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莉,彭 英,2,李楨宇
(1.南京郵電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2.南京郵電大學 國際電聯電信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3)
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好,軟件業的作用日益凸顯,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在發展初期存在研發成本高、研發成果轉換周期長等問題,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先后發布了《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新時期促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下簡稱軟件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用于支持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行業的政策。同時政府部門通過政府補助給與軟件業一些資金上的支持,以期彌補企業研發動力不足的問題。軟件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國際上對于我國軟件業芯片供給的態度也不容樂觀。所以有效利用政府補助,快速提升我國軟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迫在眉睫,研究政策補貼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有助于企業制定合理的支持性政策,從而更高效地配置資源,從根本上推動市場經濟平穩發展。
在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方面,Tundis E 等(2017)[1]通過研究R&D 投入并進行實證分析進一步檢驗了R&D 投入的增加對于新能源企業創新績效的提高具有正向影響,政府補貼在規范R&D 投入方面和創新績效方面發揮著很好的積極作用,R&D 投入則在政府補貼和創新績效當中充當著中介的角色。Minford L 和Meenagh(2018)[2]研究政府補貼和R&D 投入的關系中發現,補貼和投入會在總體上對于企業的創新績效產生積極影響,其中政府補貼對于企業自主研發具有積極影響,稱之為擠出效應。Manzhi 等(2019)[3]研究發現R&D 投入強度與我國新能源上市公司財務競爭力顯著正相關,且具有滯后效應;現行政府補助對R&D 投入與金融競爭力的關系沒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國外學者側重于研究政府補貼和R&D 投入在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上,而國內學者基于不同行業及地域公司的角度對研發投入、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楊棟旭和張先鋒(2018)[4]發現研發投入與本年財務績效負相關,但其對財務績效的滯后效應為正,且在民營企業中該效應更常見。朱衛東等(2020)[5]則選取了滬深兩市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塊中的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發現,政府創新資助與財務績效之間呈現出U 型的非線性關系。盧柯穎(2017)[6]以中國軟件業上市公司為例,探討R&D 投入對軟件行業的財務績效的影響機理,研究結果表明,在軟件行業中,R&D 投入對財務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導致了存在一定滯后的可能性。
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政府的一系列補助與扶持對軟件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正向支持作用。通過研究政府補助與財務績效的關系模型,企業可以正確采用補助支持研發活動,選擇最優路徑幫助穩步經營提升業績,企業管理者也可以作出更加客觀有效的決策;本次研究選取了研發投入作為政府補助影響路徑中的中介變量,同時選取了多個控制變量,幫助軟件企業拓展更多思路實現績效的提升。
軟件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在政府注入資金進行補助扶持之后,一旦達成成果產出可以得到十分可觀的毛利率,顯著提升財務績效。但是政府補助的發放需要經過各種程序審批,而軟件企業的資金投入到成果產出需要較長時間,創新成果轉化到實現財務績效提升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1:政府補助對于軟件業企業的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并且存在滯后性。
軟件企業在研發過程中存在投資需求大、周期長等不確定的風險,且難以在資本市場上獲得高額融資,導致企業研發積極性不強。政府通過發放財政補貼進行干預,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研發風險,刺激軟件業企業的研發熱情,達成研發產出提升財務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政府補助正向影響軟件業企業的研發投入。
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必須進行持續的試驗和試驗,從獲得財政補助到投入研發活動,企業最終產出并提高財務績效,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過程。這也表明研發投入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研發投入對軟件業企業的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效果,并且存在滯后性;
H4:研發投入的方式在政府補助和財務績效之間存在的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選取了我國A 股市場中上市且屬于軟件業板塊下的296 家公司2018—2020 年這三年的財務數據為研究對象。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對研發投入占比過小、異常數據進行剔除。篩除之后得出190 個樣本。通過搜索CSMAR 國泰安數據庫及整理各上市公司的年報獲取政府補助、研發投入等具體指標數據,并運用SPSS 22.0 和Excel等數理統計軟件處理得到的數據,以探究不同變量之間潛在的關系。
文章在具體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是采用杜邦分析法,采取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來代表企業的盈利能力,并通過此來衡量企業的財務績效;引入政府補助占營業收入比重這一指標來減少政府補助的相對數據對財務績效影響的誤差;同時為了保證各項數據之間具有可比性,在實證研究過程中選取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值來解釋研發投入;為了控制其他因素對本次研究的影響,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取以下控制變量: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總資產周轉率(TAT)、現金持有水平(CASH)。
綜上所示,所有變量定義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描述定義表
基于前文的理論基礎,構建如下逐步中介效應檢驗模型進行后續實證研究。
假設1、假設2 和假設3 是本次研究的主效應研究關系:政府補助對軟件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并且加入時滯效應進行研究。假設四加入研發投入作為中介變量進行研究。其中,下標i,t 分別表示公司與年度,α 是截距,β 是系數,ε 是殘差。
基于假設1 建立模型1,其中ROEi,t表示財務績效,采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的凈利潤/股東權益平均總額表示,選取滯后期兩年來進行研究,以GSi,t-2表示t 年前兩年的政府補助。

基于假設2 建立模型2 分析政府補助和研發投入的關系。

基于假設3 建立模型3 檢驗研發投入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選取滯后期兩年來進行研究,以RDi,t-2表示t 年前兩年的研發投入。

