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江河湖海見蘇州,大運河千年文脈奔流不息。第四屆蘇州市群眾文化“繁星獎”頒獎儀式上,姑蘇區文化館和金閶街道共同創作,以解放蘇州戰役中大運河百姓用身體搭建“人橋”,幫助解放軍戰士渡河的真實故事創作的評彈劇《人橋》喜獲表演藝術類作品金獎。
2021年以來,金閶街道以江南文化品牌建設為著力點,聚焦文藝精品創作,精準把握群眾的文化需求,堅持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強居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浸潤生活,引領群眾文化新風尚
在金閶街道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活動中,歌曲《桃花塢》首次面向公眾演出,“絲竹”“畫屏”“煎茶”等為現場觀眾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桃花塢風物圖。2021年,在蘇州市文聯的指導下,金閶街道創作了展現金閶人文風貌的歌曲《桃花塢》及MV,以轄區歷史文化名人唐寅的生平故事為背景,融合江南特色的曲風,傳遞桃花塢的風雅韻味。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金閶街道推出《我們的年畫》《鼓舞輕舟》《盛開的茉莉》等原創文藝精品十余部,用文藝作品展現江南文化內涵。同時重點扶持和培育轄區百支優秀的基層文化藝術團隊,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目前街道已成立101支文藝團隊,真正形成了“百支文藝團隊”的強大規模。
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公共文化服務的充分持續供給。家住金閶街道中街路社區的居民張曉蕊每周末都會來到中街路社區的“讀者小站·江南書房”,點一杯咖啡,享受屬于自己的愜意古城生活。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文化活動,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金閶街道轄區居民的休閑生活中。
整合多方資源,延伸服務觸角,金閶街道先后引入了大運河文化帶研究院、劉喜堯工作室等文化陣地,為居民帶來更多樣化、多層次的公共文化服務。
中街路社區“讀者小站·江南書房” 日前入選為蘇州市“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間”打造對象,將“藝術即生活”的生活方式帶到城市居民身邊,引領社區文化生活新風尚,使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最美一公里”。
賦能產業,激發傳統文化新活力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方能滿足群眾多樣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2021年街道創新開展了“閱讀夜江南 越夜越精彩”夜閱讀活動,通過創新夜間文化供給形式,促進夜經濟的發展,為轄區經濟發展注入書香內涵。
挖掘和合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既堅定了文化自信,又推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街道轄區內擁有眾多優秀的非遺品牌企業,如刺繡研究所、民族樂器一廠、爐緣雅舍等,通過設計包裝、傳播運營等方式樹立品牌、打開市場,助力打響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質精良、美譽度高、市場占有率高的“蘇州制造”非遺文化產品。
文化創新是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源頭活水。金閶街道一直鼓勵傳承人創新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將非遺作品轉化為既能彰顯江南文化特質,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文旅產品;針對當下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需求,打造更適合現代審美的文化作品。通過“軋神仙”“蘇州國際設計周”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金閶街道為轄區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臺,產業化引導,助其完成自身造血。
近年來,金閶街道引進絲執空間、羿泊云蘇、九色鹿、蝶衣語文化等多家文化企業;著力打造包括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藍·麒麟”文化創意產業園、閶門飯店文化創意園、婚慶文化創意園、庫咖青創社、蘇州華貿文創中心等在內的標桿性文化創意園,推動轄區文化產業高質量聚集發展。
古今輝映,煥發江南文化新魅力
來自東中市實驗小學的張子豪和他的同學們在新打造的王洗馬巷身著漢服品味詩意街巷。巷內古宅圍墻用古詩詞綴景,從唐寅的“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到杜荀鶴的“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將江南文化里的詩情畫意融入到了街巷文化小景中。
街巷古宅,最是江南文化的代表。2021年,金閶街道著力對轄區370條背街小巷開展“凈化”“美化”行動,通過引入第三方文化創意公司,為街巷“量身定制”提升方案。同時,推出《唐伯虎的傳說》《前世今“聲” 南浩有聲》《古城中街 逸趣悠然》等音頻專輯,以有聲的形式講述蘇州名人、街巷古宅故事,用新潮的方式傳播江南文化內涵。
要說江南文化的魅力,不僅蘊藏在街巷古宅中,更體現在歲時節序的風物流轉中,金閶街道先后開展“風雅金閶 節氣江南”“風雅金閶 尋味江南”“風雅金閶·詩音街巷”“運河綿延·錦繡金閶”等項目活動,助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風雅金閶 尋味江南”街巷Vlog大賽,以Vlog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古城、走進古城,感受蘇式生活,推進古城全域化旅游。
立足地緣優勢,深入推進“江南文化”品牌建設,金閶街道將進一步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新路徑,打響古城全域文化旅游名片,為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金字招牌、繪就新時代“姑蘇繁華圖”貢獻金閶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