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佳 魏晨浩
1871年3月18 日, 法國巴黎的市民和無產階級發動起義, 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雖然只存在72天, 但其彰顯了無產階級爭取自由和解放, 推翻專制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并首創了社會主義政治的實踐樣式。 馬克思代表國際工人協會撰寫的 《法蘭西內戰》 一書在理論上全面總結了巴黎公社的政治經驗, 為后世社會主義者建立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 俄國十月革命前, 列寧撰寫了《國家與革命》, 對馬克思基于巴黎公社政治經驗形成的國家學說做了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并貫穿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建設之中。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 繼承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原則以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家學說, 結合中國國情, 逐漸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從而全面發展了巴黎公社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理論與實踐。
無產階級在革命勝利后建立一個何種政治類型的政權, 一直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在 1848 年發表 《共產黨宣言》 一書中,馬克思、 恩格斯明確指出,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 爭得民主。”①他們后來還指出, 民主共和制是無產階級執掌政權的現存樣式。 但是, 直到1871 年巴黎無產階級發動起義, 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后, 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具體樣式才清晰呈現在馬克思面前。 馬克思在巴黎公社期間代表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撰寫的 《法蘭西內戰》 一書中, 對巴黎公社的政治制度進行了全面的理論概括, 從而清晰揭示了巴黎公社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權的民主政治的精髓和具體特征, 該書也因此成為馬克思有關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理論方面的經典著作, 馬克思以巴黎公社為藍本提出的有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也成為了后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
眾所周知, 以公民權利平等為內在價值取向和多數人的政治參與為外在特征的民主政治, 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雅典城邦。 不過, 直到近代歐洲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之后, 民主作為國家政治制度才開始真正流行開來, 被盧梭所倡導的人民主權的具體形式開始得到普遍承認, 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合法性。
巴黎公社之前, 法國經歷過多次資產階級革命, 也曾建立起過十分脆弱的資產階級民主制, 這種體現有產者意志、 維護有產者利益的民主制具有如下一些明顯特征: 其一, 少數人的民主。 “在法國, 普選權是對于有教養的選民而言的, 直到1884年, 法國的男性公民才較為廣泛的享有了普選權。”②國家政權始終掌握在少數有產階級手中。 其二,“三權分立” 的政治結構。 資產階級憂慮權力集中導致的專斷, 因此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接受了孟德斯鳩有關權力制衡的理論, 實行立法、 行政、 司法的三權分立, 但又偏離了人民主權至高無上、 不可分割的特點, 尤其是立法機構, 淪為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清談館。 其三, 政黨分肥。 資產階級通過其雄厚資本, 扶持代表他們的政黨, 在贏得選舉后, 將其代理人安排在重要公共職位上, 通過制定有利于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政策為資產階級輸送利益。 與此同時, 多黨競爭的游戲規則下, 資產階級的政客利用手中的權力, 瘋狂的斂財。 “他第一次當路易·菲利浦的內閣首相時, 窮得和約伯一樣, 而到離職時已經成為百萬富翁。”