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禮 黃 凱
解放戰爭時期是近代中國社會轉折的關鍵階段, 在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發生嬗變的同時, 億萬民眾的心態也深受時代之影響。 “社會心態是不斷演進過程中的社會的主觀精神狀態, 因其變動不居和現實可感性而常常成為社會變遷的晴雨表或風向標?!雹偕鐣膽B具有 “彌散而變動” 的特征, 是人們價值觀形成的心理基礎, 在很大程度上社會心態等同于民心、 民意。
眾所周知, 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戰勝國民黨及其領導的國民政府, 根本因素在于贏得了人心, 但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是社會各界抱著什么樣的心態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此前, 學界指出中共實施的土地改革、 革命動員等措施都是對此問題的較好回應, 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 此 “政策—效果” 的研究模式缺點也極為明顯, 我們只看到了政黨、 干部甚至是地主等上層人群, 卻很少看到廣大底層民眾自身的聲音。 學者李金錚認為: “研究者大多是從上而下的視野分析農民革命及其原因,缺乏農村和農民本身的聲音, 尤其缺乏對農民個體或群體感受的關懷”。②受此啟發, 本文主要從解放戰爭時期社會各界的心態出發, 討論他們參加人民軍隊的心理因素, 進一步客觀闡釋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情感邏輯。
解放戰爭時期, 社會各界參加人民軍隊心態的現實因素復雜多樣, 但總體來看主要是基于對國民黨的不滿和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 從參軍的視角來看, 隨著時局的發展, 他們日益不愿加入國民黨軍隊, 而愿意成為人民軍隊中的一員。
1. 國民政府破壞和平、 發動內戰。 抗戰勝利后, 和平建國成為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后最為期盼的社會局面。 然而,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逆歷史潮流而動, 堅持獨裁發動內戰, 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對于國民政府主動挑起內戰的行為, 就連知識文化水平不高的老農都滿腹意見, 他們禁止兒子為國民黨當兵打仗, 有人悲憤地說: “打仗打了八九年, 難道苦頭還吃得不夠嗎? 我不高興叫我兒子打自家人去!”③一位海外華人曾給國內雜志寫信, 表達了對國民黨強制征兵 (俗稱 “拉壯丁”)發動內戰的疑惑: “在這和平的日子里, 政府還要實行抽壯丁, 我相信, 在每個人的心里是想不到的。 戰爭結束, 世界和平, 各國軍民都紛紛復員,為什么我的家鄉還實行要抽壯丁呢?”④在成都, 適齡男丁十分憂慮, 他們的父母無不苦痛地發問:“日本已經投降, 為啥子還要抽壯丁呢!”⑤在重慶有一位回鄉不到三個月的抗戰老兵, 也被當地保長拉去當壯丁, 他感到十分痛苦: “我看了以后頭腦昏花, 心內不勝酸痛, 等我去問保甲長, 說日寇投降了, 為什么又要抽壯???”⑥抗戰勝利后, 社會各界無法接受國民政府破壞和平、 發動內戰的做法,尤其對于強迫老百姓當兵打內戰充滿質疑和不滿,他們迫切期盼和平的愿望非常濃烈。
