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放
提到孩子,大家都希望他們每天都能無憂無慮的,誰成想如今很多孩子卻成為罹患抑郁癥的“重點人群”。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7.4%,20%左右的青少年抑郁檢出率,意味著5個青少年中就有1個檢出抑郁。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高中及高等院校學生健康體檢內容。
家長過度擔責? ?剝奪孩子價值感
抑郁癥有個三“無”癥狀:無助( 沒有明顯的情緒,感受不到支持 ),無用( 無價值感 ),無望( 感覺生活無意義 )。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過度擔責,容易剝奪孩子本該擁有的很多價值體驗。
孩子作為家庭一分子,本應為家庭做貢獻,但現在家庭中我們常聽到的卻是:“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好好學習。”有的時候孩子也很委屈,“明明是你們不要我做,我只是聽話照辦了,你們卻又反過來說我什么都不會。”
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化學習中,孩子感到無意義感,不僅無法為家庭做貢獻,還會因為成績不如父母期望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從而感到無價值感。當孩子有情緒時,又因為擔心父母的反應而不敢開口訴說。這就陷入了一個負性循環。
在以往的多子女家庭中,許多的社會化功能在家庭中慢慢形成,比如,競爭和合作關系,遇到挫折如何解決,遇到問題可以吐槽傾訴,孩子的背后是有支持系統的。現在獨生子女家庭較多,孩子少了許多競爭合作的體驗,也少了兄弟姐妹之間傾訴的機會。
此外,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覺得孩子理應要比父母優秀。但很多時候,過高的期望值只會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讓孩子永遠都在擔心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慢慢地孩子就會失去信心,從而導致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悲觀失望。
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的父母往往又非常強勢,要求孩子必須要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事,否則孩子就會受到非常嚴厲的對待。強勢的父母雖然容易教出乖巧的孩子,但是卻傷害了孩子的內心世界。慢慢地,家長就會發現孩子和自己之間仿佛有了距離,永遠無法做到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因為孩子從來都沒有真正信任過家長,孩子也沒有得到過家長的關愛。
悲傷的童年? ?需要用一生來治愈
這一代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高,也與社會環境有關。以前的孩子,該學習就學習,該玩就玩,父母的工作也相對穩定,就是上班下班領工資,身邊還有七大姑八大姨的照應。但現在孩子的成長節奏已完全改變。從家庭角度看,這一代的很多父母離開家鄉來到大城市工作,生存和競爭壓力大,鄰里關系冷漠,又缺乏支持系統,導致他們一直處于焦慮狀態。
近日備受關注的攝影師“鹿道森”自殺也讓我們看到,童年的傷真是需要一生來治愈。他在遺書中寫道:“農村,留守兒童,校園霸凌經歷者……何以為家?……孤獨就像影子一樣伴隨我……沒有愛,沒有生活的動力,沒有未來……心從沒有被治愈,一直在寒夜里行走……”心理學家曾經說過,美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悲傷,悲傷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愈,看得出來,“鹿道森”一直期望可以治愈童年的傷。
實際上,抑郁癥的病根多在兒童期,5歲前甚至3歲前就埋下了。首先,遺傳因素不可忽視,家族內有抑郁病史的,孩子患抑郁癥的風險較高。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常吵架,對孩子過分溺愛或嚴厲也可導致孩子患病。青少年抑郁癥更多地表現為易激惹、言行沖動暴躁、情緒易失控、生活懶散拖拉、情感淡漠等。患病的孩子“兩極分化”,“好孩子”一般來自于一心“求好”的壓力,多來自于成績壓力、同學攀比等;“壞孩子”可能來自于同學、師生、父母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帶來的壓力,常會讓家長把其行為與“叛逆”混淆。
警惕隱蔽性? 身體不適是求救信號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名小學生時常高燒到40度以上,但經過醫院反復檢查都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后來家長總結出規律發現,孩子每次高燒都與提到上學有關,最后經專業心理測試,孩子被診斷為輕度抑郁;還有一個“名校”,幾乎每次考試前,都會有大量學生“拉肚子”。心理專家指出,青少年抑郁很有隱蔽性,一般情緒上的低落常被家長認為是暫時心情不好,早期身體的不適又常被當成其他軀體疾病,但實際上青少年抑郁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軀體化癥狀。
青少年抑郁以食欲減退、疲乏無力、入睡困難等表現為主,常被臨床醫生誤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淺表性胃炎、神經性頭疼等,其實很多孩子可能只是出現“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狀”,并不等于“抑郁癥”,但如果不解決好,很容易愈演愈烈,所以家長應及時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
1.反抗父母。
處處跟父母對著干,無端對父母發火,辱罵父母,一點小事不順心就容易發火,較嚴重的表現為夜不歸宿、打砸物品、厭食甚至逃學。
2.自我封閉。
放學和周末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出門,不和同學交往,生活中沒有朋友,有時候飯也不吃,父母敲門嫌父母煩,回家幾乎不跟父母交流,父母問話幾乎不回應,有時候昏睡一整天。
3.長期的消極情緒。
經常表現出負面情緒和自卑情緒,表達對生活的失望,厭惡自我。比如,說自己一無是處,不時向父母抱怨自身的缺陷,埋怨父母,說一些消極厭世的話。