③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首次進行社會革命的產物, “是工人階級第一次起來打倒統治階級的政治的經濟的革命”④, 是 “推翻資產階級統治、 建立由人民當家作主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⑤馬克思在 《法蘭西內戰》 中明確指出: “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 它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是生產者階級同占有者階級斗爭的結果, 是終于發現的可以使勞動者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⑥馬克思深刻揭示了巴黎公社政權的階級本質, 巴黎公社政權是代表最廣大勞動群眾利益的真正民主的政權形式。作為 “帝國直接對立物” 的巴黎公社, 體現了新型社會主義民主的諸多重要特征, 彰顯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原則, 與殘缺不全的資產階級民主形成了鮮明對比。
首先, 巴黎公社實行了以普選為基礎的直接民主制。 馬克思明確劃清了巴黎公社的普選制同資產階級議會選舉的界限, “普選權在此以前一直被濫用, 或者被當作議會批準神圣國家政權的工具, 或者被當作統治階級手中的玩物, 只是讓人民每隔幾年行使一次, 來選舉議會制下的階級統治的工具;而現在, 普選權已被應用于它的真正的目的: 由各公社選舉它們的行政的和創制法律的公職人員。”⑦巴黎公社把選舉權真正的重新還給了人民, 人民可以選舉自己的代表, 同時巴黎公社一切公職人員要接受人民監督, 不稱職隨時可以撤換。 “巴黎公社存在期間公開發行的報刊有16 種, 幾乎每天都對公社領導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公開報道。”⑧巴黎公社為了貫徹公民政治權利平等原則, 實行了按人口為基礎的普遍選舉, 在中央委員的選舉上革除了舊選舉法所規定的各區代表人數相等的規定, 實行按各區人數比例來分配委員名額的辦法, 使人口稠密的地區能選出更多的代表。 各區 “每2 萬選民選委員 1 名, 余數超過 1 萬名時, 可增選委員 1 名。”⑨這種建立在公平普選基礎上的直接民主制, 不僅徹底貫徹了人民主權的民主原則, 而且通過自上而下的監督, 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人類政治生活的公共權力濫用的痼疾。
其次, 巴黎公社實行了議行合一的權力結構。馬克思認為: “公社是一個實干的而不是議會式的機構, 它既是行政機關, 同時也是立法機關。”⑩在巴黎公社, 巴黎市民選舉產生的公社委員會享有最高權力, 不僅具有立法權, 而且巴黎公社委員會旗下設立執行、 司法、 軍事、 公安、 財政、 糧食、 外交、 勞動和貿易、 教育、 社會福利等委員會, 具體負責巴黎公社制定的法律規則的執行。 巴黎公社這種 “議行合一” 有三點主要特征: 一是人員合一,即巴黎公社委員和執行機構的委員是同一批人, 簡單來說就是 “一套班子兩個機構”, 他們既要自己討論制定法律, 也要親自去執行。 二是機構合一,巴黎公社在公社委員會和十個執行機構的設置上并沒有完全區分清楚, 只是在某些職能實施上有所區別。 三是職權合一, 當選的公社委員會既行使立法權又行使執行權, 二權合一, 這樣發現問題更直接。 巴黎公社采取議行合一制, 既是戰時狀態的客觀要求, 需要集中一切力量來應對資產階級的戰爭圍剿, 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 它不僅有效解決了三權分立資產階級民主體制政治效能低下的難題, 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實踐證明, 沒有集中起來行使的權力, 民主可能蛻變為一事無成的無政府主義。
再次, 巴黎公社是一個服務于社會的廉價政府。 在舊的國家機器中, 警察與軍隊是統治者豢養的昂貴的職業武裝組織, 因此, “公社的第一個法令就是廢除常備軍而代之以武裝的人民。”?這樣不僅消除了職業武裝組織對社會的威脅, 而且也大大減少了新政權的財政支出, 消除了寄生于社會之上的專制毒瘤; 與此同時, 巴黎公社規定, “從公社委員起, 自上而下一切公職人員, 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 從前國家的高官顯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以及公務津貼, 都隨著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 社會公職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們的私有物。”?通過這些舉措, 不僅防止公共權力淪為私有物, 而且使公職人員成為為社會服務的勤務員。 這樣, “公社實現了所有資產階級革命都提出的廉價政府這一口號, 因為它消滅了兩個最大的開支項目, 即常備軍和國家官吏。”?
最后, 巴黎公社致力實行有利于勞動者解放的社會經濟政策, 試圖為社會主義民主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雖然巴黎公社存續期間一直處于戰爭狀態, 但還是通過了一系列有利于勞動者的法令, 比如, 廢除面包工人的夜班制; 嚴懲克扣工人工資;將無主作坊或工廠交由工人協作社, 同時給企業主保留獲得補償的權利, 等等。 針對巴黎公社實現的上述社會經濟政策, 馬克思對此評價說: “它所采取的各項具體措施, 只能顯示出走向屬于人民, 由人民掌權的政府的趨勢。”?
