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先天感性形式”源于身體的寬窄直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康德的空間問題”與解答*
——空間“先天感性形式”源于身體的寬窄直觀

2022-02-02 23:26:50文興吾
深圳社會科學 2022年2期

文興吾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一、康德的空間觀“哥白尼革命”與“康德的空間問題”

在古往今來的哲學與科學發展過程中,空間觀念一直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一書中用了大量篇幅討論空間、時間及其與運動的關系。這些討論,都直接與人的生存和生活實踐經驗相關聯,并且有濃厚的批判意識。例如他寫道:“大家公認,存在的事物總是存在于某一處所(不存在的事物就沒有處所,例如‘鹿羊和獅人在哪里存在呢?’)。”[3](P92)“恰如物體皆在空間里一樣,空間里也都有物體。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說明關于生長的事物呢?”[3](P95)“如果不曾有過某種空間方面的運動,也就不會有人想到空間上去。”[3](P100)

近代自然科學正是在批判和繼承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笛卡爾在《哲學原理》中為了清晰地表明“位移運動即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變化”認識,分別對“外在的場所是什么”“空間和場所的差異在哪里”“外在的場所如何可以正確地認為是周圍物體的表層”[4](P40-41)進行了深入的闡述。笛卡爾對空間問題的討論,也是與人類的生存經驗、生活經驗密切關聯的。

空間范疇的形而上學性、思辨性,是在牛頓提出“絕對空間”概念之后產生的;因為牛頓的絕對空間是“超驗的”。在愛因斯坦之前,歷史上一些著名思想家如萊布尼茲、貝克萊、黑格爾、馬赫等從不同角度對牛頓“絕對時空”進行過批判。在牛頓時代,關于絕對空間的各種“形而上學—神學”爭論背后隱含的基本問題是:一方面,牛頓力學是富有成效的,而幾何學與經典物理學的理論體系內在地要求預設一個同質、無限的空間概念,以便用它來表述各種數學定律,并將這些定律構造為一個整體性的系統,這意味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需要預設空間的某種絕對性作為前提條件;另一方面,人類經驗似乎無法提供這種絕對性,牛頓、笛卡爾、萊布尼茲與貝克萊歸根結底都需要通過上帝來提供這種絕對性。這種神學意義上的絕對,無法抵擋懷疑論者的攻擊,從而嚴重威脅著近代自然科學追求知識的絕對確定性基礎的努力。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實現的空間觀“哥白尼革命”,是對上述困難作出的回應。康德的空間觀“哥白尼革命”,實質上是用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絕對”來替代神學意義上的絕對。對于康德來說,空間(與時間)是使人類認識成為可能的先天直觀形式,他不再根據上帝的某種屬性,也不再根據我們面對的世界及其中的各種事物的秩序來構想空間,而是把空間構想為人類與世界及諸事物打交道的方式本身。換言之,不是各種外部事物已經預先處在物理空間之中,然后我們通過現象來獲得幾何空間的觀念,恰恰相反,是我們朝向世界與諸事物的觀看本身為它們賦予了空間秩序。[5](P3-4)《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第一部分“先驗感性論”分為兩節,第一節講空間,第二節講時間。在這兩節中,康德詳盡地論述了空間和時間為什么是先天直觀形式。這種論證,康德稱之為“闡明”——“所謂闡明,我理解為將一個概念里所屬的東西作出清晰的(哪怕并不是詳盡的)介紹”[1](P28)。康德關于空間與時間的“闡明”分為兩層,一層叫做“形而上學的闡明”,另一層叫做“先驗的闡明”。“形而上學的闡明”是從本體論的意義上,從本性上來說明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先驗的闡明”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從應用的意義上來說明空間和時間的性質。

