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豆豆,朱乃平
(江蘇大學 財經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綠色技術創新是各類市場主體在積極推進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與綠色環保有機結合而產生的新時代發展理念。近些年來,稅務機關不斷深入推動“放管服”政策的實施,擴大稅收優惠政策范圍,為企業科技創新增添動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大力引導綠色創新,實現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那么如何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就成為企業、政府甚至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熱點話題。政府持續推出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來激勵企業的綠色創新活動,截至2021 年6 月,針對科技創新的主要環節和關鍵領域,陸續推出了43 項稅費優惠政策,覆蓋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在逐步完善的稅制引領下,企業主動“求綠”的觀念更強,造“綠”的水平更高,極大充實了當下的創新驅動戰略。
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創新等是否存在促進效應是當下研究的熱門話題,已有文獻表明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創新具有顯著的激勵效應,同時有很多因素會對稅收優惠與研發創新產生影響,例如市場化水平(劉放等,2016)[1]、營商環境(唐紅祥和李銀昌,2020)[2],鑒于此立足綠色發展理念,實證分析以下問題:第一,稅收優惠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是否存在促進效應;第二,從融資約束的視角出發,研究其是否會對上述的促進效應產生調節作用;第三,融資約束的調節作用在不同產權性質企業中是否存在異質性。研究結論將為政府更好地完善稅制體系、激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擴充研發融資途徑提供新的方案。
創新是助力發展的關鍵一環,這一點早在1912年就被熊彼特提出,并且在這之后誕生的內生增長理論強調政策的實施會對微觀主體的內部產生影響,當企業面臨市場失靈,企業研發生產過程在現有市場機制條件下無法得到足夠的保證時,適當的政府干預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例如關于稅收優惠的文件政策一經提出,就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一定程度上吸收、容納部分資本流向企業(陳運森等,2018)[3],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從而提升企業創新水平(許玲玲,2017)[4]。稅收優惠政策作為宏觀層面調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其實施主要是通過在特定方面減稅、免稅等來降低企業納稅負擔,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面臨的融資壓力,減輕經營成本,這是一種直接的降低企業成本的手段,與之相關的研發稅收優惠則可以積極引導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從而對企業研發創新活動產生激勵效應,優化市場的資源配置(李萬福和杜靜,2016)[5]。創新已成為各個國家提高綜合實力的關鍵基石,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產生的紅利,提升企業創新效率[6],這也是宏觀層面產業政策促進市場主體積極創新的發力點[7]。英國經驗證據表明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創新(Ehsan Firoz,2021)[8],而稅收激勵和直接補貼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資而言是有效的政策工具(Ghazinoory 和Hashemi,2020)[9]。從學科和激勵的角度分析,環境規制、稅收激勵與綠色創新之間分別呈U 型關系,稅收優惠在促進綠色產品創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Malin Song 等,2020)[10]。隨著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企業的綠色創新活動因越來越體現出溢出效應而逐漸成為一種公共產品。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H1:稅收優惠顯著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
從信息不對稱角度分析,企業內部與外部投資者對創新活動信息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這種差異容易觸發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問題(柳光強,2016)[11]。基于融資約束理論,在尋求外源融資的過程中會付諸較高的成本,容易使企業陷入資金缺乏的困境,于是形成了阻礙技術進步的一大屏障。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效果體現在極大刺激了企業進行研發生產活動,并且這種激勵效應有效緩解了企業面臨的債務融資問題,由此對企業創新起到了很好的激勵效果(水會莉和韓慶蘭,2016)[12]。研究發現通過提高企業可利用的現金流和降低研發投入過程中相關設備的成本,一定程度上緩和融資約束、助力企業創新(劉行和趙健宇,2019)[13]。并且,在重污染行業中,環保投資是降低企業納稅負擔的有效途徑(楊旭東等,2020)[14]。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一定層面上有利于研發稅收優惠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田中禾和王麗茗,2017)[15]。因此,當企業面臨較大融資約束時,綠色創新活動受到較大影響,此時稅收優惠政策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企業的綠色創新活動,形成很好的資金流循環,企業實力得以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2:企業面臨嚴重的融資約束時,稅收優惠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促進效應增強。
選取2016—2020 年滬深A 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并對以上樣本數據做了如下處理:剔除ST、ST*和金融業的上市公司,共得到1 233 家樣本企業,共計6 165 條有效數據。所得稅費用、企業年齡等指標數據取自CSMAR 數據庫。數據中的所有連續變量均經過1%的縮尾處理。
1.被解釋變量:綠色技術創新水平(GTI)。鑒于以往學者在研究綠色創新時往往考慮專利的獲得情況,專利數據是研究研發創新的少數定量指標。為此,從中國上市公司綠色專利數據庫中整理企業綠色專利數據,然后將綠色專利獲得數量與1 求和后取自然對數來衡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
2.解釋變量:稅收優惠(Tax)。在參考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儲德銀等(2017)[16]的做法,將(法定稅率-實際稅率)* 利潤總額整體取對數來定義企業的稅收優惠,其中所得稅費用/ 息稅前利潤來衡量其實際稅率。
3.調節變量:融資約束(FC)。選取2009 年Hadlock和Pierce(2010)[17]基于KZ 指數而構建的SA 指數作為衡量企業融資約束的指標,具體公式如表1 所示。該指標考慮各種內生性問題,指標越大,融資約束越嚴重。
4.控制變量:借鑒以往學者的研究,針對影響綠色創新水平的其他主要因素,將企業年齡、資產負債率、總資產收益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資本密集度、每股收益等指標作為控制變量進行研究。具體定義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定義與解釋
為實證檢驗稅收優惠對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構建如下模型:

在模型(1)中,Controlsi,t表示選取的控制變量。若Tax 前面的回歸系數α1顯著為正,則表明稅收優惠顯著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從而驗證假設1。
為實證檢驗融資約束程度在稅收優惠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關系中是否起到調節作用,構建如下模型:

在模型(2)中,若FC*Tax 的交互項系數β3顯著為正,則表明當企業存在嚴重的融資約束時,稅收優惠對綠色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應越強,從而驗證假設2。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均值、標準差、最值等)如表2 所示,綠色技術創新水平(GTI)的最大值為4.344,最小值為0,表明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企業稅收優惠(Tax)最大值為21.87,最小值為13.77,表明企業依據自身情況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且有一定差距,這為研究稅收優惠差異下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奠定了基礎。

表2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主要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如表3 所示。稅收優惠(Tax)、融資約束程度(FC)與綠色技術創新水平(GTI)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同時,通過方差因子膨脹法(VIF)檢驗可能出現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經檢驗,各變量的VIF 值均小于10,且Mean VIF 為1.83,這表明變量間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從整體上看模型較為穩健。

表3 主要變量相關系數矩陣
1.稅收優惠對企業綠色創新水平的影響。表4列示了模型的多元回歸結果。由(1)可知,稅收優惠(Tax)對綠色技術創新(GTI)的系數是0.131,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企業受到的稅收優惠越多,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越高,由此假設1 得到驗證。
2.融資約束對稅收優惠與綠色創新水平的調節效應檢驗。在表4 中,由第(2)列的實證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融資約束程度(FC)與稅收優惠(Tax)的交互項系數是0.10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由此說明企業的融資約束程度(FC)顯著正向調節稅收優惠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應(p<0.01),由此假設2 得到驗證。
3.基于產權性質的進一步研究。在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國有企業具有良好的信譽與堅實的經濟基礎,這種天然優勢使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中具有絕對的話語權,相關制度環境已經趨向成熟,企業可依靠自身實力獲取創新資源,此時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綠色創新的影響力就相對較弱。相比之下,非國有企業經濟實力較弱,導致融資渠道會受限很多,時常面臨著更高的融資約束,同時政府干預較多、金融環境不完善、綠色發展理念較為落后,此時,稅收優惠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幫助企業盡快投入綠色研發創新的過程,因而在非國有企業中,稅收優惠更能體現“雪中送炭”的作用。
為此,基于產權性質將所有樣本觀測值區分為國有企業組(State=1)和非國有企業組(State=0)進行回歸分析。在表4 中,由列(3)~列(6)的回歸結果可知,在國有企業中,企業融資約束(FC)與稅收優惠(Tax)的交互項系數是0.112,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而在非國有企業中,上述兩個變量的交互項系數是0.133,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結果表明,在非國有企業,稅收優惠對綠色創新水平的影響以及融資約束對二者的調節作用更強。

表4 回歸結果
4.穩健性檢驗。通過更換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選取當年企業獨立申請的綠色發明數量,并與1 相加后取自然對數代表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結果顯示,實證回歸結果基本保持一致。借鑒戴晨和劉怡(2008)[18]的做法計算B 指數,即(1-At)/(1-t),A 表示稅前扣除率,這一數值在我國新舊企業所得稅法下均為140%,同時,參考孫自愿等(2020)[19]用Ln((1-B 指數)* 研發投入來度量稅收優惠,結果表明除極個別的控制變量外,其他主要變量的顯著性水平未發生明顯變化。
通過實證檢驗2016—2020 年滬深A 股上市公司中稅收優惠對企業綠色創新水平的影響,挖掘融資約束在稅收優惠對企業綠色創新影響中起到的調節作用以及不同產權性質下企業的異質性。研究發現:第一,稅收優惠顯著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第二,融資約束顯著正向調節稅收優惠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促進效應,即當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越高,稅收優惠政策越能促進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第三,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融資約束對其稅收優惠與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調節效應存在異質性,即相比國有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在非國有企業中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落實、激勵企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活動,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稅務部門應建立“多策組合”的綠色稅收體系,助力企業向“綠”而行、因“綠”而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不斷深入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統籌協調生態文明領域的突出環節,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朝著綠色供給的方向轉變。首先,加大財稅政策運用力度,不斷優化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體系,積極實施有力的稅收優惠政策,適時向環保型、具有綠色發展前景的企業傾斜等,激勵企業提升綠色創新水平,這將是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最有力的一步;其次,要依據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實施差異化政策,有針對性地向非國有企業傾斜,引導非國有企業逐步加強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為因融資約束而引起的研發停滯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第二,企業應盡快建立以綠色創新為中心的研發模式。企業應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充分吸收政策紅利,有效運用稅收政策工具,建立完善的研發成果轉換體制機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同時也應注重關鍵領域“從0~1”的原創性綠色成果產出,為社會經濟和生態文明提供不竭動力。
第三,營造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稅收不能替代市場,在稅收制度的優化和改革中充分考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不斷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解決新舊動能轉化產生的突出問題,保證市場環境的鮮活性,從根本上為企業的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