2. 國民政府征兵腐敗無處不在。 征兵成為國民政府各級官員腐敗的重要手段, 是魚肉百姓大肆斂財的工具。 四川璧山縣接龍鄉兵役腐敗現象較為嚴重, 導致當地百姓怨聲載道: “鄉鎮保甲人員, 為了得到土劣們的擁護, 和經濟上的意外收獲, 不得不違法拉充額, 以應付上司, 而利貪污?!雹邍裾鶎痈瘮乐?, 危害百姓更甚以往, 時人指出:“現在的鄉鎮保甲長, 雖然是所謂 ‘民選’ 的, 但仍為土豪劣紳所把持, 其為害民生, 尤有甚于往昔的。 而憲政自治單位的縣政治機構的腐敗, 實為鄉鎮保甲不能健全的主因?!雹酁榱瞬槐?“拉壯丁”,社會各界有許多逃避國民政府征兵的方法, 花錢消災是最直接的途徑。 有打油詩曾對此作了形象的描繪: “警士按戶寫壯丁, 商民一見心內驚, 寄語本保責任者, 用錢問說是否行?”⑨不過, 花錢買替身當壯丁, 是當時有錢人家免于征兵的常用方式, 對于廣大窮苦青年而言大多束手待抓。
3. 國民政府征兵不擇手段。 隨著解放戰爭的演進, 國民政府大勢漸去, 為了茍延殘喘, 各地 “拉壯丁” 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1948 年在徐州地區“‘征兵’ 并不按照法定手續辦理。 既未宣布名額,也不舉行抽簽。 不問免役緩役, 也不論弟兄幾人,更無所謂是否 ‘中簽’, 就是不分皂白地亂抓一氣?!雹庠谇鄭u “越捉越兇, 無處不抓”。?即便抓到壯丁, 也沒有人真心為國民黨賣命, 結果使得軍心渙散戰斗力堪憂。 有研究者指出: “征不到兵而要抓, 抓來的兵偏不爭氣, 又要沖鋒脫逃, 以致整個社會因 ‘戡亂’ 而愈亂?!?國民政府為了補充兵源, 強制征兵帶來的危害可見一斑。
國民政府 “拉壯丁” 強迫老百姓當兵打內戰的行為, 遭到社會各界的極力抵制, 逃兵現象隨處可見, “如果為了供給驅使于自相殘殺的內戰方面,那時候就會引起人民的相繼逃避兵役了。”?為了躲避被征, 老百姓紛紛外逃。 1947 年在廣東汕頭,“在一周之內, 為了躲避壯丁而逃往香港的竟有三四千人之多?!?中山地區的老百姓 “索性到港澳去謀生”。?在上海南匯更是因為征兵導致當地農民與當地軍警發生沖突, “南匯征兵四百三十人, 在初征兵一百八十人時, 農民即起而示威, 手持鋤頭竹杠與軍警發生沖突, 軍警向群眾開槍, 農民大憤激, 一千二百余人舉行示威, 并企圖襲擊縣府, 結果軍警開槍, 群眾死亡數十人, 一個青年被捕?!?國民黨在征兵過程中的種種惡劣行徑, 加劇了社會矛盾沖突。
1. 人民軍隊救國救民。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推行的土地政策, 讓億萬農民翻身做了主人, 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 在冀中地區 “百分之七十的村莊, 現已進行了清算。 斗爭分地后, 農民每人平均已有地二畝以上, 大部分有了三畝水田, 軍人烈屬, 亦均上升為中農。 此次群運中, 一般都團結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群眾。”?有詩歌云:“好男兒, 上戰場, 打頑軍, 保家鄉! 我們要保田,參軍到前線!”?艾青創作的詩歌, 也對此進行了刻畫: “窮人大翻身, 老蔣活不成! 打到南方去, 活捉賊老蔣!”?類似的標語口號、 詩詞歌賦等文藝作品在解放區隨處可見, 中國共產黨 “耕者有其田”理念成為團結老百姓反抗國民黨最為有力的武器。老百姓用樸實的語言開心地說道: “解放軍來, 俺吃上餃子了?!?支糧英雄張棉女對中國共產黨充滿感激之情: “往后解放了, 鬧翻了身, 我有了房子地, 這會一端起碗來吃飯, 母子們團圓到一處, 我就想起毛主席共產黨來了, 他們把我的苦甜瓜換成了甜甜瓜, 這一陣, 我母子們真甜哩?!?人民軍隊每到一處, 社會各界敲鑼打鼓夾道歡迎, 放鞭炮、貼標語, 將自家物品和食品主動送到人民子弟兵手中, 發自內心擁護中國共產黨。
