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痢疾是由豬感染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后引發的以腸炎和下痢為主的疾病,又稱豬血痢、黏膜性出血性下痢和弧菌性痢疾,病豬發病突然。我國1978年從美國進口豬中發現該病。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引起的急性仔豬死亡,會給養殖戶造成重大的損失。對于該病,預防工作必須做好。
一、病原
對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進行鏡下觀察,可發現其兩端較細,鈍圓,能運動,呈蚯蚓狀,為革蘭氏陰性厭氧螺旋體,需用要求較高的培養基在37~42℃的條件下厭氧培養。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低,在25℃糞便中可存活1周,在10℃土壤環境中可存活1周。一般情況下,陽光照射、高溫都可將其殺滅,一般消毒藥也可將其殺滅,如來蘇水、過氧乙酸等。
二、流行病學
豬對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具有易感性,豬只一年四季都可感染,以 2~3月齡仔豬最易感,斷奶仔豬的發病率高達90%,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康復豬也帶菌,病菌隨糞便排出體外。經消化道感染的鼠、狗、鳥等也可以成為傳染源。被感染豬呈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發作,急性發作豬只的死亡率較高。
致病性與流行性:該病一般先是幾頭豬發病,慢慢地感染整個豬群,導致疾病的大流行,一般根治比較困難,會反復流行好幾個月。
三、臨床癥狀
在自然感染條件下,該病潛伏期一般為1~2周,長則2~3周,臨床癥狀為下痢,排出黃褐色或者灰色稀糞,病豬若遇急性發作,幾小時內就可死亡,多數病豬外觀消瘦,被毛粗亂,食欲不振,伴有脫水現象,最終衰弱死亡。臨床上主要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見于病程初期,一般不見癥狀,突然死亡。
2.亞急性型。一般可見臨床癥狀,體溫升高至40.0~40.5℃,精神不佳,目光呆滯,眼神渙散,食欲下降,開始排出黃色或灰色糞便,隨后幾天排出大量黏液和血塊,而后病豬脫水、體重急劇下降、最后死亡,整個周期大約持續1周。
3.慢性型。慢性型相對于上面兩種病情較輕。糞便中含有許多黏液和組織碎片,出血量較少,生長緩慢。病豬可自行恢復,但會反復發作,整個發病周期持續1個月以上。
四、病理變化
豬感染豬痢疾后的主要病理變化集中在腸道。
1.急性型。病變為大腸黏液性、出血性炎癥,大腸壁明顯增厚,黏膜出血和充血。腸腔有些許清亮的液體,大腸內容物軟或成水樣。病程后期腸壁水腫減輕,黏膜出現大量纖維蛋白滲出,形成偽膜。
2.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初期偶有輕微的結腸纖維性卡他性病變,后期有大腸黏膜滲出。臨床也出現不連續的黏膜潮紅,但腸內容物正常,其他器官無病理變化。
五、診斷
依據本病的流行病學和剖檢癥狀進行判斷,進一步確診需要進行細菌學檢查、血清學診斷、PCR檢測、間接熒光抗體檢測等。急性病例采集糞便或腸系膜,涂片應用革蘭氏染色檢查,為革蘭陰性菌,顯微鏡下觀察到兩端較細、鈍圓、呈蚯蚓狀病原體,可作為判斷的依據。如果確診,需要從結腸或糞便中鑒定出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也可通過大豆酪蛋白瓊脂血平板或者 TSA 血平板進行鑒定。
取病豬腸道組織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可發現結腸、盲腸黏膜增厚;嚴重的卡他性炎癥,腸道絨毛杯狀細胞增多;黏膜中含有大量的炎性因子。切片進行鍍銀染色后高倍鏡下檢查,可見腸道上皮細胞中含有大量的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
六、防控措施
對于豬痢疾的主要預防手段為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清理畜舍、防蚊防蠅、定期消毒。消毒液可選用4%的氫氧化鈉溶液、20%的石灰乳、3%的來蘇水等。每隔一段時間,應在豬的飲水中加入含氯的消毒劑。注意豬舍通風,保持豬只適宜的生長溫度,以及豬舍干燥。
本病尚無疫苗,豬場須建立自己的健康種豬群,不要從發病豬場進豬,外地豬引進需要經過嚴格的檢疫流程,隔離兩個月后方可進入飼養群,以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對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進行檢測,淘汰陽性豬。注意與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病等進行區別。發病嚴重豬場,可以選擇把豬全部淘汰,徹底消毒豬場,3個月以后,再重新進豬。使用藥物治療,可使養殖戶損失降到最低,一般投喂一些抗菌藥,如新霉素、林可霉素等,或者利用中藥提高豬群的免疫力。
(轉載自《豬業觀察》,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農業農村局? ?張興鑫? ?郵編:730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