康德關于空間“形而上學的闡明”共分四點。第一點:“空間不是什么從外部經驗中抽引出來的經驗性的概念。”第二點:“空間是一個作為一切外部直觀之基礎的必然的先天表象。”第三點:“空間絕不是關于一般事物的關系的推論的概念,或如人們所說,普遍的概念,而是一個純直觀。”第四點:“空間被表象為一個無限的給予的量。”[1](P28-29)都是為了說明空間是感性認識的先天形式、先決條件。四點中的前兩點說明空間是先天的,后兩點說明空間的直觀性質。前兩點和后兩點各自都是從反面和正面兩個不同角度來說明空間的性質。概而言之,前兩點意在表明人類經驗并不能形成空間,空間實質上是人類認識的先天表象。由此可以說,空間并不表現“物自身”的性質,也不表現“物自身”的相互關系。后兩點則把人類理性思維中的普遍概念排除在真正的空間之外。空間本質上是使對象在我們感知中能表現為直觀的必要條件,如果對象被抽走,我們感知中的方式仍然存在,這就是空間。

康德關于空間“先驗的闡明”,其目的是為了把空間這種先驗直觀形式運用到幾何學上,來說明幾何學的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康德指出:“我所謂先驗的闡明,就是將一個概念解釋為一條原則,從這條原則能夠看出其他先天綜合知識的可能性。”[1](P31)康德認為,沒有空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幾何學的命題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幾何學中“兩點之間只有一條直線”的原理是普遍的、必然的,它不是從感性經驗得來的,而是以空間的直觀形式為前提條件的。因為,“凡是從經驗借來的東西也都只有比較而言的普遍性,亦即由歸納而來的普遍性”[1](P29)——只能說到現在為止,至于以后是怎樣那就無法說了。但是,“兩點之間只有一條直線”的原理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是絕對必然的;這就是因為它是以空間這種直觀形式作為前提的,而不是從很多感覺經驗里面概括得來的。[6](P115)在“形而上學的闡明”和“先驗的闡明”之后,康德結論道:“我們就只有從人的立場才能談到空間、廣延的存在物等等。如果我們脫離了唯一能使我們只要有可能為對象所刺激就能獲得外部直觀的那個主觀條件,那么空間表象就失去了任何意義。”[1](P31)

19世紀上半葉,黎曼和洛巴切夫斯基創立的幾何學,都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不同,而統稱“非歐幾里得幾何學”。20世紀初,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其中廣義相對論運用了黎曼幾何學,揭示了牛頓萬有引力的產生是由于物質的存在及其一定的分布狀況使空間的性質呈現出各處不同的結果,即所謂空間彎曲的結果;在物理世界某區域的引力場越強,則其中空間特性的變化就越大,在物質質量大量積聚時,空間的曲率隨之增大。這些科學成就,顯然對康德關于“幾何學是綜合地卻又是先天地規定空間屬性的一門科學”[1](P30)的斷言構成了極大的沖擊。尤其要看到,20世紀物理學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建立與發展,從不同角度,清楚地表明了時間和空間是人們為了描述物質及其運動現象而提出的兩個基本概念。相對論的建立與發展,展現出用時間空間概念對宏觀物體位移運動描述的完備性——“物體的時空變化就是物體的機械運動,物體的時空變化既是物體機械運動的表現形式,也是物體機械運動的存在方式。”[7]而在量子力學的發展中,海森堡提出了微觀領域里的“測不準關系”(不確定原理),即任何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能同時確定,要確定一個,另一個就完全不確定。按照“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我們不可能用時空概念對微觀物體的位置變化作“運行軌跡的空間描述”。從上可見,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建立與發展,從正反兩個方面,清楚地表明了時間和空間是人們為了描述物質及其運動現象而提出的兩個基本概念。

包里面的狀態,就是你頭腦中的狀態。包里東西很多、混亂不堪的人,他的腦袋也是比較混亂的狀態。不但不能接收和處理確切的信息,還經常判斷延遲、失誤。包整潔的人,頭腦也是清楚的,工作上也可以做到判斷準確。

