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年過節,臘肉、香腸是不少人必備的年貨。正因如此,“網售自制香腸遭10倍索賠案”備受人們關注。
近日,該案迎來了一審宣判。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法院最終駁回了買家“小王子”要求10倍賠償的訴求,該判決結果也引發了熱議。
網售香腸陷入一場官司
諶光輝在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經營一家豬肉攤。除了賣肉,他還用傳統手工藝加工熏制香腸、臘肉,賣給那些春節不能回家或是不方便熏制臘肉和香腸的顧客。
平時,他還通過自己的短視頻賬號給粉絲傳授挑選新鮮豬肉的技巧,以及展示他熏制臘肉、香腸的過程。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陷入一場官司。
這場官司始于2021年1月的一次網售香腸交易。當時,一個名叫“小王子”的山西網友看到諶光輝拍攝的視頻后,主動聯系他購買了2000元的香腸。
諶光輝表示,為了方便運輸,他會用袋子裝好后抽成真空再用快遞發給客戶。
沒多久,收到香腸的“小王子”微信聯系了諶光輝,稱每包香腸都沒有標簽,提醒他違法了。諶光輝告訴“小王子”可以退貨,但需要自己付郵費。對于“小王子”提出的10倍索賠,諶光輝沒有答應。之后,諶光輝收到來自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法院的傳票,他因“買賣合同糾紛”被“小王子”起訴了。
據“小王子”向法院提交的民事起訴狀內容顯示:2021年1月5日,他通過微信平臺在四川省岳池縣丘山光輝腌臘制品經營部購買了2000元的香腸。1月10日收到貨后,他發現該食品為4根一袋,全都真空包裝,屬于預包裝食品,但無任何食品標簽和信息,也沒有生產許可證,這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第67條“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的規定。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他請求法院依法判決被告退一賠十。
收到法院傳票后,諶光輝多次聯系“小王子”協商解決。但“小王子”堅持至少要賠償1.5萬元才會撤訴,這讓諶光輝無法接受。
諶光輝的經歷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一些銷售地方特色產品的商家表示,也曾遭遇類似的起訴。
法院駁回買家10倍索賠請求
2021年5月10日上午,這起備受關注的網售香腸遭10倍索賠案在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法院通過網絡開庭的方式遠程審理。
12月30日上午,“網售自制香腸遭10倍索賠案”迎來一審判決。
法院審理查明,“小王子”通過網絡在諶光輝處購買香腸,雙方之間形成買賣關系。根據《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經營店及攤販管理條例》的相關條例規定,四川省對食品小作坊、小經營店實行備案管理。
經查,被告諶光輝有營業執照、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備案證、四川省食品小經營店備案證等。因此,“小王子”提出被告系無證生產的主張不予支持。
此外,本案中,從“小王子”與諶光輝之間的微信聊天和交易結果可以看出,“小王子”是在了解了被告制作香腸的過程后,以預付款的方式購買了2000元的現制香腸。雙方還就是否要打包進行了溝通,說明被告出售的是散裝食品而非預包裝食品,銷售散裝食品不需要在包裝上添加標簽。
法院認為,“小王子”以香腸不符合食品安全為由要求被告退款并10倍賠償,雙方協商后未達成一致。如今,原告未退貨,被告未退款,導致此前購買的香腸已不具有原有價值,雙方對香腸變質均有過錯,應合法承擔損失。
最終,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諶光輝退還“小王子”貨款1000元,并駁回了“小王子”的其他訴訟請求。
對于這個判決結果,諶光輝的代理律師——四川洪州律師事務所主任李青峰表示,本案對于很多銷售香腸、臘肉等散裝食品的小商販來說很有意義。這個判決結果給商販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可以讓地方特產走得更遠。
“三無產品”=不合格產品?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季立剛表示,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如果地方特色食品尚無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在本案中,被告所在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四川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辦法》,明確了地方特色食品的范圍、地方標準的相關內容。
小作坊式的自制食品無生產者、生產日期等,是否就意味著產品不合格?
季立剛指出,“三無產品”的法律后果需要區分其屬于預包裝食品還是散裝食品。這也正是本案此前引發爭議的一個方面。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50條,預包裝食品是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判斷生產銷售的食品是預包裝食品還是散裝食品,主要是依據產品在生產時或銷售之前是否已經預先包裝。比如本案中,諶光輝生產的香腸本來是散裝銷售,是為了給買家發貨才臨時將香腸進行了必要的包裝,這種事后的包裝不屬于“生產中的預先定量包裝”,因此不屬于預包裝食品,不能僅從臨時包裝上有無標簽來判斷本案中的自制香腸是否屬于不合格食品。
季立剛介紹,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表明生產者、生產日期等事項的標簽,否則需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第148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1條的規定,承擔“退一賠十”的懲罰性賠償責任。
而散裝食品則不同,食品安全法并未要求商家在散裝食品的銷售包裝上添加標簽。因為散裝食品通常在超市、食品攤販等場所銷售,商家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向消費者銷售食品,其食品包裝、稱量、計價等生產、銷售過程由消費者見證,生產者、生產日期等信息其實已經為消費者所知曉。
季立剛表示,在本案中,商家生產、銷售自制香腸的過程,消費者已然通過視頻知悉,消費者的知情權及其所保障的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并沒有因為包裝上沒有標簽而受到侵害。所以,消費者所主張的懲罰性賠償條款不適用本案。
法院判決兼顧市場效率和食品安全監管的平衡
上海七方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王曉鵬認為,本案中,法院的判決兼顧了市場效率和食品安全監管的平衡。
王曉鵬表示,由于自制特色食品的生產周期、銷售周期都比較短,出現食品安全風險的概率不高。只要經營者事先取得了生產許可,就應該鼓勵其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自主經營,這體現了市場經濟效率。
“但是,法律的鼓勵不代表可以任意而為,自制食品的經營者應該堅守食品安全底線,一旦自制的食品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同樣也要承擔民事、行政甚至是刑事責任。”王曉鵬說,“目前,我國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堪稱史上最嚴。無論是祖傳秘方還是工業化生產,任何食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應該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來進行。”
王曉鵬建議,食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事先取得備案或許可;事中把好食品安全關,特別是憑借“獨家秘方”“祖傳秘方”生產的特色食品,應該對自己使用的配方的安全性負責;事后做好跟蹤監控,一旦發現售出的食品存在安全問題,一定要及時跟蹤溯源,通報召回。
季立剛建議,在食品的銷售過程中,盡可能向消費者提供生產、銷售信息,例如在食品柜中提示產品的生產日期、最佳食用日期、食品過敏源信息等,從而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避免由此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
(《北京青年報》等)