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延明,羅振豪
(貴州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1]。當前有關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學界和各級政府較為關注的話題。由于我國農村長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而且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發展水平、自然資源條件以及文化生活習俗迥異,有鑒于此,本文依據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構建一整套較為完善的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相應測算、分析,為后續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
早在1977 年Cloke(1977)[2]通過選取交通、區位、人口、就業等指標構建了英國鄉村發展水平指數。Harrington 和Dan(1998)[3]則對該指標體系進行了完善,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英格蘭和威爾士1981—1991 年農村地區指數進行了對比研究。Eva(2006)[4]建立亞太地區14 個成員國可持續農村發展指數(RSRDI),并對各國農村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國內學界關于鄉村振興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構建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韋家華和連漪(2018)[5]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構建了含有28 個指標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郭翔宇和胡月(2020)[6]結合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設置了農村經濟建設與產業興旺程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美化及宜居程度、農村文化建設和鄉風文明程度等一級指標。二是鄉村振興水平評價。學者們的研究范圍從省、市、縣到村鎮不等,在省級層面,馬曉旭和華宇佳(2021)[7]以江蘇、浙江、安徽3 省為研究對象,運用熵權TOPSIS 法對2016 年3 省鄉村生態振興成效進行評價比較。楊阿維等(2021)[8]測算了2017 年西藏鄉村振興綜合得分并計算出了2022 年西藏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值評分。在市級層面,陳俊梁等(2020)[9]測算了2018 年華東6 省76 個地級市鄉村振興綜合得分。張丹(2021)[10]通過對濟寧市鄉村振興驅動因子進行識別,并對其驅動因素進行評價。在縣域層面,易小燕等(2020)[11]構建了縣域層面的鄉村振興指標體系,評價了2009—2017 年德慶縣鄉村發展現狀。毛錦凰(2021)[12]基于改進的熵權-層次分析法測算甘肅省縣域鄉村振興水平得分。在鄉鎮層面,沈劍波等(2020)[13]對山東省肥城市5 個鄉鎮進行實地調研,并對其鄉村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韓欣宇和閆鳳英(2019)[14]從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構建了昆侖鎮村莊發展度評價指標體系。在村一級,張挺等(2018)[15]以我國東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地區,共11 省份的35 個鄉村為調研對象,構建了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了評價分析。鄭興明(2019)[16]通過對福建省3 縣市6 個村莊的調查,構建了科學的鄉村振興潛力評價體系。
綜上所述,有相當一部分學者構建了一套全面且復雜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但基于宏觀數據的可獲得性,部分指標數據難以獲得,因而這部分學者的研究僅停留在指標體系的構建而未進行具體測算;而另一部分學者雖對鄉村振興水平進行測算,但往往僅測算了某幾個省或某幾個市、縣,未能全面反映我國鄉村發展水平存在的空間差異。鑒于此,本文基于指標選取的科學合理性及數據可獲得性,通過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治理有效、鄉風文明五個維度,構建了一套省級層面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31 個省市2019 年鄉村振興水平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
本文選取全國31 個省市(港澳臺地區除外)的25個指標共計775 個原始數據樣本,數據來源于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社會統計年鑒》《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及各省市統計年鑒與統計資料。
參考劉曉敏和張天萌(2021)[17]的做法,本文采用熵值法對2019 年鄉村振興各指標權重進行測算,之后通過TOPSIS 法確定評價對象的排序。
為保證評價體系科學系統、內容可比、層次分明、客觀合理,本文參考張挺等(2018)[15]、申云等(2020)[18]、張焱等(2021)[19]做法,構建如下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鄉村振興指標體系
1.指標權重確定
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消除物理量的影響,然后計算每個指標的特征比重或貢獻度,再進行熵值計算和差異性系數計算以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最后通過Topsis 法計算各省市綜合得分。各指標權重如表2 所示。

表2 各指標權重系數
本文認為鄉村振興是基于三個維度的發展,即實現生存環境的改善(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生產結構的升級優化(產業興旺)、生活過程的精彩有序(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存是基礎,生產是動力,生活是結果。其重要關系依次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治理有效>鄉風文明,這與本文的賦權結果相一致。
2.結果分析

表3 全國各個省市各指標得分排名一覽表(生活富裕)

