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忻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徐州 221018)
通俗來說,語言的使用者將其他國家語言的發音和用法運用到自己民族的語言體系中,在這個過程中被借用的詞匯叫作外來詞。外來詞是語言間相互接觸的結果,它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社會語言現象和詞匯擴充手段,其出現和發展是各國文化交流融合的體現。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借鑒、吸納其他國家的語言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俄語詞匯也受大勢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吸納和借鑒了其他國家的語言。如今中俄交往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這幾百年中大批漢語詞匯進入俄語形成漢語外來詞,尤其是20世紀后期,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俄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漢語詞匯的應用在俄語中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因此,研究俄語中的漢語外來詞不僅可以豐富其理論價值,還可以促進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友好往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有大批留學生來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近代來,中俄兩國舉行了很多重要的雙邊文化交流活動,使雙方在人文領域上的交流更上一層樓,雙邊文化交流活動使得俄羅斯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漢學研究隊伍也逐漸發展壯大。
其實不論是早期的往來還是現在的交流,都離不開“文化”這一話題。而文化的交流融合,最直觀地體現在了語言上,也就是俄語中引入的漢語外來詞。不同時期,引入的漢語外來詞也是不同的,這樣就可以通過觀察某一時期的漢語外來詞來了解這一時期兩國交往的重心以及態度。
從表1可以看出,在沙皇俄國時期,中俄兩國交流頻繁,俄國掌權者喜愛中華文化,雙方的貿易往來十分密切。因此這一時期,進入俄語的漢語外來詞是比較偏向商品化、生活化的,大都是一些日常事物的名稱[1]。

表1 沙皇俄國時期
20世紀20年代到新中國建立初期,中蘇兩國都試圖在交往上達到一個較為舒適的平衡點,雙方互幫互助,還簽訂了友好條約[2]。直至蘇聯解體,中俄關系緩和。這一時期進入俄語的漢語外來詞多是一些表示社會歷史現象的詞語,這一點從表2中可以看出。

表2 蘇聯時期
通過表3可以看出,蘇聯解體,中俄兩國的關系緩和,兩國之間開始進行多方面的友好合作。這一時期的中國也在飛速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矚目,這也導致不少俄羅斯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3]。因此,這一時期進入俄語的漢語外來詞數量較多,且大多是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詞語。

表3 俄羅斯時期
1.2.1 地理位置
俄羅斯遠東與中國東北接壤,俄羅斯遠東城鎮和東北居民聚居地之間只隔著一條烏蘇里江。在長達4 3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兩國距離最近的對應邊境城布是拉戈維申斯克市和黑河市。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兩國人民相互接觸、不斷交流,俄羅斯人向當地居民學習漢文化,了解中國人的日常習慣、傳統習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兩國間的交流往來從古至今都比較密切,這為漢語外來詞涌入俄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4]。
1.2.2 歷史關系
新中國建國初期,中俄兩國的交往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階段,雙方來往非常密切。漢語作為當時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在交往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漢語的傳播,使得俄羅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這種興趣也促進了俄語中漢語外來詞的發展。
1.2.3 經濟因素
中俄兩國從古至今一直保持著商業合作的關系。1689年《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極大地方便了中俄兩國商人的交易,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物品,如茶葉、瓷器、絲綢也被俄羅斯商人運回國。1727年簽訂的《恰克圖條約》讓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進入繁榮時期。當地生意人為了更加方便地進行溝通以及獲得收益,在交流時會同時使用俄漢兩種語言。中俄東北邊境貿易對漢俄語言的接觸也做出了貢獻,東北邊境貿易時期,俄語中涌入的漢語外來語都十分有特點。此外,合資公司和中國商業區在俄羅斯城市也隨處可見,一些大城市還會看到專供中國美食的餐廳,生意也很火爆[5]。中俄貿易往來越來越活躍,商業合作層出不窮,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俄羅斯人民積極地學習和使用漢語,這種促進,也正是俄語中漢語外來詞產生的推動力。
1.2.4 人口遷移
復雜的移民是促成中俄兩國交流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既有俄羅斯人移民到中國,也有中國人移民到俄羅斯。19世紀末趁著中東鐵路的東風,大批俄羅斯人響應政府號召前往中國東北,并在東北扎根。十月革命時期又有部分俄羅斯人流亡到中國。20世紀20年代,哈爾濱被稱為“東方莫斯科”,這一時期的俄僑占哈爾濱總人數的80%以上,成了俄羅斯人的“第二故鄉”[6]。19世紀中期中國人開始到遠東地區務工,也可以說中國人移民到俄羅斯大多數是因為經濟原因。大規模移民雖然會帶來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移民也算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這一時期的漢語外來詞剛開始是在移民人數較多的中俄邊境地區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才在俄羅斯廣泛傳播開來。
漢俄語言接觸屬于非親屬語言接觸。因為俄語屬于印歐語系,詞大都有含有豐富的詞形變化,而漢語屬漢藏語系,是表意文字。這就導致音譯成為很多漢語詞進入俄語的方式。根據漢語進入俄語的方式可以把漢語外來詞分為音譯詞、意譯詞、半仿借詞和仿借詞(見表4)。

表4 漢語外來詞類別
外來詞本身既包含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又將原民族的語言文化保存下來。漢語詞匯進入俄語后,由于用詞的人物和環境都與之前不同,其會被俄羅斯人進行一定的改造,以便能更快地融合到俄語的語境中[7]。漢語外來詞在進入到俄語體系時不斷發生變化,并最終融合到俄語中的這一過程,就叫作漢語外來詞的俄化(見表5)。

表5 漢語外來詞的俄化
俄語中漢語外來詞的滲透方式有兩種,分別是直接滲透和間接滲透[8]。
直接滲透,顧名思義就是指一種語言的成分不經任何外部媒介的介入,直接進入另一種語言之中;間接滲透則指一種語言的成分先經過中介語言再進入到另一種語言之中。
有一部分漢語外來詞是通過直接滲透的方式直接進入俄語。這其中有些詞只被俄語所吸收,成了俄語的專屬詞匯;有些詞則既進入了俄語又進入了其他語言;還有一部分漢語外來詞是通過其他語言間接進入俄語。
漢語外來詞在俄羅斯的認可度非常高,這一現象對俄語的發展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漢語外來詞進入俄語后,增加了俄語詞匯量的豐富度,也提高了俄語表現方式的多樣性。但事物總有兩面性,漢語外來詞給俄語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對俄語的規范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漢語外來詞滲透到俄語中,可以讓俄羅斯人民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推動了中俄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彼得一世掌權時期,俄羅斯對外交流非常頻繁,當時的俄羅斯人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廣泛吸收和借鑒各個國家與民族的語言,這為之后俄羅斯在世界的政治領域和軍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至關重要的根基。而目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中國在國際大舞臺上嶄露頭角,漢語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俄語中漢語外來詞的使用一般會分為兩類:一類作為日常生活用詞,在俄羅斯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另一類指向性較強的外來詞被俄羅斯學者歸納為專業的科學術語。這些外來詞的吸收與擴展對于俄羅斯之后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應清楚了解,就算漢語外來詞大量融入俄語,那也并不意味著俄語就失去了其原本的魅力。俄羅斯是一個根基深厚、國力強盛的民族,俄羅斯經濟復蘇,也會讓更多的國家重視俄語。一些不規范的詞語確實影響到了俄羅斯語言的規范性,但是這只是少數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這些外來詞可能會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也可能會被俄羅斯民眾加以改造后保留下來。無論是哪個國家的語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不會在文化發展中被埋沒,它在任何時候都值得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