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天
(大慶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就勞動精神、勞動教育等方面發表的多次講話,體現了新時代黨中央對于勞動創造的高度重視。2021年勞動精神被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充分彰顯了勞動精神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勞動精神源于何處?新時代如何把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如何將勞動精神發揚創新,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
勞動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兒女的精神稟賦,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也是增強創造能力的動力來源;勞動精神是對愛國主義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的具象化表現,蘊含中華兒女熱愛勞動、崇尚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價值旨歸。勤勞勇敢、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對中華民族最為精準的贊譽,中華民族兒女也用實際行動創造的各種先進成果、偉大成就、突出成績驗證了這一品質。桀驁不馴的江河治理,廣闊土地的開墾,萬畝良田的收割,發明創造科技創新,宏大工程繁榮盛世……無不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勞動智慧、勞動精神。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奮斗史。勞動精神就在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奮斗中不斷的延續下去,成為中華民族鮮明的名片。
“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1]由此可見,勞動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離不開勞動,勞動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勞動不僅是人生存的必備技能,還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脫離了勞動這一關鍵字眼,人類與動物無異。“歷史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2]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更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任何一種精神的生成都離不開腳踏實地、深植實踐的沃土。中國共產黨人從誕生之日起就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創造輝煌,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不再受奴役、受欺凌,真正使中國人民站起來。只有靠辛勤勞動,才能抵達理想的彼岸,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提供的從來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讓我們在此基礎上,通過勞動和實踐的結合,達到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在新中國建設初期,百廢待興,一窮二白,靠實干才能興邦,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攻克科技難題,成功發射兩彈一星;通過忘我拼搏、吃苦耐勞,拿下世界級大油田,甩掉貧油的帽子。這一系列的成就都是靠勞動來實現的。
“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通過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勞動光榮是整個社會對于勞動者的價值創造過程的充分肯定和贊揚,勞動中所產生的滿足感是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高度融合。勞動最崇高這是對于勞動的提倡和崇尚,是對勞動價值的高度肯定,激勵人們堅定勞動的信念。勞動最偉大是對勞動精神的升華和高度解讀。勞動最美麗是創造美好生活展現美的活動,并能讓勞動者從中感受美,發現美,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堅定這樣的信念,才會在激烈的歲月洪流中屹立不倒。
“要通過各種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導廣大青年牢固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牢固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4]熱愛一詞是主體對于客體愛之程度很深,熱愛勞動是勞動主體對于自己所從事的崗位和事業的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喜愛之情,這種熱愛是樂于主動勞動、承擔勞動任務、持續投入勞動且無怨言。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出價值,只有人人樂于勞動,熱愛勞動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只有真正從心底里熱愛勞動,才能有干勁兒,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為人民而勞動,為社會而勞動,為國家而勞動,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5]人既是勞動的主體,也是勞動成果的享有者,真正的勞動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崇尚勞動涉及的是理想信念的問題,熱愛勞動涉及的是心態的問題,辛勤勞動涉及的是力度的問題,誠實勞動涉及的是品質的問題。從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再到改革開放,每一個階段的奇跡都是靠黨領導人民辛勤勞動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更需要億萬中華兒女堅定科學信念、堅持辛勤勞動才能再次書寫矚目成績。
勞動既是個體的行為,也是全社會成員的集體實踐。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經濟騰飛的同時,我們不可忽略市場調節的弊端導致的誠信不足的現象,建立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體系,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道德的強化作用主要體現在在整個經濟環境中要增強市場主體的誠信意識,能夠真正做到誠信做人,誠實勞動。勞動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價值取向,誠實勞動體現著人們對于和諧平等無欺詐的勞動關系的需要,誠實勞動的品質夯實有助于轉變投機取巧的浮躁之風、好大喜功的浮夸之風。勞動精神在全社會的蔚然成風,有助于以促進人民的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在此基礎上讓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的勞模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從而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和職業操守以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
弘揚勞動精神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抵制不良文化滲透,摒棄懶散、輕視體力勞動、歧視勞動的心態。現有的精神弘揚路徑較為單一,難以引起人民情感共鳴,創新弘揚路徑是當務之急。首先,從實際出發整合勞動精神文化資源,打造以勞動精神為重點的精品力作,注重宣傳語言的通俗化,弘揚內容的大眾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受眾的廣泛化,強化勞動意識。其次,利用現代科技,運用微信、抖音等新興自媒體手段,把時代元素融入勞動精神的文化產品之中,增強情感共鳴。最后,對于輕視勞動、污蔑勞動和誤解、歪曲勞動者的不良社會現象進行強有力的監督和引導,努力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積極輿論氛圍,塑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社會風氣。
勞動和教育相結合,是勞動對象廣泛化、勞動手段精銳化伴隨著勞動價值的升華。高校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創新勞動教育模式。首先,構建完備的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資源布局以時間順序來安排,以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勞動人民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勞動人民的成就和新時代勞動人民的成就,以歷史邏輯展現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讓學生有所感悟。其次,創設情境,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創設虛擬仿真課堂,還原歷史上轟轟烈烈的勞動場景,體驗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累累碩果的成就感,使青年對勞動精神的發源有清晰認知、對勞動精神的價值有充分理解,將勞動精神熟記于心,在生活中熱愛勞動。最后,利用“互聯網+”平臺,弘揚勞動精神,學習優秀典型,講述與勞動精神有關的現實故事,展現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勞動史詩,將勞動精神融合到大學生自身職業發展規劃中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上,如何乘風破浪、順勢而上,是擺在全體中國人民面前的時代課題,“實現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歸根到底要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科學勞動”;要“將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作為自覺行為。”[3]機械化大生產代替了簡樸的原始人力勞動,提高了勞動效率,增加了產量。高精端技術的普及,產生各種奇跡。原始勞動到創新勞動,是人類的進步躍升,在這個過程中勞動精神也要與時俱進,發揚創新。創新勞動即創造性勞動,理論、制度、文化的創新離不開實踐創新,而勞動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外化表現。社會學家艾君認為,創新勞動技術、知識和思維的革新,是對同質勞動的超越。將人們從枯燥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自由的滿足人們更高層次需求的創造性的勞動,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創造性勞動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關鍵在于創造能力的培育。創造性勞動的主體是勞動者,創造性勞動的精髓在于勞動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創造性勞動是充分實現人的本質的勞動,是促使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