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勝杰 吳斐
【摘要】 作為城市移動的語言景觀,車尾語研究受到重視。順應論提供解釋:其內容因時而動,遵循社交規范和禮儀,表達車主因車速慢、車況差而給后車帶來不便的歉意,訴說某種情懷,體現了對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在內的非語言語境的順應。此外,受粘貼空間限制,加之不能影響后車司機注意力,語篇短小為宜,用語文明禮貌,避免粗俗話語,體現了對語言語境的順應。小眾化的車尾語研究給非典型語言景觀研究提供范例。
【關鍵詞】 車尾語;順應論;非語言語境;語言語境
【中圖分類號】H1-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2-0107-03
基金項目:湖南省2019年度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專項課題“長株潭城市語言景觀評估與規范化研究”(湘語〔2019〕7號);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公共空間語言景觀的跨學科理論與實踐研究”(湘社科辦〔2018〕15號);湖南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城市語言景觀評估與規范化問題研究——以長株潭為例”(湘教通〔2019〕90號,18A353);湖南省2021年度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專項課題“湖湘優秀文化典籍海外深度譯介傳播研究”(XYJ2021GB12)。
語言景觀研究量多面廣,現有研究多聚焦典型語言景觀,非典型語言景觀以游行標語、車身廣告等為代表,具移動性、臨時性等特點,其社會意義和符號價值值得探索(張天偉、尚國文,2020)。車尾語(亦稱車貼)是張貼在汽車(私家車為主)尾部(偶見車身)的、以文字或(和)圖片形式呈現的、旨在提醒后車注意的語言形式,屬非典型語言景觀。城市在發展,車輛在增多,車尾語數量增加,但其研究甚少,成果乏見。在中國知網分別以“車尾貼”、“車尾文化”和“車尾標語”為題,進行主題搜索,搜集到的文獻分別為11條、17條和13條,剔除重復,剩35條,且發表刊物級別不高。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①語言生成研究。吳艷豪、張鳳改(2013)從語音、詞匯和修辭三個方面對近年來車尾語的生成方式入手;②語言風格研究。張靜(2014)將車尾語按語言風格分為平實質樸型、簡約短小型和幽默詼諧型三類,并預測其語言發展趨勢;胡月(2013)概括車尾標語的簡明扼要、清新幽默、低調委婉等語言表現風格,并指出車尾語得以盛行的原因;③英漢對比研究。陳蓓(2013)從文化依賴性和語用學角度對英漢車尾貼做過對比;④理論研究。或借用概念整合理論(周凱,2013)分析車尾標語的意義構建過程,對其理解和創作提供參考;或從語用學(紀方超,2013)中的合作原則與幽默原則入手分析,提出規范建議;或從社會心理語用學角度,從人際因素、身份因素、心理傾向、深層動機和社會心理策略五個層面考察車尾語的使用與車主社會心理的關系(劉性峰,2015),或結合模因論與順應論,分析其流行原因(高文捷,2013);⑤實證研究。文燦(2011)搜集重慶車尾標語,借助問卷調查,研究受眾對車尾語的關注度、理解度和接受度。
車尾語的研究視角還可拓展,可結合多種理論,如和合學,進行分析,也可從跨學科角度入手,還可在現有研究基礎上深入。順應論角度分析有之,然深入不夠,似可拓展,本文就此作出嘗試。
一、順應論