至此,康德的空間觀“哥白尼革命”已演變為“康德的空間問題”。“康德的空間問題”的本質是:既然空間概念不是從外界事物或人的實踐活動中抽象出來的,那么,人的空間觀念及其空間概念來自什么?因為我們不能否認,康德確實十分清楚地論述了:空間概念不可能是從外界事物或人的實踐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因為我們在考察事物或人的實踐活動的時候,就已經使用了空間概念了。康德寫道:“因為要使某些感覺與外在于我的某物發生關系(也就是與在空間中不同于我所在的另一地點中的某物發生關系),并且要使我能夠把它們表象為相互外在、相互并列,因而不只是各不相同,而且是在不同的地點,這就必須已經有空間表象作基礎了。因此空間表象不能從外部現象的關系中由經驗借來,相反,這種外部經驗本身只有通過上述表象才是可能的。”[1](P28)馬克思也曾寫道:“當我們說兩物的距離時,我們說的是它們空間位置的差異。因此,我們假定,它們二者都存在于空間,是空間的兩個點,也就是說,我們把它們統一為一個范疇,都作為空間的存在物,并且只有在空間的觀點上把它們統一以后,才能把它們作為空間的不同點加以區別。它們同屬于空間,這是它們的統一體。”[8](P154)

應該明確:歷史上,黑格爾把時間和空間說成是絕對精神外化為自然界的兩個范疇,空間是己外存在的肯定形式,時間是己外存在的否定形式;是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對“康德的空間問題”的虛假解決。而列寧所言“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著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9](P186),如果只是站在一般的“實踐-歸納”的層面上來體會,那是沒有解決康德空間問題的;因為仍然是說空間概念是從外界事物或人的實踐活動中抽象、總結出來的。但一經站在馬克思的實踐辯證法基礎上,則別有一番深意。

二、實踐辯證法與“空間的身體本源論”

在實踐辯證法視域中,馬克思基于“人化自然”的身體哲學思想探討,對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列斐伏爾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海德格爾的空間生存論解構,梅洛-龐蒂的現象空間學說,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理論,基本闡明了空間的身體本源論思想;為“康德的空間問題”的有效解決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首先是一個“身體的人”。馬克思寫道,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10](P167),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9](P96)。“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0](P125)這里的“全部感覺”,“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10](P126)于馬克思而言,身體(人)既是物質存在,又是精神存在,既是肉身,又是思想。思有同一,最直接最典型地體現在身體中。“在認識活動中,單純的思維或肉體都無法立足,只有雙方的統一即完整身體才能展開認識。”[11]

(一)海德格爾對空間概念的生存論解構

海德格爾在1927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對康德的時空觀給予了高度評價。海德格爾寫道:“曾經向時間性這一度探索了一程的第一個人與唯一的人,或者說,曾經讓自己被現象本身所迫而走到這條道路上的第一個人與唯一的人,是康德。”[12](P29)海德格爾還引證了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寫下的一段話——“我們的知性的這種圖型說,在涉及到現象及其純形式的時候,是潛藏在人們靈魂深處的一種技術,我們任何時候都將很難從自然手中獲得破解這種技術的真正機關,把它無所遮蔽地擺到眼前。”[12](P30)——指出“康德本人知道他自己已經闖入漆黑一團的區域”。[12](P30)在康德那里,空間和時間雖然是經驗知識的條件,但它們本身卻是不可知的。[13]海德格爾提出:“設若‘存在’這個語詞有一種可以指明的意義,那么康德在這里望而卻步的東西,就必須作為專題從原則上得到洞察。”[12](P30)“空間存在的闡釋工作直到今天還始終處于窘境,……關鍵在于:把空間存在的問題從那些偶或可用,多半卻頗粗糙的存在概念的狹窄處解放出來;著眼于現象本身以及種種現象上的空間性,把空間存在的討論領到澄清一般存在的可能性的方向上來。”[12](P139)

