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民 榮維東
【關鍵詞】高考材料作文,審題分類,方法路徑
材料作文因其標題不限、立意不限、材料和文體不限等,靈活度、自由度相對較大,既便于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寫作水平,又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猜題押寶,所以很受命題者的青睞。然而,材料作文的審題又是考生的“重災區”。一旦考生在審題立意上發生偏差,作文愈鶩愈遠甚至言不及義、離題萬里的情況便比比皆是。
一、高考材料作文透視
所謂材料作文,指命題者為寫作者提供一定的語言材料、故事、信息、圖畫等,要求寫作者按照材料的內涵,或者材料所引發的啟示、思考、聯想、推斷等進行的作文。[1]材料作文的關鍵是審題,即對材料進行細讀和分析。它需要寫作者對材料所包含的主旨、意義、內涵等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對命題材料的引導語進行準確領會,對寫作要求予以準確把握。它要求寫作者審清命題材料的層次和關系、內涵和性質、情感和意圖、作用和價值并作出判斷分析,對所討論問題(話題)的內容、對象、情境、表現形式等予以準確界定,對主題、文體、標題、字數等方面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
“透視”一詞來自繪畫理論術語,該詞源于拉丁文“Perspicere”(看透),故有人解釋為“透而視之”。“透而視之”,就是要深入了解材料作文的主題、基本構成和表現形式。
材料和主題是構成文章的兩個基本要素。無論是老材料作文、敘事體新材料作文,還是任務驅動型作文,本質上依然是材料作文。話題作文提供一個主題范圍,要求寫作“在話題內”“貼邊”即可,材料作文寫作則必須提煉或者細化主題。
1. 作文的話題和主題
話題,或者叫“議題”,是材料所涉及的或者命題者所指示限定討論的話語范疇,或者是關于“哪個方面的議題”。它可以是具體的,比如“熱愛勞動”“老外眼中的中國關鍵詞”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責任”“使命”等。高中材料作文的話題涉及人生哲理、人生觀、價值觀、人與自然、人格精神、人文關懷、情感關懷、學會認識、道德修養、理性分析、為人處世、人際關系、教育成長、科學思維、社會熱點、規則規范、苦樂人生等。[2]
為了更好地把握話題,我們需要借助母題來找規律。因為母題是反復出現的話題元素、想法或概念,它一般是具體的、數量有限的,通常通過重復的方式明確地表達出來,它確定了思考的方向與范疇,具有獨特的關聯與聚合效應。[3]常見的十大母題包括:人生價值類、道德情感類、理性認知類、文化教育類、創新發展類、理想信念類、態度意志類、思考體驗類、心靈修養類、成長成才類。
主題則是由話題材料所引發出來的觀點、想法、思想、主旨。它是經過作家或藝術家選擇、加工、比較、改造、發展、組織,通過人物、環境、情節等要素來反映社會生活某些領域或現象的材料。主題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圍繞主題展開。母題是對主題的歸類和合并同類項。議題是對母題的進一步細化,使之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對于結構化議題,圍繞問題、原因、對策來思考,就可以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快速理出重點,厘清核心,為母題提供思維框架。比如責任類主題,可能是人生價值類,也可能是道德情感類、態度意志類、思考體驗類等,根據責任與貢獻的關系大致可確定是人生價值類;進一步結構化,會發現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和社會對個人的承認與滿足兩個方面,由此將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進一步細化,可從個人的標準和社會的標準兩個方面來衡量。
有些作文的主題直接明示出來,比如2022年全國Ⅱ卷作文主題“選擇·創造·未來”,它關涉到人生哲理、人生觀、價值觀、科學思維,關涉到社會熱點、教育成長、人文關懷、創新創造等。寓言類、詩歌類、漫畫類作文則相對含糊,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和方法來細化,比如2007 年漫畫《摔了一跤》,西瓜皮是關鍵誘因,是使人跌倒的障礙物。讓人摔跤的障礙物既包括有形的絆腳石、溝坎、陡坡,也包括無形的困難、問題、挫折,諸如此類,可以通過漫畫的標題、細節、藝術手法等來找到思維的抓手。
2. 材料作文的材料與作文素材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題者篩選后提供的、灌注了命題者意圖的、未經寫作者加工的原始材料的統稱,是可以用來作為文章內容的人物、事情、現象、景物等。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以充分、生動、典型、新鮮的材料去表現主題,文章才顯得內容豐富,有較強的說服力。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于話題作文的材料,也不同于命題作文的提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題的有機組成部分,往往很具體,有完整意思。而命題作文附有的提示,并不含有具體內容。
