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 汪順國
摘 要: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培養更多的“浙派工匠”,為浙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是“十四五”期間浙江省技能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挖掘“浙派工匠”的內涵,探索“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以競賽為引領,產教融合、中外合作、工學一體”的辦學模式,討論通過產業導向、指數引領、平臺賦能打造“浙派工匠”培育新樣板。
關鍵詞:“浙派工匠”? ?內涵? ? 發展機制? ? 培育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要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指出,要推進勞動者職業技能大提升,打造“浙派工匠”名片。
為此,筆者根據技能社會建設及浙江高質量發展需求,深入分析“浙派工匠”的內涵,探索通過構建“浙派工匠”成長機制,明確培育路徑,培養更多技藝精湛的 “浙派工匠”,為浙江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一、“浙派工匠”的內涵
工匠,指的是有工藝專長的匠人,也被現代的人們稱為大師傅、技術員,主要是指專注于某一領域,在某一領域的產品研發或加工過程中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地完成整個工序每一個環節的技術技能人才。
“浙派工匠”強調了技術技能人才的地域特征。通過長期研究傳統工匠、新時代工匠精神譜系,筆者認為“浙派工匠”應當是以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為根本,以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為核心,以持之以恒的“釘子精神”為保證,以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為精髓,以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為靈魂,以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為源泉,為浙江高質量發展默默奉獻而又身懷絕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構建“浙派工匠”培育機制
以《關于實施新時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見》為指導,以“浙派工匠”培育的認知體系、成長機制的構建為主線,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三者相統一,以全局思維解決好“浙派工匠”培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一)構建“浙派工匠”培育認知體系
構建對技術技能人才全面自我發展的認知。要使技術技能人才認識到怎樣才能成為“浙派工匠”,鼓勵技術技能人才在專業學習中充分地發展自己,并能在未來職業生活中享受職業樂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和成長觀。
1. 構建對技工教育的認知
長期以來,社會層面對于技工教育的認同感不高,學生主觀學習的意愿不強形成了學生的片面發展現狀。因此,應通過活動引領、文化植入的形式,將技工教育的價值嵌入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價值觀中,以此帶動全社會對技工教育認可度的提升。
2. 構建對工匠實踐精神的認知
工匠精神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實踐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在具體的工作中,仍存在人們對工匠精神認知片面、踐行不到位等問題。為此,可以從培育工匠精神的素養、強化專業課程中工匠精神的滲透、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圍三個方面著手,進一步加深人們對工匠實踐精神的認知。
3. 構建對“浙派工匠”的認知
工匠人才在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其屬于集知識型、創新型、復合型于一體的人才類型。要通過深度挖掘“浙派工匠”先進事跡和工匠故事,提高人們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認知,同時利用各級各類技能大賽、職業活動周等進行宣傳,激勵技術技能人才爭做“浙派工匠”。
(二)構建“浙派工匠”培育的成長機制
構建“浙派工匠”培育的成長機制要注重兩個維度,一是以數字賦能,建立“浙派工匠”數字化成長檔案,探索“浙派工匠”培育全周期成長跟蹤制度;二是健全評價制度,建立激勵機制,促進技術技能人才高質量發展和提高。
依托智慧教育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庫,建立“浙派工匠”數字化成長檔案。一方面記錄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過程,真實地反映他們在成為“浙派工匠”過程中的成功與挫折,讓技術技能人才感受成功,體驗成長與進步。另一方面也為技工院校、企業與政府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數字材料,使政企校三方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地評價每一位“浙派工匠”的成長。
轉變傳統人才觀念,營造高技能人才培養與科研型人才培養同樣重要的技能氛圍。不斷豐富“浙派工匠”的核心內涵,著重強調高技能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健全激勵制度,促使技術技能人才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練就更高水平的專業技能。
三、“浙派工匠”培育路徑探索