海德格爾空間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把人與空間的關系作為思考的重心,空間和空間性成為生存論概念。首先表現在:空間維度意義上的上下、前后等是通過人的生存活動所使用的用具(即所謂的“上手事物”)的位置來決定的。而上手狀態即操作活動,決定了用具擺放的具體位置——例如,在家中書房的書桌上,毛筆、墨汁、紙張放在了一起;在衛生間中,毛巾、洗發水、肥皂、牙膏、牙刷放在一起——這些都是基于它們屬于不同的活動,從不同的活動整體取得位置的。這樣,不同的物品就在人與物的整體聯系中各自獲得了一定的空間。海德格爾的“上手狀態”的空間性,揭示出了現象學意義上的原初空間是與人的存在方式、生活實踐內在相關的,因此最原初的空間不是客觀空間,而是一種實踐空間。[14]概言之,海德格爾認為位置、遠近等空間概念是在人的生存活動中開啟出來的,真正的源始空間是由我們對用具的使用和操作的“上手狀態”決定的;他將空間理解為以身體為中心的一系列位置的聚集。海德格爾是第一個將空間理解為具身化主體介入世界中的可能性的現象學家,并下啟了梅洛-龐蒂等人的身體現象學探索。[15]

(二)梅洛-龐蒂的“現象空間”與身體

從空間哲學的角度看,梅洛-龐蒂早期代表作《知覺現象學》(1945)的主要貢獻在于它在客觀空間的層次之下揭示出了一種更本源的生存論空間,即“現象空間”;他將這種新的空間概念與意識、身體、時間、世界等概念緊密地編織在一起。

梅洛-龐蒂的空間思想的展開是從身體入手的,從對象身體到現象身體的概念轉變發揮著關鍵作用。梅洛-龐蒂認為,傳統哲學把身體看作可供觀察的“客觀對象”即“對象身體”,空間被理解為“客觀空間”;一經把“現象身體”放到空間問題的中心,就能真正地理解與人的空間性存在相關的“現象空間”。“現象身體”是“本己身體”,即第一人稱視角下主體直接體驗到的身體;現象空間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具身性”,即它與一個活的現象身體相關聯,處于交互構造之中并融為一體;因此,現象空間首先是一種身體空間。[5](P218)梅洛-龐蒂指出:“身體的空間性不是如同外部物體的空間性或‘空間感覺’的空間性那樣的一種位置的空間性,而是一種處境的空間性。”[16](P137-138)這種處境的空間性,體現于身體與具體處境的關聯之中。梅洛-龐蒂寫道:“如果我站在我的寫字臺前,用雙手倚靠在寫字臺上,那么只有我的雙手在用力,我的整個身體如同彗星的尾巴拖在我的雙手后面。這不是因為我不知道我的肩膀或腰部的位置,而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包含在我雙手的位置中,可以說,我的整個姿態表現在我的雙手對桌子上的支撐中。……詞語‘這里’如果用于我的身體,則不表示相對于其它位置,或相對于外部坐標而確定的位置,而是表示初始坐標的位置,主動的身體在一個物體中的定位,身體面對其任務的處境。”[16](P138)現象身體作為軀體和心靈的結合體,通過身體各部分聯合起來構成“身體圖式”體驗人的空間性存在,而不需要通過理智推算或尋找。梅洛-龐蒂揭示的“現象空間”所指是:在沒有形成明確的空間意識之前對空間的一種直接的體驗性把握,即“現象身體或身體主體”所擁有的一種原初空間經驗;這種直接體驗發展出了后來作為意識的客觀對象來認識的空間。這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構造性、生成性活動。換言之,現象空間是從人的活動出發引申出的空間概念,是人的“實踐活動空間”。梅洛-龐蒂闡明了:位置空間的觀念滯后于我們直接擁有的身體活動空間的觀念,即后者對于前者具有始源性;亦即:“我的身體在我看來不但不只是空間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沒有身體的話,在我看來也就沒有空間。”[16](P140)