總之, 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以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不僅打碎了舊的暴力國家機器, 拋棄了殘缺不全的資產階級民主制, 而且通過大膽的嘗試, 創立了全新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奠定了社會主義政治的民主底色。 民主在巴黎公社的政治實踐中, 不再是過往資產階級的統治點綴, 而是體現了無產階級及其勞動群眾在人人平等以及多數人統治原則之上的全新政治制度。 但我們在高度肯定巴黎公社首創精神的同時, 又不能不清醒認識到, 巴黎公社開創的社會主義民主, 僅僅是社會主義民主在實踐中的一個開端和萌芽形態, 受到不成熟的客觀歷史條件及其陳舊思想觀念的限制, 存在許多無法回避的歷史局限性, 有待后世的社會主義者在實踐中予以突破和創新。
中國共產黨自從1921 年創立之后, 領導人民經過28 年的浴血奮戰, 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1949 年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中國革命即將勝利之前, 中國革命的領袖毛澤東就滿懷信心地指出, 中國共產黨已經找到了超越歷史王朝周期率的制度形式, 這就是人民民主。 1954 年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莊嚴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人民行使權力的根本制度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之上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當代中國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的民主政治制度, 雖然也受到了蘇聯十月革命后形成的蘇維埃制度影響, 但是從歷史源頭上說, 它依然是對巴黎公社民主制的繼承與發展。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了中國和世界其他社會主義主義國家在政治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后深刻認識到,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 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于是, 我們逐步形成了以堅持黨的領導、 發揚人民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這不僅大大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也是對巴黎公社的民主政治進行了全面的創新。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創新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眾所周知, 巴黎公社產生在深受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影響的法國, 基于對集權暴政的恐懼, 巴黎的無產階級對民主制存在不少錯誤認知, 他們完全將民主與集中對立起來, 對于任何必要的權力集中都本能予以排斥。 而沒有集中的民主, 勢必導致公社中央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任何決策都受到不必要的限制, 在一些事關公社存亡的重大決策時優柔寡斷, 久拖不決, 導致無法應對迫在眉睫的危機。 恩格斯就認為, 巴黎公社的失敗 “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權威” 而導致的。?比如, 在 1871 年 4月25 日召開的會議上, 就圍繞著巴黎公社所有委員是否有權探視所有被監禁者這一議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最終的結果是巴黎公社委員享有探視權。 但是, 拉烏爾·里果與夏爾·費雷兩位委員的意見被駁回, 他們認為, “采取的立場和工作上須采取的必要手段難以協調”?, 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兩個選擇了辭職。 會議接著就他們兩人的職務空缺進行了討論, 隨后宣布由弗雷德里克·庫爾奈接替他們成為代表。 因為公社代表認為他們二人辭職理由不夠充分, 有代表提議 “重新任命里果和費雷公民為公安委員會委員”?, 二人接著就被任命為公安委員會委員。 巴黎公社進行了會議討論、 表決, 會議議題沒有完成。 在四面圍城的危難時刻, 公社委員還拘泥于細枝末節, 在這種情況下公社決策機構何嘗又不是一種變相的 “清談館”。 在巴黎要面對數倍于自己的凡爾賽軍隊時, “公社戰爭委員會委員長、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 各位軍官下達相互沖突的命令, 這表明了公社實際上無法集中權力來部署巴黎的防務, 特別是集中權力來指揮國民自衛軍。”?這樣巴黎公社議行合一的政治權力結構所具有的天然政治優勢, 在公社委員對集中的恐懼和對民主的迷信中喪失殆盡。
民主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式, 本身就是民主與集中, 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 沒有民主的基礎, 權力的集中失去了人民支持, 就可能異化為獨裁和專制; 但是, 任何國家包括社會主義國家,也需要國家權力的有效集中使用, 因此, 社會主義國家在民主原則基礎上, 集中行使國家權力不可避免。 不能因為憂慮權力集中可能導致專制就不實行集中制, 并將民主與集中機械對立起來。 十月革命后, 列寧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在實行蘇維埃民主的同時, 堅持無產階級專政。 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黨因此曾遭到同時代的德國社會主義者的攻擊和批評, 認為集中制和無產階級專政背離了社會主義民主原則, 雙方為此進行了深刻的理論交鋒。不過最終的實踐證明, 列寧關于民主與集中、 民主與專政關系的科學論述, 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本質, 而且也能真正在復雜形勢下推進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事業。
中國共產黨作為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指導下成立起來的政黨, 早在成立之初的黨綱中就明確了民主集中制的建黨組織原則。 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 “我們黨實行的民主集中制, 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紀律又有自由、 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制度, 是民主和集中緊密集合的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在1954 年頒布實施憲法中, 進一步將民主集中制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組織原則。 民主基礎上的集中, 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不僅發揚了民主集思廣益的優點, 實現了人民代表大會這個體現巴黎公社議行合一原則的最高權力機關的高效運轉, 消除了國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蛻變為無足輕重的政治清談館的可能性。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不僅擁有制定國家憲法和基本法律的立法權, 而且通過其授權組成的行政機關、 司法機關和國家監察機關, 在治國理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準確地把握了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 這樣既充分發揚了民主, 同時又能有效地行使集中起來的權力,科學解決了巴黎公社期間政治權力合法性與國家權力行使有效性之間的矛盾。
巴黎無產階級缺乏一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堅強領導, 是巴黎公社失敗的重要政治原因, 恩格斯在為 《法蘭西內戰》 1891 年版寫的序言中, 對此做了特別強調, 他指出, 當時巴黎無產階級事實上由無政府主義色彩的多數派即布朗基派和代表小手工業者的蒲魯東派領導, 他們不僅在政治理論存在差異, 在革命主張上也常常彼此沖突。 巴黎公社的嚴峻革命形勢客觀上要求首先就要把全部權力最嚴格地、 獨斷地集中在新的革命政府手中。 可是由于巴黎工人階級內部派系林立,無法形成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巴黎公社失敗因此也無法避免。
