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瑾
摘 要: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傳媒人才培養要與時俱進,敏銳感知時代要求,及時對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本文從新媒體最有代表性的體裁——短視頻新聞制作入手,探析短視頻新聞制作高技能人才的實訓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 ? 短視頻新聞? ? 實訓路徑
新媒體是與互聯網的產生發展相伴相隨、相向而行的。它是以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為主要支撐,以數字化、超時空、交互性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媒體形態的總稱。
在新聞傳播方面,以手機、計算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擁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即時、海量、互動、融媒體表達等優勢。新媒體在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上,讓用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體驗。
在新媒體的大數據規模化快速增長的同時,傳統媒體的開機率、收聽率、收視率、閱讀率和被關注度與日俱減。追隨著受眾的腳步,傳統媒體也紛紛通過“互聯網+”、中央廚房等新聞生產模式加入新媒體陣營。
一、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
(一)數字化
新媒體兼容并包,填平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之間的鴻溝,使媒介融合最終得以實現。
借助文字、聲音、圖片、圖像、視頻、動畫等表達,使得同一內容通過多手段、多形式、多媒介、多路徑傳播,最大限度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多樣化、立體化、全景化。
數字化技術還為海量信息傳播提供了可能性,它將全世界的計算機網絡進行互聯,形成巨大的數據庫,幾乎可以無限存儲和傳播信息,并對之進行科學高效的管理。
(二)超時空
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是有邊界的,通常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產生影響。而新媒體利用全球互聯的網絡系統和通信系統,突破了地理區域的局限,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性媒體。
(三)交互性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或者是接收者。
信息不再單單依靠某一方發出,曾經的點對面傳播已轉化為點對點、面對面甚至可以做到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傳播方式由過去的單向線性傳播發展到雙向甚至多向傳播,傳播者與接收者的交流更為頻繁快捷,并成為常態。
二、職業教育對媒體人才的需求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要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責任。職業院校要以就業為導向,敏銳感知時代,對接市場需求,擔負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的重任。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
三、新媒體短視頻新聞制作人才培養路徑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新媒體逐步形成了五種主要新聞體裁:互聯網消息、短視頻新聞、數據新聞、網絡直播新聞、AR(增強現實)新聞與VR(虛擬現實)新聞。
互聯網消息。這是互聯網新聞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主要以圖片配簡要的文字來表達,由稿件來源、正文、背景、網絡跟帖、鏈接等要件構成。
短視頻新聞。近年來,視頻化已成為互聯網新聞發展的最大趨勢。短視頻新聞是依托移動智能終端實現新聞素材的快速拍攝與后期編輯,借助新媒體具有的數字化、超時空、交互性優勢,在媒體分發平臺上能即時分享的一種新型新聞傳播方式。
數據新聞。即通過公開數據的采集、分析、整合、挖掘及形象生動的可視化呈現來進行的新聞報道。這種基于大數據基礎上的新聞制作更具廣度和深度,具備對事實進行闡述、研判、預測和信息定制的功能。
網絡直播新聞。真實性和即時性是網絡直播新聞的優勢,網絡直播新聞是一種以實時視頻流為主、時效性很強、信息損耗很小的新聞報道形式。
AR新聞與VR新聞。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是近幾年備受關注的互聯網新技術,已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新聞等制作中,是一種強調用戶體驗和新聞參與的沉浸式、互動式新聞樣式。
下面以新媒體最主要的新聞體裁——短視頻新聞制作為例來探析新媒體教學實訓路徑。
(一)短視頻已成為新媒體的主要表達方式
短視頻又稱為短片視頻,一般是指在互聯網新媒體上傳播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視頻,是互聯網重要的內容傳播方式,目前短視頻已進入“產業式”爆發時代,成為移動互聯網流量大蓄水池。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年2月25日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使用率為90.5%,用戶規模為9.34億,短視頻使用時長僅次于即時通信移動社交軟件(微信、QQ等),成為第二大網絡應用工具。
在此情況下,廣播影視制作專業的學生若仍然局限于教材中對傳統媒體新聞的制作是遠遠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必須及時學習新技能。
(二)短視頻新聞制作實訓路徑
短視頻新聞制作課程是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吳井校區在廣播影視制作專業學生完成電視攝像、影視后期編輯、傳播學和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等課程學習后開設的,此時的學生已具備電視新聞傳播基本理論及攝像和后期編輯能力。
該課程的開設可為學生將來從事新媒體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能為后續的專題節目制作、微電影創作等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短視頻新聞制作課程實踐性很強,需要加強學生技能轉化能力的培養。
1.實訓路徑一:校園平臺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吳井校區以校園電視臺的微信公眾號“文廣新聞”及學校網站為平臺,采用角色扮演、任務驅動教學方式,模擬企業崗位真實情景,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
2.實訓路徑二:社會平臺
目前短視頻發布平臺種類繁多,微博、微信、百度、快手、西瓜、抖音等都是可以選擇的很有關注度的平臺。根據平臺特點和學生喜好,筆者指導學生重點在“抖音”短視頻平臺運營,除了指導學生掌握內容制作技巧外,還要就賬號怎樣設置吸引人且有識別度、合適的視頻發布時間和發布頻率是什么、發布技巧有哪些、怎樣提高曝光率、評論環節如何把控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培訓。
在社會化平臺上發稿,一般都有播放量、完播率、復播率、點贊率、關注率、訂閱率、轉發率、評論率、停留時長等客觀數據評價,這樣的競爭環境會促使學生用心選題策劃、拍攝編輯、解說配音等?!岸兑簟逼脚_的運營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不但能對自己的新聞短視頻作品進行精心制作、及時發布,而且能主動尋找并拍攝編輯各種體裁、題材的短視頻,不少學生的作品在社會平臺的各項數據或某幾項數據甚至超過了指導教師的作品,學生們用行動充分詮釋了“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至理名言。
3.實訓路徑三:專業平臺
2021年,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吳井校區與云南廣播電視臺、《春城晚報》簽訂了校媒合作協議,并掛牌成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學校在第二個學年安排學生進行3個月基地實訓,第三個學年安排學生進行6個月以上的基地實訓。平時學生的短視頻新聞及其他內容作品均可向云南廣播電視臺及其網絡平臺云視網、《春城晚報》網絡平臺“開屏新聞 ”投稿,兩家媒體有合適的專題報道時也會來學校進行實操培訓。
通過校園平臺、社會平臺、專業平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鍛煉和檢驗,學生得到更為接地氣的實戰指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速度、廣度和高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立德樹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目前,我國已形成以互聯網為依托、以新媒體為主導的傳播新格局,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實現信息的生產和發布,任何人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空間利用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實現信息的接收和再次傳播。但這個全新的、各種利益博弈的輿論場不時也會存在謠言和偏見,甚至是惡意攻擊。
作為未來的媒體工作者,提高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勢在必行。通過每個學期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吳井校區在立德樹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方面播下希望的種子。
學生實訓是抽象的思政內容具體化的大好時機。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等思政內容融入每一個實訓環節,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負韶華,爭做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
[2]趙溪,張艷,胡仕龍.全媒體運營師[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3]郭雯,方毅華,李蔚杭.從“融媒體”談“媒體融合”[J].新聞愛好者,2020(9).
(作者單位: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