基于假設4,為了驗證政府補助與財務績效關系的中介作用,構建模型4 進行研究。

上述的模型1、模型2、模型4 構成了中介效應的檢驗模型。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GS(-1)表示2017 年政府補助數據,GS(-2)表示2016 年政府補助數據,RD 同理。其中,ROE 均值為0.013,RD 均值為0.21,與國際公認的企業具有競爭力的標準相比數值較低,研究數據表明目前國內軟件行業研發投入的強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整體創新性需要進一步加強。

表2 描述性統計表
各個控制變量的面板數據顯示,軟件業企業規模最大值為24.77,最小值為19.83,并且軟件企業規模的中位數是21.74,均值是21,73,說明軟件業上市公司的企業規模變化不大,也側面表明軟件業企業達到規模以上才能有能力上市融通資金。從企業償還債務能力的角度來看,資產負債率和償債能力的均值分別為0.36 和0.55,表明不同企業間的償債能力存在明顯的區別,部分企業急需政府資金注入,因此該樣本具有研究意義。
相關性分析衡量不同變量之間具有的線性相關程度,也是進行變量回歸分析的基礎和前提,共有Pearson、kendall's tau-b 和Spearman 三種,基于本文選擇了連續性變量,因此選擇Pearson 相關系數法分析變量間的前期關系。具體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Person 相關系數表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變量GS 與變量ROE 的相關系數為0.209,P 值小于0.01,說明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GS(-1)與RD、RD(-1)兩項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13 和0.416,且P 值均小于0.01,說明GS(-1)與RD、RD(-1)間的正相關關系顯著;RD 與ROE 間相關系數為-0.159,P 值小于0.05,研發投入負向影響企業績效。
由于Pearson 相關性檢驗還沒有考慮到控制變量,所以得到的部分相關結果和本次研究的預期存在偏差,后續還需要通過其他研究方法進行進一步驗證。
根據前面假設進行回歸分析,當自變量是GS(-2),因變量是ROE 時,結果如表4 所示,可知對應的回歸模型公式為:ROE=-0.046+0.671*GS(-2),模型R方值為0.026,表明自變量政府補助對因變量兩期后財務績效的解釋度為2.6%。模型1 通過F 檢驗(F=1.674,p=0.003<0.05),政府補助對財務績效滯后兩期會產生正向影響,假設H1 成立。

表4 政府補助與財務績效分析結果(模型1)

表5 政府補助與研發投入分析結果(模型2)
GS 可以解釋RD 的6%變化原因,同時B 值0.408>0 且P 值達到了0.05 的顯著性標準,說明政府補助能夠顯著正向作用于企業研發投入,假設H2 成立。
由表6 所示,在自變量為RD(-2),因變量為ROE的情況下,線性回歸模型為:ROE=-0.032+0.439*RD(-2),模型R 方值為0.025,意味著RD(-2)可以解釋ROE 的2.5%變化原因。模型3 通過F 檢驗(F=4.728,p=0.031<0.05),RD(-2)的回歸系數值為0.439(t=2.174,p=0.031<0.05),意味著自變量研發投入顯著正向作用于因變量滯后兩期的財務績效,假設H3 成立。

表6 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分析結果(模型3)
本次研究依據溫忠麟(2004)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采用逐步識別檢驗法驗證Y=cX+e1、M=aX+e2、Y=c'X+bM+e3三個方程,探究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
首先,檢驗政府補助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然后,考察政府補助與研發投入的相關性,最后,觀測政府補助、研發投入、財務績效三者的多元相關關系。
從表7 可知,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研究模型成立,系數和常數如下:



表7 中介作用分析結果
由表8 可知,檢驗結果為完全中介效應,即政府補助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完全通過研發投入產生,H4 成立。

表8 中介作用檢驗結果?
本文針對政府補貼對財務績效影響的滯后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第一,政府補助能夠增加軟件業的研發投入,當政府增加財政補貼時,企業因為有獲得補助的傾向也會積極創新、加大研發力度;第二,軟件業研發投入對財務績效有滯后的顯著的正向影響,軟件業企業在投入資金研發到研發成果產出需要一定的周期;第三,政府補助對軟件行業財務績效有滯后的顯著的正向影響,且這種影響完全通過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傳遞。
本文從政府和企業兩個角度及層面進行了軟件行業發展的研究,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具體性提出建議:
(1)從政府層面來說,基于政府補助對于軟件行業財務績效的正向作用,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的補助力度。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既是資本密集型企業,也是技術密集型企業,政府補助可以幫助這些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同時政府應該優化補貼結構,提高政府補助監管,促進補助分配效率,進行政府補助監管需要保證持續性和靈活性。資金的使用情況需進行適當的監督,并細化應制定資金使用規則,補助資金的申請、審批、使用和評估進行規范化監督,以確保政府補助資金流動流程合理有序。
(2)從企業角度來說,本文的實證結果肯定了研發投入作為政府補貼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轉換的中間角色,企業應在政府補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研發活動,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正確認識政府補助對于企業財務績效的作用,政府補助的效用既不可以短視,也不可以過于依賴政府補助來改進企業績效。必須在有效把握公司發展壯大的機會,正確發展自身的同時運用好政府補助,提升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