2. 人民軍隊作風優良。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給社會各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成為他們跟黨走的重要心理因素。 1949 年無錫的小學生姜錫朋曾在作文中描述了人民軍隊的優良作風: “人民解放軍精神飽滿, 紀律嚴明, 曾來我家借住數日, 臨行收拾打掃, 確是不少一針一線。 他們問路購物, 都是客氣公道, 因此街頭巷尾, 充滿著一片祥和的景象?!?貼在上海的街頭詩也對此作了頌揚: “解放軍, 解放軍, 不拿一線, 不拿一針, 有了你們, 我們睡覺也安心。”?類似的詩歌不勝枚舉: “二班長程生玉, 帶領全班進永豐, 院子里亂哄哄, 皮鞋洋襪滿屋中, 他班里紀律好, 一針一線也不動。”?人民軍隊紀律嚴明, 得到人社會各界的積極回應和支持,在解放江南的過程中, 人民軍隊 “獲得寧、 滬、 杭各大城市, 各地廣大人民群眾對我軍忠心擁護與愛戴, 掀起熱烈的勞軍運動, 據初步了解: 寧、 滬、杭、 鄞四城慰勞金約在八十億以上”?。 人民軍隊在戰斗過程中依然發揚優良傳統, 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軍民關系, 激發了更高的戰斗士氣。
3. 人民軍隊不畏犧牲。 人民軍隊士氣高昂, 不怕犧牲, 最直接的因素是軍隊內部平等民主的戰斗作風, 這點也得到了國民黨軍隊的認同: “共軍官兵同甘共苦, 生活平等, 士兵可以批評長官, 共產黨員能身先士卒。 因此, 無論攻守, 士兵都依照長官的意志一致行動”?。 淮海戰役期間時任二野六縱十七旅旅長李德生曾回憶說: “四縱隊陳賡司令員要求給他們最艱巨的任務, 連他自己在內, 準備全部犧牲?!?人民軍隊團結一致、 上下同心、 視死如歸的精神感染著每個人, 在總攻黃維兵團的大王莊戰斗中, “指戰員在激戰中, 彈藥打光就用洋鍬與敵人血戰, 機槍打壞了射手就端起步槍沖鋒, 失去關系就主動和兄弟部隊協同作戰。 ……大王莊這一場消滅敵人三十三團驚天動地的血戰, 嚇得駐在近旁小王莊的敵人二十三師魂飛魄散。 當天晚上,二十三師師長黃子華就主動派人前來和我軍談判,隨即帶領師部及兩個團共一萬余人, 向我繳械投降了。”?人民軍隊不怕犧牲的精神帶來的是戰爭的不斷勝利, 據媒體統計 1946 年 7月 1 日至 1948 年 6月 30 日, 俘敵 163 萬人, 斃傷敵 96 萬 6200 人, 爭取起義 4 萬 5200 人, 斃敵將級軍官 326 名, 俘敵將級軍官 50 名, 各種槍支 93 萬 2310 支等。?人民軍隊取得戰爭的勝利與老百姓的支持分不開, 時任中共平津戰役總前線委員會委員的聶榮臻曾動情地回憶道: “那時候, 正值隆冬, 冰天雪地, 他們聽說要解放北平、 天津、 張家口, 立即掀起了支援前線的熱潮。 那情景真是非常感人, 非常壯觀! 當我從孫莊去孟家樓平津戰役指揮部的時候, 一路上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和廣大民兵, 趕著滿載物資的大車, 不分晝夜地朝北平、 天津方向前進, 真是前不見頭, 后不見尾, 一眼看不到頭??!”?由此可見當時社會各界擁戴人民軍隊的積極心態。
通過對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現實比較, 社會各界清晰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真正代表人民群眾的政黨, 他們也以積極參加人民軍隊的行動表示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 參軍心態呈現出豐富內涵。