素材是指進入寫作者寫作視野的,感性、零散、不系統的,尚未提煉的原始材料。素材是為了寫作的需要而搜集的一系列事實和事理,包括事實性材料和觀念性材料。事實性材料是指現實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或文獻記載提供的具體事實。觀念性材料則是指一系列符合客觀事實的觀點,包括科學原理、制造方法、諺語、格言、警句、民間傳說等。
3. 材料作文的“材料”的基本構成
標準的新材料作文包括材料、提示語、寫作任務和要求。三者緊密相連,構成“讀—思—寫”的寫作任務鏈。材料是提煉、形成主題的基礎與依據,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結構的安排。材料一般包括標題、開頭和結尾、段落和層次。如果是非連續性文本,還要提取材料的公因式或者找到互補點。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應從材料情境中提煉哲思,以任務情境確定與細化交際身份,在寫作情境中進行深度思辨,以實現寫作活動的價值認知生成。考生只有把準材料的結構和命題特點,了解基本要求和命題意圖,寫作才能事半功倍。事實上,材料對于主題和題材來說,具有來源和依據的雙重作用,具有呈現評議對象、詮釋主題和決定立意三大核心功能。
提示語一般出現在材料之后,具有導入話題、開拓思路、暗示立意及限定內容、角度等作用。因此,用心審提示語,對精準作文有很大幫助。
寫作任務包括任務性要求和警戒性要求。任務性也就是指令性,要求必須明確、具體。警戒性要求任務具有矛盾性、權衡性、思辨性和比較性的特點。比如,如果出現了一個對立性、矛盾性的情境,那么就需要分析矛盾、解決矛盾。考生必須權衡,辨析關鍵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質,多維度地比較論證說理,在強烈的對比中鮮明地闡述自己的論點,凸顯自己的觀點。
材料的表現形式包括材料呈現方式和材料作文的輸出方式。高考作文材料呈現不外乎表現為敘述一件完整的事情或引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引用一段新聞報道或消息,呈現與寫作者學習、生活、修養緊密相關的名言警句,突出一個中心的抒情性文字,主題鮮明、道理深刻的一段論述,揭露社會生活陋習的漫畫或漫畫組合等形式。材料寫作輸出一般包括引述材料、評議材料、亮出觀點、聯系現實、分析拓展、總結升華等環節。形式可以不斷變化,但形式總歸為內容服務,內容才是“命意”,才是命題的“基本中心”,考生通過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和解讀,選擇適合自己的文體進行寫作,這樣才更有利于考生發揮自己的寫作水平。
2022 年全國高考作文,整體上仍沿襲新材料作文的樣式,更加注重時代性和思辨性以及內容的開放性和綜合性,更加強調高考對高素質人才的選拔功能。所選材料內容涉及傳統文化、社會熱點、紅色文化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政策導向,有利于發揮考試對教學的指引功能。
二、高考材料作文的類型、特點及審題要求
材料作文作為近年來高考作文的主要題型,體現了語文學習讀寫結合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標準或不同的劃分方法,材料作文可以分為以下類型。按照材料呈現方式劃分,有文字類、圖表類;按照材料數量劃分,有單則類、多則類;按照材料內容劃分,有敘事類、寓言類和議論類;按照材料題材和命題指向劃分,還可以分為社會現象評說類、自我品格修養類、人生哲理感悟類等。[4]
一般而言,在教學中,為了便于審題訓練,不妨把高考材料類作文分成敘述性材料(直觀性的、含蓄性的)作文、漫畫圖畫類材料作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審題其實就是審材料,讀懂材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審題”首要的是深入思考和反復推敲材料,在理解材料含義和具體寫作要求的基礎上,確立寫作主旨,確定寫作范圍與重點。
敘述性材料是用文字敘述呈現的,這些材料可以是新聞、故事、寓言、名言警句、關鍵詞、詩句等。新聞、故事類材料一般具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或者敘述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記敘類文體的六大要素。由于這類材料缺少觀點句,往往審題難度很大,需要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提煉、概括,從而揭示材料的中心內涵。而名句組合型新材料作文關鍵是找到有內涵的句組材料間暗含的邏輯關聯,這種作文題型審題的第一步就是解讀名句,并在此基礎上尋找它們之間的邏輯關聯,然后結合自己的感觸與思考。所選用的名句之間不外乎構成條件、因果、遞進、并列等關系,句子一般有比喻義、引申義或者臨時語境義。
漫畫圖畫類材料一般提供的是一幅或者幾幅漫畫、圖畫,并配以適當的說明性或者提示性文字。要求審題準確,提煉材料的主旨要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確,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分析畫面,轉化畫面,要能觸及事物或問題的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做到新穎、獨到。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是在特定情景下,精準解讀、精準回應的專業性很強的實用性寫作,要求考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呈現具有理性思維和批判精神的深度思考。考生要特別注意“材料”“任務”“寫作要求”這三要素,防止偏離題意或者遺漏任務要求。
