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上班、下班,生活一成不變。來到這里鍛煉身體、放松情緒,還結交了伙伴,我很喜歡現在這樣的狀態。”在木橋公寓內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青春館里,數十個瑜伽墊挨著鋪開,隨著老師的示范和舒緩音樂的此起彼伏,企業職工們動作整齊優美,各個沉浸享受。
我們常說的幸福,其實是源自心底的滿足。在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的老百姓心里,幸福是不多不少的擁有,幸福是不繁不簡的生活,幸福是不早不晚的相遇,幸福是在流轉的時光中持之以恒的用心呵護。連續舉辦多年的“群眾文化藝術節”和“幸福生活節”,是完完全全屬于楓橋人自己的節日和展示舞臺。而“夜泊楓橋”夜經濟與“住楓橋”App更為楓橋人的生活平添了智慧、科技、文化與江南的新時尚IP。
文化“雙節”,漫游詩意楓橋
以“夜泊楓橋·最江南”為主題的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第十七屆群眾文化藝術節暨第十一屆幸福生活節,日前完美落幕。結合“辦老百姓自己的節日”為初衷,楓橋街道通過精品劇目、文化講堂、書畫巡展等內容,開展了近80項線上線下活動,生動演繹江南文化的楓橋詩意。
據悉,群眾文化藝術節中,推出了非遺繡生活、非遺體驗游、非遺夜集市、云上非遺展等“非遺在社區”活動,教育素質互動劇《小字典歷險記》、話劇《姑蘇城外》、江南歷史文化主題話劇《刺客列樂居楓橋的幸福“活法”記者 陶瑾 傳》、梨園戲曲社惠民轉場演出等“鄰里小劇場”活動,遇見陶笛、原創繪本展《荷花鎮的早市》《楓橋夜泊的地理密碼》等“文化夜課堂”活動,以及“相約運河·品讀楓橋”“印象楓橋書畫展”“光影楓橋攝影展”“楓彩大舞臺”等七大系列文化盛宴,涵蓋了45項小活動。而社區幸福生活節,則推出“楓”享時光、“楓”潤民心、“楓”和日美、“楓”壽延年、“楓”景獨好、“楓”土人情六大系列惠民活動,涵蓋34項小活動。市民在飽覽精彩演出之際,還可“穿越”到楓橋市集,一覽夜市美景、書畫展陳,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人們耳目一新、怡然自得。
楓橋夜泊船,姑蘇臺上月,如詩又如畫。今天的楓橋街道不僅是蘇州的“工業重鎮”和“創新強鎮”,更是宜居、樂居,讓人流連忘返的生活寶地。家門口的好去處可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玩。在這次“雙節”舉辦之際,楓橋首批十個“家門口的好去處”正式發布,其中既有體現楓橋人文歷史、非遺元素的百工遺韻,也有山水環繞的城中綠肺,稱得上處處是景、時時宜游,讓楓橋人走出家就能夠擁抱自然、觸摸歷史。
位于蘇州城西3.5公里處古運河畔的楓橋風景名勝區,占地10公頃。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了繁榮的楓橋鎮。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跡鐵鈴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屏障。現在的景區店鋪林立,古鎮街市風貌古樸,一面臨河,蜿蜒曲折,具有典型的運河水鄉風貌,傳統藝術和現代旅游的自然交融,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姑蘇風俗圖畫;生態資源豐富的何山公園,園林綠化總面積極具規模,園內諸多的歷史古跡和知名人士史料館,蘊藏了豐厚的文化藝術家底;聚焦楓橋文化資源優勢的楓橋書院,聯合高新區美術協會、長洲雅集、蘇州話班等資源,弘揚中國文化,傳承楓橋之志。這里不僅是對外宣傳楓橋底蘊文化的窗口,也是文化交流的平臺,更是與居民生活、工作、學習息息相關的教育平臺;馬澗市民服務中心里的麗仙書場,定期演出豐富了楓橋西部區域老年居民的業余生活;康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老物件館即楓橋非遺展示館,以圖片、物件、錄像等形式,跨越時光真實再現了楓橋的歷史變遷和楓橋非遺文化的內涵;云谷飛瀑、乾隆御碑、尋馬亭、水濱步道、天工石韻、十里木棧等云集的白馬澗龍池景區,宛若一個天然氧吧,穿過廣場,步入景區,天鵝在湖水中嬉戲,萌態十足。漫步山水間,呼吸自然的氣味。此外還有家風家訓教育館、楓橋人文歷史館、李良濟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和高景山公園,今后家門口的去處一定多到讓你難以抉擇。
“群眾文化藝術節”和“幸福生活節”在楓橋轄區家喻戶曉,是楓橋每年人氣最佳、百姓呼聲最高的節日。楓橋街道也一如既往地用心策劃、設計不同主題的文體活動,讓越來越多老百姓爭相參與有了歸屬感。“今年的這兩大‘雙節’,我們立足‘江南文化’,運用‘互聯網+’思維演繹了傳統與新潮的碰撞。讓人們在游戲中感受幸福,在互動中傳遞幸福,在鄰里間展示幸福,促進和諧社區大家庭的建設。”楓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葉其中表示。
