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在漢代問世的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此,書畫藝術源遠流長。但殊不知,在紙出現之前,古人已經在紡織品上進行繪畫創作。其中在帛上所繪的,被稱之為帛畫。
傳統帛畫不同于絹畫或其他織物畫,采用百分之百頭道桑蠶絲,其色彩采用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豐富而鮮艷。古人在其上用筆墨和色彩描繪人物、走獸、飛鳥及神靈、異獸等形象。這種藝術方式約興起于戰國時期,至西漢發展到高峰。宋元以后,宣紙流行,涉筆帛畫者日漸稀少,但這并不代表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已經消失。姑蘇區雙塔街道長島社區居民,蘇州大學美術教授、老黨員董文政正是一位大隱于市的帛畫藝術家。
走進董文政位于長島花園內充滿著中華藝術氛圍的家,這位耄壽之年、精神矍鑠的老者會與你侃侃而談自己與帛畫的因緣。
邂逅姑蘇絲綢,結緣當代帛畫
董文政是鎮江人,少年時代就學于南京藝術學院。上世紀60年代,畢業后的他來到蘇州,成為了一名絲綢花樣設計師。
蘇州是絲綢之城,而走進生產車間的董文政,也在實踐中進一步了解到傳統顏料的“性能”,以及其在傳統絲織品中的應用。正是這種天時地利人和,使得在絲綢上作畫的想法油然而生,更讓董文政以當代的方式,給帛畫這種傳統藝術工藝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從一開始,董文政就決定在雙縐上進行創作。雙縐是薄型縐類絲織物,它以桑蠶絲為原料,織造時緯線以兩根左拈線和兩根右拈線依次交替織入,因此又被稱為雙紆縐。經精練整理后,織物表面有微凹凸和波曲狀的鱗形皺紋,光澤柔和,主要用做高檔襯衫、衣裙等服裝。也正是這種特殊的材質,使之在被天然顏料暈染后,滲化氤氳出了特殊的肌理,更能展現出一種豪放、浪漫、多彩的藝術效果。
董文政的創作往往“意在筆先”。他先是以工具、顏料和技法,在雙縐上產生各色各樣的色彩肌理,表現出神秘莫測的流動感,引人無限遐思。山川風云、宇宙鴻濛、日月星辰,蕩漾碧波……諸多藝術意象油然而生。之后,他拿起畫筆創作畫幅中的“主人公”,以鮮活的形象,點出作品的主題。董文政畫過神話人物、閑云野鶴、歷史傳說,題材廣泛,不受局限。同時,他在每張作品上都署上吳默兩字,意為在吳地默默作畫。
筆下流光溢彩,展覽驚艷中外
沉迷于帛畫創作的董文政很快就在畫壇上煥發出了光彩。人們將他的作品稱為“吳默畫”,也將他稱為中國當代帛畫第一人。
1986年,他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畫展,一百多幅帛畫第一次公開展示就受到廣泛稱贊,觀展者絡繹不絕。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林默涵親筆題寫了“承就創新、別有風味”,劉海粟、李可染等大師為他的畫題詞。董文政回憶,當時北京藝術博物館正在籌辦中,需要一場與眾不同的藝術展“打響第一炮”。館長和副館長為此一路南下,尋找與傳統書畫不同的藝術作品。彼時董文政已是絲綢廠副廠長,但他很少從事行政工作,平時都在車間旁的設計工作室進行研發。機緣巧合之下,這兩位館長來到工作室,并見到了他的作品,驚嘆之余也立刻決定邀請他前往北京辦展。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董文政的作品先后在澳大利亞、法國、美國、瑞典等10多個國家展出。2004年,法國外交部將“吳默畫”展列入中國文化年的特別交流項目。在法國為期四個多月,經過五個城市的個人帛畫巡回展中,董文政為中法文化年獻上了一份厚禮。此次畫展時間久、規模大,展出的作品皆為帛畫精品。對此,他說:“雖然各國語言不通,但對藝術的感知是互通的,因此,帛畫上表現出的民族文化,通過畫面和色彩,也更易被世界友人解讀。”而在另一場法國巴黎舉辦的國際絲綢藝術作品展覽,來自法、中、美、英、德、比、俄、荷、日、越等十多個國家的30多位畫家中,只有董文政為特邀貴賓。他的23幅入展作品均被陳列在展廳的醒目位置,畫展的海報更是以董文政的《山鬼圖》為主設計的。展覽閉幕式上,巴黎市長為表彰董文政對國際絲綢藝術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特別贈送了一枚定制的銀質鍍金的巴黎市徽獎章。
如今的董文政已經減少了創作量,但帛畫依舊是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走進他的書房,一張張精致的作品總是能瞬間照亮觀賞者的眼睛。在充滿江南文化韻味的古城之內,他給中國畫壇增添了一份奪目絢麗但內質清雅的藝術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