在解放區, 許多老百姓以榜樣的心態參加人民軍隊, 他們響應黨的號召反抗國民黨的腐朽統治,男女老幼大都具備一定的政治覺悟, 不斷掀起熱烈的參軍運動。 在各地歡送參軍大會上, “父送子、妻送郎” 歡騰鼓舞的參軍盛況層出不窮, 這和國統區 “拉、 抓、 騙” 的征兵情形, 有著天壤之別?!暗角熬€去立功” 成為翻身農民的普遍要求, 大家爭相立功帶頭參軍。 中共黨員干部也發揮了模范作用。在陜甘寧邊區, “自從邊府主席林伯渠六月下旬在群眾報上撰文號召參軍參戰擴大主力涌上前線立功后, 干部共產黨員立即響應起了帶頭的作用”。?許多人因受身邊榜樣的影響而參軍。 有人說: “我的哥哥最近在部隊里當了功臣”, “我羨慕極了, 幾次請求參軍”, 后來當其如愿以償參軍后心情特別自豪, 他又說: “當我穿著母親做的新衣服, 背著被子離開家的時候, 全村人都來歡送, 這使我覺得我參軍的責任很大, 我想: 到了部隊上我一定要像我哥哥一樣英勇作戰, 決不能辜負了鄉親們的熱愛。”?在這種學習榜樣的心態下, 大量的翻身農民像巨潮一般地涌進人民軍隊中來。 在東北, “嫩江省萬發區, 原定任務為四十五人, 報名者竟達三百六十七人, 超過原定任務八倍, 哈爾濱市人民兩周內就有二千六百余青年投入解放軍?!?在晉冀魯豫一區, “根據全區不完全統計, 參軍運動開展迄今, 報名者共三十余萬人。”?在學習榜樣的心態下, 老百姓發自內心自愿參加人民軍隊已蔚然成風。
眾多被俘虜的國民黨官兵在中共優待俘虜的政策感化下并沒有申請退伍回鄉, 而是選擇參加人民軍隊, 主要原因在于通過國共軍隊的現實比較后幡然醒悟, 真正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的先進性。 最為典型的表現是中國共產黨對于國民黨軍隊俘虜的稱謂作了統一規定: “對解放過來參了軍的, 就不準叫 ‘俘虜’ 和 ‘解放戰士’, 一律都叫某某同志。”?對國民黨軍隊俘虜的團結、 信任和尊重, 是促使他們投降人民軍隊的重要因素。 例如原國軍通訊班長楊永昌被俘后, 仍舊相信國民黨編造“共產黨抓到一等兵以上的統統殺頭” 的謠言, 可是在隨后的行軍作戰途中, 楊永昌親眼看到人民軍隊官兵平等、 紀律嚴明、 作戰勇敢, 楊永昌的心態產生轉折, 他認識到 “國民黨凈熊我, 這樣殺, 那樣殺”, 最后他醒悟道: “我從十九歲到現在, 當了八年兵, 從來還沒看到待我這么好的當官的, 再不好好干對不起人家。”?國軍士兵周開被俘后參加了人民軍隊, 通過親身經歷使他感嘆道: 給國民黨當兵 “不是人受的, 有一句話沒說對, 就會遭到當官的一頓毒打”。 而參加了解放軍 “同志們便都你說我笑的, 問長問短, 行起軍來, 班長給我背背包, 住下來, 搞鋪讓我睡, 吃起飯來找碗筷, 說起話來和和氣氣, 就像是親兄弟們一樣”?。 原國軍長春城防司令陳家珍被俘后醒悟更加深刻, 他說:“作了人民俘虜, 向真理低頭不但不是恥辱, 而是一件光榮的事, 是自己新生命的開始。”?人民軍隊對國軍俘虜的思想教育極其耐心, 使他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只有加入人民軍隊, 方能將功折罪回報中國共產黨, 走向解放全國人民的道路。
許多民眾是帶著感恩的心態參加人民軍隊, 主要在于中國共產黨是服務人民群眾的政黨, 將他們從 “三座大山” 的壓迫中解救出來。 在一些詩歌和民謠里對此作了詳細描寫: “新四軍! 我感謝你。你開化了我的腦筋, 叫我知道了革命, 懂得了斗爭, 沒有你, 就沒有我, 你是我的親媽媽, 我跟著你走, 同你站在一起。 有你, 我才翻了身。”?再如一首勸人參軍的詩歌: “你想, 往年想, 咱多稀慌。 一年到頭忙, 落不下半顆糧, 吃了早上沒晚上。 半邊席子半邊炕, 一身破爛衣裳, 爛套子半床, 多么凄涼, 冷得慌, 淚汪汪! ……多虧救星共產黨, 毛主席好主張, 讓窮人算賬, 衣食滿堂, 好時光, 喜洋洋!”?上述詩句采取通俗的語言表達了老百姓參加人民軍隊的恩情, 成為當時人們參軍的一個真實寫照。 一位上海解放前失業的公司職員給媒體寫信, 呼吁說: “只有把反動派徹底消滅以后, 才會有抬頭的日子, 有安定的工作。 解放軍是人民的救星, 我們要慰勞他們并對他們為解放事業而艱苦奮斗的精神致敬。”?社會各界期待和平、 民主和幸福的生活, 中國共產黨順應這一時代要求,響應人民意志必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及其軍隊持續危害社會各界的利益甚至生命, 促使他們帶著復仇的心態參加人民軍隊。 