三、材料作文的審題原則與一般路徑
審題的過程,就是抓住恰當的切入點,形成最佳寫作方案,不斷縮小“包圍圈”的過程。其思維流程一般是先細讀文本,然后發散聯想,再比較聚焦、產生觀點,最后組織材料進行論證。
敘述性材料作文審題具有典型性,兼具漫畫圖畫類、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審題的一般要求。故而本文集中討論敘述性材料作文的審題原則和審題路徑。
材料作文審題一般需要遵循整體性、多角度、明限制和傾向性原則。整體性原則,是指必須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實質,不能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語,以局部代替整體,必須在材料整體框架下思考。多角度原則,是指為了避免立意雷同,利用大多材料都包含多個含義的特征,在分析材料時,要運用發散性思維,列出由材料引出來的多個觀點,然后找出一個對自己寫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寫。明限制原則要求材料作文必須明確材料題旨,以此來確定立意。傾向性原則,是指必須明白材料要求客觀地敘述一件事,不帶命題人任何主觀感情色彩和思想傾向,還要求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寫作者的主觀傾向。
一般而言,敘述性材料作文審題要清楚對象性內容、關系性內容和目的性內容。比如2022 年全國Ⅱ卷作文題,對象性內容為參加高考的考生、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過程性內容為隆重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關系性內容為考生與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考生與中央廣播電視臺的關系,考生與2022年主旋律、考生與復興中學之間的關系等;目的性內容為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的征文活動,結合當下時事,明確復興之路。材料要求考生以特定的身份,圍繞復興之路,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與特定的對象交流自己的感悟,這是“話題情境”材料,也是考生寫作的起點、基石和重要參考,更是防宿構、防套作的利器。這樣,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就都清楚了。
材料作文的審題實質上是一種智力測試,它要求考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完成交際任務。材料閱讀的過程也是審題的過程。
第一,要審出材料的內容和感情傾向,準確把握題干關鍵信息。一則材料,既有內容要點,又隱含著作者的情感傾向。內容要點與情感傾向互相依存,互為因果。對于具有褒貶色彩的詞語,如“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帶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如啞口無言、苦笑等,考生往往易于把握,故而重點在于審內容要點。
敘述性材料,有的較為直觀,有的則較為含蓄。對于直觀性材料,最佳的辦法是概括材料的核心事件,從而把握材料中心內容。直觀性材料如果是單則的,也可通過抓關鍵句,把握對象、條件、事件和結果,特別是條件和結果,用由果溯因法來挖掘材料的內涵。如果是多則的,還要把握幾則材料中人、事、物的共同點,求異存同,找到情感共鳴點。
含蓄性材料必須通過解讀寓意來理解,通過明中心、找對象、析原因、看褒貶、求異同,重點在由表及里,挖掘材料的比喻義、引申義,把它與生活、社會、時代、心靈等層面聯系起來。[5]比喻義是用一個詞的本義比喻另一事物,詞的本義與比喻義之間具有形貌性狀相似、功能作用相似、方式情態相似的特點。由于二者的相似點而產生的新意義比較固定,所以可以脫離具體的修辭語境而獨立存在。引申義是由詞的本義演變而產生的后起義。引申義和本義所指的對象具有相似之處。引申的基本趨勢是由此及彼的聯想,從而完成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轉換。一般而言,引申義和本義之間具有條件、因果關系,具有相關性或相因性。