Verschueren(2000)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選擇語言的過程,使用即選擇。語言的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使得語言選擇成為可能。變異性,說明語言存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形式;商討性,意味著語言選擇可以不機械地嚴格按照規則,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關系作出,可在高度靈活的語用原則和語用策略基礎上完成,語言使用者可根據需要,作出語言選擇;順應性指語言使用者能從可供選擇的不同語言項目中作出靈活的選擇,滿足交際需要。語言的這三個特性互為相關、順序嚴格。變異性是基礎,商討性是前提,順應性是結果。有了語言的多種形式,商討使用其中某種形式成為可能,商討的最佳結果,就是順應各種情形,正確使用某種語言形式。
二、車尾語的順應論闡釋
語言的順應主要涉及語境,即根據不同語境,對語言做出選擇。語境又分非語言語境和語言語境兩種。車尾語的選擇者——車主,在選擇車尾語時,要根據上述兩種語境,對語言做出靈活選擇。
(一)對非語言語境的順應
多種形式的車尾語存在的理由之一,與車主所處的時代、地理位置、交際空間有關,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車主的內心世界,這些構成非語言語境,具體分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種,車尾語須加以順應。
1.物理世界順應
物理世界包括時間和空間的指示關系以及物質條件。從時間關系來說,車尾語的選擇與時代密切相關,不同時代的車尾語與眾不同,每一個不同的年代,都涌現出一批與時代大事件緊密結合的車尾語。
車尾語始于19世紀的歐洲,以贊助商的車貼廣告形式出現。20世紀初引入中國,多作為一種警示,語言質樸,以“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等形式出現。20世紀末,廣告類車尾語開始出現,21世紀初,個性化車尾語紛紛涌現。如2008年奧運會期間,街頭出現“北京加油”車尾語;2010年發生了“李剛事件”:官員李剛的兒子撞死撞傷女學生后不以為然,拋出一句“我爸是李剛”,引發眾怒,成為年度熱詞。車尾語“朋友,悠著點,你爸不是李剛”便是對此事件的反映。2012年釣魚島事件發生后,很多人在私家車貼上了“保衛釣魚島”“釣魚島是中國的”“保家衛國,寸土不讓”等車尾貼,以表愛國熱情。2019年影片《流浪地球》上映后,引起轟動,其經典語“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成為熱詞,不少車主便以此為車尾語,顯示出緊跟時代潮流的特性。當今“剩女”問題嚴重,催婚逼嫁普遍,女司機們便張貼“大齡剩女,追尾必嫁”車尾語。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車友們張貼“武漢加油”,表達對武漢抗擊疫情的精神支持。
以上分析可見,車主“與時俱進”,追蹤年代熱詞和熱點新聞事件,制作標新立異的車尾語,便是對物理世界中的時間順應的結果。而空間指示即地點指示關系分為絕對空間關系和參照指稱對象的相對空間關系,這些因素也不同程度影響語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語言時做出的語言選擇。車尾語是車主事先制作(或購買)的粘貼在車尾上的語言形式,由于車主與受眾缺乏面對面交流,故而受到空間關系的影響較小,因而這里所說的物理世界順應,主要是指車尾語的時間關系順應。
2.社交世界順應
社交世界指社交場合、社交環境、規范化交際者言語行為的原則和準則。由于社會和文化規范的各種制約,交際者的語言選擇必須符合受眾社交世界的各種社會文化等因素(李想、李風萍,2020),因此,車尾語的語言選擇,必須符合社會規范和風俗習慣,不能有違普遍的行為準則。
社交中,人們普遍遵守禮貌準則。作為新手,特別是女司機,車技一般,行駛緩慢,知道后車司機會等不耐煩,這是對別人的一種冒犯,此時宜采用社交中的禮貌用語,求得諒解,車尾語“您就當我是紅燈”“新手上路,請多包涵”“才上路,讓讓我吧!”“新手在開車,老手請繞行”“新手初駕,擅長急剎”“遠離新手,珍惜你我”“保護新手,人人有責”等車尾語,以乞求包容的語氣,禮貌地請求后車司機對自己加以關照,以上便是車尾語對行為規范和語言文明的社交世界順應。
