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春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9)
濕噴作業是在隧道爆破結束后,使用設備向隧道避免噴射混凝土,從而起到支撐、加固避免的效果。在我國制造業向高端轉型的背景下,建筑市場上出現了許多自動化、智能化的施工設備。在隧道施工中,濕噴機械臂可根據預設的運行軌跡和設定好的噴射參數,自動完成隧道壁面的補坑、填充、掃面等作業任務。濕噴機械臂自動化作業技術的應用,不僅顯著提高了隧道濕噴作業效率,減輕了一線施工人員的壓力,而且還能保證噴射混凝土與隧道巖面緊密貼合,提高噴射質量。在濕噴機械臂自動化作業中,隧道三維信息的獲取、濕噴機械臂軌跡規劃、噴射方量和噴射角度等參數的設計等,都是決定該技術應用效果的關鍵點。
隧道爆破后,在隧道壁上會形成若干不同深度的坑,自動化濕噴作業的第一步就是要將這些深坑填平,這樣在下一步的濕噴作業中才能保證噴層與巖面能夠充分貼合,保證濕噴作業質量滿足施工要求。基于濕噴機械臂自動化技術的補坑作業,首先通過三維掃描的方式,獲取隧道壁面的點云數據,并通過對點云數據的進一步處理,將爆破輪廓與設計輪廓展開對比分析。通過生長三棱臺的高度辨別處深坑的位置坐標和體積信息[1]。在此基礎上,依靠深坑位姿信息規劃濕噴機械臂的移動路徑,并燮制濕噴機械臂的末端噴槍到達指定的補坑點。同時,再根據深坑的體積信息確定噴漿方量、噴漿時間,參數設計完畢后開始噴漿補坑。在補坑結束后,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對隧道壁面再次掃描,根據掃描結果判斷補坑作業質量。如果掃描結果顯示還有深坑未被填充,則根據該深坑的位姿信息,重新燮制機械臂移動到該位置,重復上述濕噴步驟,直到所有的深坑被填平。基于自動化濕噴技術的補坑作業流程見圖1。

圖1 補坑作業流程
該步驟的主要任務是對基底層和拱架層進行噴漿填充。由于這2 層的噴射面積大、噴漿方量多,對最終的濕噴作業質量影響最為明顯,因此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技術要點。在濕噴機械臂自動化填充作業中,選擇分區、分塊多次薄噴的作業模式。所謂分區,就是將整個隧道按照自上而下、從左往右的順序,劃分成若干個噴射區。這樣分區的作用是保持鋼拱架左右兩側的受力均衡,避免濕噴作業過程中鋼拱架因為單側受力太大而發生變形問題。把每個噴射區再劃分成若干個面積相同的矩形噴射塊,將噴射塊的中心點作為噴射點,規劃好移動路徑后將噴槍移動至噴射點處,完成均勻噴射。基于自動化濕噴技術的填充作業流程見圖2。

圖2 填充作業流程
由于填充作業使用的混凝土方量較大,因此為了避免噴射的混凝土在隧道壁面上出現流掛、掉塊問題,在實際噴射作業時必須做到多次薄噴,要求單次噴射混凝土的平均厚度小于10 cm。
掃面作業是在填充作業基礎上,于兩榀拱架之間再噴射一層混凝土并形成表面層。由于隧道巖壁表面層對平整度、均勻性均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在使用濕噴機械臂進行自動掃面作業時,一方面需要保證機器人做橫向勻速運動,另一方面還要保證噴頭上下刷動,其運動軌跡為“弓”字形。濕噴機械臂噴頭的刷動范圍(L)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d 表示噴頭與掃面作業面之間的噴射距離,單位為m;θ 表示噴頭在掃面作業面上下刷動角度,單位為°。噴頭勻速移動速度(V)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S 表示混凝土的噴射方量,單位為m3/h;α 表示噴漿回彈率,單位為%;H 為掃面層厚度,單位為m。
按照上述計算公式分別求得噴頭的L值和V 值后,根據L將隧道設計點云沿周向進行均勻分割。在利用分割后得到的點云數據,獲得“弓”字形拐點的位姿信息。然后利用直線將各個拐點連接起來,即可得到濕噴機械臂的運行軌跡。最后按照該運行軌跡進行掃面作業,整個流程見圖3。

圖3 掃面作業流程
為了方便規劃濕噴機械臂的作業軌跡,本研究將隧道參數化為可展曲面。這種結構的特點是曲面上每個點的高斯曲率均為0,這也就意味著三維的可展曲面,在展開成為二維平面時不會出現失真的情況。在濕噴機械臂的軌跡規劃中,將二維平面的運動軌跡轉換到三維空間,可以保證濕噴機械臂的運動距離和運動速度不變,從而減輕了軌跡規劃的工作量[2]。在確定了隧道結構后,本研究使用參數多項式描述隧道斷面輪廓線,使隧道輪廓線的(y,z)坐標相對于u 參數化,利用關于u 的參數多項式擬合隧道輪廓。分別選擇1~4 階參數多項式擬合y,z坐標的均方誤差,擬合結果表明使用3 次多項式擬合y坐標、4 次多項式擬合z坐標,誤差最小。基于此,分別用u,v坐標描述隧道鍛煉輪廓線的參數方程:

式中:系數a0-3和b0-4均由隧道斷面輪廓線尺寸確定。
正常情況下,濕噴機械臂完成一個完整的濕噴作業循環,至少需要補坑、填充、掃面3 道工序[3]。在這些工序中,補坑作業要求準確識別坑的具體位置,在此基礎上決定濕噴機械臂的動作。由于坑的位置有較強的隨機性,這里不做討論;而填充和掃面兩道工序的噴射策略基本一致,因此本研究以填充作業為例,簡要概述平面作業軌跡繪制方法。
填充作為濕噴作業的核心步驟,其噴射策略是在規劃的噴射點處進行定點噴射,某個噴射區域內的填充噴射平面軌跡見圖4。

圖4 填充工序中噴射區域I的平面作業軌跡
圖4 中,Lt表示相鄰兩個拱架之間的距離;St和dt分別表示噴射點的橫向間距與縱向間距,這兩個值分別由噴射點處的擺動角度和刷動角度確定。其中,橫向間距(St)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D 表示噴槍回轉中心與受噴避免之間的距離,單位為m;β 表示噴槍橫向擺動角度,單位為°。同樣的,縱向間距(dt)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 表示噴槍縱向刷動角度類型系數,在不同的區域中取值不同,這里取1;D 表示噴槍回轉中心與受噴壁面之間的距離,單位為m;α 表示噴槍縱向刷動角度,單位為°。
結合上文分析可知,在二維濕噴作業中,填充作業是需要噴槍橫向運動,而掃面作業則需要噴槍縱向運動;而三維濕噴作業中,具體的作業軌跡又可分為4 種,分別是填充工序的橫向軌跡和縱向軌跡,掃面工序的橫向軌跡和縱向軌跡。除此之外,根據作業軌跡是否連續,又可以將其分為連續型作業軌跡(機械臂末端按照規劃好的路徑和確定的速度,從起點移動至終點)、點到點型作業軌跡(機械臂末端在特定時間內從起點移動至終點)2 種類型[4]。
從結構組成上來看,濕噴機械臂主要由機械臂連桿、噴槍兩部分組成,并且噴槍的上下兩端各有一個關節,保證在濕噴作業中能夠在上下方向刷動。本研究在規劃三維濕噴作業軌跡時,設計了一個有6 個關節的濕噴機械臂連桿,這6 個關節的運動軌跡需要滿足的運動學約束見表1。

表1 關節運動學約束
本研究基于開源操作系統ROS 創建濕噴機械臂模型。在ROS 系統中,提供了URDF 文件創建機械臂模型,該文件中囊括了機械人的一些常規信息,如形狀、尺寸、質量、關節類型等。由于濕噴機械臂的結構較為復雜,無法從URDF 文件中選擇常規形狀直接建立模型,因此本研究首先在SolidWorks 軟件上創建了濕噴機械臂的三維模型,然后再調用一個sw_urdf_exporter 插件,將已經得到的三維模型轉化成一個包含模型信息的數據包,然后在對數據包中的模型參數進行修改,最終得到了濕噴機械臂的URDF 模型[5]。
在創建URDF 模型后,還要從ROS 系統中另外選取一個三維可視化工具Rivz,該工具的功能是詳細展示機器人的關節狀態、運動軌跡;同時,還可借助于Rivz工具中的滑塊來燮制機器人的運動,使濕噴機械臂完成補坑、填充和掃面等一系列作業內容,并且整個作業流程均能做到可視化。
在ROS 系統中,MoveIt 是一個集運動規劃、操作燮制、3D感知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開發平臺[6]。本研究在進行濕噴機械臂的仿真實驗時,選擇該平臺進行濕噴機械臂模型的燮制,同時利用Topoc 和Action 通訊機制實現燮制終端和前端執行器的數據交換,保證仿真作業的順利完成。基于MoveIt 平臺的濕噴機械臂模型燮制流程為:
步驟1:加載已經創建好的URDF 模型,為MoveIt提供燮制對象。
步驟2:啟動Setup Assistant 工具箱,分別配置濕噴機械臂的初始位姿、自碰撞矩陣等相關信息。
步驟3:啟動Arbotix 功能包中的燮制器插件,使濕噴機械臂模型的各個關節能夠正常運動。
步驟4:利用MoveIt 平臺的python 接口,將編寫好的濕噴機械臂軌跡規劃燮制程序導入到MoveIt 平臺中。在該程序的燮制下,濕噴機械臂模型按照既定的軌跡完成相應的動作,完成濕噴作業仿真。最后將運行結果以move_group 文件保存,將該文件發送到Rivz中[7]。
在本次仿真實驗中,分別進行了補坑作業、填充作業、掃面作業。根據可視化結果,本研究設計的濕噴機械臂自動化仿真作業模型可以在虛擬環境下,按照規劃的軌跡準確、快速地完成濕噴作業,達到了設計預期。
濕噴作業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近年來隧道工程中濕噴作業感知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由于存在智能化程度不高、濕噴機械臂運動穩定性差等問題,導致濕噴作業質量達不到理想效果。本研究設計的自動化濕噴作業系統,通過掃描隧道爆破面,將獲取到的爆破點云與設計點云進行對比,并按照規劃好的路徑,準確找出補坑作業位置,在此基礎上由濕噴機械臂自動完成填充、掃面作業。從仿真實驗結果來看,該系統具有濕噴作業效率快、作業結果與設計方案一致性強等優勢,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