表4 全國各個省市各指標得分排名一覽表(生態宜居)
(1)從生活富裕層面來看,各地區依次為:東部>東北>中部>西北>西南。東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汽車擁有量均為全國最高。東北地區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較小,農村人均用電量較高。中部地區農村居民養老參保率較高。西北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西南地區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較高、農村人均用電量較低。
(2)從生態宜居層面來看,各地區依次為:東部>西南>中部>西北>東北,東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完善,醫療衛生水平較高。西南地區森林覆蓋率高、空氣質量良好。中部地區,鄉鎮集中供水比例較高。西北地區荒漠化問題較嚴重,水資源供給緊張。東北地區財政緊張,基礎設施陳舊老化,難以適應更高標準居住要求。
(3)從產業興旺層面來看,各地區產業興旺水平依次為:東北>西北>中部>東部>西南。主要原因是東北地區地理自然條件優越,極其適宜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黑吉遼三省產業興旺水平均位居全國前10。西北地區地形平坦,農業機械化綜合發展水平較高,中部地區作為傳統的糧食主產區,具有較好的農業發展優勢,但是近幾年隨著中部地區在政策上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傾斜,農業發展滯后于全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江西第21、湖南第23、河南第25、安徽第29、山西第30),傳統的農業大省江西、湖南、河南、安徽產業興旺水平均未躋身全國前10。東部沿海地區主要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除江蘇、山東以外,其余各省市產業興旺水平未達到全國前10。西南地區位于高原與山區地帶,受地形影響較大,農業生產方式較為傳統,農業發展水平不高。
(4)從治理有效層面來看,各地區依次為:西北>東北>西南>中部>東部。西北地區多為荒漠地帶,水土流失嚴重,在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東北地區衛生室建設較多,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成效較好、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小。西南地區農村發展較為均衡,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較小。中部地區水土流失治理較差。東部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5)從鄉風文明層面來看,各地區依次為:東部>東北>西北>中部>西南。東部地區經濟條件優越,基礎教育整體建設水平較好,互聯網入戶率及衛生廁所普及率均位居全國前列。東北地區,農村居民消費中文教娛樂占比較高。西北地區衛生廁所普及率較低。中部地區農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文化類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較少。西南地區農村居民消費中文教娛樂比重、互聯網入戶率、衛生廁所普及率、農村人均受教育年限較低。
如表5 所示,從各省市鄉村振興水平綜合得分結果來看,上海位居第一,是最后一名廣西的7.9倍,農村發展水平在不同省市之間差距較大。只有8 個省份的得分大于平均值0.032 3,占總數的25.8%。得分大于0.05 的省份只有上海、天津和江蘇,這說明大多數地區鄉村發展水平不是很理想,且地區間差距較大。依據得分情況,將各省市劃分為三個梯隊。位于第一梯隊的省市共有10 個,除內蒙古、西藏自治區外,其余8 省市均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位于第二梯隊的省市共有11 個,分布較為均勻,東部地區2 個,中部地區4 個,東北地區2 個,西北地區3 個,西南地區2 個;位于第三梯隊的有10 個省份,大多數都是位于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區,呈現一定程度的集聚,各地區間農村發展差距與城市間發展差距呈現一致相關性。

表5 全國各個省市各指標得分排名一覽表(產業興旺)

表6 全國各個省市各指標得分排名一覽表(治理有效)

表7 全國各個省市各指標得分排名一覽表(鄉風文明)

表8 各省市綜合得分排名
通過考察和評估全國各省市鄉村發展現狀,為下一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和數據的支撐。本文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構建了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Topsis 法對全國31 個省市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從鄉村振興綜合得分排名來看,現階段我國各地區間鄉村發展水平依次為:東部>東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區間的鄉村發展與城市發展呈現高度相關一致性。(2)從生活富裕層面來看,各地區依次為:東部>東北>中部>西北>西南。(3)從生態宜居層面來看,各地區依次為:東部>西南>中部>西北>東北。(4)從產業興旺層面來看,各地區產業興旺水平依次為:東北>西北>中部>東部>西南。(5)從治理有效層面來看,各地區依次為:西北>東北>西南>中部>東部。(6)從鄉風文明層面來看,各地區依次為:東部>東北>西北>中部>西南。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鄉村發展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鄉村發展水平由東部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依次遞減。東部地區在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方面位居全國前列,而東北地區在產業興旺方面取得較大優勢。西北地區則在社會治理和自然災害治理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優勢明顯,短板亦不少。東北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方面的不足嚴重抑制了其在生態宜居方面的得分,而東部較低的人均糧食生產量(即糧食自給能力),成為制約其鄉村發展水平更上一個臺階的絆腳石。中部地區作為我國傳統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良好,農業發展經驗豐富,但是近幾年隨著政策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傾斜,鄉村發展的增速已經滯后于全國。而西南、西北地區雖然近幾年在鄉村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惡劣的地理自然條件以及較為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使得西部地區的鄉村發展仍有待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