3.心理世界順應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際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圖等心理因素。進入非語言語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兩類。說話人選擇語言的過程正是順應自己和聽話人心理世界的一個動態過程。語言的選擇與說話人的心理世界密切相關,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也是成語“言由心生”的最好詮釋。一般而言,車尾語體現車主的兩種心理:
一是請求諒解的心理。一般而言,剛拿到駕照的新手上路,車尾一般懸掛或張貼“實習”標牌,以提醒后車司機注意:前方是新手,請注意避讓。看到前車尾部貼著“別按了,先告訴我剎車在哪”的警示語,后車車主不禁莞爾,明白前車司機是個新手,回想起自己剛學會駕駛時的情形,本來急躁的心情,被詼諧幽默的車尾語給化解了,耐心便會產生。
當然并非所有車主的語言都是禮貌而有分寸的,有些車尾語就顯得不那么禮貌了。隨著車輛的增加,城市道路的擴張速度,跟不上車輛數的增加,道路變得越來越擁堵,以上下班高峰為甚。遇到前方行駛緩慢的車輛,容易產生急躁情緒,輕則長按喇叭,重則開口怒罵,甚至拳腳相加。這便是人們常見的路怒癥。車尾語語言的選擇,便是證明,如“本人玩車,兼職玩命”“別再催了,有本事你飛過去”“開不好別瞎開,擠我跟你急”“買的證,租的車,你看著辦”等,這些充分顯示了車主不耐煩、甚至是威脅的心理。
二是表達情懷的心理。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任何一種語言現象的產生都與一定的社會背景、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張靜,2014)。前面提到的“釣魚島事件”中車主所貼車尾語,便是愛國情懷的一種體現,車主以特有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捍衛祖國領土、保衛釣魚島的決心;新冠疫情期間的“武漢加油”車尾語,彰顯了正能量和互助友愛的精神。
此外,由于車尾語的使用者以年輕人居多,他們思維活躍,個性張揚,不墨守成規,勇于嘗試新事物,體現在車尾語上,呈現獨具一格的特征。季方超(2012)將年輕車主的心理特征歸納為四種:求新逐異,張揚個性——反傳統的心理;緊跟潮流,追求時尚——時尚的心理;疏解壓力,發泄情緒——宣泄的心理;追求情趣,娛樂大眾——求趣的心理。
車尾語的選擇與時代緊密結合,這是語言的物理世界順應;遵循言語社團文化習俗,體現社交世界順應;展示車主內心世界,這是心理世界順應。以上說明,車尾語的選擇,首先是要對這些非語言語境的順應。
(二)對語言語境的順應
語言語境即上下文,主要包括:①篇內銜接,即利用連詞、前指、邏輯關系等方式實現語篇語義相關;②篇際制約,即語篇要受其談論的主題、使用的文體類型等語用風格或情景因素的影響和制約;③線性序列,即語言選擇要注意語篇上下文的邏輯——語義關系,按次序對對話作出先后安排。作為提示語的一種,在遵循與順應漢語表達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則的同時,車尾語更應該注重意義表達,緊扣主題,凸顯內容。具體而言,須做到——
1.語篇簡潔
受車尾空間限制,且行駛中要保證行車人安全,故車尾語字數不宜過多,以提醒安全行駛為主要目的的車尾語,使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文字成為必然。筆者對搜集到的373條車尾語分析發現,字數最少的兩個字,如“初練”“新手”等,最多的有25個字:“如果你能看見這條標語的話,說明你已經在我的仇恨范圍之內”。20-24字的也不少,如:“下坡易熄火,上坡要打滑;路平開得慢,路爛搞不轉——新手自傳”“新手二檔不會掛,熟練中;剎車油門分不清,都好使”“本車正處于第八次召回路上!誰想和我一起去嗎?”