淮陽縣81 歲老漢宋生田因屢次抵制獨子被抓壯丁, 被鄉公所抓去毒打20 多天后, 不得已賣地花錢雇壯丁頂替, 此外又給鄉公所送錢才了事。 當老漢見到解放該地的人民軍隊時, 對國民政府的征兵政策充滿仇恨: “在這里窮人活不了,俺村老財家有六個兒子, 反不用出兵, 俺這里百姓都像我這老骨頭一樣, 連一點肉也沒有了。 我們早就從往北邊做生意的人聽說, 八路軍好, 你那里人都翻了身。 你來了, 給俺窮人報仇吧! 我要是再年幼幾歲, 不參加八路軍是個龜孫?!?國民黨軍隊對老百姓的危害使人忿忿不平, 復仇心切。 正陽縣22歲農民陳振韓因逃避抓壯丁, 主動參加了人民軍隊, 他對人民軍隊說: “這里老百姓誰也不愿給老蔣當兵送死, 要是你們住下來, 一定有許多人參加八路軍。”?濮陽縣農婦田玉美也難過地說道: “我的媽八十多歲了, 去年給還鄉團打得死去活來, 我一定要我丈夫去參軍報仇!”?在武昌地區, 有人民軍隊戰士撰寫詩歌表達參軍復仇的心態: “參軍打老蔣, 保田保家鄉, 殺敵上前線, 跟好俺班長。 戰斗要勇敢, 打個大勝仗, 回來立個功, 告訴俺爺娘!”?在山西陽城, 四高教師李明魁帶領18 名學生報名參軍, 有一個學生說: “我本來是十一月結婚的, 但是蔣介石要來進攻, 我就跟李教員參軍了, 這比結婚還重要?!?“不打垮老蔣決不回家”的復仇心態, 成為社會各界為了生存而參加人民軍隊的情緒呈現。
和解放區參軍的民眾相比, 國統區民眾的心態會復雜一些, 許多人還不了解人民軍隊是一支什么樣的隊伍, 甚至相信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制造的各類謠言。 因此, 國統區民眾除了耳聞人民軍隊的優點之外, 他們只有親眼所見、 親自感受才能比較出人民軍隊和國民黨軍隊的優劣之別。 西北解放軍駐扎宜川英王鎮時, 寧愿在老百姓屋檐下度過寒夜也不敲開村民的大門, 以至天亮后村民們感動地說:“八路軍真規矩, 昨晚沒有一個敲門叫喊的; 要是中央軍, 早把門敲破, 東西拿光了?!?只有老百姓說出 “解放軍這樣愛民, 古今中外哪里去找這樣好的隊伍?” 這樣的話, 他們才會真心實意主動參加人民軍隊, 響應 “打到南京去, 活捉蔣介石” 等革命號召。
解放戰爭時期社會各界參加人民軍隊的心態雖然復雜多樣, 但是歸根結底是擁護中國共產黨, 支持人民軍隊, 反對和拋棄了國民黨及其軍隊, 這種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心態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到處亂抓、 誘捕壯丁的行為, 是社會各界對國民黨及其政府失望的一個重要方面。 有人發出疑問: “人民身體如此不自由, 政府行的什么憲?”?也有人進一步指出: “如果一日不停止拉丁, 中國便一日不像一個國家, 雖有新的憲法, 還是等于無用?!?國民政府表面上推行憲政的同時, 隨意逮捕民眾, 嚴重干涉人民人身自由, 社會各界揭露了國民政府的虛偽面目, “居然隨意逮捕, 還談什么保障人權? 還談什么法定程序?”?有人針對國民黨軍隊無底線的抓壯丁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以致人心惶惶, 更是氣憤的進行批判:“當局口口聲聲要安定, 要安定社會秩序, 現在這個樣子, 真不知是在 ‘戡亂’ 還是 ‘添亂’?”?有人呼吁說: “我看政府得考慮停止抽丁了, 否則人民的怨恨與憤怒, 只有與日俱增的!”?還有人進一步指出: “如果一日不停止拉丁, 中國便一日不像一個國家, 雖有新的憲法, 還是等于無用?!?民主黨派紛紛發表聲明譴責國民政府發動內戰的行徑,九三學社褚輔成、 王卓然、 許德珩等人公開呼吁:“任何一隅的內戰, 皆為違反民意。 ”?國民黨及其政府破壞和平發動內戰, 不擇手段征兵, 逆歷史潮流而動, 遭到社會各界的一致批判, 最終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
