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中共大慶市委黨校,黑龍江 大慶 163313)
從2020年庚子大疫到當下的疫情常態化防控,新一輪疫情呈現了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我國防疫抗疫工作面臨嚴峻挑戰。面對世紀疫情的跌宕反復,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科學研判,在2022年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會議上,再一次部署從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始終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的從嚴從緊、“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的精準防控、“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的統籌兼顧,體現了我國疫情防控的不變與變。不變的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主題和“共克時艱”的必勝信心,變化的是更好地貫徹精準的防控策略,更快的疫情布防、更嚴的防控要求、更實的防控舉措、更細的防控安排。同疫情搏戰,是物質的角力,是作風與能力的對壘。當下黑龍江省開展的全省機關“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恰逢其時,意義重大,為我們做好當下的疫情防控和黑龍江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硬核”支撐。黑龍江是紅色精神大省,龍江四大精神中的鐵人精神是我們提升能力作風的生動教科書。勝負之遠征,精神必先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精神從來都是我們與困難斗爭的成功之基、勝利之本、力量之源。鐵人精神能為我們不松懈不退縮不止步、奪取抗疫斗爭全面勝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相比于前兩年的疫情防控,今天的防控之難遠遠難于疫情突襲之時。當下的疫情防控之“難”,不僅是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來勢洶洶且對全國大范圍的席卷,更是人心疲憊的精神之難,是國情國策的理解之難,是抗疫策略的精準落實之難。面對疫情防控這場硬仗,我們要心態不能慌、信心不能移、節奏不能亂、思想不能懈,更要有大的工作格局和防控策略。
從“早日把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的鐵人豪言壯語到他的“淚灑沙灘”,從帶傷跳進泥漿池壓井噴到“這矛盾,那矛盾,國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和為祖國發展石油工業的愛國情真實樸素感人。鐵人濃濃的愛國心和深深的報國志,從更深的層面來看體現的是一種凡事長遠考慮,以得與失的辯證關系原理看待問題的大局觀。鐵人把打井拿油上升到為祖國發展石油工業的高度來看待,把自己平凡的崗位與國家石油事業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把大慶的石油事業融入祖國石油事業的大棋局,這就是“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的大局觀。黑龍江省機關能力作風建設工作會議形象地用“不要自說自話”來指出胸懷大局的反面之義。疫情防控是“國之大者”,從中央到地方都著重強調要充分認識當前防控形勢的嚴峻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所謂國之大者,就一定是指向和標示著黨中央所關心、所強調、所聚集的大問題。防疫事關人民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問題,在疫情防控上堅決做到不大意、不走偏、不折不扣地抓細抓實各項防控工作。
新冠病毒爆發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找尋適合自己國情的防疫道路,出現了不同的抗疫對策。西方選擇了“躺平”,許多國家都邁向“與病毒共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控工作必須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是判斷防疫成效的首要標準,也是我們同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選擇不同防疫道路的根本原因。”中國防控之路要摒棄西方的與病毒共存的放任之路,又要拋棄一刀切的簡單粗放之路。中國不走無視生命的邪路,走的是動態清零的精準防控之路。“動態清零”的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準。“動態”就是不追求絕對零感染,“清零”就是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中國選擇的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制度能力的動態清零的防疫道路,對防疫的節奏與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慶石油會戰的第一年,正值大慶地區40年不遇的連綿降雨,職工們住的牛棚馬廄,地下漂臉盆,床下跑青蛙,泡澤成群的草原上一片汪洋,設備運不進,給養供不上,大會戰幾乎被推上了難以堅持的境地。面對困難,鐵人和隊友喊出了 “搶晴天,戰雨天,誓與老天爭時間”“一早百早,一步主動,步步主動。我們一定要處處走在前面”[1]的豪邁口號。鐵人要求大家“大雨不停工,小雨當晴天,晴天一天頂三天”,大慶石油會戰形成了這種班班往前搶,人人爭主動,不勝老天誓不休的無畏氣概。迅速果斷,只爭朝夕,是做好工作的優秀品質。黑龍江省直機關“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所要求“辦事不拖拖拉拉”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重要性。