政黨作為一種政治組織, 掌握政治領導權是其本質特性與核心目標, 也是確保黨的政治建設免于淪為資產階級政黨附庸的重要保證。?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特別是在列寧主義建黨學說指導下建立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 它不僅是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導, 而且由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所組成, 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之上的有嚴格紀律的戰斗部隊, 并通過制定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路線方針政策與人民群眾建立起密切聯系。 正是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并創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沒有中國共產黨, 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邏輯, 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政權中的核心領導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 毛澤東就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 結合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反復強調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他指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 沒有這樣一個核心, 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此外, 毛澤東還將 “有利于鞏固共產黨的領導, 而不是擺脫或者削弱黨的領導”?, 作為判斷人們言論和行動是非最為重要的一條。
改革開放之初, 針對一些人借思想解放之名攻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將發揚民主和黨的領導對立起來的錯誤傾向,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 在改革開放的同時, 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鄧小平在總結中國以及世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后明確指出: “事實上, 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誰來組織社會主義的經濟、 政治、 軍事和文化? 誰來組織中國的四個現代化? 在今天的中國, 決不應該離開黨的領導而歌頌群眾的自發性”。 “如果再讓有些人到處踢開黨委去鬧, 那就只能把四個現代化吹得精光”。?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 我國的改革開放才能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習近平指出,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 這一重要理論論斷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是我國革命、 建設、 改革的重要經驗, 是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建黨原則。”?
中國共產黨的歷代領導人不僅在理論上科學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領導作用, 而且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 逐漸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領導制度。 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 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逐步得以完善, 黨總攬全局、 協調各方的政治領導得以更加充分實現。
體現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則, 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 但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形式必須與時俱進地加以豐富與發展。 作為社會主義民主萌芽形態的巴黎公社, 其民主的具體形式主要體現在民主選舉、 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幾個方面。 也就是說, 巴黎公社權力機關公社中央委員會由全體通過巴黎市民分區選舉產生, 選舉出的巴黎公社公職人員接受公社社員和市民的直接監督, 不稱職可以隨時撤換; 巴黎公社的重大決策統統通過投票, 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作出。正是這些具體制度規范, 使巴黎公社民主制打上了比較濃厚的直接民主制或古典民主制的烙印。 雖然從理論上講, 直接民主制作為民主的具體制度類型更接近于民主的原則和精神, 但是實踐也證明, 越是接近于理想民主的制度, 越需要更為苛刻的主客觀條件, 諸如人民更高的民主素養, 更加發達的經濟基礎, 相對較小的政治空間和較少的人口規模,等等。 一旦這些主客觀條件缺乏, 一意孤行實行理想民主體制, 不僅不能彰顯民主制的優勢, 反而有可能凸顯民主政治某些潛在的弱點。
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堅持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則,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方面, 又不拘泥于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制, 而是在實踐中根據中國的國情, 豐富與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形式。 首先在選舉制度方面, 中國共產黨根據地廣人眾的國情, 實行了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結合的人民代表選舉制度, 既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治的合法性基礎, 同時也兼顧了中國國情, 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其次, 中國共產黨發揮新政權建立之初就業已形成的人民政治協商的優良傳統, 創造性地發展出了協商民主制的新形式, 作為選舉民主制的重要補充。 “協商民主的本質是協商與競爭的統一,而不是非此即彼、 非你即我的對立關系。”?實踐證明, 協商民主在實現集思廣益、 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方面具有獨特的政治優勢, 可以大大彌補單純選舉民主制的不足和弱點。 最后, 中國共產黨還基于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原則, 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路構想, 以此來不斷深化從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到民主管理、 民主監督等各全流程的民主體制機制創新, 為人民群眾全方位、 全流程參與公共政治生活, 為民主成為人民群眾的政治生活方式提供了完備的制度條件。
眾所周知, 巴黎公社曾經通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公報來進行公社的日常管理, 同時也制定了一些“有關城市的組織、 房租和到期債款的法律”。?不過巴黎公社只是提出了 “通過一個真正的全國性公約彼此聯合起來, 使共和國有一個堅實的基礎”?的想法, 由于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 巴黎公社最終沒有發布一部具有最高法律地位的 “憲法”, 巴黎公社的各項民主制度都沒有通過法律形式確認下來, 由此也造成了巴黎公社委員會 “議行合一” 的最高領導地位沒有明確的憲法依據, 導致了巴黎公社委員會和社會拯救委員會爭奪權力這種匪夷所思的局面。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謀求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 很早就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并以法律的形式確認革命取得的政治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 就于1954 年頒布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以憲法的形式予以確認。 但比較遺憾的是, 在長達十年的 “文革” 內亂中, 社會主義法制遭到破壞, 隨之而來的社會主義民主蛻變為無政府主義的群眾運動式的所謂 “大民主”, 導致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遭遇重大挫折。