解放戰爭的現實環境使社會各界認識到國共兩黨的本質區別, 他們相繼拋棄國民黨, 轉而同情和支持共產黨, 踴躍參加人民軍隊即是顯著的證明。在河北省容城縣鳳林區, 很多老百姓積極要求參加解放軍, 一些年齡和身高不符合參軍條件的年青人也踴躍報名, 時有媒體報道: “載著參軍的車子往外走, 大青年小青年, 撲頓撲頓往上跳, 村長著了急, 一手就抱下三個來, 他們還追在車后哭著纏著要參軍, 其實他們還沒有步槍高。”[51]廣大群眾紛紛要求參加人民軍隊, 有人在參軍大會上發誓說:“我們上前線, 不怕死, 不怯戰, 打不垮蔣介石這個混賬王八蛋, 不和大家再相見!”[52]甚至有些學校在校學生全部報名參軍, “一百五十多個學員, 參軍的是四十幾, 參戰的是七八十”, 為了照顧女生和殘疾同學, 學校不讓女生上前線, 她們表示不滿: “‘女的就是什么也不行了嗎? 真是不如人!’有的發出這樣連聲的嘆息。 ‘我們一定要去, 不能參軍, 可以參戰; 不能抬擔架, 還可以當看護啦’!”[53]全國各解放區翻身農民踴躍參軍, “內蒙人民同樣熱烈支援前線, 踴躍參軍。 只三天內, 僅庫倫旗、 吐默特左旗兩地即有二百余翻身農民報名參軍。 晉冀魯豫各地, 據太岳之沁源、 晉城、 浮山等十六縣統計, 參軍人數即達二萬余人。 ……光是晉冀魯豫一區, 根據全區不完全統計, 參軍運動開展迄今, 報名者共三十余萬人?!盵54]參加人民軍隊成為至高無上的榮譽, 是當時眾多青年男女主動選擇的一條光明大道。
自從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的惡意丑化就愈來愈明顯。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阻止官兵投降, 無所不用其極, 利用當時媒介傳播力度不廣以及社會各界受教育水平低下等條件, 歪曲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恐嚇作用。 例如1948 年濟南戰役期間, 被俘的國民黨士兵王玉川曾回憶說: “一被抓住, 我就尋思完啦! 我怕你們要我去綁炸藥, 把我和炸藥一起炸死; 怕你們把我埋在防空洞里; 怕你們把我送到最前面去擋子彈, 堵槍口。 這些都是因為過去聽了當官的宣傳。”[55]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有關人民軍隊的抹黑宣傳, 然而真正接觸到人民軍隊, 就會在現實境遇中改變其原有錯誤的心態觀念。 反觀國民黨軍隊形象給人們留下惡劣印記, 有民謠云: “蔣匪軍, 進民房, 又揭席子又抬床, 一家老小睡光地, 官長太太睡床上, 床上睡, 暖和和, 地下凍的直哆嗦?!盵56]可知國共軍隊形象有天壤之別, 人民軍隊紀律嚴明, 給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民軍隊在解放綏遠的時候 “大軍過處, 正值秋收。 解放軍的秋毫無犯, 使農民們連聲稱贊說: ‘如果是傅作義的軍隊, 不用說糧食, 連草根也搶光了?!?解放軍在宿營休息時, 并幫助農民打場”[57]。 在解放上海期間, “下雨的時候解放軍寧可淋雨, 也不肯睡到店家的門里去。”[58]有詩歌對人民軍隊良好形象進行了概括: “人民軍, 紀律明, 規矩好, 不擾民。行動聽指揮, 買賣最公平, 沖鋒陷陣多英勇, 不愧中國革命軍。 天南地北誰不曉, 男女老少皆歡迎!”[59]有人指出: “和到處燒殺劫掠與人民為敵的蔣軍相反, 為中國人民的民主、 自由、 幸福而戰的人民解放軍, 無論在行軍或戰斗中, 都自覺的嚴守紀律,不但絕不侵犯群眾利益, 并且積極地加以保護?!盵60]人民軍隊是老百姓的隊伍,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天職, 他們在戰斗中表現的是堅強、 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 而在平時, 除整訓、 練兵外, 幫助群眾生產勞作是他們一貫的優良傳統。