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萬東
2021年,綿陽市聚焦“穩就業、保就業”工作主線,下好“先手棋”,“鍛長板、補短板”,積極探索“三雙”模式,守住民生底線,穩住就業基本盤,就業形勢好于預期、持續穩健。
兌現穩崗政策。印發《關于開展“迎新春送溫暖、穩崗留工”專項行動十條措施的通知》,推動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加快落地實施。多渠道宣傳政策,多方位協調補貼資金,擴大政策惠及面,確保穩崗返還資金及時撥付到位。2021年為837家企業發放普惠性(直返)穩崗返還資金1282.7萬元,為280家暫時經營困難企業發放穩崗補貼1.01億元。
抓實職工培訓。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和專項能力培訓,大力推進“以工代訓”,助力企業脫困減負。重點對10億元以上工業企業開展培訓對接服務,了解培訓需求,提供專項培訓指導,確保職工培訓“企業樂意、員工滿意”。2021年組織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培訓6萬余人次,支持長虹、九州等358家企業開展“以工代訓”,發放補貼資金3844.85萬元,培訓3.67萬人。
紓解用工困難。開展就業服務“進企業”、人力資源調查“進工廠”行動,建立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和人社專員服務,收集整理全市406戶規上工業企業用工需求,幫助就近招工4.5萬人。推動市內跨區域勞務合作,11個縣(市、區)、園區簽訂勞務協作協議,打通市內轉移就業“內循環”,鼓勵就近就地就業。
優化服務網。優化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末梢,統籌布局服務網點。綜合考慮服務半徑、服務人口、資源承載能力和城鎮化發展趨勢,對合并鎮(鄉)、村便民服務中心(站)、農民工服務中心進行全面體檢,在經辦人員培訓、硬軟件升級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起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的全方位就業服務網絡,確保“1+1>2”效力和形成“15分鐘服務圈”。全市153個鄉鎮、13個街道均設有專門窗口。
推行線上辦。全面接入省就業服務管理信息系統V2.0,大力推廣“就業通”APP、“綿陽就業創業”微信公眾號、綿陽公共招聘網,全面打造“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旗艦店,推進創業擔保貸款、招聘求職、企業用工備案、就業失業登記、技能補貼等事項申報、受理、審核等全流程“觸網”,實現“應上盡上、全程在線、一網通辦”。
賦能新模式。在全省率先開展“直播帶崗”“共享用工”等招工新模式,累計開展線上招聘會51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2萬余個,達成就業意向1.1萬人,“全場景招聘服務促進人崗精準對接”獲四川省優秀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成果二等獎。建成全省首個“政校企”共建的就業創業直播學院,2021年,開展BOSS直聘活動2場、職場訪談節目4期、直播帶貨20場、直播培訓300余人次,影響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深化與西南科技大學、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綿陽職業技術學院等15所高等院校協作,常態化開展就業創業政策、職業生涯輔導、就業招聘、就業創業指導進高校活動。加大開發就業實習見習崗位力度,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進行實名制動態管理,舉辦“云牽手·就創零距離”“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等活動,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2021年,新增就業見習790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13%,為107名高校畢業生發放創業補貼75萬元、創業擔保貸款487萬元。
兜底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建立就業困難人員動態調整機制,對“零就業”家庭人員、殘疾人、禁捕退捕漁民等困難群體和已脫貧易返貧勞動力提供“一人一檔”“一人一策”精細化服務。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落實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制度,開展就業援助月等各類幫扶活動,確保兜底就業。2021年,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就業4087人,走訪就業援助對象家庭5182戶,發放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社保補貼1000余萬元,公益性崗位安置城鎮人員就業2312人、農村已脫貧困難人員就業9084人,綿陽市就業創業促進中心獲省助殘先進集體。
全力保障農民工就業。推動《綿陽市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三十條措施》落地見效,抓實抓細農民工服務保障“五大專項行動”。堅持轉移就業“內吸外輸”并重,采取“點對點、一站式”包車運輸方式,精準化開展“送崗下鄉”“送人到企”活動,確保農民工“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2021年,綿陽市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39.8萬人,其中市內就業45.6萬人,同比大幅增長,實現勞務收入405.38億元,新增返鄉創業3511人,被省委、省政府通報表揚為全省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回引培養方面”先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