在疫情面前,我們就要有當年鐵人的“搶前抓早”的工作精神,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采取最果斷、最徹底的措施,該關的關,該熔斷的熔斷,快速出擊,跑在病毒前面,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狀態。與病毒賽跑,跑得越快,疫情防控越主動。全力以赴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更要答好高質量發展這道“必答題”,不僅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執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無畏氣概和“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斗志,更要有察勢馭勢、以變應變的智慧與能力和盡銳出戰、嚴細準狠的速度與激情。
“針尖大的窟窿能透斗大的風”。從防控檢測、到轉運、到隔離、到治療各個環節,哪有漏洞,都會導致整個防疫鏈條的破防甚至“功虧一簣”。疫情防控對工作細致的程度和要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更細的工作態度,疫情防控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鐵人精神飽含著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與優良傳統。鐵人經常講“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他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細致認真反映了他內心的質地,彌補了他身上存在的不足,鑄就了他的風骨,也成就了平凡真實而又偉大深邃的一生。龍江的振興發展來不得半點“粗枝大葉”,疫情防控更容不得半點“粗粗拉拉”。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隔盡隔、應治盡治,哪個環節疏忽走樣,就會出現疫情的擴散。應檢盡檢中怎么保證體制外人員的檢測情況,怎么實現核酸檢測的全覆蓋;應收盡收中,無癥狀患者到底如何隔離更科學、更人性化、更有效;如何保障隔離設施和改善隔離條件;隔離期間如何保障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市區中的困難家庭和住在郊區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布局欠缺的人以及群租房的低收入群體的物資發放;全民紓困的財政政策的對象范圍如何擴大,如何緩解隔離期間弱勢群體的生活困境;如何滿足老百姓正常的求醫看病的需求等等,尤其是對快遞員、外賣騎手、便利店、超市的打工人,保安保潔保姆,交通、物流、建筑、城管、醫護等行業的臨時工等非傳統單位就業者的管理與服務,這些問題都檢驗著工作細致的態度與程度。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關乎著防控的成敗與民眾的滿意度。
中國正在堅定選擇的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制度能力的防疫之路要走好,宏觀上來講,要有博大的“中國智慧”,科學的“中國方案”和磅礴的“中國力量”。微觀上來講,中國防疫道路不僅要擺脫傳統抗疫模式的束縛,還要有對疫情的科學研判和精準把握。實事求是的作風、能力與水平是精準的抗疫之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素質。唯有正確認識疫情本身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的大方向、大趨勢的客觀實際,精準防疫方能落到實處。
鐵人精神之所以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根本的原因在于精神本身的民族性和科學性。鐵人精神飽含著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科學理性的工作智慧。當年石油大會戰把沖天的革命干勁和嚴格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用唯物辯證法指導石油大會戰的工作。以鐵人為代表的4萬大軍以態度之真、尺度之真、力度之真向地球進軍,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今天,無論是龍江的振興發展,還是疫情防控,老一輩石油人的求真務實給予我們勇毅前行的智慧與力量。疫情防控這場難仗苦仗大仗,實事求是絕對是最寶貴的良方。根據疫情的形勢變化,要制定精準的,有針對性、差異化的防控政策。主觀認識脫離實際的“簡單化”“一刀切”“大水漫灌”的做法既不能控制住疫情,還會使防控政策因脫離實際、缺乏人文溫度而引起民怨等社會不良情緒。我們要根據病毒本身的生物屬性來調整我們的防控政策,既不防控無為“花拳繡腿”,也不防控亂為“層層加碼”。所有的防控政策和舉措源于客觀存在的實際,從實際出發,從病毒本身的屬性入手,像當年石油大會戰在絕境中殺出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一樣,在困境中找出更切實可行、更科學高效、更充滿人文關懷的防疫之路。
大慶石油會戰廣為流傳的“寧要一個過得硬,不要九十九個過得去”是鐵人精神志在一流、追求卓越的生動體現。“不安于現狀,不拘于常規,奮發思變”是石油工業部原部長余秋里同志當年對鐵人王進喜敢拼敢闖、奮勇爭先精神的最好寫照。鐵人靠著不服輸、不甘人后的沖勁干勁,在1958年爭上白楊河,標桿立祁連,將一個落后的鉆井隊帶成聞名全國的先進隊。“追求卓越,臻于至善”。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不斷優化疫情防控舉措,問題在“疫”中,功夫在“疫”外,優化在“疫外”。疫情防控中所暴露出的問題的解決絕不能僅僅在疫情防控本身當中求解,更需在數字化治理和網格化基層治理水平提升上找解,在完善疫情防控機制上下功夫,尤其是社區作為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第一道防線,應在怎么守、怎么加固上找尋更好的辦法,提升更高的水平,獲得更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