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娜,劉麗杰,劉 鑫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勢、道、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個重要的概念。勢, 《說文解字》 釋意為“盛力權也、從力執聲。” 《辭海》 解釋其為“位置的差距,由高俯低謂之勢”,后來演變為趨勢,潮流之意。道,作為一個頗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概念,廣泛見于儒、道等各家典籍,具體含義見仁見智,但對其所蘊含的事物運動過程或者規律的含義已成共識。術,《說文解字》 解釋為“邑中道也。從行、術聲。”后演化出技藝、方法之意。古往今來,事有所成,需勢、道、術三者相統一。勢決定道與術,如果無視事物發展的趨勢,所謂的循道而行與方法精進將毫無意義,而道與術也會對勢形成一定的反作用。同時,術作為成事的具體方法,不能離開對道的遵循。黑龍江省大慶市融入新發展格局,同樣需要把握好勢、道、術,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城市轉型。
“勢”是事物未來發展的趨向與必然。大至一國小至一城的發展都需審視情勢,順勢而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局勢日益復雜,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又加劇了其復雜性。為應對挑戰和考驗,黨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推動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向。大慶市應準確把握這一發展趨勢,與時俱進、順勢而為,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和完善,是黨中央根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而作出的重要判斷和部署。這一戰略性部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結合,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二是國內循環和國外循環有效對接,以國內的要素、產品循環為主體,積極利用進出口國外的要素、產品和需求來調節國內的經濟生產和發展。二者關系并非等量齊觀,而是以內循環為主。
大慶是一座因油而興的資源型城市,其年原油產量5000萬噸的成績曾連續保持27年,石油產業是大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其儲量與開采數量日漸減少是必然趨勢。自2003年起,大慶石油產量已經開始有計劃減產調整,實現城市轉型,增強城市發展內生動力,是大慶面臨的重要任務。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大慶優勢與困境并存。
一方面,大慶市尋求發展的優勢突出:作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發源地,大慶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為城市開發建設提供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精神動力;城市生態環境資源豐富、基礎良好,天然百湖之城、國家衛生城市等美譽顯示了其生態環境的優越;全省商品糧、畜產品、草產品基地的區位優勢,為大慶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基礎;大慶市還擁有石油穩產的儲備技術,首創聚合物粘彈性驅油理論及聚合物驅高效開發技術,引領了世界三次采油技術的發展。[1]
另一方面,大慶市經濟發展的阻力客觀存在:長期對石油資源依賴的發展狀態,導致大慶市產業結構比例失衡,石油產業所占比重大,第二產業發展較快,但是第一、三產業發展速度慢,占比也相對較低,整個經濟結構呈失衡狀態;因油而建,依油而居的城市建設特點使得大慶城區面積廣大但人口居住分散,難以形成促進城市發展的聚集優勢。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大慶城市經濟發展需抓住機遇,在自覺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方面抓好戰略舉措,主動作為,適應經濟發展節奏,為城市發展轉型提供新的契機。
“道”是事物運動發展的一般規律。循道而為就是要遵守社會和自然發展規律行事。大慶要掌握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破局之道,就必須需抓住國內、國際兩個大循環。這是在新發展格局的框架下,對規律和邏輯的遵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順勢而為。
大慶在參與國內循環時應首先明確我國數十年來內循環發展的背景和歷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前期主要經歷了“以國際循環主導帶動國內循環”和“從側重國際循環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兩個階段。而當前與這兩個階段特點均不同,是進入“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階段。[2]顯然,目前經濟發展不同于以往側重國際循環,而是以國內循環為根本基點。為此,大慶需搶抓國家新一輪支持東北振興的政策機遇,尤其在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和高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下,把握頁巖油規模效益開發等發展機遇,將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上重要日程,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不斷疏通經濟發展循環堵點,探索出一條適應城市自身發展情況、又符合國情省情的自主創新道路,積極參與到經濟發展的國內循環中。
大慶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國內循環固然重要,但仍需明確,新發展格局不是回到封閉的國內單循環,還需融入國際循環,因為它可以起到帶動優化的作用,是國內循環的重要補充。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時,要更堅定地加快城市對外開放步伐,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范圍和深度,大慶市的良好基礎和優勢為這一目標實現提供了可能。
其一,地緣優勢明顯。大慶市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站,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能夠實現東西聯通歐美,南北貫通俄亞。依托哈大齊工業走廊中心的位置,經過長期的開發建設,大慶市已經在區域內建成了國際先進水平通訊設施和國內、國際通訊網絡,其交通快捷便利,交通干線連通全國,已經形成布局合理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可以為招商引資、投資設廠提供重要的交通運輸保障。黨的十九大以來,大慶著力建設“天、地、河、鐵”立體交通,重點打造國際航空口岸,打造以對俄為重點的國際物流中心,促進與周邊國家、地區互通互助。
