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
摘 要:隨著出版業邊界的不斷擴展,許多基于網絡的內容產品和服務模式逐漸成為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的深度融合之路越走越寬。2022年,中宣部印發了《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就如何加快推動新時代出版深度融合發展作出部署,進一步完善了國內已有的出版融合政策體系。本文聚焦融什么、怎么融,從媒介融合、跨界融合,到科技賦能出版融合,提出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應著力解決的問題和建議。
關鍵詞:融合出版 轉型升級 技術賦能 創新管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2022年中宣部印發了《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實現出版強國建設的總目標,根據《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出版深度融合要取得明顯成效的階段性要求。
隨著產業邊界的不斷擴展,許多基于網絡的內容產品和服務模式逐漸成為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出版”一詞被納入編輯與出版學名詞術語表。以5G、 人工智能 、工業互聯網、 物聯網等相結合的數字新基建成為“十四五”時期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科技要素,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開啟。在文化體制的改革以及科技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圖書行業在資源占有、利潤分配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互聯網時代,電商平臺給廣大受眾帶來了全新的用戶體驗,但與此同時,各平臺上的折扣戰、價格戰也使線下實體書店的生存舉步維艱。市場競爭促使出版業加快轉型步伐,出版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已由“融”還是“不融”,轉變為“融什么”和“怎么融”的問題。
一、媒介融合、跨界融合
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內容的傳播離不開傳播載體、傳播媒介,出版業融合發展離不開媒介的融合。我國的出版融合從最初的立體化開發、內容電子化,逐步發展為融媒體出版、數字化閱讀、智能化交互、跨媒體敘事等,其內涵和外延一直在動態變化,這是出版業不斷發展的產物。出版業的初期融合是閱讀載體的轉換,就是將內容做了基礎的電子化處理后,由傳統的紙張轉換到電子屏幕;隨著移動互聯、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出版融合又實現了從PC端到移動端的轉換,從單向的閱讀到互動模式的轉換,從平面到聲音、視頻、動畫、圖片、文字等相結合的立體式交互體驗;再到近些年,隨著知識付費、基于標簽體系下的內容定制等的興起,出版社也從內容加工向提供知識服務轉型,其擁有的作者資源、內容儲備以及知識生產經驗等,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近些年,跨界融合、產業延伸成為熱詞,出版與科技、文化創意等產業也呈現融合態勢。出版業是一個內容產業,跨界發展必然迎來多元化經營,即從數字內容發布到IP運營模式,從單一版權貿易到跨界深度合作,從產品跨界到營銷跨界等。跨界融合要秉持開放共享的理念,通過版權合作、項目共建等方式,整合更多優質內容資源,不斷拓寬融合發展思路、創新經營管理模式。
無論是媒介融合,還是技術融合,亦或是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關鍵是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即人才的優勢、品牌的優勢、資源的優勢、渠道的優勢等,讓各方形成優勢互補和合作共贏。
二、科技賦能出版融合
融合發展就是要實現將傳統出版積累的內容資源通過技術的加持,以全新的產品形態、更加新穎的傳播方式來滿足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下讀者的閱讀需求。
出版業的核心生產要素是內容和版權,互聯網時代下的數字出版,數字內容的大規模集成和個性化分發有望發展為主流業態。基于此,內容資產和版權資產的分發以及分發過程的可控、可信以及不可篡改必將成為融合發展的剛性需求。區塊鏈技術不斷發展,憑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約等特點,在數字出版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時間戳、哈希算法等證明文字、音視頻的真實性和唯一性,實現元數據上鏈存證、內容作品確權和保護,確保信息不可篡改,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快速版權交易和秒級可信授權,加快實現數字內容的價值轉移,等等。利用全新傳播手段,加強全媒體運營推廣,借助用戶畫像、大數據等,更加主動地服務讀者,進而提高數字內容的到達率和影響力。
三、找準癥結所在,推動出版深度融合
出版融合是一項既復雜周期又長且見效慢的精細化工作,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應牢牢把握根本和關鍵環節,如導向、內容、技術、管理、人才等。在實踐中,切忌人云亦云,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進出版融合發展工作的措施不能停留在簡單“相加”階段,絕不是建個網站、做個App就“大功告成”的,如果不在經營模式和管理機制上下功夫,勢必會引發數字業務和傳統業務“兩張皮”現象。