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用行動贏得民心, 社會各界紛紛盼望解放軍, 甚至外僑和外國記者們也稱贊他們, 認為解放軍 “不但使蔣軍望風披靡, 獲得軍事上的勝利, 同時愛護人民, 也贏得了民心”[61]。在南京解放的時候, “成千成萬的人民夾道歡迎解放軍”, “學生們都以和解放軍戰士握手談話為無上光榮, 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組織了慰問組, 到解放軍各個駐地, 請求幫助戰士們縫補衣服, 中大和金陵大學有很多學生還要求參加解放軍工作。”[62]在江蘇中部地區的東臺、 如東、 如皋等縣, “數十萬翻身農民的參戰隊伍, 更表現了組織細密的特色。他們分工具體, 計有擔架、 作戰、 運輸、 工兵、 群工、 向導、 船工、 服務、 洗衣、 殯葬、 汽燈 (醫院夜間用) 等隊及通訊、 采辦等組, 服務隊攜帶有調羮、 碗筷、 茶壺等傷員必須用品。”[63]反過來看, 人民群眾被普遍的組織起來恰好正是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根本因素。 正如有人指出: “中國唯一配稱為人民武力的軍隊——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解放軍, 他既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砥柱, 他也是保證中國實現和平、 民主、 建設新中國的主要力量; 沒有他, 中國的路程, 將會更曲折, 更起伏, 更多的阻礙和困難。”[64]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顛覆了中國傳統社會 “好男不當兵” 的舊式心態觀念,和國民黨的中央軍 (被老百姓形象的稱為 “遭殃軍”) 形成了鮮明對比, 主要在于中國共產黨奉行“人民至上” 的理念, 因為 “他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 一切依靠人民, 向人民學習”。[65]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被社會各界當成 “親人”“自己人”, 是解放戰爭時期社會各界參加人民軍隊最為普遍的心態。 和人民緊緊結合著的中國共產黨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并在1949 年建立新政權,也就水到渠成了。
注釋:
① 周曉紅: 《中國人社會心態六十年變遷及發展趨勢》, 《河北學刊》 2009 年第 5 期。
② 李金錚: 《農民何以支持與參加中共革命》, 《近代史研究》 2012 年第 4 期。
③ 王裕介: 《抽壯丁》, 《時代少年》 1946 年第 3期。
④ 施璧欽: 《為什么國內還抽壯丁》, 《風下》 1946年第47 期。
⑤ 《征兵災!》, 《民潮》 1947 年第 5 期。
⑥ 吳前仁: 《抗戰七年歸來又要拉壯丁了》, 《活路》 1946 年第 1 卷第 4 期。
⑦⑧ 吳尚澤: 《從拉壯丁的故事談到政治》, 《現代農民》 1946 年第 9 卷第 2 期。
⑨ 如癡: 《打油詩》, 《冀光半月刊》 1946 年第 2卷第4 期。
⑩? 苗××: 《徐州亂抓壯丁》, 《觀察》 1948 年第4 卷第 1 期。
? 劉培仁: 《青島亂抓壯丁》, 《觀察》 1948 年第 4卷第18 期。
? 江南燕: 《亂抓壯丁》, 《時與文》 1948 年第 3卷第10 期。
? 老?。?《抽壯丁》, 《海天》 1946 年新 1。
??? 《拉壯丁何時才能夠停止》, 《現代婦女》 1947年第 8 卷第 5 期。
?? 梁琛: 《壯丁逃港澳問題》, 《中山華僑》 1947年第6 期。
? 《一片反戰聲》, 《民潮》 1947 年第 4 期。
? 《武裝自衛全面展開》, 《新華社綜合報導》 1947年第1 期。