第二,要弄清命題者意圖,破譯命題設計密碼。對于不同類型的材料,審題也有不一樣的考量,不過命題人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考生通過材料(或題目、話題)理解、思考現實社會、生活、人生中的某一問題或現象,從而形成一定的認知(觀點),或表達一定的情感。因此,命題人一定會留下“蛛絲馬跡”讓考生了解他們在材料中或隱或顯地表達出來的命題意圖。找準材料間的關系有助于弄清命題者意圖。考生可以通過勾畫關鍵詞,提煉材料要點,綜合把握材料中出現的若干要素,提煉出一個足以涵蓋整個材料的觀點,再針對這個觀點進行深化,從而很好地把握命題者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傾向。[6]比如問題詞、影響詞、原因詞、對策詞、關聯詞等,弄清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提高要點的精準性和全面性。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怎樣?命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怎樣?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怎樣?從主到次,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一般。所有要點均須來自給定材料,自己概括出來的語詞不能失真。比如2022 年全國高考Ⅰ卷作文題,看似講的是圍棋術語,實則延伸到做人做事上面,可以發現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在本手扎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新突破。若是脫離實際一味求新,投機取巧,就很容易出現失敗,即俗手。再如,2022 年全國新高考甲卷作文題,要求思考給大觀園中亭子取名“沁芳”的事件,考生能夠判斷出三個不同的取名方法顯示了“創新”的重要性。命題者的意圖不在于討論傳統文化或者《紅樓夢》作品本身,重點強調的是創新。
第三,要挖掘以因果關系為主的邏輯關系。材料主題之間可能構成條件、因果、遞進和并列等多種關系,但最為關鍵的是找到因果關系。[7]因果關系是最常見的一種必然性關系。概括中心法只是把握材料的主要內容,必須借助因果思維來發現最佳立意。有時情節中間蘊含著深刻的矛盾,這就更要抓住矛盾作層層深入的因果分析。[8]材料作文均可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來提煉觀點,通過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導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比如詩歌類材料,先著眼于讀懂,分析意象的深層意義(如比喻、象征的本體),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然后是厘清材料內在、外在關系,用因果法分析材料中的現象或結果,類比聯系生活。審題時,需要先把材料的內涵“對譯”成命題者意圖,比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體現的是家國情懷,“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體現的是自信、自我認同,“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體現的是胸懷和格局,“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體現的是自信和擔當。這樣聯系得到的原因,自然就是寫作的中心和重心。事實上,凡敘事類材料,不管是社會生活、寓言故事還是自然現象等,只要包含故事情節,皆可運用因果分析來解決審題的問題。當然,在具體的審題立意過程中,往往是多種方法并用的。比如2022年全國高考Ⅱ卷“選擇·創造·未來”三者的關系中,“選擇”對于照顧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揮自己的長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創造”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未來”的發展自然也會不一樣。這里既有因果關系審題,也有條件和遞進關系思維。審題時,必須著眼材料整體,綜合思辨,異中求同,分析出材料之間的“關聯點”或“交叉點”,提煉出它們的“共性”。
第四,要對接現實。對于即將邁入大學的新青年,命題者在命題時會有意識地引導考生注視時代、觀照現實、關注社會、關愛人生,這折射著未來中國對他們的期待。因此,考生必須連接現實社會、生活、人生,仔細揣摩命題人在材料中或隱或顯地表達出來的含義,同時要結合現實分析材料所蘊含的價值、意義、隱喻,并作出合理的聯系、拓展、延伸,讓材料成為一個談論現實生活話題的線索、引子或者論點的支撐,發揮材料對考生寫作的引發、啟發、隱喻、例證等功能。比如2013 年全國大綱卷高考作文題“針對某機構就‘同學關系問題在幾所學校作的一次調查”,所選材料重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我,挖掘精神內涵,正確處理同學關系,培育考生樂觀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
總之,材料作文審題有一定的路徑,將審題的技巧清晰化、簡約化、程序化非常必要。準確理解材料作文的題意,讀懂材料所負載的主題,顯示自我思辨的見地,避免思維鏈條斷裂,需要考生整體全面地把握材料,細致地觀照材料,正確地揣摩命題意圖。在具體的語境中,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來理解材料,才能找到作文的生發點、適合自己的寫作點,作文的指向性與針對性才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