4.成績突然下降。
孩子原本成績優異,最近一段時間卻突然大幅度下滑,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原因并不是學習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孩子心理有了較大問題,家長需重視。
5.身體暗示。
孩子身體上出現不適,頭暈、胸悶、惡心、四肢乏力、體重下降、嗜睡或者失眠,這些癥狀如果去醫院檢查不出什么疾病,就不是身體疾病,而是心理疾病導致,最有可能的就是抑郁癥,家長要引起重視。
6.自殘傾向。
為了一點小事大發雷霆,摔東西,自殘,這就不是孩子性格脾氣的問題了,家長要注意,孩子一旦出現自殘行為,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孩子,而是要耐下心來,問清楚原因。
不是個性缺陷? 而是一種“慢性病”
長期以來,很多人對心理問題抱有偏見,甚至當學生已有抑郁傾向,家長卻批評孩子學習態度不積極、不求上進,或者意志不堅定、抗壓能力差,但實際上,抑郁癥不是個性缺陷,既不是“鬧情緒”、“思想有問題”,也不是人格軟弱的表現。抑郁癥是一種有著生物學病因的疾病。
生物學研究中,多數學者認為抑郁癥患者是由于腦內缺乏去甲腎上腺素所致,以及多巴胺的生物合成及代謝紊亂和5 羥色胺(5-HT)的過低,都會產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病態。研究還發現,神經遞質的變化、遺傳的關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紊亂、血—腦脊液屏障低下、基因調節失常等等都可引發該病的發生。因此患者需要系統的藥物治療。像心血管疾病一樣,抑郁癥其實也屬于慢性病。專家介紹,抑郁癥治療周期一般是1-2年,部分人需要2-3年,若規范專科治療的話,通常有50%的病人可以停藥,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還有20%的難治性重性抑郁癥需要終生服藥。
當然,抑郁情緒和抑郁癥是兩回事,是一個程度的量化。抑郁情緒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感成分,人人均可出現,當人們遇到精神壓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情況時,理所當然會產生憂郁情緒。但抑郁情緒超過2周就要警惕抑郁癥。抑郁癥是一種以抑郁情緒為突出癥狀的心理疾病,以憂郁和厭世心理特點為突出表現。患者會有凄涼感,常唉聲嘆氣,對人對事物失去興趣,常頭痛、心煩、失眠早醒、乏力等,此病癥嚴重時,人會感到強烈厭世,甚至有自殺念頭。確診抑郁癥,臨床除了有一套嚴格的判斷標準,還要綜合考慮其情緒嚴重程度、病程以及社會功能情況,醫生不會輕易下這個結論。
各歸其位? 把孩子的事交給孩子
面對如此嚴峻的青少年抑郁癥現狀,作為成人的我們應該做什么呢?簡單說,就是把屬于孩子自己的事交給孩子,把屬于父母的事交給父母,把屬于老師的事交給老師,三者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狀態。治療抑郁癥,最重要的就是六個字:找人玩、找事干。
學習越固化,孩子越容易抑郁。學校的課程可以豐富些,鼓勵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寫作也好,畫畫也好,不在乎寫和畫得多好,而是讓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感覺。
人得抑郁癥是因為攻擊性向內,自我表達與探索就是攻擊性向外,來增加孩子對世界的掌控感。為什么有的孩子選擇自殺,是因為覺得生活失控,什么都無法掌控,唯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生命。
家庭也要避免固化,好玩的父母、有彈性的親子關系,會讓孩子處事更靈活,不至于固著和僵化在一個問題中。親子關系中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將人和事分開。比如,孩子弄翻了一杯水,父母就會罵:你這個人怎么毛毛躁躁的?孩子只是做錯一件小事,父母卻將此上升到人有問題這個層面。父母需要將問題外化出來,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愛你的,但我們需要把事情解決了。這樣孩子才能客觀地看待失敗和挫折,不至于因為一件小事否定自我,從而培養自信樂觀的心態。
用愛救贖? 陪著孩子“動”起來
心理學家說過:“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而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人際關系的支持系統更是至關重要,家庭治療非常關鍵。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如果患者感受不到身邊有人支持他、理解他,康復會非常困難。
抑郁癥患者家屬的痛苦甚至比病人更甚,這樣的一種惡性循環,使得抑郁癥患者本人更加有罪惡感,他覺得活著就是一個累贅。因此家屬不要過度擔心,你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笑容,鼓勵抑郁癥患者,把他當正常人就好。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就熱情耐心地幫助他,千萬不要埋怨和指責;他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只需要默默地陪伴就好了,家人不要總是問他這問他那的,本身抑郁患者情緒就很痛苦了,家里人過度的關心反而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復,所以家里人不要過于擔心,做到時刻監督他就好。所謂監督是指:他有無按時吃藥、有無運動、有無出現異常情況(自殺的傾向)等等。
一位輕度抑郁癥的孩子,曾分享了自己的抗病經歷。醫生并沒有讓他接受藥物治療,而是為他制定了嚴格的運動計劃,包括了早上6點起床,長跑1小時,到上午還需要跳繩40分鐘,下午打網球2小時,晚上再游泳1.5小時,這期間都由他的爸爸或者媽媽陪伴。看似折騰人的運動讓他“沒有精力”抑郁,半年不到的時間就走出了抑郁陰影,而且他還養成了每天運動的好習慣。
運動最為直觀的反應,就是可以促進身體的發育。從生物學上解釋,運動過程能夠促進孩子的血液循環,能將身體所需要的養分直接輸送到孩子的大腦,讓孩子更聰明,更重要的是運動過程會釋放出大腦中的“多巴胺”,這個被稱之為人體快樂素的元素,可以帶給孩子快樂的好心情。而且運動過程還可以消耗掉孩子過剩的精力,也同時釋放他們的負情緒,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