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黃石》第四季之后,派拉蒙趁熱打鐵,推出《黃石》前傳———《1883》。該劇依舊由泰勒·謝里丹擔任編劇兼導演,故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也延續了《黃石》的風格。如果說《黃石》關注新舊觀念、保守和現代的矛盾,那么《1883》則聚焦西進運動下的人口遷移、種族和文明沖突、人與自然的對抗。
劇集開篇展現了美國西部的歷史與風貌,廣袤的草原、昏黃的夕陽、浩蕩的牛馬、寬沿的高頂氈帽、天空中回響的槍聲……充滿雄性荷爾蒙的西部世界拉開帷幕。至截稿,《1883》共上線4集,豆瓣評分9.4,爛番茄觀眾好評率87%,IMDb評分9.1。
故事講述達頓家族為尋找新家園,從德州向西出發,途經艱難險阻,穿越美國蠻荒西部,最終在蒙大拿州定居的故事。劇名之所以叫《1883》,是因為故事背景發生在1883年的美國。當時,長達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接近尾聲,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殺,幸存者被趕到更荒涼的保留地。東部人口和歐洲移民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瘟疫和天花,種族對立十分嚴重。
在那個以槍桿子說話、以暴制暴的時代,混亂和正義、野蠻和文明相互交織,共生共存。在達頓一家西進的路上,死亡常伴左右:斷裂的車輪、夜色掩蓋的野狼、草叢中兇狠的毒蛇……前路漫漫,危機四伏,一心尋找新家園的他們并未停下前行的腳步。困難、失敗和犧牲讓達頓家族更加珍惜他們最終擁有的土地。實際上,這也詮釋了《黃石》中,為何約翰·達頓要豁出性命去維護祖輩家業。
為了呈現1883年美國西部原貌,謝里丹在劇中加入了大量細節。比如,在第一集中,印第安人會割白人頭皮當戰利品;在沃斯堡的市場上,白人商販叫賣著印第安人的頭皮和各種品牌的長生不老藥。謝里丹甚至安排了一場小偷搶詹姆斯錢包的插曲,以此展現那個時代,犯罪者可以不經任何審判而被當街絞死,民眾對此見怪不怪。這就是1883年野蠻和殘酷的西部世界,人命如草芥。西進之路既是美國的崛起之路,也是血淚之路。
謝里丹通過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不著痕跡地展現作品的核心價值觀。例如,主人公詹姆斯·達頓身為南方將領,經歷了1862年的南北戰爭安提耶坦一戰(南北戰爭中傷亡最多的一戰),目睹了自己隊伍的全軍覆沒——這成為他心中永遠的傷疤,他從不談戰爭,對昔日的同伴和戰友也避口不談;他冷峻強硬,孤僻固執,殺起人來毫不手軟。但這樣的一個人,卻有著平等的價值觀,他還將這種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在第二集中,妻子反對女兒艾爾莎打獵,理由是希望她做優雅的淑女,而非騎馬掄槍的“假小子”。詹姆斯說:“這世上淑女已經夠多了,但真正的男子漢卻不多。”在他的言傳身教下,艾爾莎儼然一位獨立思考、崇尚自由的現代女性。
艾爾莎的母親瑪格麗特·達頓(約翰·達頓的曾祖母和家族的女族長)整天圍著家人和灶臺轉。在她陪伴艾爾莎守牛群時,導演借艾爾莎的眼睛,展示了瑪格麗特充滿活力的一面——她曾經也是一個在馬背上飛馳的颯爽少女。在金色的夕陽下,艾爾莎看到母親騎馬飛馳,滿眼都是感動和仰慕。瑪格麗特身上的光環,也體現了導演對女性的尊重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