其二,外貿產業基礎雄厚。近年來,大慶市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龍江經濟帶”“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不斷開拓視野,提升國際格局,與比利時、德國、以色列、荷蘭、蒙古、俄羅斯等國家發展密切的經貿合作,實現產品外銷、國際資本與技術不斷引進。外貿進出口總值連續7年全省第一,四次獲得國務院表彰激勵,入選全國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城市轉型振興取得新成效。[3]在推進外貿發展中,大慶市通過不斷加大招商引資的政策扶持力度,推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形成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導向。外貿水平的提升是大慶市積極投入國際發展格局,努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城市轉型的重要體現。
“術”是成事的方法、路數。大慶市未來要充分融入新發展格局、暢通內外循環路徑,形成多元化多產業發展的格局態勢,需要根據城市自身特點,在改革、開放、創新三個方面做到運行有術。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大慶在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應加大對體制和經營機制的變革,調整過去產業結構單一,第二產業過重,對資源依賴度過高的狀況。據統計,2018--2020年,大慶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511.1億元,增長1.4%;1351.3億元,增長2.6%;1075.2億元,增長1.3%。[4]雖然該項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增加值呈下降趨勢,但相對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而言,其依然具有絕對優勢。因此,關注主導產業發展趨勢,著力進行替代產業群建設是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的應有之義。大慶市未來發展既應建立大項目帶動經濟,又要有中小微產業支撐,放大產業集群效應。發揮大慶市作為黑龍江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養殖基地的優勢,在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上加大投入。充分挖掘冰雪資源、溫泉資源、紅色精神文化資源蘊藏的巨大潛力,大力發展旅游業,并將其與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繼續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勢,多點培育重點行業,以及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
“雙循環”實際上需要我們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去應對變化、發展經濟。大慶市在幾十年的發展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步伐,進出口貿易占據黑龍江省半壁江山。進入新時代,大慶市應立足優勢,繼續激發空間活力,促進經濟發展,不斷融入國際循環。
其一,提高非國有經濟在外貿進出口中的比重。一直以來,國有企業在大慶外貿進出口中占主導地位,未來應加大對外資和民營企業的重視。2017年,沃爾沃汽車公司制造的中國高端整車進軍歐洲市場,常態化出口已成為必然。大慶應以沃爾沃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高端、高寒、新能源汽車的國際合作產業,作為大慶汽車制造不斷國際化的契機。此外,大慶應繼續搭乘中歐班列、陸海聯運快車媒介,支持中國數字藝術領導品牌思特科技、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走出國門,加強國際產業合作和商貿流通。
其二,展示城市形象,加強國際交流。大慶是一座具有獨特文化底蘊的城市,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自然景觀亦是富有生態園林特色,曾先后榮獲聯合國迪拜改善居住環境范例獎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大慶市還曾成功承辦世界能源伙伴城市年會、世界斯諾克國際錦標賽等國際交流活動,這些均為大慶市良好國際形象奠定了基礎。未來,大慶市應積極承辦更多國際會議和賽事,擴大國際影響力,為深度擴大對外開放做好宣傳。
其三,完善政策法規,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大慶市未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豐富,城市發展空間廣闊,政府應積極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招商引資的政策措施,完善現行政策法規,加強適合跨國公司分支機構設立的制度環境建設,加強宣傳優化營商環境對大慶發展的重大意義,提升政府部門和機關干部的法律意識、紀律意識,宣傳每個企業、每個市民都是營商環境的建設者、參與者,也是營商環境的受益者。通過創建優良的營商環境,吸引外來資本,彌補城市自身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吸引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經驗,為城市發展增添新活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慶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在于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通影響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堵點。目前,大慶集聚了相當數量的科技型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正在發展為主導產業;城市IT產業創造出的經濟價值已經位居黑龍江省第一位。同時,大慶市擁有豐富的研發平臺以及科學家工作室,助力推動大慶產業轉型升級。依托良好的高科技發展基礎,大慶市在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應不斷將創新舉措延伸至更多領域。
其一,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大技術攻關力度,搞好頁巖油儲量探索,改變過去油田儲采失衡的現狀,帶動大慶產業鏈、價值鏈的跨越發展,助力大慶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排頭兵。加快現代綠色農業步伐,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含量,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其二,培育科技創新人才,為大慶尖端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注重挖掘、培養和激勵多措并舉,實施精準的科技人才引進政策,打造多元化的激勵體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將創新人才作為促進大慶融入國內外循環的戰略性資源和建設資源轉型創新城市的關鍵。
其三,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在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上不斷拓展,注重構建較為健全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多維度打造科技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