啟發學生認識到數據在生活、學習、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選擇對于學生來說的確是他們所需要亟待解決的一個合適的問題(例如,這種估計魚塘魚量的問題,在筆者的精心包裝下,確實構成了真正的問題);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探索解題的途徑,這其中需要通過收集,取得數據,并且萌生或開拓出處理數據的具體方法,由于問題的特點,學生就可以從中體驗到“隨機性”現象,并且從中萌生出“數據意識”。如此,現實幫助學生養成“數據意識”核心素養。
“數據意識”作為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項核心素養要素,這是因為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現代技術的數據的時空中,凡是作出一項疑難的選擇與決策,最后采取具體的行為方式,都難以離開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發現數據的意義,從這些數據中獲得信息與知識,來支持人們作出判斷與決策。因此,學生掌握收集數據與處理數據方法,將會終身受益。據此,啟發與鼓勵學生在作出決策的一系列環節中,萌生數據意識,并從數據意識過渡到處理數據的一系列方法,最終形成判斷,作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