融合發展的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新時代,每個行業都面臨著換代升級的時代大考。傳統出版業如何借新技術、新業態實現轉型升級、創新融合發展,真正把握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會,是出版人都應該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現階段,在探索前行的過程中,應著重處理好資源管理、產品設計、隊伍建設、內容安全、版權保護、運營模式方面的問題。
一是管理好內容資源。萬變不離其宗,內容始終為王,內容資源是數字出版工作的根基,因此,數字資源的統一存儲、合理共享是出版業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內容資源管理要實現標準化,可以借助技術力量,建立以存儲為核心、以共享為目的的資源管理系統,通過標準化、多類型內容資源的采集、編輯、拆分、標引、審核、統計、分發使用等,做好整合和優化,合理配置資源,消除初期亂、散、雜的現象,建立資源池、項目庫,為數字產品開發打好內容基礎,實現按需供應,助力出版業向知識服務型行業轉型。
二是兼顧好用戶共性與個性的需要。通過技術賦能生產,實現“一次內容生產,多渠道發布”的復合出版,在通用產品開發的同時,也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真正把“互聯網”的概念內化到產品之中,加速產品的換代升級,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品質。未來出版業融合發展,會更加移動化,即移動端實現閱讀和消費;更加知識化,由過去提供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文獻服務,轉型成精準化的知識服務;更加富媒體化,根據內容特點,可以利用短視頻進行展現或開發有聲產品等。
三是構建好生產模式、建設好人才隊伍。要進一步在數字產品的開發和平臺建設中創新組織模式以及生產業務流程,如優化生產環節,打通全媒體內容生產、發布、運營的各個環節;建立數字出版隊伍或者與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加強合作等,通過生產模式的不斷創新,適應“一專多能”的產品輸出。同時,數字出版橫跨IT、出版、市場等多個領域,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人才培養、專業化隊伍建設是關鍵因素。出版單位要確立人才培養計劃、制度,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綜合考慮創新價值和貢獻,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體系,用好用活人才,特別是加大對復合型出版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做到全員參與和專人專管、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為數字出版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保障好信息安全和圖書版權。開放的互聯網環境,對出版企業的信息安全和圖書版權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考驗,要嚴格按照國家互聯網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有關要求進行安全部署和管理,包括系統運行安全、信息傳播安全、內容存儲安全等,并制定必要的應急措施,構建數字內容的風控體系;足夠重視圖書的數字版權,在工作中要進一步增強版權保護意識,學習和了解一定的版權法律知識,防患于未然。
五是運營好數字產品。如何運營才能實現盈利,這是困擾很多出版單位開展數字出版工作的普遍問題。出版行業想要站在數字出版的風口上,需要思考的是選擇生產者的盈利模式,還是平臺盈利模式。在摸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運營模式過程中,進一步深挖多年來形成的客戶群體特點,在產品細分上下功夫,實現平臺、內容、流量的整合,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服務能力,提供規模化的精準服務,實現“資源+平臺+運營”的全方位服務,能夠擴大市場范圍,在B2B的基礎上擁有更多C端客戶,實現盈利。
四、小結
總之,未來出版業融合發展會更加移動化、知識化、富媒體化,傳統出版業絕對不能把內容的數字化當作轉型的終點和目標,要借助技術連接上游內容資源、中游渠道供應鏈和下游終端消費者,加快推進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的深度融合,實現共生共贏,打造出版融合發展生態平衡圈,為出版業帶來質的飛躍。
新時代的出版人要心懷國之大者,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斷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注重戰略謀劃,做好頂層設計,開拓創新,以精品內容建設為根本,始終堅持為人民出好書的理念,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 .國際新聞界,2009(11).
[2]馮宏聲.融合是出版業走向未來的關鍵詞——從轉型升級到融合發展[J] .出版參考,2015(6).
[3]付國樂,黃睿.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我國出版業轉型與升級[J].出版科學,2015(3).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