正因為如此, 勇于開展自我革命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開啟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 在反思歷史教訓的同時逐漸深刻認識到, 必須把社會主義民主置于法治的保障之下, 并逐漸將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治國理政的重要政治制度安排。 鄧小平指出,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須加強法制。 必須使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 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 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2014 年召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 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這一事關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課題, 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這一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綱領性的文件, 并形成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核心內容的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 隨著法治國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會的穩步推進,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法治基礎更加穩固。
如前所述, 中國共產黨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方面, 一方面堅持了巴黎公社奠定的社會主義民主原則, 另一方面又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踐的諸多方面, 進行了全面深刻的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為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與實踐積累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 概而言之, 集中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以人民為中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在社會主義政治生活中的價值表征, 是無產階級政黨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必然要求。 正如習近平指出,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 精神財富, 同時人民群眾也是社會關系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我們黨來自于人民、 植根于人民、 服務于人民, 如果黨工作的出發點偏離了以人民為中心這個要點, 黨就會脫離群眾, 就會失去生命力。 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 一切工作都是為了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民主不是裝飾品, 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 始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執政理念, 即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建設融入到實現好、 維護好、 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 就不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有關人人平等參與政治的價值承諾, 而是借由民主政治實踐, 可以增進人民權益和福祉的全過程民主, 從而賦予社會主義民主以真實、 豐富、 具體、 生動的內涵。
人類民主政治的實踐也證明, 如果民主脫離一個國家的政治實踐主體, 不能增進人民的權益, 那么民主終將淪為一種空洞的、 形式化的政治表演,人民對民主的空洞游戲就會逐漸疏遠。 反之, 如果民主能夠增進人民權益, 人民始終是民主政治的真正主體, 那么人民群眾就會越樂于參與民主實踐,越認同這種民主體制, 民主制度的社會基礎便會愈加穩固。 從這個意義上說, 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 是對近代啟蒙運動中形成的人民主權思想的深化與發展, 是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出發點, 從根本上界定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價值內核, 也是在任何時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時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 但是一個國家究竟實行何種具體民主形式, 必須從本國的實際出發, 不能簡單照搬他國的經驗和模式, 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實踐探索中得出的重要歷史經驗。
從政治發生學的角度看, 現代民主制度的確是西方近代啟蒙運動、 工業革命和民族國家興起后的產物。 巴黎公社民主制雖然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但是巴黎公社民主制同時也打上了西方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烙印。 歷史證明, 在地廣人眾且缺乏民主政治傳統的東方中國,移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最終以失敗告終。 同樣, 如果革命勝利后的中國共產黨照搬照抄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制度或者蘇維埃民主制也會在實踐中困難重重。
人類的政治發展史表明, 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一定是先進政治理念與本土化的歷史文化傳統融合生產的結果。 對此, 習近平指出, “各國國情不同, 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 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 都是在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 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長期發展、 漸進改進、 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 有生命力, 有效率, 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習近平的上述論斷不僅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規律,也為我們獨立自主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提供了理論指導。
綠色元素的設計主要是根據現有的自然材料資源、資源的可再生性、材質加工的零損耗性、生產以后的零排放污染物、進行綜合的構想與設計。在設計中,要滿足人的生理需求與精神需求,同時還要尊重大自然的承受能力。科學和藝術給設計一個結實的結構和美感的外形,技術與人性給設計一個尊重自然的機會和充滿和諧的品味空間。將綠色元素充分融合到小型代步工具的設計里面,結合并構想,成為自己設計里的亮點。
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而不是從本本出發或他國現存模式與經驗出發, 我們才能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同時也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本質要求的具體實現形式, 諸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基層自治制度等,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業已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安排, 既能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價值屬性, 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切實可行的制度形式。 中國獨特的民主制度形式不僅被中國人民所高度認可, 同時也開始被越來越多地客觀評價中國政治的國外學者所認可。 如埃及政治學家納迪婭·希勒米認為, “中國的民主實踐向世界表明, 民主的模式不是單一的。中國的民主制度充滿了中國智慧, 豐富了民主的內涵。”?