(三)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與身體

列斐伏爾是現代法國思想大師、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是20世紀法國乃至西方重要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他最重大貢獻就是將空間和地理的分析帶進馬克思主義中,提出了“社會空間”“空間生產”等理論,強化了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的一面。他的《空間的生產》一書,長期以來被奉為空間分析的經典之作。

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第一章介紹全書計劃時便提出:要理解社會空間,首先要思考身體,因為“作為一個群體或社會的成員,‘主體’與空間的關系是指他與自己身體的關系,反之亦然。一般來說,社會實踐以使用身體為前提”[17](P40);為社會空間的建立設置了一個生理學和人類學的基礎,把這些直接因素作為社會空間建立的前提。列斐伏爾通過身體體驗來想象空間,用身體的實踐展開去體現、去構成空間;在身體與其空間之間,在身體于空間中的展示和它對空間的占有之間,具有一種直截了當的關系。在產生物質領域的(工具與對象)影響之前,在通過這個領域獲得自我豐富從而自我生產之前,在導致其他的身體而進行自我再生產之前,每個具有生命的軀體都已經是空間并擁有其空間:它既在空間中生產自身也生產出這個空間。[18]對列斐伏爾來說,“空間的生產始于身體的生產。”[17](P173)他寫道,“整個社會空間都從身體開始,不管它是如何將身體變形,以致徹底忘記了身體,也不管它是如何與身體徹底決裂,以至于要消滅身體。”[17](P405)從列斐伏爾本人的概括來看,地理上的空間,社會化的空間,思維與精神意義上的空間,根源于身體實踐過程的空間。

把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列斐伏爾的上述工作關聯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從不同方面提出和闡釋了空間觀念起源于身體的活動,即“空間的身體本源論”。這表明,現代哲學對空間觀念起源的研究,已經回歸到100多年前馬克思所開創的生存論辯證法及實踐辯證法研究的基礎上。“發生認識論”創始人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研究,也支持著生存論辯證法及實踐辯證法基礎之上的“空間的身體本源論”。皮亞杰把兒童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是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一歲半、兩歲,相當于嬰兒期。感知-運動階段的“感知-運動的智慧”,這是智慧的萌芽。他寫道,“感知-運動智慧構成現實,是憑借永久客體、空間、時間和因果關系等圖式組成廣大的動作范疇,成為日后這些相應的概念產生的基礎。這些范疇中沒有一個是在開始就產生的,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義’,它完全是無意識的(因為還不能意識到自己)。但是,在兒童頭十八個月的過程中,發生一種好比‘哥白尼式’的革命,或者更簡單地說,發生一種普遍的‘脫離自我中心’的過程,使兒童把自己看作是由許多永久客體(即是以空間-時間狀態組成的永久客體)組成的世界中的一個客體。而在這永久客體中,因果關系在起著作用,它既在空間上得到確定的位置,并使各種事物都成為客體化。”[19](P12)

“空間的身體本源論”展現了空間概念起源上的“人的尺度”,闡明了康德所言“我們就只有從人的立場才能談到空間、廣延的存在物等等”[1](P31)的現實根據。梅洛-龐蒂的現象空間,是從人的身體活動出發引申出的空間概念,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構造性、生成性活動,生成了“人的身體實踐活動空間”。而把“人的身體實踐活動空間”與外部世界的物質及其運動相關聯,最終也就產生亞里士多德的“如果不曾有過某種空間方面的運動,也就不會有人想到空間上去”的“飛躍”,使空間成為“描述和量度物質及其運動的基本概念”。

三、空間觀念源于身體的寬窄直觀

“空間的身體本源論”闡明了人類的空間觀念從根本上講來源于人的身體活動,即“人的身體實踐活動的空間性”。一經把“空間的身體本源論”貫徹下去,我們發現,長期以來被人們看作是關于空間(廣延)屬性的“寬窄”意識,本身卻是決定幾何空間存在的“根據”。為了便于闡明這一新認識,我們給出如下場景。