草根“民星”與新時代榜樣
既然是老百姓自己的節日,那臺上的演員自然也是“清一色”的普通居民。“前幾年請他們來參演,大家基本上都比較難為情、不情愿,到最后就是硬生生地拉著他們上臺,真是‘洋相百出’,更別提節目的質量與水準。但沒想到,近兩年我們在征集報名階段,大家十分踴躍,爭著上臺,沒被選上的還要落寞一陣。而街道也堅持讓‘自己人’演出,從未請過外援。”康佳社區黨委書記楊春方告訴記者,此前社區居民出演的歌伴舞《我們都是追夢人》、朗誦《最是平凡礪初心》等節目讓人印象至深。
2004年楓橋撤鎮建街道,當地農民“一夜變成城里人”。2006年起,街道將原先24個行政村合并建制為7個城市社區居委會,在蘇州高新區實現了撤村建居全覆蓋。老百姓“拆房上樓”入住動遷安置小區,“口袋”先富了起來。街道創新探索“政經分開”模式,老百姓不僅享受城市公共配套服務與社會保障,還能年年拿到村級股份分紅。
物質生活富足了,精神世界也不落下。街道為了鼓勵百姓走出家門到公共區域展示自己,“挖空心思”地想辦法,后來選定容易上手的腰鼓,請來老師,再挨家挨戶請來居民,組建了一支支社區腰鼓隊。如今腰鼓隊已成為楓橋的一張閃耀名片。十年磨一劍,從“草根”到“民星”,楓橋的群眾藝術實力今非昔比。“目前街道層面有18支群眾文化團隊,社區層面有32支群眾文化團隊,加上學校、企業、社會文化社團等,轄區的文藝愛好者人數十分可觀。”楓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謝德宏介紹到,街道先后出臺規章制度,大力培育民間文藝團隊。楓之彩舞蹈團、麗調研究工作室、楓茂劇團、楓葉民樂團等聚集著眾多民間文藝愛好者。楓橋是評彈之鄉,是彈詞藝術家、“麗調”創始人徐麗仙的家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楓橋就是蘇州書場最多的鄉鎮之一,至今街道東、中、西部還建有東楓、康佳和麗仙三大書場,打造了十分鐘評彈圈,常年支持惠民演出。楓橋實驗小學校,還開設了“小麗仙班”,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辦學,培養了一批批評彈好苗子。
這幾年,在“雙節”開展期間,還評選出了很多楓橋時代新人和最美楓橋衛士,以榜樣的力量砥礪人們前行。2021年,“住楓橋”App上發起的“楓橋時代新人”投票活動,引起轄區7萬余人次的點贊。街道綜合執法局“95后”協管員沈丹琦,是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的宣講員,是維護校園周邊秩序的疏導員,也是參與疫情防控的“女戰士”;中國好人項軍方累計74次無償獻血14800毫升,是大家眼中的“獻血狀元”。他還慷慨解囊、捐資助學,懷著赤誠之心,用善行感染著身邊人;楓橋中心幼兒園老師章雪琴,耕耘于幼兒教育工作35年,熱衷于公益助學事業6年。多次組織幼兒園為貴州、青海等貧困學生捐贈物資,聯合小區居民組建編織隊為山區孩子編織圍巾,她還資助貴州從江縣貧困孩子完成初中三年學業。這些身邊的好榜樣,他們的故事扣人心弦,傳遞著正能量,也激勵著楓橋人努力、奮進,日益出彩。
“住楓橋”的生活圈,嗨翻天
“過去家長要到社區填表,材料不齊就要來回跑。自從‘住楓橋’App上線,居民辦事方便多了,線上申請后,材料不齊由‘網格員’上門取。”在楓橋街道舉辦的“住楓橋”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案例方案評比現場,大家切實感受著“住楓橋”客戶端給人們帶來的實惠。“住楓橋”App作為楓橋街道生活服務總入口,目前注冊用戶數已經突破 30萬人,發布各類資訊4000多條,舉辦線上活動300多場。“住楓橋”2.0版推出“智慧物業”“辦件預約”“掌上文化云”等全新功能。針對居民在法定工作日來不及辦理,又急需申辦服務事項等特殊情況,已開通了在線上預約辦理。可以講,居民日常需要的各種資訊、服務,都可在這個平臺獲取,成為楓橋人的“掌中寶”。
移動互聯網時代,搭建一個智能社區應用平臺并非新鮮事和難辦事,但如何吸引更多居民群眾使用它、信賴它、依賴它,卻不簡單。作為智慧社區新樣本,“住楓橋”App通過一個平臺門戶,打通了政府管理、居民服務、商業服務三大體系,提供門禁、生活繳費、積分入學、健康管理、法律援助、社保生育、居家養老、特殊幫扶、物業管理等近百項具體服務功能,形成了覆蓋居民生命全周期的智能化服務體系。人們只需手指點一點,家長就知道孩子何時進出校園,請假線上直接辦;社區居民身邊大事小事全知道;企業用戶了解政策、審批足不出戶;志愿者線上報名實時獲積分……越來越多楓橋人體會到了政務服務的智慧化、便利化。
如今楓橋人的幸福感與日俱增。15分鐘便民生活圈讓人們過得悠哉游哉。開業不久的馬澗商業廣場二期,成為眾多家庭一站式體驗消費中心。三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啟用,滿足居民文化、閱讀、健身、直播等多樣化需求。楓橋人的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越過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