從非民主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 是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潮流, 任何國家、 任何組織不能違背這一歷史潮流。 但這種民主轉型過程, 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政治民主化卻是一個充滿諸多不確定性乃至風險的過程。 特別是對民主政治發展的諸多主客觀條件相對欠缺的發展中國家而言, 是否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來駕馭和領導這一民主化過程, 直接關系著民主化的成敗。 究其緣由, 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建立在人人平等價值基礎上的民主政治, 主要是通過民眾自下而上的政治參與來彰顯其人民主權的。 因此, 民主質量的高低, 其優越性發揮的多寡, 不僅取決于民眾的政治素質和法治規定的民主制度化程序的齊備與否, 還需要某種政治力量站在一個國家的長遠的、 根本的、 全局的利益角度, 自上而下地來駕馭和引導這種民主過程。
巴黎公社受制于歷史條件, 缺乏一個堅強有力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是其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中國社會主義民主之路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并日趨成熟穩固, 最為重要的政治優勢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這一重要政治保障。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重要結論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遵循。 一個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 由先進的理論指導的, 由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所構成的, 建立在嚴格組織紀律之上的, 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中國共產黨, 是近代百年中國人民奮斗的重要政治成果, 是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的中流砥柱。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就是堅持當代中國政治的最大制度優勢。 放棄這一政治優勢, 就是自亂陣腳, 最終必將使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成果毀于一旦, 前蘇聯東歐國家進行的所謂民主化的深刻歷史教訓不可不察。
從英雄的巴黎市民創建巴黎公社起, 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踐已經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 擁有百年歷史的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過程中, 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不僅找到了一條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 而且也將巴黎公社開創的社會主義民主事業發展到了一個全新階段。 百年大黨再啟新征程,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 通過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作為政治民主的全新模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 必將在未來彰顯更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并為人類政治文明的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 421 頁。
② 郁建興: 《馬克思與自由主義民主》, 《哲學研究》 2002 年第 3 期。
③⑥⑦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82、 102、 141、 98、 98、 98—99、 101、 107 頁。
④ 《毛澤東文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34 頁。
⑤ 習近平: 《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 《求是》 2019 年第 22 期。
⑧ 梁軍峰、 沈建波: 《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政權建設思想及其啟示》,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21 年第6期。
⑨?? 《巴黎公社公報集》 第 1 集, 狄玉明等譯, 商務印書館 2013 年版, 第 58、 289、 288 頁。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 500 頁。
?? 《巴黎公社公報集》 第 2 集, 狄玉明等譯, 商務印書館 2013 年版, 第 336、 337 頁。
? [美] 約翰·梅里曼: 《大屠殺: 巴黎公社生與死》, 劉懷昭譯,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 第157頁。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 3 卷, 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 第 166、 84、 135、 16 頁。
? 杜悅嘉、 王進芬: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思想主張》,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21 年第6 期。
? 《毛澤東文集》 第 6 卷,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50 頁。
?? 《毛澤東文集》 第 7 卷,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03、 234 頁。
?? 《鄧小平文選》 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70—171、 146 頁。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 2 卷, 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 第 18、 296、 286 頁。
?王瓊: 《習近平的中國優勢觀及其價值旨歸——兼論優勢認同在新時代社會動員中的作用》,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0 年第1 期。
?《“中國的民主制度充滿了中國智慧” ——多國人士積極評價 〈中國的民主〉 白皮書》, 《人民日報》 2021年 12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