場景之一:“當人在一個大幅超越自身尺度的環境獨處,比如在劇場中央放一張床,你睡得著嗎?人會產生恐懼感,因為人體無法去把握這個‘場’。人的雙臂延伸3到6倍,才是最適中的尺度。超過這個尺度,人們就會感覺空曠,無所適從,一有風吹草動便擔驚受怕。過寬或過窄,都讓人無法好好地生活。合理的范圍才是人需要的尺度。”[20](前言P17)

場景之二:一個人乘輪船漂洋過海,情不自禁地感嘆:“大海真寬大,輪船太狹小!”

場景之三:一個人追一條小狗,前方是一排柵欄。小狗的寬度為20厘米,人的寬度為60厘米,柵欄的寬度為40厘米,其中在人狗追逐路線的左邊不遠處缺損了一根欄桿,出現80厘米的一個缺口。狗跑到柵欄邊,直接從40厘米寬度的柵欄中穿過。而人沒有半點猶豫,徑直跑到80厘米寬度的缺口處穿過,繼續追狗。

基于上述場景,模仿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話語方式,我們可以對“寬窄”作出以下幾點“形而上學闡明”。第一,“寬窄”不是什么從外部經驗中抽引出來的經驗性的概念,也不是關于一般事物的關系的推論的概念。第二,“寬窄”被表象為一種“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被表象為“整體大于部分”的直觀體驗。第三,“寬窄”被身體直接經驗為:暢通與受阻。

對于第一點,我們指出,寬窄作為空間的屬性是相對概念,即是說,離開了寬,我們無從說窄,我們不可能有獨立的寬的概念,也不可能有獨立的窄的概念。但是,把人關在籠子里,人們的四肢受到束縛,那么他就會通過身體的不舒服而有空間窄的感受;相反,把人放在劇場里面,那么他又會覺得空間寬得讓人恐慌。在這兩種狀況中的寬和窄,都不是人的思想進行比較、分析出來的,也不是人的思想進行歸納、總結出來的,而是“靈魂和肉體統一的人”通過“感受”直接就得出來的。另外,“人追狗”場景告訴我們,盡管從空間屬性看沒有寬和窄的獨立概念與定義,但是對于寬和窄,人類經驗卻是普遍存在的,“靈魂和肉體統一的人”能夠作出“直觀判斷”。對于第二點,我們指出,在特定事物的空間關系中,“是寬”“是窄”是一個先天判斷,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提供真實知識的判斷。例如,對于一個正方形,任何人都會認為它們是長寬一致。而對于一個長方形,任何人都會認為它們是長寬不一致。在地圖中,中國的面積大于海南島的面積;大海上,海的面積大于船的面積;這是任何理性的人都會得出的結論。同樣,在人追狗的過程中,任何人都不會否認80厘米的缺口空間大于40厘米的空間。因為,就空間屬性而言,80厘米的空間與40厘米的空間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整體大于部分”則是一個“先天判斷”。對于第三點,我們指出:“寬窄”作為空間的屬性是相對概念,離開了寬,我們無從說窄,我們不可能有獨立的寬的概念,也不可能有獨立的窄的概念;但是,“人追狗”場景表明:“寬窄”作為特定的、個體的、靈魂和肉體統一的人與外部事物的關系,被身體直接經驗為“暢通與受阻”。在人與外部事物交往的過程中,例如人通過柵欄的行為,如果人的身體能夠順利通過,該柵欄空間為“寬”,如果人的身體不能夠順利通過,該柵欄空間為“窄”。“它意味著身體與世界的原初關聯,意味著人類意識通過身體朝向世界的原初開放,意味著這個身體主體與世界之間擁有一種比思想更古老的溝通方式。”[21]