?[52] 牟松濤: 《歡送會上》, 《大威周刊》 1947 年第 2 卷第 1 期。
? 艾靑: 《送參軍》, 《文藝勞動》 1949 年第 1 卷第 1 期。
?? 耿西: 《參軍潮》, 《太岳文化》 1947 年第 1卷第 4—5 期。
? 《人民解放軍來了!》, 《小朋友》 1949 年第 958期。
? 《貼在上海的街頭詩》, 《螞蟻小集》 1949 年第 7期。
? 霍忠池: 《自愿來參軍》, 《群眾文藝》 1949 年第 7 期。
? 《捐獻人民幣八十億勞軍》, 《榮軍報》 1949 年10月 25 日。
? 唐天際、 孫儒: 《長春圍困戰》, 《革命回憶錄》第 18 卷,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173 頁。
?? 魯林、 陳德金主編: 《紅色記憶: 中國共產黨歷史口述實錄 (1921—1949)》, 濟南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4、 469 頁。
? 《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戰爭兩年戰績》, 《戰友》1948 年第 10 期。
?陳凌: 《保田·反蔣·上前線——普遍解放區的參軍熱潮》, 《正報》 1947 年第 2 卷第 3 期。
? 曹欣: 《記一位參軍的聯中同學: 好兄弟》, 《文藝雜志 (太行)》 1947 年第 4 卷第 1 期。
??[54][63] 小云: 《解放區農民參軍熱潮》, 《正報》1948 年第 2 卷第 24 期。
? 恒: 《參軍來的解放來的應該團結好!》, 《戰友》1948 年第 8 期。
? 溫國華: 《火線參軍的楊永昌》, 《華東前線》1948 年第 56 期。
? 陳玉峰: 《參加解放軍, 我也算送了一份禮物》,《人民戰士》 1949 年第 17 期。
? 小云: 《解放軍怎樣對待蔣俘》, 《正報》 1948年第 2 卷第 34 期。
? 佚名: 《參軍: 墻頭詩選》, 《大眾文藝叢刊: 文藝的新方向》 1948 年第1 期。
? 江叟: 《勸郎參軍》, 《太岳文化》 1946 年第 1卷第3 期。
? 《慰勞我們的救星》, 《大公報》 (上海) 1949 年7月 15 日。
? 張鐵夫: 《中原人民的災難與救星》, 《群眾》1947 年第 36 期。
? 李文寶: 《參軍打老蔣》, 《新兒童世界》 1949年第28 期。
?[60] 小云: 《解放軍的紀律教育》, 《正報》 1948年第 2 卷第 50 期。
? 王兆和: 《廣州亂抓壯丁》, 《觀察》 1948 年第 4卷第20 期。
? 郭萍鳴: 《青島亂抓壯丁》, 《觀察》 1948 年第4 卷第 1 期。
? 《一片反戰聲》, 《民潮》 1946 年第 3 期。
[51] 《參軍花絮》, 《大威周刊》 1947 年第 2 卷第 4期。
[53] 洛夫: 《建國學校的參軍熱》, 《大威周刊》 1946年第 1 卷第 27 期。
[55] 曲中一: 《“我心里亮堂了!”》, 《華東前線》1948 年第 56 期。
[56] 《鄭州民謠》, 《人民戰士》 1948 年第 10 期。
[57] 醒華: 《解放軍的城市紀律》, 《正報》 1948 年第 3 卷第 15 期。
[58] 玲如: 《一位上海小姐目中的人民解放軍》, 《新生天地》 1949 年第 1 期。
[59] 潘際坰: 《人民軍》, 《南洋 (吧城)》 1949 年第44 期。
[61] 《外國人看 “人民解放軍”》, 《南洋 (吧城)》1949 年第 44 期。
[62] 《我們自己的隊伍來了!》, 《人民戰士》 1949 年第14 期。
[64] 《解放軍是和平民主的捍衛者》, 《山東畫報》(膠東分版) 1946 年第 2 期。
[65] 柯凡: 《解放軍在大城市》, 《群眾》 1948 年第 2卷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