提示語旨在提醒后車注意保持安全行駛距離,字數比較重要。過少,達不到表達目的;過多,行駛中難以閱讀,影響安全行車。高速公路上的安全標志都簡潔明了,以最少的字數達提示目的。所以,安全著想,我們不主張車尾語篇幅過長,一般以10字以內為宜。如:
(1)請保持距離美。
(2)您著急,您先走。
(3)您先走,我斷后。
(4)人老車破又磨合。
上述車尾語簡潔明了,以較少的字數達到了提醒后車注意的目的。當然,我們并不反對一些個性化的車尾語,并且,正是由于語言變異性的存在,才使得商討性成為可能,人們可從眾多的表達方式中自由選擇,這也是個性化車尾語存在的前提。但是,我們堅持認為,簡潔的語篇表達,不違背量的準則(the Maxim of Quantity)應該是車尾語對語言順應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2.語言禮貌
Leech(1983)提出禮貌原則的六條準則——策略準則、慷慨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贊同準則、同情準則在語言使用中應成廣為接受,每條準則下包含兩條次則。策略準則應做到:使他人受損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寬宏準則講求: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損最大;贊揚準則提倡: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謙虛準則包含: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贊揚,盡力夸大對自身的損害。
車輛行駛中,由于車主技術或車況不好,給別人帶來了不便,請求得到諒解,此時應注意使用謙遜禮貌的語言策略,以化解別人心中的不滿,達到和諧駕駛的目的。如:
(1)才上路,讓讓我吧!
(2)保護新手,人人有責。
(3)新手龜速,您先走!
上述車尾語遵循了謙虛準則,以自嘲口吻貶低自己,將別人放在一個車技熟練的老司機位置上,讓別人受益最大化,請求得到了理解,從而使后車司機的包容性大大增強,對行駛緩慢的前車的容忍度達到最大化。
反之,有些車尾語對語用禮貌原則加以違反,這樣非但沒有因為自身原因給別人帶來行駛上的不便而感到抱歉,反而有些惡語傷人的味道,如:
(1)絕對新手,絕對殺手。不是自殺,就是他殺。
(2)有本事從我頭上過!
(3)駕校除名,自學成才。
上述語言將別的車主至于被威脅的地步,一定程度上形成“語言暴力”,這種對別人面子的違反,一定程度上是“路怒癥”形成的原因之一。
社會和諧的前提是語言和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論不僅關涉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關涉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易小明,2008)。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強調在保持個性的基礎上的和諧,佛教的人際和諧思想則強調心靈和諧,只有心靈和諧了,“言由心生”的言語才會和諧,言語和諧了,紛爭也就大為減少,車輛道路行駛命運共同體的達成也就容易得到實現。
綜上所述,車尾語在制作中,應盡量遵循語言簡潔而富有禮貌的原則,這也是對車尾語這一特定類型的語言表達方式而言應該順應和遵守的。
三、結語
語言的多樣性,給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的選擇提供可能。車尾語具有時代烙印,這是對物理世界順應的結果;應遵循社交準則與社交禮儀,順應人們的社交場合;車尾語表達車主請求諒解的心理情愫,也表達出一定的情懷,體現了心理世界順應。此外,車尾語應力求簡潔并注意語言的文明禮貌,實現對語言語境的順應。本文是對非典型語言景觀研究的一種嘗試,希冀給語言景觀研究內容提供新的思路與研究對象。
參考文獻:
[1]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1-23.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83:79-81.
[3]陳蓓.英漢車尾貼對比研究[D].重慶大學,2013.
[4]高文捷.車尾貼強勢模因構建的順應性研究[J].英語廣場,2013,(10):37-38.
[5]胡月.車尾標語的語言表現風格[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88-89.
[6]紀方超.汽車車尾警示語研究[D].寧波大學,2013:
52-55.
[7]李想,李風萍.從語境順應論角度解析蘋果廣告語的漢譯[J].大眾文藝,2020,(17):139-141.
[8]劉性峰.車尾語的心理語用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5,(5):26-31.
[9]文燦.車尾標語調查研究——以重慶市車尾標語為例[D].湘潭大學,2011.
[10]吳艷豪,張鳳改.論車尾標語的生成方式[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81-83.
[11]易小明.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57.
[12]張天偉,尚國文.語言景觀研究的拓展與創新[J].語言戰略研究,2020,(4):11-12.
作者簡介:
羅勝杰,博士,湖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
吳斐,博士,湖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