“寬窄”被身體直接經驗為:暢通與受阻;它是所有其它空間經驗始終需要預設的前提,也是一切空間觀念進行理論構造的基礎。一如海德格爾所言,“我們始終是這樣穿行于空間的,即:我們通過不斷地在遠遠近近的位置和物那里的逗留而已經承受著諸空間。當我走向這個演講大廳的出口處,我已經在那里了;倘若我不是在那里的話,那我就根本不能走過去。我從來不是僅僅作為這個包裹起來的身體在這里存在;而不如說,我在那里,也就是已經經受著空間,而且只有這樣,我才能穿行于空間。”[22](P171)梅洛-龐蒂更是闡明了人的“寬窄直觀”源于身體的“理解”和“習慣”。梅洛-龐蒂寫道:“一位婦女不需要計算就能在其帽子上的羽飾和可能碰壞羽飾的物體之間保持一段安全距離,她能感覺出羽飾的位置,就像我們能感覺出我們的手的位置。如果我有駕駛汽車的習慣,我把車子開到一條路上,我不需要比較路的寬度和車身的寬度就能知道‘我能通過’,就像我通過房門時不用比較房門的寬度和我身體的寬度。帽子和汽車不再是其大小和體積與其它物體比較后確定的物體。它們成了有體積的力量,某種自由空間的需要。相應地,地鐵列車的車門和道路則成了能約束人的力量,并一下子向我的身體及其附件顯現為可通行的或不可通行的。”“在習慣的獲得中,是身體在‘理解’。……理解,就是體驗到我們指向的東西和呈現出的東西,意向和實現之間的一致,——身體則是我們在世界中的定位。”“身體被一種新的意義滲透,當身體同化一個新意義的核心時,身體就能理解,習慣就能被獲得。”[16](P189-190+191+194)

以上討論表明:我們首先有著“身體空間”的意識,有著“身體實踐活動空間”的“寬窄”意識。身體空間的意識,身體實踐活動空間的“寬窄”意識,就是人的存在的尺度的意識,人的實踐活動空間的意識;是我們與外部世界事物空間并存關系的意識,是我們對自身與外部事物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的意識。當我們在思想中把阻礙我們的東西都排除掉的時候,我們的道路,我們的行走就寬闊起來。當我們把這樣的抽象繼續下去,得到的就是空無一物的歐幾里得幾何空間。“從感性的意義上講,把空間看作是物體作運動的容器或場所,這是很自然的;因為誰也不會否認一個物體要作由此及彼的位置移動,必須要有一個沒有其他物體的空間,否則就會發生與它物的碰撞。”[23]

綜上所述,當我們把空間的身體本源論貫徹下去,就會得出:長期以來被人們看作是關于空間屬性的“寬窄”意識,本身卻是決定人類抽象空間概念存在的“根據”。康德所言“只有從人的立場才能談到空間、廣延的存在物等等”,這是因為只有從人的立場才能談到寬窄,進而談到空間、廣延的存在物等等。于是,空間作為康德所謂的“先天直觀形式”不再是“不可知的”,它根源于身體的“寬窄直觀”——這種先天與經驗原初綜合而成的“先驗經驗”[5](P230)。由此,印證了列寧所言:“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著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成人毛片|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亚洲性一区| 99精品国产电影| 在线va视频| 全部毛片免费看|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91视频99| 99久久精彩视频|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jizz国产视频|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国产啪在线| 在线观看无码a∨|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无码电影|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国产你懂得|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九九香蕉视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色天天综合|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91视频区| 91亚洲精选|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网站|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91亚瑟视频| 国产18在线播放| 午夜a视频| 在线99视频| 91无码网站|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嫩草在线视频| 久草视频一区| 免费欧美一级|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性69交片免费看|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亚洲第一成年网| 亚洲福利网址|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色婷婷在线播放|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天堂av综合网|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欧美日本不卡|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婷婷丁香| 色噜噜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