“浙派工匠”培育路徑:一是緊密結合浙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對接新業態、新技術、新工藝,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基本路徑,以匠技、匠心、匠魂為核心培養內容,做好“浙派工匠”培育頂層設計規劃,暢通“浙派工匠”的成長之路;二是圍繞浙江“415”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體系,以培育知識型、創新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為重點,搭建培育平臺,打通“浙派工匠”成才之路;三是依托技工院校精準開展職業培訓,增強需求互動,探索“新八級工”制度下工學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鑄就“浙派工匠”晉階之路。
(一)做好頂層規劃設計,暢通“浙派工匠”成長之路
以技能培訓平臺為載體,推動政策落地釋放。實施杰出工匠培養計劃。完善優秀技能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夯實世界技能大賽備賽基礎,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加大高技能人才引進力度。鼓勵企業建立首席工匠制度,推進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推廣企業新型學徒制,強化崗前技能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實施技能形成與提升體系計劃。加大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力度,完善市場化社會培訓服務機制。實施技能人才評價促進計劃。推行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拓展技能大賽平臺,促進各類人才發展。
(二)構建育訓融合的培育機制,打通“浙派工匠”成才之路
1.搭建“集約式”培育平臺
加快構建全生態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以區域產業為引領,以技能共富為目標,充分利用技工院校和技能大師工作室豐富的高技能人才資源,調動首席技師、技術能手和世界技能大賽冠軍等技能大師的積極性,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成立“工匠學院”。
一是以“工匠學院”為載體,整合浙江省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技工院校和省級及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突破地域限制,構建區域協同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
二是匯聚工匠大師,凝聚工匠力量,集聚高層次人才分類中技能大師資源。依托技能大師資源,組建師資團隊,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傳承的中堅力量,為區域行業企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提供服務。
三是工匠學院發揮弘揚工匠精神、傳承工匠技藝、服務工匠人才、培育名城工匠四個功能,依托“浙派工匠培育基地地圖”,整合校內外各類資源,搭建研討交流平臺,服務高技能人才和企業,營造崇尚技能氛圍。
2.打造“集成式”技能培育模式
打造具備職業體驗、職業教育、職業提升、大師孵化四個層次的技能培育模式。實施“工匠養成記”職業體驗,做好“五年制”高級工和“六年制”技師在校生培養工作,對企業在職職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師徒傳承、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孵化工匠人才。
3.形成“集聚式”技能培育生態
一是形成匹配浙江省產業的“職業(工種)群”。深入區域產業,充分做好市場調研,明確企業的培養目標。分析對照國家職業標準中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制訂出符合實際的、操作性強的教學計劃,形成標準化的職業技能培訓包。實施考培分離,開展培訓機構的師資培訓,推廣職業技能培訓包。
二是發揮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競賽引領作用,構建“區域產業人才培養聯盟”。充分利用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和職業技能等級社會評價機構的優勢,聚集區域中高職院校、技能大師工作室、行業協會和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力量,構建“集聚式”的職業培訓生態,面向社會培養數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藝精湛、充滿活力的創新型技能人才隊伍。
(三)改革工學一體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開辟“浙派工匠”晉階之路
以服務崗位需求和提高職業技能為導向,以學生學習能力持續提升為主線,深化產教融合,與行業企業共商專業規劃、共建課程體系、共組師資隊伍、共創工學一體、共評學生技能、共建實訓基地、共建專業文化、共享合作資源,對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學生學業考核評價方法等進行重構。
深化拓展與龍頭行業企業的戰略合作,建設服務地方特色產業和服務生產、教學和研發功能的產業學院,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同時與產業學院所服務的行業企業共同實施橫向課題和技術革新攻關項目“揭榜掛帥”制,積極探索先進技術輻射擴散和產業化的新途徑,不斷提升產業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以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和市場變化需求為導向,根據教學培訓工學交替的特點,創新探索有利于學生接受學制教育、職業培訓的靈活學習制度。在實行彈性學分制、實行學分積累和轉換機制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探索,在完善培訓認證機制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形成具有技工院校特色、多層次、多模式的認證機制和終身職業培訓體系。
參考文獻:
[1]南旭光,張培.現代工匠何以養成:成長機制及培育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1(22).
[2]徐彥秋.工匠精神的中國基因與創新[J].南京社會科學,2020(7).
(作者單位:杭州第一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